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学生亲社会倾向的发展趋势及学校适应预测_亲社会行为论文

云南省学生亲社会倾向发展趋势及对学校适应的预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云南省论文,发展趋势论文,倾向论文,学校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问题提出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指一切自愿使他人获益的行为,包括助人、分享、谦让、合作、安慰、捐赠、自我牺牲等一切积极的、有社会责任感的行为[1]。这种行为有两种具体的情况,一种是由利他主义引起的,即只关心他人的利益而不考虑自己的利益,自愿帮助别人而不期望得到任何回报;另一种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有所企图地帮助他人的行为。这两种情况都对他人对社会有利,都属于亲社会行为[2]。

亲社会行为的类型很多,目前研究只探讨了其中很少的部分,包括帮助、合作、分享、安慰、谦让等几种典型的亲社会行为[3],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尚待研究,而且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亲社会行为的测量也有较大的限制,现在主要有两种测量方式,一种是整体测量,整体测量是指评估个人通过一定的条件和动机展示一些亲社会行为的倾向;第二种是在特殊的条件或情景下评估亲社会行为。这些测量常常充当了帮助机会的行为观测者,而每个观察者观察到的行为存在不一致,并且只能限制在某些特定的类型中[4]。

关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研究也得出不同的结论。Stabu的研究发现, 儿童的助人行为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的,5~8岁期间的助人行为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的,而9~12岁期间的助人行为呈下降趋势[5]。而李丹等对4~11岁儿童利他行为研究结果发现,各年龄儿童作出利他选择的人数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6]。并且这些研究大多局限在初中以下的儿童中,对于高中及其以上的大学或成人没有系统的研究。

在关于亲社会行为应用方面的研究中指出,亲社会行为对个体的社会性发展及适应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聚焦到学校适应上,研究结果基本支持了亲社会行为与学校适应之间的正向相关[7],郭伯良等在国内的研究表明, 儿童亲社会行为对其同伴接受和学业表现都有非常明显的正向预测作用,从而进一步证明了亲社会行为在儿童顺利适应学校生活、正常发展中所起到的积极效果[8]。但攻击、退缩行为与学校适应间的关系,则不论是在同伴关系[9~10]、 还是在学业成就领域[11],两者之间的相关都呈现出由正到负的散状分布[12]。

综合上述,虽然亲社会行为方面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研究,但在概念和理论上的整合还不够,而且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可靠的测查工具[13]。以往的研究显示,依据不同的理论框架,就有不同的亲社会行为,这样就有多种多样的亲社会行为,且每种类型的亲社会行为与不同的个性和情境相联系[14 ~15]。针对这种情况,Carlo 指出正是传统的整体测量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亲社会行为研究结果不一致的现状,因此他扬弃已有的测量亲社会行为的方法,提出对亲社会行为进行多维测量,并编制了多维测量工具亲社会倾向量表(Prosocial Tendencies Measure,PTM)。与已有测量更多地考察具体亲社会行为不同的是,该量表更多的是考察个体在不同情境下做出亲社会行为的倾向,是一种对个体亲社会行为整体的、多维的测量[16],该测量能够更好地反映个体在不同情境下做出亲社会行为的可能性。

本研究拟采用Carlo发展的亲社会倾向量表探讨云南省大中小学生的亲社会行为,主要考察随着年级段的增长,亲社会倾向和行为的发展变化情况,以及亲社会倾向对云南省大中小学生学校适应的影响。云南地处我国的西南边境,总体上属于我国经济欠发达省份,且省内经济发展相当不平衡;云南也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共有2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全省总人口的38.07%,有着复杂的传统文化和地域特殊性。这些特点可能使云南省大中小学生的亲社会倾向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云南省学生心理健康维护的系统方案研究”项目的一部分,该项目主要探讨云南省大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和心理需求。

