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政治学科之我见_课程标准论文

2009年新课程高考政治学科试题之我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我见论文,学科论文,试题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程进入高考已是第三个年头。2009年高考涉及政治学科的新课程卷有12份之多(包括单科卷、文综卷、文科基础卷、基本能力卷等)。与非新课程卷相比,这些考卷无论是考查的知识、能力还是作为载体的题材与形式,都有许多重大变化,使人们获得了不少“新”感受。但对照新的《课程标准》,它也给人们留下了不少缺憾。现将个人的一孔之见简述如下,作为“引玉”之“砖”向专家及同行们求教。

一、从试题的题材看

1.在贯彻“三贴近”原则方面有新进展

题材是所考查知识与能力的载体,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是新课程高考内容改革的重要原则。从2009年新课程高考来看,一方面试题题材坚持贴近时代、贴近社会,另一方面贴近考生实际的题材也有所增加,从而在贯彻“三贴近”原则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1)大量使用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的题材。扩内需、保增长、应对全球金融危机、防控甲型H1N1流感、关注食品与粮食安全、关注与改善民生、防灾减灾、“三农问题”、科学发展等时政热点与社会热点,在2009年新课程高考政治学科卷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同时试卷还以大量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非热点题材为载体设置了各种类型的试题,用以考查相关知识与能力,充分体现了试题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的特点。

(2)贴近考生实际的题材有所增加。2009年高考政治学科新课程卷的一个亮点就是在使用贴近考生实际的题材方面,比非新课程卷有了明显增加。表现在:

①使用贴近考生实际的题材,设置探究性试题。比如,江苏政治卷的第37题,以某校学生开展的“弘扬民族精神,共建精神家园”探究活动为背景,结合中学生的实际提供材料并设置问题,考查了有关知识与能力。又如,安徽文综卷的第38题,以某校开展“网络与生活”为主题的综合探究活动为背景,提供丰富信息并设置相关问题,考查了有关知识与能力。再如,福建文综卷的第39题,以某校开展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变革”探究活动为背景,以一些学生的看法为载体设置问题,用以考查相关知识与能力。上述这些探究性试题都体现了贴近考生实际的原则,这是绝大多数非新课程卷所没有的。

②使用贴近考生实际的题材,设置其他试题。比如,广东政治卷的第10题,以学生平安保险为载体,用以考查对投资方式的认识能力;该卷第24题,以四川某中学生在地震废墟下鼓励同学们坚持待援的言行为载体,考查有关哲学知识。又如,江苏政治卷的第21题,以京剧进中小学课堂活动的事实为载体,考查有关文化生活知识;该卷第27题,则以温总理看望北川中学高三学生时题写的“多难兴邦”为载体,考查有关哲学知识。再如,天津文综卷的第5题,以一幅题为《赛跑》的漫画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如何走好成长道路的哲学启示;该卷第9题,则以某校开展“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读书活动的意义为载体,用以考查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上述这些试题都体现了贴近考生实际的原则。

2.有些题材与考生距离较远,贴近考生实际的题材比重偏低

笔者以为,根据“三贴近”原则,无论热点题材、社会题材还是考生实际题材,都有一个“贴近”的问题,如果所用题材距离时代、社会或者考生实际太远,则不利于对考生真实能力的考查。比如,山东文综卷的第36题,提供了面对索马里海盗问题,联合国及包括中国在内的有关国家的反应,第(2)问规定“假如你是外交部发言人,请结合材料,阐述我国政府在国际社会打击索马里海盗问题上的主张”,这样的题材与设问是否距离考生太远了些?又如,福建文综卷的第39题,采用探究学习的形式,在“相关链接”部分提供了历史上“萧规曹随”与“文景之治”的一些材料,要求考生“参与其中”“回答有关问题”,其中第(2)问的材料借“甲同学”之口对“萧规曹随”作了一些解释,并提出“我国政府也应‘无为而治”’的观点,要求考生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这样的题材与设问是否也距离考生太远了些?

此外,如前所述,虽然新课程卷使用了部分贴近考生实际的题材,但笔者觉得其比重仍然偏低。表现在:一是有些考卷使用了,但有些考卷几乎没有使用;二是大部分考卷使用的数量十分有限。比如,广东政治卷共41题,其中与考生实际有联系的只有两道题,约为5%;江苏政治卷共37题,其中与考生实际有联系的只有3道题,不到10%;天津文综卷政治部分共14题,其中与考生实际有联系的只有两道题,约为14%;安徽文综卷共13题,其中与考生实际有联系的只有一道题,约为8%。笔者觉得,作为“三贴近”原则之一的“贴近考生实际”的题材,应该在考卷中得到更多的反映,以加强对考生相关能力的考查。

