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美国的“新经济”趋势_新经济论文

世纪之交美国的“新经济”趋势_新经济论文

世纪之交美国的“新经济”走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纪之交论文,美国论文,新经济论文,走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经济自1990~1991年短暂萧条后,进入了持续稳定的增长时期,尤其从1996年起,其经济增长更为强劲。对此,美国决策部门及经济学术界都以“新经济”一词来表明其国家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一、美国“新经济”发展的特征

关于美国“新经济”的概念,国内外学术界尚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纽约投资银行美林公司的首席经济师布鲁斯·斯坦伯格将其概括为:“基本的经济环境是优越的,增长是健康的,通货膨胀是低得觉察不出来的,公司的利润很高,实际工资增加。”这种“新经济”是以信息革命和全球化大市场为基础的,它的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特征,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则趋向走低。

①经济增长率从1995年的2.5%、1996年的2.6%猛增到1997年的 3.8%,这一速度远远超出了人们预测的2.25~2.5%的增长速度; ②失业率从1995年的5.6%、1996年的5.4%降至1997年的4.7%,1997 年美国新增就业岗位1300万个,失业率是美国24年来最低的;③通货膨胀得到了有效控制,消费物价指数的上涨幅度由1996年的2.6%降至1997 年的1.7%,价格压力减弱,由此阻止了通货膨胀率的上升, 形成了美国通货膨胀率32年来的最低水平。由此可以看出,在美国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不但没有上升,反而有所下降,这种情况至少在战后以来的美国经济中是不多见的。

第二,从经济周期的角度看,经济扩张周期明显延长,而收缩期在缩短。

1854~1913 年, 美国经济的平均收缩期和扩张期都为26 个月;1945~1982年,平均收缩期为11个月,扩张期为44.6个月。90年代,在经历了短暂的经济萧条(1990~1991年,共9个月)后, 经济扩张期至1997年底已达84个月,至1998年第二季度,经济发展虽开始显示出减弱的势头,但其发展预计将会持续到本世纪末,有可能打破了80年代在和平时期曾创下的扩张期为92个月的记录,从而成为美国历史上经济增长最长的一次。

第三,经济增长涵盖美国各个不同的经济区。

从历史上看,美国经济都遵循这样一个规律,即如果大多数地区的经济增长强劲,那就至少有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乏力。但在这次增长中,各地区出现了少有的同步发展势头,它不仅集中在传统的工业发达地区,而且广及许多工业经济不甚发达的州。如长期以来以农业种植业为主的得克萨斯州,近年来也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从出口来看,1996年美国出口增长最快的10个州中,中西部地区就占了7个。

二、美国“新经济”发展的原因

90年代在美国形成的“新经济”,原因是什么呢?

对此,西方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作了不同的阐释。英国经济学家杰勒德·贝克用“过度经济论”解释,他认为,美国经济的增长得益于失业率的下降,而失业率的下降是因为美国人口中劳动力年龄结构发生了变化。美国学者认为,“新经济”主要归因于两点:一是美国工商业的日益全球化限制了美国公司随意提高价格,转而提高其生产能力;二是对信息技术的大量投资带来了技术工业革命,这场革命提高了生产率和经济的潜在增长率。日本学者则将“新经济”归因于美国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的不断提高。

但笔者认为,在美国形成的“新经济”,不能排除经济增长周期的诱发因素,但此次经济增长出现的新特点,更为根本的原因应归结为以下因素:

(一)克林顿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对“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自1992年克林顿上台以来,推行克林顿经济学,既反对完全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干预,即克林顿所说的“我们将走第三条道路”,其宏观经济政策已经不仅仅是将重点放在总量的简单平衡上,而是在考虑总量平衡的同时,更为注意结构的调整。克林顿政府从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上主要有以下内容:第一,为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实施了较为合理的财政政策和正确的货币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克林顿抛弃了以供应学派理论为基础的“里根经济学”,提出了以削减财政赤字为中心内容的“振兴美国经济计划”,因此克林顿执政以来,联邦政府的财政赤字从1992年的2904亿美元减至1996年的1073亿美元,5年内减少了 34.5%,1997年又降至千亿美元以下。政府预算赤字的减少实际上增加了市场的资本供应量,有利于促使长期利率的下降并保持较低水平,从而刺激企业投资。在货币政策方面,克林顿政府在坚决反对通货膨胀的同时,更加强调采取“预防性”的措施,将通货膨胀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保持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第二,为建立跨世纪的经济基础设施,加强科技政策的制定和协调。克林顿一上台,力主将科技工作重点从军用转向民用,大力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等知识经济时代的支柱产业,并提出了“以技术促经济”的美国新科技政策,具体措施是:(1 )改善美国行政部门的科技政策协调工作,使科技政策同增强企业竞争力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为此,克林顿政府成立了由总统任主任的国家科技委员会,其地位与国家安全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平等,直接参与某些重大科技发展战略。(2)随着冷战后国际形势的变化, 政府科研经费的重点开始由军用转向民用,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对半导体、高清晰度电视、超级计算机等技术进行研究与开发。(3)加强政府、 企业和大学在科研上的合作,争取尽快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有竞争力的商品。克林顿政府的科技政策,一方面提高了整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极大地改变了美国的产业结构,使美国早于其它国家利用现代高科技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基础设施。第三,为拓展海外市场,强化外贸政策。克林顿政府前所未有地把开拓国外市场、扩大对外贸易置于对外战略的优先地位,制定了美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国家出口战略”,并将传统的“自由贸易”政策转变到更体现实用主义的“公平贸易”上来。为此,克林顿政府进行了四个方面的重大调整:一是美国的对外贸易由多年实行的“多边主义”和“双边主义”调整为开放的地区主义(如1994年1 月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启动),以此作为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的路石;二是从控制进口调整为扩大出口,大力推行出口战略;三是把经济战略目标定在新兴起的充满活力的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四是积极推动现有的多边、双边、三边或国际性贸易协议,全线减低关税。

