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际形势的新判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形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变化进行了深刻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一、当代国际形势的新特点
80年代以来,邓小平以其马克思主义的宽阔胸襟和开阔视野,敏锐地把握住世界发展的脉搏,及时作出新的判断,得出了崭新的结论。
邓小平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过去,我们在长时期里认为,世界大战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势有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本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苏美关系出现缓和,整个世界局势出现了由对抗转为对话,由紧张转为缓和的总趋势;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成为促进世界向着和平方向发展的最重要因素;随着越南从柬埔寨撤军,中苏关系开始缓和;由于国家间的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各国纷纷将注意力专注于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以增强各自的综合国力。邓小平敏锐地把握了世界形势这些新的发展和变化,从全球战略的高度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科学论断。1985 年3月,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05页)在肯定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前提下,他还指出战争的危险仍然存在。他说,当今世界仍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这是导致世界不稳定的根源。这样就使我们对于国际形势有了一个正确的、全面的崭新认识。
邓小平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蓬勃兴起,一系列新兴工业相继建立,推动国际分工向着广度和深度大大地发展了,各国经济通过国际市场日益结成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逐渐由人力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化,投资数额巨大,投资风险上升,为了减轻负担、分散风险,各国企业纷纷携起手来,走上分工协作之路;同时,国际竞争的激烈程度也呈上升态势,为了增强实力、规避风险,企业也跨越国界寻找伙伴,走上联合发展之路。邓小平洞察了这种种现象,精辟地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邓小平文选》第3 卷第64页)
邓小平指出,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形势变化的又一大特点。特别是本世纪6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航天技术、海洋开发技术等一系列高技术群体的出现,对经济和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邓小平指出,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9页)。科学技术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和各个领域面貌一新,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正是由于邓小平洞察了世界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新变化并及时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使我们对世界形势的全貌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二、在世界大背景下研究中国的发展问题
邓小平思考国际形势问题的着眼点在于把中国国内的事情办好。
1、在和平与发展的大背景下,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 对时代主题的正确判断是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的重要依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长期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围绕这个中心制定了改革开放等一系列方针政策,这是在总结历史经验和科学分析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所作出的正确决策。其中对时代主题的正确判断对于实现这一重大转移发挥了积极作用。邓小平指出,这个判断对我们很重要,有了这个判断,我们就能够安心搞建设,把我们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建设上来。没有这个判断一天诚惶诚恐的,就不可能安心地搞建设,更不可能搞全面改革,也不可能确定我们建军的正确原则和方向。
2、在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条件下,加强对外开放。 在过去长时期里,由于种种原因,在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条件下,中国与世界却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闭关自守成为导致中国与世界上发达国家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邓小平总结了国内外历史经验教训,从发展的内在要求出发,提出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重要论断,并作出了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和成立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新区及其他沿江、沿边和内陆中心城市,加速内地开放和开发等一系列对外开放的重要决策。
3、在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条件下, 促进我国科学技术水平迅速提高。面对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对于生产力发展日益重要的形势,邓小平十分强调加速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性,他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他说,中国要发展,离开科学不行。中国不能安于落后,必须一开始就参与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他提出了包括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立足科技发展前沿、把发展高科技作为战略重点,培养和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提高全民族科技文化素质等在内的一系列发展我国科学技术的思想,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科技和经济的进步。
三、中国对世界可以作出更大的贡献
邓小平指出,作为当今时代主题的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一个也没有真正得到解决。中国作为一个有重要影响的社会主义大国,不仅要注重自身的发展,而且要对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也是邓小平思考国际形势问题的重要目的之一。
1、对世界的和平和稳定作出贡献。邓小平指出, 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他反复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中国如何为世界的和平和稳定作出更大的贡献。第一,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盛行,以富掠贫、以强凌弱、以大欺小现象普遍,国际关系中不平等、不公正、不合理等现象长期存在。这与当今时代潮流格格不入,与广大人民的愿望相去甚远。邓小平深刻地指出,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是霸权主义。他多次强调了中国人民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强烈愿望。第二,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邓小平特别强调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我们应当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要从国家战略利益出发,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处理国家关系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论亲疏;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第三,积极发展壮大自己,增强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的力量。中国作为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的力量,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加速自身的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与稳定事业的重大贡献。邓小平指出:“从政治角度来说,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对亚太地区的和平和稳定都是有利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05页)“等到中国发展起来了,制约战争的和平力量将会大大增强。”(《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05页)
2、对世界的繁荣和发展作出贡献。在新的世界形势下, 中国加速自身的发展,不仅可以对世界和平稳定作出贡献,还可以对世界的繁荣与发展作出贡献。第一,中国经济的发展,市场的扩大,可以为其他国家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邓小平指出,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这种帮助不是单方面的。中国取得了国际的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中国对国际的经济也会做出较多的贡献。几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就是一个证明。所以我们说帮助是相互的,贡献也是相互的。他还说,现在中国对外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比例很小。如果我们能够实现翻两番,对外贸易额就会增加许多,中国同外国的经济关系就发展起来了,市场也发展了。所以,从世界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和平和世界经济发展有利。第二,中国的经济发展可以对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邓小平多次指出,发展中国家不能把发展本国经济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发达国家的身上。他说,历史证明,越是富裕的国家越不慷慨,归根到底,第三世界国家要靠自己来摆脱贫困,靠自己发展起来。如果我国经济发展达到小康状态,我们有可能对第三世界的贫穷国家提供更多一点的帮助,如果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解决南北问题方面可以尽更多的力量。
邓小平对国际形势的分析与判断,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从关注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高度来思考和研究问题,着眼于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这既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是创立整个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