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世界新闻传播的六大变化趋势_传播学论文

20世纪世界新闻传播的六大变化趋势_传播学论文

20世纪世界新闻传播的六大变化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变化趋势论文,世纪论文,世界论文,新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在我们正处在20世纪的最后一年。回顾近百年的世界新闻传播,“急速变化”或“激荡”等词汇可以恰当地表达这个世纪新闻传播的特征,这是基于传播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呈几何级数增长的事实。从出现传单式的印刷新闻纸,到形成定期出版、有固定报名、每页有数条新闻的所谓“真正的报纸”,花费了近200年的时间;从“报纸”的成形到出现日报,经历了半个世纪;而日报的普及还是100多年以后的事情。从形成“真正的报纸”到出现专为报纸提供新闻的通讯社,则整整过了200年!然而在20世纪,十几年甚至几年的变化和发展,就等于过去的一个世纪甚至几个世纪。

那么,这个世纪有哪些新闻传播方面的重大历史事实需要我们回顾呢?依历史发展的顺序,作一简要叙述:

一、新闻业集团的崛起、迅速发展和莫测的前景

20世纪伊始,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两个报团开始被世人注目,这就是英国的北岩报团和美国的斯克利普斯报团。其实,那时的所谓报团,不过只拥有一二家较大的报纸和十几家小报刊,其中大部分还是地方性的,规模并不大。在这两个国家的企业集团中,报团尚排不上号。然而,正是以此为起点,百年内世界新闻事业的集中化速度和规模,令人瞠目结舌。

随着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发达国家出现了广播电视集团,较著名的如英国的BBC,美国的NBC、CBS、ABC,日本的NHK,澳大利亚的ABC,加拿大的CBC等等。但是这些广播电视集团独立存在的时间并不长。

60年代,加拿大的报业主汤姆森进军英国、美国,购买了数百家报刊;70年代,澳大利亚的报业主默多克也进军英国、美国,基本上替代了汤姆森报团的地位,买下了数百家报刊和广播影视公司,形成巨大的跨国“新闻集团”。然而,默多克的新闻集团从90年代起就面临着另一个新起的跨国新闻业集团的挑战,这就是起家于加拿大的康德拉·布莱克所掌管的集团。他从加拿大“打”到美国,买下几百家报刊,同时又在英国、以色列买下主要报纸,最后“打”到默多克的老家澳大利亚,买下了澳国最大的报纸《悉尼先驱晨报》。竞争仍在继续,鹿死谁手,要到下个世纪见分晓了。

这个世纪,新闻业垄断和反垄断的斗争此起彼伏,然而垄断的趋势看来无法阻挡。新闻业集团从单纯的报业或广电业集团,转为各种大众传播媒介的综合性产业集团;而在最后一个10年,这种相对单一的传播业集团也开始消失,其他各种产业集团逐渐成为大众传播业集团的母公司。例如在美国,90年代中期限制大众传播垄断的法律松动,大兼并迅速开始,独立的NBC、CBS、ABC和闻名不久的有线电视公司CNN已经消失。时代—华纳公司兼并了CNN,从而成为美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媒介产业集团,该集团1996年的收入就达209亿美元。迪斯尼公司兼并了美国广播公司(ABC),成为美国、也是世界上第二大媒介和娱乐业产业集团,1996年的收入达190亿美元。西欧国家的一些主要的电子媒介,已经成为更大的重工业、电子业、玩具业等公司的产业的一部分。

欧洲大陆与英国、欧洲与北美、整个欧洲北美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广播电视竞争,也日趋激烈。随着大众传媒业日益被更大的工业、服务业集团所控制,21世纪的大众传播业竞争,也许会在更大的规模上进行,而不限于具体的报刊或广电之间,也许会形成某一方面某一地区的全面垄断。除了经济学上的问题外,这对社会观念的多元化会产生何种影响,将是21世纪面临的新问题。

