拨揉曲池下区治疗头痛的临床体会论文_李新

李新

(新疆连心职业培训学校;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提要】头痛是一种常见症状,头痛的病位在头,涉及脾、肝等脏腑。头痛根据不同病因,治疗方法各异,笔者采取曲池下区拨揉为主治疗头痛疗效显著。

【关键词】头痛、拨揉、曲池下区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9)06-0044-02

1.概述

头痛指额、头、颞及枕部疼痛。头为精明之府,神明之主。机体诸精,上聚于头,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上注于脑,以滋养脑髓,维持机体的平衡。风、火、痰、湿为致病之主要因素.脉络闭阻,神机受累,清窍不利为其病机。引起头痛的病因众多,大致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不能归因于某一确切病因,也可称为特发性头痛,常见的如偏头痛、紧张型头痛;后者病因可涉及各种颅内病变如脑血管疾病、颅内感染、颅脑外伤,全身性疾病如发热、内环境紊乱以及滥用精神活性药物等。

头痛的发病机制复杂,主要是由于颅内、外痛敏结构内的痛觉感受器受到刺激,经痛觉传导通路传导到达大脑皮层而引起。颅内痛敏结构包括静脉窦(如矢状窦)、脑膜前动脉及中动脉、颅底硬脑膜、三叉神经(Ⅴ)、舌咽神经(Ⅸ)和迷走神经(Ⅹ);颅外痛敏结构包括颅骨骨膜、头部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头颈部肌肉和颅外动脉、第2和第3颈神经、眼、耳、牙齿、鼻窦、口咽部和鼻腔黏膜等。机械、化学、生物刺激和体内生化改变作用于颅内、外痛敏结构均可引起头痛。如颅内、外动脉扩张或受牵拉,颅内静脉和静脉窦的移位或受牵引,脑神经和颈神经受到压迫、牵拉或炎症刺激,颅、颈部肌肉痉挛、炎症刺激或创伤,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膜刺激,颅内压异常等。头面部血管、神经、脑膜、静脉窦、头面部皮肤、皮下组织、粘膜等构成头部痛敏结构,当其受到机械牵拉、化学、生物刺激或体内内环境发生改变时引发头部疼痛。

临床常采用针灸或推拿治疗,取穴原则主要以局部和随症加减为主,笔者通过三年临床观察,采取以曲池下区为主,配合常规操作的治疗方法效果明显。

曲池下区位于肘关节外侧,桡骨外上方,曲池至下廉一线,长约10厘米,中间宽约5厘米的近梭形区域,即肱二头肌、肱桡肌附着处。

2.病因病机

2.1 感受外邪多因起居不慎,坐卧当风,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上犯于头,清阳之气受阻,气血不畅,阻遏络道而发为头痛。

2.2 情志郁怒长期精神紧张忧郁,肝气郁结,肝失疏泄,络脉失于条达拘急而头痛;或平素性情暴逆,恼怒太过,气郁化火,日久肝明被耗,肝阳失敛而上亢,气壅脉满,清阳受抗而头痛。

2.3 饮食不节、素嗜肥甘厚味,暴饮暴食,或劳伤脾,以致脾阳不振,脾不能运化转输水津,聚而痰湿内生,以致清阳不升,浊阴下降,清窍为痰湿所蒙;或痰阻脑脉,痰瘀痹阻,气血不畅,均可致脑失清阳、精血之充,脉络失养而痛。

2.4 内伤不足先天禀赋不足,或劳欲伤肾,阴精耗损,或年老气血衰败,或久病不息,产后、失血之后,营血亏损,气血不能上营于脑,髓海不充则可致头痛。

2.5 现代医学认为头痛病因繁多,神经痛、颅内感染、颅内占位病变、脑血管疾病、颅外头面部疾病、以及颈椎病、全身疾病如急性感染、中毒等均可导致头痛。

3.临床表现

头痛程度有轻有重,疼痛时间有长有短。疼痛形式多种多样,常见胀痛、闷痛、撕裂样痛、电击样疼痛、针刺样痛,部分伴有血管搏动感及头部紧箍感,以及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继发性头痛还可伴有其他系统性疾病症状或体征,如感染性疾病常伴有发热,血管病变常伴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等。