2.1 被试

2.1.1 大学生被试的取样

考虑到云南省地理、文化、环境的状况,选取了昆明、保山、红河、玉溪4 个地区作为被试选取的目的地,共选取了13所大学,涵盖了文、理、工、商、医、艺术等不同类型的学校、汉族和少数民族等不同的民族、本科生和专科生等不同的学生类型、从一年级到四年级等不同的年级。根据云南省大学生17万本专科生的数量和实际调研工作的开展情况,最后发放问卷3450份,实际回收3363份,最终有效问卷3249份。

3249名有效被试中,男生1640(50.5%)名,女生1609(49.5%)名;被试平均年龄为21.19(SD=1.69)岁;汉族2476(76.2%)名,少数民族772(23.8%)名;专科一年级353(10.9%)名,专科二年级436(13.4%)名,专科三年级321(9.9%)名;本科一年级634(19.5%)名,本科二年级560(17.2%)名,本科三年级506(15.6%)名,本科四年级436(13.4%)名;专业上,理科有1140(35.1%)名,工科有660(20.3%)名,文科939(28.9%)名,艺术201(6.2%)名,体育149(4.6%)名,其他160(4.9%)名。

2.1.2 中小学生被试的取样

同大学生一样,考虑到云南省各方面的状况,采用分层随机按比例抽样的方法。抽样除重点考虑经济发展状况(是否是贫困地区)、民族状况(是否是民族地州市县及主体民族)外,还考虑到学校等级、在云南省所处区位、是否是边疆等因素。综合以上因素选取了7个地州的12个县市区。在12个县市区中随机抽取县高中一所,城区、乡镇各一所初中、小学。高中按现有在校生总人数的1%,初中和小学按2‰抽取,小学只抽五、六年级的学生。根据以上比例共抽取10353名,剔除废卷后,获得9055份有效问卷。其中,男生4419(48.8%)名,女生4631(51.1%)名;被试平均年龄为14.06(SD=2.46)岁;汉族5452(60.21%)名,少数民族3403(37.58%)名;小学生2524(27.87%)名,初中生3897(43.04%)名,高中生2624(28.98%)名。在性别、民族或年级等基本信息上有缺失值。

2.2 测查工具

2.2.1 亲社会倾向量表

采用寇彧等2005年修订的由Carlo 等编制的《亲社会倾向量表》来考察大中小学生亲社会倾向情况。该量表共26个项目,分为6个维度,包括公开(Public,4个项目)、匿名(Anonymous,5个项目)、利他(Altruistic,4个项目)、依从(Compliant,5个项目)、情绪性(Emotional,5个项目)和紧急(Dire,3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从1“非常不像我”到5“非常像我”, 每个倾向的均分越高说明学生越会表现出这种倾向的亲社会行为。公开倾向指在公众场合或有人看到的情况下的亲社会倾向;匿名倾向指在受助者不知道帮助者是谁的情况下的助人倾向;利他倾向是出于为他人减轻痛苦等完全利他动机的亲社会倾向;依从倾向指在他人请求下做出帮助的亲社会倾向;情绪性倾向是在具有情绪唤起的情境中产生的亲社会倾向;紧急倾向是在发生紧急事件情况下做出的亲社会倾向[17~18]。PTM 经修订后具有良好的心理学测量指标,本研究中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分别是0.73,0.74,0.70,0.77,0.74,0.66。

2.2.2 大学生适应性量表

采用卢谢峰编制的大学生适应性量表(College Student Adaptability Inventory)测查大学生适应。该量表是专门针对大学生适应的测查工具,有66个项目,分为学习适应性(8个项目)、人际适应性(11个项目)、角色适应性(9个项目)、职业选择适应性(9个项目)、生活自理适应性(6个项目)、环境的总体认同(7个项目)、身心症状表现(10个项目),另有6个重复项目构成效度量表。采用5级计分,从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得分越高,适应性越好。学习适应性是指个体进入大学后,面临内容拓广、加深,并以自我监控为主的学习任务,能否发展出新的学习能力,以胜任学习任务的转变;人际适应性是指个体在脱离熟悉的人际环境、进入新环境的转变中,能否在新环境中建立起协调的人际关系;角色适应性是指个体在面对角色地位的转变时,能否积极地调整心理与行为表现,以符合新角色的要求;生活自理适应性指个体在脱离父母监控与服务的情况下,自己安排与照顾日常生活的效能;职业选择适应性指个体结合对自身素质和就业环境的认识,对未来职业的选择有无明确的方向;环境的总体认同指个体能否在情感上认可、接纳新的环境;身心症状表现指个体在完成上述适应任务的过程中所伴随的生理与心理的不良症状反应[19]。在本研究中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分别是:0.76,0.59,0.68,0.69,0.50,0.41,0.58。