大众传播业的进一步集中,在经济学上意味着什么,是否会威胁社会观念的自由流通,将带来什么新的社会学方面的问题,人们在21世纪必须继续思考。

二、广播和电视业异军突起,多媒体开始威胁传统的大众传媒

如果把数百年发展的报刊业算作1小时,那么20世纪诞生的广播业,普及到世界多数国家只用了不到1分钟。1920年出现第一家广播电台之后,二三年内,就普及到世界各主要国家;从第一家广播电台到第一家电视台,只有16年;从二次大战后电视台的重建到出现卫星通讯,只用了12年。如今所有的大众媒介又面临着以交互传播为特征的因特网(第四媒体)传播的挑战。传播科技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使得世界上流通的新闻,呈几何级数增长。60年代威尔伯·施拉姆曾考虑到未来的“信息过载”问题,所料不及的是,这个本来只在个别发达国家出现的问题,转眼间成为世界性的迫在眉睫的问题。

惨绝人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交战双方将电波战的宣传艺术发展到极致。战后随着“冷战”的兴起,各主要国家的对外广播事业得到强化。这种独特的政治性新闻传播,随着“冷战”的结束和世界的多元化发展,正在不知不觉地减少政治色彩,而多一分民族文化和商业宣传的色彩。

二次大战后重新开始发展的电视业,不断地更新各种传播技术,在有线传播、卫星传播、数字化技术的推动下,已经成为大众传播中唱主角的媒介;报纸和杂志虽然依旧具有发展的潜力,但总种数在减少,发行总量也在缓慢减少。由于电视提供了丰富的晚间生活节目,电视普及后,曾经在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上半叶走红的晚报,逐渐在报纸品种中消失。广播电台,由于接收装置越来越简便价廉,人们在某些场合需要它,所以还有继续发展的空间。然而不论怎样,除了报刊被人们看作传统媒介外,发明只有几十年的广播、电视现在也成了“传统的大众媒介”,因为90年代兴起了以计算机互联网传播为特征的多媒体传播技术。虽然这种媒介在多数国家的普及率尚很低,但是其涵盖所有媒介的功能特征和未来可能会部分替代传统媒介的发展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

我们将带着关于传统媒介是否会消亡的问题,进入21世纪。让未来的实践,去解决这个目前只能以猜测的方法讨论的问题吧。

三、报刊两极分化,更多的报刊趋向于大众化

20世纪伊始,英国的“三每”报(每日邮报、每日镜报、每日快报)称雄报界,开创了新世纪报业大众化的风貌;与此同时,美国的黄色新闻潮汹涌而来,接着又是20年代以图画为特色的“小报”热。不论人们怎样从道德角度批评它们,报纸的大众化,以媚俗、迎合读者为特征,为报业主们带来了滚滚财富,养育了新一代的年轻人。与此同时,少量报纸脱颖而出,成为相对应的“高级报纸”,适应了社会精英的需求。这种分化很快就“传染”到世界各主要国家。

杂志的发展也有类似的经历,1923年美国《时代》新闻周刊的诞生,标志着本世纪一种适应人们生活特点的高雅新闻期刊类型,不久便流行于世界各国,出现了所谓五大新闻周刊(《时代》、《新闻周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德国《镜报》、法国《快报》)。然而,自50年代《花花公子》流行美国和世界后,各种色情期刊风靡世界,常盛不衰,利益的驱动轻易地掀开了这个无底的欲望需求的领域。另一类休闲娱乐、轻松话题的期刊,在和平环境下也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以妇女为读者的杂志,办得成功的,都有几十至几百万份的发行量。

走中间道路成功的报刊也有不少,但是人们较注目的是报刊两级分化的图景。

70年代,以英国《太阳报》为代表的新一代大众报纸,恐怕会使世纪初批评黄色新闻的先生们眼晕。像《每日邮报》这样诞生于世纪初的大众报纸,面对更新一代的年轻人,已经没有吸引力了;以视觉冲击为特征的新一代大众报纸开始风靡世界;90年代香港《苹果日报》与较“老”的《东方日报》的竞争,也是新老大众报纸交替的世界性潮流的一部分。就连《泰晤士报》这样的传统高级报纸,现在也在改变面貌,多彩的版面和相对活泼的文字,似乎要与当年的风格告别了。