传统医学根据表现不同分为外感头痛,包括:风寒头痛、风热头痛、暑湿头痛;内伤头痛,包括:肝阳头痛、痰浊头痛、血虚头痛、肾亏头痛、瘀血头痛。

4.纳入标准

4.1继发性头痛,无感染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4.2原发性头痛:如偏头痛、紧张型头痛。

4.3外感头痛中肝阳头痛、血虚头痛、淤血头痛。

5.排除标准

5.1颅内、外病变中的脑脓肿、脑血管疾病急性期患者;

5.2颅内占位性疾病者;

5.3脑挫裂伤者;

5.4外伤性颅内血肿者;

5.5长期服用精神药品导致头痛者

5.6原因不明头痛患者等。

6.治疗方法

治疗组:

6.1常规操作:患者坐姿或俯卧位,

6.1.1医者推抹颈肩;

6.1.2拿揉颈项,轻拨两侧斜方肌,按揉风池、风府、天柱等穴;

6.1.3下推天柱;

6.1.4?、揉颈肩上背部;

6.1.5上背部擦法

仰卧位或坐位

6.1.6医者拇指推至印堂至神庭、至太阳、至头维;

6.1.7拇指揉头部五经;

6.1.8按揉攒竹、鱼腰、太阳、四神聪等相应穴位;

6.1.9鱼际揉头部两侧;6.1.10五指或三指拿头顶至风池,风池至肩井

6.1.11根据不同表现随症加减穴位

曲池下区治疗(坐位或仰卧位)

6.2.1医者掌根揉曲池下区;

6.2.2拇指拨揉曲池下区;

6.2.3拇指揉、理曲池下区,以条索物为重点;

6.2.4鱼际?曲池下区

6.2.5鱼际在曲池下区施摆动揉法;

6.2.6擦、叩曲池下区。

对照组

采用常规操作,同6.1

7.疗效分析

7.1疗效评定标准

7.1.1显效:一个疗程内头痛症状消失,无不良反应,且1个月内未发作;

7.1.2有效:一个疗程以上疼痛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一个月内头痛症状偶有发作;

7.1.3无效:两个疗程以上,头痛症状无明显改善。

7.2疗效评定结果

治疗结果如附表所示,经统计学处理X2=42.244,P<0.05,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

8.讨论

头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发病原因多样,机理复杂,笔者对继发性头痛(中无感染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原发性头痛(中偏头痛、紧张型头痛)、外感头痛、肝阳头痛、血虚头痛、淤血头痛的患者,治疗方法以拨揉曲池下区为主,配合常规操作效果显著。

传统医学认为,脑为髓海,诸阳之会,血脉虚弱,阳气不升,导致脑脉失养、虚火上冲或髓海空虚的头痛症状,阳明经有增强阳气去除余火之功效。

曲池下区为肱二头肌、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肱桡肌、肱肌等肌肉附着,该区域主要由桡神经、肌皮神经支配,均由5-7颈神经纤维构成;颈交感神经椎旁神经节发出的部分灰交通支至臂丛神经,节后支分布于椎动脉表面形成椎动脉丛;曲池下区血液来自肱动脉、腋动脉、锁骨下动脉,锁骨下动脉其分支:椎动脉,颈总动脉其分支: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均参与头部血液供应;回流由头静脉汇入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汇合为头臂静脉,另锁骨下静脉又分出颈外静脉。所以笔者在长期临床观察中,发现头痛患者在曲池下区易出现不同程度结节、条索或颗粒状物,部分出现酸胀、不适感,拨揉此区域可刺激相应血管收缩,以调节颅内供血平衡,激发神经冲动,使内啡肽产生增多,阻断痛觉传导通路,从而达到止痛效果。综上所述,笔者五年来采取曲池下区治疗头痛210例与单纯采用常规方法治疗148例相比,治疗组患者从治疗时间、治疗效果、复发率等多方面对照,显著高于对照组。所以,笔者认为头痛治疗采取曲池下区拨揉手法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俞大方.中医推拿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0

刘成.按摩学基础.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8

盖一峰.人体解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

严振国.常用穴位解剖基础(针灸必读).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0.3

印会河.中医基础理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5

张介宾.类经.中医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6

论文作者:李新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3月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5

标签:;  ;  ;  ;  ;  ;  ;  ;  

拨揉曲池下区治疗头痛的临床体会论文_李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