2.2.3 中小学生学校适应行为量表

采用K.W.Merrel编制的学校社会行为量表(School Social Behavior Scales,SSBS)测查中小学学生的学校适应。共有65个题目,分为社会能力(Social Competence)和反社会行为(Antisocial Behavior)两大维度,其中前者包括人际技能(Interpersonal Skill,14个项目)、自我管理技能(Self-management Skill,10个项目)和学业技能(Academic Skill,8个项目)三个分量表;后者包括敌意—易怒(Hostile-Irritable,14个项目)、反社会—攻击(Antisocial-Aggressive,10个项目)和苛求—破坏(Disruptive Demanding,9个项目)三个分量表。5级计分,从1“从未发生”到5“经常发生”,社会能力三个分量表分数越高表明社会能力越好,而反社会行为的三个分量表分数越高表明反社会行为越多。社会能力描述了能引起积极社会结果的适应或积极的社会行为,其中的人际技能是指与人建立积极关系的能力如获得同伴的接纳;自我管理技能是指与自我控制、合作和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与期望有关的能力;学业技能指胜任学业和学校的功课任务。反社会行为描述的是一些特别的导致消极社会结果的反社会问题行为,如同伴拒绝,与老师关系紧张或行为不良,其中敌意—易怒指那些自我中心、易怒、骚扰等引起同伴拒绝的有关行为;反社会—攻击指那些公开的挑战学校的规章制度和胁迫或伤害他人的行为;苛求—破坏指那些破坏学校活动和对他人提出过分和不当要求的行为[20~21]。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分别是:0.87,0.80,0.74,0.86,0.87,0.83。

2.3 研究程序

首先查阅文献,在熟悉云南省大中小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设计了大中小学生的调查问卷,经过多次预试和修订最终确定下来。

然后在全省进行抽样,后由北京师范大学和云南师范大学的心理学专家对云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进行培训。然后研究生到各个大中小学实施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工作从2005年6月1日开始,12月15日结束。

对回收回来的问卷,除当场检查外,继续以目测的形式筛查废卷。然后由经过培训的心理系本科生将数据录入数据库,通过Frequency等命令、对事先设定矛盾的变量进行整理,进一步删除废卷。最后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大中小学生亲社会倾向总体发展趋势分析

3.1.1 大中小学生在亲社会倾向上得分的发展趋势及差异

首先采用描述性统计对大中小学生的亲社会倾向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见下图。

图1 云南大中小学生亲社会倾向发展趋势

从图1可以看出,除公开倾向外,其他5个倾向的得分均呈现出随年级段升高而上升的趋势。对于所有年级段的学生来说,都是在公开倾向上的得分最低,在匿名倾向上的得分次之。尽管小学生在紧急倾向上的得分属于第三低的,但是到了初中、高中和大学,他们紧急倾向上的得分都属于最高。结果说明,云南省大中小学生在公开和匿名情境下做出亲社会行为的可能性是最低的,而在紧急情况下做出亲社会行为的可能性除小学生外是最高的。

