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探索古代汉语“金课”的教学改革论文

文化自信视域下探索古代汉语“金课”的教学改革论文

文化自信视域下探索古代汉语“金课”的教学改革

邓慧爱[1] 宋 超[2]

([1]湘南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湖南·郴州 423000;[2]湘南学院党委办公室 湖南·郴州 423000)

摘 要 古代汉语课程是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和师范教育的前置课程,承担着古文献解读和传统文化阐释工作。在新时代文化自信背景下,古代汉语课程根据受教群体的不同须重新定位课程类型、授课体系及方法。充分利用区域文化宝库和媒体技术,积极探索文化体系下古代汉语课程方法论,打造古代汉语课程“金课”。

关键词 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 古代汉语 教学改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结晶,在思想观念、情感认同、文化传统、语言习惯等方面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凝聚力。古代汉语是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钥匙,要运用古代汉语的知识,正确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

“三年以来,公司已经投入了三千多万元用于改造企业的环保设施。一方面,可以使企业生产更加绿色,另一方面,改造后的车间,对于工人来说也拥有了一个更舒适的工作环境。”公司副总裁唐正军自豪地说。

1 古代汉语在文化自信视域下的定位

古代汉语大多数认为是语言工具类的课程。在新时代教学改革背景下,进一步突显文化自信主旋律,打造“金课”,需要重新认识定位古代汉语课程。课程再定位是对古代汉语教学理念、教学认识的重塑,既要满足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更要反映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引领作用,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豪感。

语言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语音、字形、词义、句法发生了流变,尤其是语音的音准、语调,字形繁简、词义范围扩大缩小等方面,但是文化的内涵和意义却被深深地固化发展传承下来。面对语言古今使用的矛盾困惑,部分教师在古汉语教学过程中为迁就学生不断简化教学基本知识点,过分强调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给学生造成语言时代差异的巨大恐慌,忽视了语言内在文化的讲解和渗透,使古汉语的授课群体的范围越来越小。

要正确认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关系,现代汉语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发展而来的,两者之间相互联系,却又和而不同,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互不相通的两套语言标准体系。正确的认知定位古代汉语,要把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放在语言的共时和历时坐标中,放在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坐标体系中,纠正历史语言和现实语言对立割裂的观点,构建和完善新时代多角色、多维度古代汉语课程的新定位,彰显语言文化特色,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对于消融的入路选择,除外主动脉窦起源的室早,都可以优先考虑经股静脉途径,但也依赖于术者习惯。对于主动脉窦起源室早,消融前须通过造影明确冠脉开口及冠脉走形。

2 打造古代汉语课程“金课”实现文化自信的措施

(1)古代汉语课程要借助媒体平台或文化类节目,增强受众的感官和感性认识,间接培养学生兴趣。古代汉语课程是专业理论极强的基础课程,一般分为文选、常用词、通论三个部分,理论强于趣味性和故事性,学生很难在形象视觉上直接入脑化形于心。因此,通过文化类综艺节目引导学生在视觉上给以感官,使课程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有利于课程知识走向实践,培养学生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思维,在了解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增强文化自信。央视《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在抖音、火山小视频等自媒体中,部分歌曲就借助了古代汉语的知识如歌曲《生僻字》和《倒装句》等,将这些学生喜欢内容引入古代汉语教学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对古汉语课程进行重新定位,就是要确定课程走向,暨跟谁讲、讲什么和怎么讲。根据人文性和授课群体的不同,我们重新定位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古汉语课程依据授课对象不同,采取不同课程类型分类。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要把古汉语作为专业基础课,深化古语言体系和知识点,重点在语言理论和语言应用;针对文秘、传播等专业的学生,可以把古代汉语作为专业通识课,重点在语言应用和文选通论,增强人文性教育;针对文科学生来讲,把古汉语打造为思政课程,重点在文化专题教育和增强人文性教育。尤其在新时代文化自信背景下,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改革更应该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中国好故事、中国好习俗、中国好精神的传播,把古代汉语工具型和实用型的功能结合起来,将其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2)运用正确的文化解读方法。古代汉语正确解读中国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体现。要扎根在中国大地,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善于用本民族的思维、思考方式,解读中国传统文化。要善于运用中国区域文化辩证分析的眼光,立足多维度、差异性、民族性,善于用辩证的方法正确的解读和认知古代文化,一方面,我们从历时语言学的方法论的角度,将文化常识还原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全方位认知文化历史发展;另一方面,从共时语言学的角度,进一步分析文化的合理性,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真正地利用好中国传统文化的,防止用现代的眼观过度的解读古人智慧,杜绝用全西化的方法论解读中国文化,