二、从考查的知识看

1.重视基础知识特别是主干知识的考查

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实际理解和把握,是《课程标准》对知识目标评价的要求。从2009年新课程高考来看,各类考卷十分重视对所学知识的考查。表现在:

(1)重视考查所学知识的全面性与基础性。比如,山东卷“基本能力”测试的内容涵盖了新课程的所有科目,突出了知识考查的全面性;广东卷“文科基础”则侧重于对所学基础知识的考查;其他考卷也采用多种形式对所学知识特别是主干知识进行了多方面的考查。

(2)重视考查考生拓展性和应用性的知识。为了给考生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学习内容,新课程设置了选修模块。与此相适应,新课程高考有的在综合卷中(如山东、福建、浙江文综卷等)设置了一定数量的选做题,有的在单科卷中(如广东、江苏、海南政治卷等)设置了一定数量的选做题,目的在于考查考生对选修课程的所学知识,体现新课程的新理念。

2.在知识考查“度”的把握上存在偏宽、偏深现象

新课程高考虽然重视知识考查,但在笔者看来,一些试题在知识考查的“度”的把握上存在偏宽、偏深现象。表现在:

(1)一些知识的考查超出了《课程标准》的范围。《课程标准》的“内容目标”规定了本学科应该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它既是编写教材、实施教学的依据,也应该是考查命题的依据。但从2009年新课程高考来看,一些试题的内容超出了《课程标准》的规定。比如,山东文综卷的第17题,提供了某市政府制定的不同用水类型的自来水价格,要求考生选择对政府制定价格的正确认识。题中给出的选项包括“①利用了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还包括“④表明价格形成应以政府定价为主”。从《课程标准》来看,其“内容目标”只有“影响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而教材在阐述“价值决定价格”时虽然讲到了价值规律,但只涉及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与表现形式,而未涉及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格形成机制,无论是《课程标准》还是教材均未涉及。可见,该题对上述两个知识点的考查已超出了《课程标准》的范围。再如,海南政治卷的第24题,提供了有关网络用户发展和网络购物状况的一些数据,要求考生将网络购物与传统购物方式对比,回答其对消费者和企业有何优势和局限性。由于购物方式并非《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而且教材也未涉及,同时大多数考生未必有网络购物的实践,所以说这一要求也超出了所学知识的范围。

(2)一些知识的考查存在偏深的现象。《课程标准》 对所学知识的程度用知道、理解、分析、阐释、评述、说明等不同行为动词规定了不同层次的要求,这既是编写教材、实施教学的依据,也应成为考查命题的依据。但从2009年新课程高考来看,一些试题的考查超出了上述要求,显得偏深、偏难。比如,浙江文综卷的第40题,第(2)问要求运用“经济全球化”的有关知识,阐述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道理。对于“经济全球化”这个知识点,《课程标准》“内容目标”的要求是“感受经济全球化进程”而非“运用”,而且作为本题“阐述”对象的“贸易保护主义”,考生了解也是十分有限的。可见,该题的上述要求与课标规定相比,是偏深、偏难的。山东文综卷的第28题,提供了2008年下半年以来我国部分税收政策的调整情况,其中第(2)问要求阐明三种税收政策调整(提高出口退税率、下调住房交易税、增值税转型)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实际是考查税收的作用。《课程标准》“内容目标”对税收的规定是“分析个人所得税、增值税等重要税种”,但并未涉及税收的作用,只在“提示与建议”部分提及“征收个人所得税对调节收入的作用”。同时,教材在分析增值税时虽然提到它的征收对生产专业化、公平竞争、财政增收的作用,但与本题的“增值税转型”相距甚远。因此,本题所考查的知识在深度上也是超出《课程标准》与教材的。

新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进入新课程实验的学校教师要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实施教学,但他们又不能不重视新课程高考的动向。一些试题在知识考查方面的偏宽、偏深现象,使他们处于两难境地:如果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教学,可能会因所学知识宽度、深度不足而在高考中“吃亏”;如果在教学中将一些重点知识拓宽、加深,则教学时间不够用,会挤掉实践、探究等活动时间,使教学回到课改前的状态。可见,新课程高考对知识考查宽度与深度的把握,是一个关系课改进程的大问题。

三、从考查的能力看

1.注重考生“四项”“Ⅲ级”能力的考查

注重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是新课程高考内容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新课程《考试大纲》与非新课程一样,规定了“四项”“Ⅲ级”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并且在考试实践中加以实施。同时新课程卷在能力考查方面也有许多新的探索,表现在:

(1)采用新的考查模式,凸现能力考查的全面性与基础性。比如,山东卷设置了“基本能力”测试,其内容涵盖了新课程的所有科目,既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也考查考生的实践能力,从而使能力的考查更加全面。又如,广东卷设置了“文科基础”测试,突出考查所学的基础知识及基本能力。这些都是非新课程卷所没有的。