对大中小学生不同年级段学生在亲社会倾向上的得分进一步进行MANOVA分析,结果发现,总体上,不同年级段的学生在亲社会倾向上有显著的差异,F[,(6,12282)]=55866,p<0.000,进一步的检验发现,不同年级段的学生在所有六个亲社会倾向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公开倾向:F[,(3,13599)]=19.55,p<0.000;匿名倾向:F[,(3,13599)]=60.32,p<0.000;利他倾向:F[,(3,13599)]=169.53,p<0.000;依从倾向:F[,(3,13599)]=194.68,p<0.000;情绪性倾向:F[,(3,13599)]=183.73,p<0.000;紧急倾向:F[,(3,13599)]=315.30,p<0.000)。Post Hoc检验显示,公开倾向上,小学和高中,初中和高中,高中和大学之间都存在显著差异,p<0.000;在匿名倾向上,小学和高中、大学,初中和高中、大学,高中和大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0;在利他、依从、情绪性、紧急倾向上,两两之间的差异都非常显著,p<0.000。

3.1.2 大中小学生在亲社会倾向类型的总体发展趋势

依据寇彧等的研究[17],以学生在亲社会倾向各维度上的最高分划分类型,结果见表1。

从类型发展趋势来看,随着年级升高,公开和匿名倾向所占的比例呈递减趋势,利他、依从和情绪性倾向没有呈现出规律的变化,而紧急倾向所占的比例在不断的上升。6类亲社会倾向类型中,大中小学生都是紧急倾向最多, 其次是利他倾向,而匿名倾向所占比例最小。

然后,对不同年级段学生的亲社会倾向类型作4×6的卡方检验,结果差异显著,χ[2]=287.56,p<0.000。

3.1.3 不同性别大中小学生在亲社会倾向上的发展趋势及差异

以大中小学男女生的亲社会倾向得分为因变量,以年级段和性别为自变量,作MANOVA分析,其结果中,F值都显著,详细结果见下表。

由表2可知,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在6个倾向,基本上都呈现随年级段升高而得分增加的趋势,只是在公开倾向方面,高中生的得分略低于初中生。 而且,MANOVA分析表明,不同年级段的男生或者女生,在6个倾向均存在显著差异。

在性别差异上,除初中、高中、大学的女生在公开倾向上得分显著低于男生,在匿名倾向上大学女生显著低于男生以外,其他都是每个年级段中的女生得分高于男生,且很多低年级段女生的得分高于高一个年级段男生的得分,不过男女大学生在匿名倾向和依从倾向上没有显著差异。

3.1.4 不同性别大中小学生在亲社会倾向类型上的发展趋势及差异

以大中小学男女生的亲社会类型为因变量,以学生类别和性别为自变量,作卡方检验,结果如下表。

表3表明,男生随年级升高在匿名倾向上所占的比例呈递减趋势, 在紧急倾向上呈递增趋势,而在其他4个倾向上没有呈现规律性的变化; 女生随年级升高在公开倾向上呈递减趋势,在紧急倾向上呈递增趋势,而在其他4 个倾向上没有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在性别差异上,不同性别大中小学在6 种亲社会倾向类型上的卡方检验差异显著,其中男生,即大中小学男女生之间在亲社会倾向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公开和匿名倾向上男生的人数比例多于女生,而在利他、情绪性和紧急倾向上,女生的人数比例多于男生,在依从倾向上没有一致的规律,有些年级段女生多于男生,而另一些年级段又是男生多于女生。不过,各个年级段学生的男女生之间在6种倾向类型上都存在显著差异。

3.2 亲社会倾向发展对大中小学生学校适应的预测

3.2.1 中小学生亲社会倾向对学校适应的回归

将社会能力的三个分量表相加成社会能力总分,而将反社会行为的三个分量表相加成反社会行为总分,然后以两个总分为因变量,以亲社会倾向的6个维度为自变量做逐步回归分析,回归模型都显著,结果如表4。

小学生中,亲社会倾向的6个维度都显著的预测了社会能力,总预测系数为25.0%,其中情绪性的预测力最大;而除紧急和匿名外的其他4个维度显著预测了反社会行为,总预测系数为7.6%,其中利他的预测力最大。

初中生中,除公开倾向的其他5个维度对社会能力都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总预测系数为22.4%,其中依从倾向预测力最大;除情绪性和紧急倾向的其他4个维度对反社会行为都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总预测系数为6.4%,其中依从倾向预测力最大。