许多媒介已经“上网”,在新载体下,这种“两极”的情形依旧,并且相对高雅的报刊向大众化靠拢,似乎是一种趋势。21世纪,印刷媒介,特别是报刊,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不大可能被因特网替代。报刊的大众化发展趋势是否会继续,人们在道德上对色情信息的批评能否抗住原始欲望市场的需求带来的利益驱动,恐怕依然是让道德精英们头痛的问题。

四、新闻在世界的流通、高发行量报刊的分布不平衡

20世纪的第一年,美联社宣布正式诞生。随着美国综合国力的上升,1870年由欧洲的三大通讯社,即哈瓦斯社、路透社、沃尔弗社瓜分世界报道范围的格局,从30年代起被打破,二次大战后形成美联社、路透社、合众国际社、法新社四大通讯社垄断世界新闻流通的新格局。世界上80%的新闻稿是由这四家通讯社发出的,很少涉及发展中国家,而它们所代表的地区人口不及全球的五分之一。于是从70年代开始,争取“世界新闻新秩序”的口号得以提出;而发达国家(包括部分发展中国家)也以《塔鲁瓦尔宣言》的形式反批评这个口号。他们认为这个口号的实质是鼓励政府实行新闻检查。虽然这场观念上的斗争在80年代中期,由于美英等国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而被削弱了,但是实际问题并没有解决。

以报纸的发行量为例,20世纪80年代的欧洲,集中了世界总发行量的近一半,美国和加拿大则集中了世界的五分之一,整个非洲不到1%,拉丁美洲也不过3%。高发行量的报刊,多数集中在发达国家,例如日本的《读卖新闻》和《朝日新闻》分别为1,300万和1,200万份;英国的《太阳报》和德国的《图片报》,分别为400万和500万份;美国的《读者文摘》3,000万份(国内发行1,625万份)、《全国地理杂志》1,000万份、新闻周刊《时代》近500万份、《妇女日》等五种妇女杂志均在500万份以上。而其他国家只在特别的情况下才偶然出现这种情况,例如前苏联的各种中央级报纸,曾在80年代末期都超过了1,000万份;中国的《人民日报》在“文革”中曾经达到过600万份。好在电视基本普及了,许多世界上的重大事件和体育赛事可以通过电视获知。但真正代表思想深刻程度的印刷媒介,才是文化均衡发展的标志,而影响世界的著名英文大报,则全部在发达国家。

这是一个悖论:新闻流通的实力建立在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之上,这不是道义的问题。经济不发达的国家要求给予它们较多的新闻流通机会,就意味着发达国家必须主动“让利”,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偶然做做是可以的,但作为经常项目是不可能的;而在道义上,这又是公正、合理的要求。看来,还得靠发展中国家的自力更生。只有发展中国家努力发展自身的综合国力,才是改变世界新闻流通不平衡、不合理状况的根本途径。

这个问题,将带到21世纪。也许随着国际互联网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这本身还是需要经济实力),新闻流通不合理、不平衡的状况会有所缓和,但根本解决问题,依然要靠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的加强。

五、大众传播业经营体制民营化趋势渐强

西方历史上封建王朝的“官报时期”已经消失了几百年,“党报时期”也在19世纪基本消失。二次大战后,为防止法西斯专制主义的大众传播业死灰复燃,联邦德国在美英法三国的影响下形成分散的报刊民营体制和分散的广电公营体制;日本在美军的自由主义改造下恢复报刊的民营体制,建立广播电视业公营、民营并行的体制。90年代,苏联瓦解后的各国和东欧的原社会主义国家,改而实行大众传媒的民营化,初期相当混乱,以后逐渐走向有序。

已经实现报刊民营化的国家,报业竞争在20世纪越来越表现为集团与集团的竞争,而不是单独几家报纸间的竞争,常常是整个报业集团或其中的一个子公司被另一家或几家吞并。例如跨国的加拿大汤姆森报团在英国被默多克从英国全国性报刊中排挤出去;突然膨胀的美国英格素尔报团,1988年起在几年内一下子购进了世界各地的260多家报刊,接着又在1990年的金融危机中只剩下了16家。