(1)注重师范生方向的培养。在师范类初高中教师教育教学体系中,文言文在教材中的比例逐渐增大,文化常识的解读越来越重要。在大学本科汉语言教育专业,师范生在接受解读古汉语知识的同时,还必须考虑未来职业特点。古汉语知识讲授与未来教师职业特点必须有机结合,以文化为线索,将相关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提升学生的兴趣,提高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点如果讲不通,便很难对文本进行跟深入的解读,那学生更觉得文言文没有意思。注重培养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课前时间段,把课堂部分时间归还给学生,让学生转变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把握好课堂的整体脉络和基础知识点。教师只充当教学整体设计或者课程系统顶层设计的隐形者,真正地退居到幕后,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知识点,真正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释放出学生课堂活力。

3 古代汉语突出文化自信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

(3)积极探索古代汉语“金课”方法论。为了让古代汉语“活起来”,打造“一体两翼”的教学模式:一体即体系教学、专题教学、实践教学“三位一体”;“两翼”即“科研型+应用型”教学“两翼”。根据古代汉语的授课群体,教师在体系教学方面,要发挥学生部分能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开出相关专业书目,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备课,丰富知识体系;在专题教学方面,要充分利用好地方区域文化特色,通过开展文化类比教育,增强古汉语知识理解和强化;在实践教学方面,通过文化景点、博物馆场地教学,或转换教学角色,让学生当老师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兴趣。在“三位一体”教学模式下,一方面借助科研课题,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挑战杯”等活动,带动学生从课本知识到创新发展的转变;另一方面,在应用型方面,注重师范技能培养,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前10分钟和实践教学,实现知识应用转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通过两大手段,确保学生真正实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

(2)善于用故事讲述好古代汉语的内涵,突出文化符号的象征作用。文字是一种符号,是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髓,是彰显中国人民精神力量内在基因。打造古代汉语的金课,既要尊重专业本身内部属性和规律,又要兼有时代性和地域性文化特色。扎根于中国大地,学习和传承地域性文化更是现代大学传承地方文化的义务和使命,而古代汉语要善于将分析方式和方法融入到课程讲授中。大部分的古代汉语教材应该甄选当地优秀地域文化资源进入教材,与地域性的文化知识相结合,通过实例加深古代汉语理解,使古代汉语的“工具性”功能向“实践性”应用转移,提高大学生的认知感、文化理解力和优秀文化的归属感,实现专业知识和文化的相互融入,间接地培养对母校所在地域文化特色的认同,进一步让学生具有兼容并包和扩宽视野。

(3)注重古代汉语实践运用。王阳明心学的精髓在于“事上练”,古人很注重将知识思想运用到实践中,经过实践的学问才是真正的学问。我们要正确认识古代汉语作为工具性的特点,把它作为解读文化、提高认知、研究语言的最有效的工具,结合区域历史古迹、民俗风情,深层次的探索文化现象,宣传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增强课程活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将兴趣和文化结合,投入到讲解、教学等实践中,显得尤为重要。可借助古代汉语常识部分,解读文化为载体,提升兴趣和情操,把知识点和文本的解读串联起来,形成以点带面,深挖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增强对文言文的兴趣和感知。

新时期我们要对古代汉语课程自身重新定位,探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变革,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打造古代汉语的“金课”。

第三步,根据方法计算每个变量系数:变量系数=主成分Xi的成分矩阵系数/对应特征值的平方根×方差权重Wi+主成分Xj的成分矩阵系数/对应特征值的平方根×权重Wj计算每个变量的系数+主成分Xk的成分矩阵系数/对应特征值的平方根×方差权重Wk,结果如下:

我国图书馆在未成年人服务中承担着多重角色,在引导未成年人阅读方面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多样化的服务模式,也为推动全民阅读贡献了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胜广,李艳.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地方高校古汉语课程教学目标再定位研究[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3).

[2] 王鸿滨.高级母语教育与人文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关于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汉语”课程的定位与教改设想[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7(4).

[3] 蒋冀骋.古代汉语[M].湖南大学出版社,2015.8.

Exploring the Teaching Reform of"Golden Course"in Ancient Chine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nfidence

DENG Huiai[1],SONG Chao[2]
([1]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Xiangnan University,Chenzhou,Hunan 423000;[2]the Party Committee of Xiangnan University,Chenzhou,Hunan 423000)

Abstract Ancient Chinese course is the basic cours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ajor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pre-curriculum ofnormaleducation.It undertakes theinterpretation ofancient documents and traditionalculture.Inthe context ofculturalself-confidencein the newera,the ancientChinese curriculum shouldrelocate itstype,teachingsystem and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teaching groups.Make full use of the regional cultural treasure house and media technology,actively explore the methodology of ancient Chinese curriculum under the cultural system,and create the"golden course"of ancient Chinese curriculum.

Keywords cultural confidence;traditional culture;ancient Chinese;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10.027

本文是2018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NO.695“聚焦文化自信,探索古代汉语课程改革”的阶段性成果

标签:;  ;  ;  ;  ;  ;  

文化自信视域下探索古代汉语“金课”的教学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