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及其应用_氧化性论文

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及其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及其应用论文,规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两强两弱”规律

对于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一般有: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还原剂的还原性强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

1.判断微粒氧化性、还原性的相对强弱

例1 根据反应式:

(1)2Fe[3+]+2I[-]2Fe[2+]+I[,2];

(2)Br[,2]+2Fe[2+]2Br[-]+2Fe[3+],

判断离子还原性从弱到强的顺序是()

A.Br[-]、Fe[2+]、I[-]B.I[-]、Fe[2+]、Br[-]

C.Br[-]、I[-]、Fe[2+]D.Fe[2+]、I[-]、Br[-]

分析 根据(1)I[-]>Fe[2+];(2)Fe[2+]>Br[-]。

所以选择A。

2.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能否发生

例2 已知I[-]、Fe[2+]、SO[,2]、Cl[-]和H[,2]O[,2]均具有还原性,它们在酸性溶液中还原性强弱的顺序为Cl[-]<Fe[2+]<H[,2]O[,2]<I[-]<SO[,2],则下列反应不能发生的是()

A.2Fe[3+]+SO[,2]+2H[,2]O2Fe[2+]+SO[,4][2-]+4H[+]

B.I[,2]+SO[,2]+2H[,2]OH[,2]SO[,4]+2HI

C.H[,2]O[,2]+H[,2]SO[,4]SO[,2]↑+O[,2]↑+2H[,2]O

D.2Fe[2+]+I[,2]2Fe[3+]+2I[-]

分析 根据“由强得到弱”的原理,C、D正确。

二、“高氧、低还、中兼”规律

对于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的原子而言,最高价态只具有氧化性,最低价态只具有还原性,中间价态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例如:

S元素化合价:-2、 0、

+4、+6

代表物:H[,2]S、 S、 SO[,2]、H[,2]SO[,4](浓)

只有既有氧化性只有

S元素的性质:

还原性又有还原性

氧化性

三、“单强离弱、单弱离强”规律

1.金属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对应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弱;反之金属单质的还原性越弱,对应阳离子的氧化性就越强

2.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反之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越弱,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就越弱

F[,2]、O[,2]、Cl[,2]、Br[,2]、I[,2]、S;从左到右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F[-]、OH[-]、Cl[-]、Br[-]、I[-]、S[2-];从左到右非金属阴离子的还原性逐渐增强,利用此规律可比较微粒氧化性、还原性的相对强弱。

四、“价态归中,互不交叉”规律

1.“价态归中”是指同种元素不同价态原子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总是有高价态与低价态反应生成中间价态的物质。利用此规律可准确确定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

例3 K[35]ClO[,3]晶体和含有H[37]Cl的浓盐酸反应生成氯气,已知反应方程式为

KClO[,3]+6HCl(浓)KCl+3Cl[,2]↑+3H[,2]O此反应生成氯气的摩尔质量为()

A.74g·mol[-1]B.73.3g·mol[-1]

C.72g·mol[-1]D.70.6g·mol[-1]

分析 此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是氯元素,双线桥分析如下:

由双线桥分析可知,生成的3mol Cl[,2]的6mol Cl有5mol来自HCl的[37]Cl,有1mol来自KClO[,3]中的[35]Cl,故氯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5+5×37)÷6×2=73.3,氯气的摩尔质量为73.3g·mol[-1]。答案为B。

2.“互不交叉”是指:若反应后生成多种中间价态的产物,则遵循“邻近变价,互不交叉”的原则

例如:H[,2]S+H[,2]SO[,4](浓)S↓+SO[,2]↑+2H[,2]O,S元素的化合价应从-2价变化为0价,从+6价变化为+4价。并不是从-2→+4价,+6→0价。

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的原子间若有中间价态,则可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若无中间价态,则不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例如:SO[,2]与H[,2]SO[,4](浓)之间,Fe[2+]与Fe[3+]之间,由于无中间价态而不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五、化合价升降规律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有升高的,必然有降低的。

例4 C、Q、X、Y、Z均为含氯的化合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具有如下转化关系:

①G→Q+NaCl;

②Q+H[,2]O→X+H[,2]↑;

③Y+NaOH→G+Q+H[,2]O;

④Z+NaOH→Q+X+H[,2]O。

则氯的化合价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

A.X>Y>Z>G>QB.Y>X>Z>G>Q

C.G>Y>Q>Z>XD.X>Z>Q>Y>G

分析 由①G→NaCl知Cl的化合价降低,则G→Q中Cl的化合价一定升高,故Q>G;由②H[,2]O→H[,2]知H化合价降低,则Q→X中Cl的化合价升高,故X>Q;③中Y发生歧化反应,Y的价态介于G与Q之间,即Q>Y>G;④中Z发生歧化反应,同理,X>Z>Q。故答案为D。

六、“强易弱难,先强后弱”规律

“强易弱难”是指:同一氧化剂(或还原剂)同时与不同还原剂(或氧化剂)反应,当还原剂(或氧化剂)的浓度差别不大时,总是先与还原性(或氧化性)强的反应,然后再与还原性(或氧化性)弱的反应。

例如:将氯气通入到含S[2-]、I[-]的溶液中,由于还原性S[2-]>I[-],所以有:

先发生:Cl[,2]+S[2-]2Cl[-]+S↓;

当S[2-]全被氧化以后发生:

Cl[,2]+2I[-]2Cl[-]+I[,2]。

七、“质、电守恒”规律

这是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依据,也是有关氧化还原反应计算的依据。

1.求氧化还原反应中反应物的用量

例5 在一定的条件下,PbO[,2]与Cr[3+]反应,产物是Cr[,2]O[,7][2-]和Pb[2+],则与1mol Cr[3+]反应所需pbO[,2]的物质的量为()

A.3.0molB.1.5mol

C.1.0molD.0.75mol

分析 据题意,PbO[,2]与Cr[3+]反应,PbO[,2]做氧化剂,Cr[3+]做还原剂,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得失守恒规律有:1mol×3e[-]=n(PbO[,2])×2e[-],n(pbO[,2])=1.5mol。故答案为B。

2.求氧化还原反应中生成物的存在形式(或所含元素的价态)

例6 硫代硫酸钠可作为脱氯剂,已知25.0mL 0.100mol·L[-1]Na[,2]S[,2]O[,3]溶液恰好把224mL(标准状况下)Cl[,2]完全转化为Cl[-],则S[,2]O[,3][2-]转化为()

A.S[2-]B.SC.SO[,3][2-]D.SO[,4][2-]

分析 据题意,Cl[,2]与S[,2]O[,3][2-]反应,Cl[,2]做氧化剂,S[,2]O[,3][2-]做还原剂,设反应后S最终价态为x,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守恒有:

25×10[-3]×0.1×2(x-2)e[-]

=224÷22400×2e[-],x=6故答案为D。

3.综合计算

例7 14g铜银合金与足量的某浓度的硝酸反应,将放出的气体与1.12L(标准状况)氧气混合,通入水中恰好全部吸收,求合金中铜的质量。

解析 铜银与硝酸反应,铜银失电子给硝酸,硝酸得电子生成含氮的气体,气体与氧气混合,通入水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含氮的气体再失电子给氧气。系统整体考虑:铜银失电子总数目等于氧气得电子的总数目。

设铜的质量为a g,银的质量为(14-a)g,根据电子得失守恒,则有:

ag/64g·mol[-1]×2e[-]+(14-a)g/108g·mol[-1]×1e[-]

=1.12L/22.4L·mol[-1]×4e[-]

a=3.2g

标签:;  ;  ;  ;  

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及其应用_氧化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