高中生中,除匿名倾向以外的5个维度都显著预测了社会能力,总预测系数为19.7%,其中情绪性的预测力最大;而除情绪性和紧急倾向以外的4个维度显著的预测了反社会行为,总预测系数为11.4%,其中利他倾向预测力最大。

3.2.2 大学生亲社会倾向对学校适应的回归

将大学生适应的各维度相加成适应总分,然后以适应总分为因变量,以亲社会倾向的6个维度为自变量做逐步回归分析,见表5。

上表显示,亲社会倾向中的利他、紧急和依从倾向依次进入了回归方程,其中利他倾向预测系数最大,总预测率为4.5%。

4 讨论

4.1 云南学生的亲社会倾向随着年级段的增长而发展

云南学生在除公开倾向的其他5个维度上的得分随着年级段从小学到大学不断上升,这与Eisen-berg等的研究是一致的[1]。 这说明亲社会倾向随着学生年级和年龄的增长具有一定的发展性和稳定性,这是因为,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Hoffman的研究揭示, 个体能意识到他人的感觉并对他人产生替代性的情感反应,是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基础[22]。尤其是到了初高中阶段,随着学生进入青少年后,亲社会行为增加,一部分是因为新的和不断发展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另一部分是青少年正经历一系列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情感技能的变化,潜在的抽象思维能力、预见性、观点采摘能力和假设—推论演绎能力的发展,与道德推理和同情有很大联系,而这些社会认知和社会情感能力又与亲社会和道德行为相联系。在青少年阶段,研究者已经揭示了亲社会倾向的相对稳定性,例如,那些报告了较高的同情和观点采摘的青少年报告了较高的亲社会回应[23]。

从类型的发展上看,总体上,公开和匿名倾向呈下降趋势,紧急倾向呈上升趋势。随着年级段的升高越会有较少的公开倾向,这或许与中国人的含蓄表达有很大关系,年龄小的学生的行为更具有表现性,而匿名倾向在不断降低,说明越大的学生越不愿意做了好事不留名。在所有学生段中,紧急倾向所占比例都最多,面临紧急情景,意味着各个年级段学生都会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倾向,Eisenburg 等的理论认为这是因为紧急情况下,超越了年龄和性别等个性特点,而以往研究者常常不区分不同的亲社会类型,也没有区分紧急与不紧急的情况[24],本研究正好弥补了这一点。亲社会倾向由于是一种内心的心理特性,还避免了亲社会行为后果对于本人的意义,所以更能看出青少年的亲社会特点。

4.2 云南学生在亲社会倾向和类型发展趋势上存在性别差异

关于性别的差异和趋势,以往研究较少涉及到的。在本研究中,对于不同性别学生在亲社会倾向上的差异性研究发现,除初中、高中和大学女生在公开倾向上得分低于男生以及在匿名倾向上大学女生低于男生以外,都是女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这与男士比女士表现出的助人行为更具有勇敢性和侠义性有关,然而,总体上,在某种关系中,女士比男士表现出更多的助人行为[3]。

在类型上,女生在公开、匿名、依从倾向上比例少于男生,而在利他、情绪性和紧急的倾向上,女生比例显著多于男生。这与Carlo等的报告男生比女生报告了更多的公开倾向,而女生比男生报告了更多的利他和情绪性倾向有一致性。但是Carlo等报告讲,匿名、依从倾向是女生多于男生,而在本研究中是男生多于女生,一方面可能是女生在利他、情绪性和紧急的倾向占的比例太大,有更多的利他行为,更容易有情绪性和紧急倾向,另一个方面可能跟中国人的性格比较温和有一定的关系,尤其是南北方男女生性格差异比较大有关。另外,Eisenburg等的研究还发现,在紧急倾向上没有显著性别差异,而在本研究中女生显著多于男生,一方面,倾向与实际的紧急情景有实质差别,另一方面或许是女生在情感发展上比男生更丰富,更能体会到紧急情况下的受助者的需求[25]。