(2)设置探究性试题,考查考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倡导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在2009年高考中,江苏政治卷(第37题)、安徽文综卷(第38题)、福建文综卷(第39题)都设有独立的探究性主观题,用于考查考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非新课程卷除了北京文综卷(第38题)设有探究性试题外,其余考卷均没有。

(3)增加非选择题的比重,提高能力考查的层次。例如,山东文综卷的选择题只有9个,共36分,占政治学科分值的43%;非选择题3个,共48分,占57%,可见,非选择题在全卷中的比重明显增加。该卷采取这一举措,一方面有利于在对思维结果进行考查的同时加强对思维过程的考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能力考查的层次。

(4)设置选做题,考查考生选修课程的相关能力。在2009年高考中,山东文综卷、福建文综卷、浙江文综卷、广东政治卷、江苏政治卷、海南政治卷等都针对选修模块设置了一定数量的选做题,用于考查选修课程的相关能力,以体现新课程的新理念,而这些是非新课程卷所没有的。

2.新课程卷的能力考查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和改进

新课程卷虽然十分重视能力考查,并且在能力考查方面也做了一些新尝试,但是,在笔者看来,有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和改进。

(1)考查目标应与《课程标准》“接轨”。如前所述,新课程卷所依据的《考试大纲》中关于“考核目标与要求”的规定,与非新课程卷的“四项”“Ⅲ级”的规定基本相同,但与《课程标准》中的能力目标有很大差异。为了方便比较,我将二者的规定简化后列表如下:

从上表不难看出,二者的规定在内容上有明显差别。两相比较,前者无疑更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为此,笔者以为,为了推动新课程改革不断向前发展,将现行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尽可能与《课程标准》的“能力目标”接轨,是很有必要的。

(2)考查实践中应加强践行能力的考查。综观上表中对能力考查的不同要求,笔者以为,其最大的不同在于《考试大纲》的规定侧重于考查思维过程,它不仅适用于政治学科,而且具有多学科的普遍意义。而《课程标准》的规定则更加关注学生自身的现实生活与未来发展,更加关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行动,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的素质,因而具有本学科的特殊意义。因此,笔者认为,新课程政治学科高考除了应当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社会生活问题的能力外,还应当更加贴近考生实际,将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行动、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的素质等方面的践行能力,也作为能力考查的重要内容。

四、从考查的形式看

1.考查形式既有继承也有发展

与非新课程卷相比,新课程卷在考查形式方面既有继承,也有发展。表现在:

(1)从继承方面看。①试卷结构。非新课程文综卷的结构一般分为第Ⅰ卷(分值为140分)与第Ⅱ卷(分值为160分),新课程文综卷大多也采用了这种结构(山东卷的分值比例有所调整)。非新课程政治单科卷的结构大都分为第Ⅰ卷(分值为75分)与第Ⅱ卷(分值为75分),新课程政治单科卷基本也采用了这种结构(江苏、海南卷的分值比例有所调整)。②题型题量。非新课程文综卷一般第Ⅰ卷为选择题(题量一般为35道,政治学科试题12道),第Ⅱ卷为非选择题(题量一般为4~5道,政治学科试题2~3道),除山东卷有所调整外,新课程文综卷基本采用这些题型,而且题量也基本相同。非新课程政治单科卷第Ⅰ卷大都为选择题I(单项选择题24道)和选择题Ⅱ(不定项选择题9道),第Ⅱ卷大都为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各2道),新课程广东卷基本采用了这些题型,题量也变化不大。

(2)从发展方面看。①考查模式。除了与非新课程卷一样采用文综卷(理综卷)及政治单科卷这些考查模式外,山东增加了“基本能力”测试,广东增加了“文科(理科)基础”测试等新的考查模式,这对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是十分有利的。②题型题量。安徽、福建文综卷都设有独立的探究性主观题,强化了对考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考查;江苏政治卷第Ⅰ卷只有单项选择题33道,第Ⅱ卷推出了简析题、探究题等新题型,题量也有所减少;海南政治卷第Ⅰ卷只有单项选择题22道,第Ⅱ卷的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的题量也有所调整;山东文综卷第Ⅰ卷政治学科选择题调整为9道,第Ⅱ卷政治学科试题增加到3道,通过减少选择题、增加非选择题,提高了能力考查的层次。

2.期待出现更多符合新课程特点的新形式

考试形式是为考试内容服务的。随着新课程高考内容及能力要求等方面的变化,各类新课程卷在考查形式方面也进行了新的探索,呈现出了一些有利于推动新课程实验不断发展的新形式。我们期待有更多符合新课程特点的新的考查形式出现在今后的各类考试中,同时也期待高考在新课程实验的推进中发挥不可替代的、更加积极的导向作用。

标签:;  ;  ;  ;  

2009年高考政治学科之我见_课程标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