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美学价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学论文,思想政治工作论文,高校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爱美是人的天性,人们爱美,也总是乐于接受美好的事物或观念。与人的爱美特性相适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如果能在自己的工作中自觉地运用美学原理,遵循美学规律,引导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对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事实上,只要我们去发现,美就存在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因为就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而言,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审美群体;就工作的过程而言,它本身就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
一、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审美群体
当代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众,因而在审美情趣上也就具有其特殊性。
1.不定型性。青年学生具有身心活泼、求知欲强,没有成见,易于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新观点的特点。而报纸、广播、书刊等传播媒介每时每刻又在向其传播大量的、不同类型的信息。这二者的交叉结合,使得青年学生的审美情趣表现出不稳定的特点。
2.善于摹仿。由于青年学生在审美情趣上的不定型性,再加之集体生活,使得每个人的审美情趣往往更易于受他人的影响,表现出更强的摹仿趋势。一旦在学生中出现某一审美倾向,往往会很快得到大家的认同,在整个校园风靡盛行起来。
3.崇拜偶像。青年学生尚未踏入社会,他们今天的努力和奋斗,正是为将来谋取理想的职业,开辟自己的事业打下基础。因此,青年学生心中对未来充满了理想和希望,为自己美好的前程作出种种设计。于是,某个政治领袖、知名人士、英雄人物或影视明星可以成为其崇拜的偶像。偶像伴随着青年学生,是其学习和生活的精神动力,也是其评判人或事物的美学尺度。
4.以知识为评判尺度。来自现实的审美情感、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又往往成为人们去衡量和评判现实生活中好坏美丑的标准。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因而他们在衡量、评判人和事物时更注重知识美。青年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对思想政治工作者作出“有无知识”的评价后,才产生对其能否接纳的情感。
上述审美情趣上的四个特点,虽然不是完全为大学生所独有,但在他们的审美过程中则表现得更为突出、更为强烈。
青年学生审美过程中的这些特点,一方面反映了青年学生审美情趣的可塑性,说明了对其进行正确引导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即是说,只要我们根据青年学生审美情趣上的这些特点,善于正确引导,就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提高工作的成效。另一方面,青年学生审美过程中的这些特点,又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美的创造过程
人类劳动过程是美的创造过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项特殊的人类社会活动,无疑也是一个美的创造过程。与其它劳动过程相比,它有其特定的对象、手段和目的。
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个体美的创造过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大学生及其思想状况。大学生的语言行为、道德水准以及思想境界始终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所关注的主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方式,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尊师重教、艰苦朴素以及无产阶级世界观和人生观等方面的启迪和教育,培养其自由平等的理想人格;互助友爱的协作精神;正直善良的美好心灵;优雅朴实的言谈举止;勇于进取的竞争意识;高雅健康的审美情趣;献身人类的崇高理想。使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从而努力学习,人人成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四有”新人,概而言之,就是培养和创造大学生的个体美。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大学生个体美的培养和创造过程,由低到高依次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培养和创造个体的言行美。言行、仪表美是个体美的直接表现,但它又是人们形成品德美和理想美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水准和思想境界。言行仪表是思想品德的外在表现。一个有高尚道德修养和崇高思想境界的人,肯定是一个仪表端庄、谈吐优雅、行为正直而得体的人;反之,我们很难设想一个脏话不离口、行为偏颇、随时随意中伤他人的人,有什么高尚的思想品德,会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所以,大学生的言行美,是对大学生的起码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基本的、首要的任务。
第二个层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培养和创造个体的品德美。一个人的品德是其做人的准则。我们所要求的“四有”新人,其中之一就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即有道德。所以,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基地,必须始终坚持把培养学生的品德美放在重要地位,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
第三个层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培养和创造个体的理想美。我们对“四有”新人的培养要求之一就是“有理想”,这是因为理想是人生的最高目标,是其学习、生活和工作的价值取向及强大的精神动力。有了崇高的理想,就有了克服困难,奋勇拼搏,献身人类事业,做出更大贡献,实现自我最大价值的精神支柱。马克思之所以能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原因之一是他把全人类的解放作为自己的崇高理想。为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而远大的理想,把培养和创造个体的理想美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和重要的任务。
2.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美的创造过程。高校是社会的一部分。大学生是构成社会细胞的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个体。从这个意义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创造和培养大学生的个体美,其实质也是在创造社会美。高校的美是社会美的一部分。更为重要的是,青年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是明天社会的教育者和建设者,他们语言行为的美丑、道德水准和思想觉悟的高低,将会对未来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就此而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仅创造了社会的现实美,而且创造了社会的美好未来。
在实际工作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对社会美的创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通过正直、热忱、克己、节制以及团结友爱等方面的教育和开展学雷锋、“希望工程”、科技下乡、文艺下乡等方面的活动,影响学生之间、学生与整个社会之间的人际关系,创造人际关系美。其二,通过宣传谦虚谨慎、反对骄傲蛮干;宣传勤劳贡献,反对贪图安逸;宣传艰苦朴素,反对奢侈浪费;宣传求实精神,反对浮夸作风等方面的教育,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创造社会风尚美。其三,通过遵纪守法、尊师重教、尊老敬贤、社会公德、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形成学校以至整个社会的良好秩序和道德风尚,创造社会秩序美。
三、遵循美学规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功效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美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对大学生个体美、社会美的创造过程,要想增强其功效,使其有吸引力,就应当自觉地运用美学原理,遵循美学规律。
1.美化校园环境,陶冶学生性情。环境影响人、造就人,美好的环境对人的美好心灵、美好品德有着外在的熏陶和感染作用。大学生生活、学习、成长的校园环境对他们的思想品德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对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创建美好校园环境,达到教育和感染学生的目的。
校园环境的美化包括校园自然环境的美化和校园社会环境的美化两方面。美化校园自然环境的作用,一是可以使学生怡情悦目、身心愉快、精神振奋,从而更好地学习和生活。二是美好的校园自然环境需要通过师生的劳动创造和保持,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助人为乐的美好品德,养成爱护公物和花草树木的良好习惯,提高社会公德水平。
美化校园的社会环境,诸如宽松和谐、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开拓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等,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有更大的影响力。如置身于浓郁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往往激人向上、催人奋进;置身于和谐、文明、高雅的谈吐环境中,就不会出现不文明的言行,无形中会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我们所说的美化校园环境,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指美化高校的社会环境。
2.美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教育、培养学生的同时,也锻炼提高了自己。青年学生政治素质、思想品德在很大程度上映照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的美与不美。因为只有自己是一团火,才能照亮别人;只有自己品德高尚,才能培养出高尚品德的学生。所以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依据当代大学生的审美特点,先做到自身的美化,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才能增强思想教育的吸引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的美化包括思想美、语言美、仪表美、行为美、品德美和知识美等方面,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有高尚的品德、儒雅的谈吐、端庄的仪表、正直的行为、健康的思想、渊博的知识等等。事实上,凡是那些具备了这些素质和条件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其讲话和工作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3.抓好典型教育。典型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者通过具体、生动、感人的典型对学生进行启迪教育。由于它是以生动的形象打动人,适合了大学生审美过程中偶像崇拜这一特点,因而往往能收到理论教育难以收到的良好效果。
典型教育的取材范围很广,它不受时空限制,既有自然的,也有社会的,既可以取之历史,又可以取之当代;既可以取材于文学作品,也可以取材于现实生活;既可以是中国的,也可以是外国的。总之,凡是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都能找到它的典型,都有许多例子可以列出。运用好这些典型,就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增强其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