(二)80年代中后期美国的经济结构调整,为其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8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经济经历了战后以来最深刻的结构调整,90年代美国的“新经济”发展无疑是这次经济结构调整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之一。

在宏观方面,主要是在政府的积极支持和引导下,对其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其特点是并非从制定工业政策或产业政策入手,而是在推动出口、加大科技投资、推动企业兼并改组等方面大作文章。

1.增加研究与开发投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是美国此次经济结构调整中重点扶持的对象和中心环节。9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于高新技术工业的强大支撑,据统计,1994年高新技术工业占制造业增加值的24.2%。在以信息技术为中心,包括新材料、生物工程、航天航空等高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上,尤其是在计算机及其网络化方面,美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信息技术日益广泛地应用于各个经济领域,信息化程度大大提高。高新技术工业的长足发展,使美国占据了21世纪产业国际竞争起跑线的有利位置。

2.加强对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

随着高新技术工业的飞速发展,美国企业采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对各传统工业部门如钢铁、汽车工业进行技术改造及管理体制的改革,使其产品性能和生产工艺的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从而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增强了其竞争力。

3.以兼并促发展,实现了产业组织的合理化。

从8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企业掀起了本世纪以来的第四次(1982~1988 年)和第五次(1993 ~至今)兼并浪潮。 1995 年兼并资产额为5180亿美元,1996年又上升到5370亿美元。在这两次兼并浪潮中,热点行业有航空、通讯、交通、国防工业等各个部门。兼并联合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甩掉了许多赢利欠佳的企业,进一步增加了美国企业的规模和实力。

美国宏观经济结构的调整为企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使美国企业成功地对其内部结构进行了调整。企业内部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改变经营战略,将企业经营由数量型转向效益型,其着眼点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二是加大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投资力度。1996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了36.2%,而计算机及有关设备投资则增长了44.1%。此外,美国大公司猛刮“裁员风”,大批工人和中级管理人员被解雇,从而降低了公司的劳动成本,提高了办事效率,也减少了官僚主义。

三、美国“新经济”的走势

90年代美国“新经济”的发展,使美国的经济增长明显加快,企业的竞争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出口贸易迅速扩大,国际地位得到加强,这与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增长缓慢的欧洲大陆和金融丑闻缠身、经济复苏乏力的日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美国当前和将来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将最终滞缓其“新经济”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国内外两个方面:

从国内看,一向被视为美国经济晴雨表的纽约股市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波动频繁,且前景难测。9月底,针对以前通货紧缩、 居民收入和企业投资增长缓慢等问题,美联储将短期利率下调了0.25个百分点,但由于降幅低于市场预期而未给股市带来太大的刺激。加之10月份结束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缺乏建树,市场信心未能得到扶持,股市价格仍然低迷。迄今为止,道一琼斯指数已比去年7月17 日所创下的最高记录下跌17%。股市的不振将对个人消费和企业投资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从国外看,1997年夏开始的亚洲金融危机已波及全球,对于经济全球化程度极高的美国来说,无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亚洲有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因金融危机而大幅度放慢,这使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国内需求会进一步减弱,从而影响了美国制成品和农产品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另一方面,亚洲有关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贬值意味着该地区的产品出口竞争力提高,从而削弱了美国产品的竞争优势,美国的出口将遇到更为激烈的竞争。因此,亚洲金融危机严重损害了美国的出口贸易,进而对其农业和制造业造成巨大的压力。据专家估计,1998年美国出口下降将使美国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损失1.75%。

基于上述因素,美国经济在连续7年的稳健增长之后,1998 年第二季度的增长趋势明显减弱, 尽管尚可保持低速增长, 但关于美国经济1999年及其以后的走势,有关方面已作出了不容乐观的预测。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的估计,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继1997年增长3.9%之后, 1998年预计将放缓到3.5%,1999年则将进一步减缓到2%。

标签:;  ;  ;  ;  

世纪之交美国的“新经济”趋势_新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