4.3 云南学生亲社会倾向的发展与其他地方青少年的比较

将云南中学生和大学生的亲社会得分与国内外报告数据进行单样本t检验, 考察云南省大中小学生亲社会倾向发展水平。先将初中生与Carlo等的青少年早期相比较,结果在6个维度上差异都非常显著云南大学生除在利他倾向上得分显著低于北京大学生,在其他5个亲社会倾向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北京大学生。与美国大学生相比,云南大学生在依从倾向上与美国大学生没有显著的差异,同北京大学生一样,在利他倾向上显著低于美国大学生

这表明云南学生亲社会倾向总体上发展水平较高,这与中国的文化传统“助人为乐”有关,也可能与文献中提到的云南省相对欠发达保留了较多的传统文化有关。初中生与美国青少年早期的孩子不相上下,在文中,Carlo等没有交代青少年早期的年龄或年级段,所以可能有出入。但是,云南初中、高中和大学生都是在利他倾向上显著低于国内外大学生,说明利他倾向在云南学生身上体现的不明显,一种可能是他们的行为更多的是受外在因素影响,并非本身主观倾向,也有可能是云南学生自我认为能力不足,难以真正帮助别人。由于目前还没有看到其它小学生的亲社会倾向数据,所以不能衡量小学生的总体发展水平。

4.4 云南大中小学生的亲社会倾向对学校适应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亲社会倾向对大中小学生的学校适应都有显著的预测,从小学到大学,预测系数逐渐降低,小学生达到了25.0%,到大学生只有4.5%了。这是因为,对于中小学生来讲,以学校生活为主,而亲社会行为又影响到同伴接纳,有助于发展人际关系,并且青少年对于被同伴接纳、成为团体中的一员非常渴望,另一方面,亲社会行为也会影响到师生关系,甚至学业成绩,因而良好的亲社会行为有助于他们的学校适应,而对于大学生来说这可能是到了青春期后期或者对于成人来说,亲社会倾向只是他们适应学校的一个预测源之一,有更多的其他因素影响到他们的适应。

预测系数较大的几个维度分别是情绪性、利他和依从倾向,情绪性意味着受助者的受助需求尤其是心理需求能够得到理解,利他常常是被作为不计个人得失的完全为别人着想的,依从表示在别人有帮助需要时能及时提供帮助,所以这3 个倾向对学校适应起到了更大的预测作用。

公开倾向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不但预测力小,并且对社会能力的预测是负向的,对反社会能力的预测却是正向的,联想到前面总体上大中小学生在公开倾向上得分较低并呈下降趋势,再结合以往的研究,可以这样理解,公开倾向被认为是一种期待得到社会赞许的行为,是一种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有所企图地帮助他人的行为,或者可能是为了得到某种回报或者出风头而做做样子。而相对来说依从和紧急倾向就容易被人们认可,给人“活雷锋”的感觉。

另一个方面我们看到,亲社会行为对于积极的、正面的适应或社会能力有较大的预测力,而对于反社会行为预测力较小,所以我们推断亲社会行为的结果带来的更多的是积极的意义,如发展同伴关系,发展社会能力等。

5 结论

(1)在发展趋势上,云南大中小学生的亲社会倾向随着年级段的升高而发展,其中到大学阶段发展到最高,不同年级段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男女生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

(2)在类型发展上,总体上,大中小学生在公开和匿名上呈下降趋势,在紧急上呈上升趋势,但在各个年级段都是紧急倾向所占比例最高。不同年级段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男女生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

(3)在发展水平上,云南学生的亲社会倾向总体上高于其他地方的学生, 但利他倾向显著低于他们。

(4)在应用上,亲社会倾向对学校适应有一定的影响,但对大学生的预测力较小。

基金项目:云南省政府资助课题“云南省学生心理健康维护的系统方案研究”(项目2004JYHZ01).

标签:;  ;  ;  ;  

云南省学生亲社会倾向的发展趋势及学校适应预测_亲社会行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