在广播电视体制方面,自从1927年英国实行“公营”垄断体制以来,西方及部分发展中国家继而效仿,在五六十年内成为世界上半数国家的主要广播电视体制。

然而,随着世界性市场经济向各个领域的扩展,这个被视为非市场化的领域开始被逐渐侵蚀。1954年,英国当仅者被迫允许民营电视业,接着于60年代允许民营广播业,于是形成广播电视业方面公营、民营两大体系间的竞争。这种情况很快“传染”到欧洲大陆,尽管法国、德国等主要欧洲国家的当权者不断地抵抗民营化趋势,还是在80年代以后,一步一步地被迫承认了民营广播电视业的合法存在。甚至法国原来公营的电视一台,也出售给了一家民营工业公司,成为目前法国最大的电视台。这种两大体系的竞争,从客观上看,确实促进了广播电视业的发展,广电节目的质量也提高较快;但商业化趋势又在不断地使高雅文化面临窘境。

这又是一个悖论:公营体制下的广播电视节目不受广告商的影响,通常是较为健康的,但是整个体制的运转缺乏激励机制,经营方面普遍亏损;民营体制的广播电视节目受到经济竞争的影响,档次较低,因为要赢得高收视(收听)率。从欧洲大陆国家,如法国、德国的情形看,由于存在公营、民营广电的竞争,一些实力较大的民营广播节目反而具备了提供较健康、高雅节目的能力,形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公营广电公司也开始适当地引入市场经营机制。21世纪这种公、民营相互制约的体制是否能够继续存在,特别是公营体制的改革是否能够挡住民营体制的大潮冲击,只有拭目以待了。

六、新闻学形成,传播学兴起,交互传播的因特网挑战新闻——传播学

早在17世纪末就出现了新闻学论文,但是形成新闻学这门学科,则是20世纪初的事情。1908年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和1912年哥伦比亚新闻学院的建立,标志着新闻学的诞生。1925年戈公振开列的当时世界上的英文、德文、日文的新闻学著作有约300种。随着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人们开始综合性地考察各种大众传媒的传播特点和规律。于是,美国学者韦尔伯·施拉姆在40年代将前人从政治学、社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角度对大众传播的研究,集合为一门新的学科——传播学。接着,欧洲以传播的哲学、社会学、逻辑思辨为主要研究手段的学者们,则形成传播学批判学派,与美国经验主义的传播学相对。

新闻学从报学转而主要研究不同的大众传播媒介的较为纯粹的业务和理论问题;而传播学则以研究一般信息传播的规律为起点,较多地涉及新闻传播。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新闻学局限于本身的业务研究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于是传播学的一些原理渐渐地融入了新闻学,以致现在不得不使用“新闻—传播学”的概念来涵盖这门实际上融合了的“学”。

20世纪是新闻—传播学发展最为迅速的世纪,各种理论假设、对大众传播问题的深入探索、各种传播的运行模式层出不穷,对于丰富学科的发展和促进传播事业都是有意义的。然而,只有二三十年的功夫,这些理论和研究似乎一下子过时了。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国际互联网络的形成,对于大众传播媒介构成巨大的冲击,而且也构成传播理论本身的危机,因为以往的理论是以研究单向信息传播如何获得成功为主的,而现在的网络传播是交互式的和可以同步的,任何用户都有发出和按自己的需要选择信息的权利,你打我通式的“灌输”,起码在形式上是不可能的了。于是,立即出现了关于网络传播的新的理论研究。但是,这种研究若要得到切实的成果,还需要网络传播的普及,以及对本地文化传统、接受习惯的深刻理解,这不是设立一个课题,凑几个人每人写上一章就能奏效的。

21世纪,在新闻—传播学方面将又是一个需要不断创新的世纪,瞬息万变的传播科技发展,迫使相应的理论必须更新。但是有一点已被一位传播学者言中了,这就是加拿大的马歇尔·麦克卢汉在60年代所说的:媒介即信息。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出现本身,就带来一种新的信息,预示着某种社会结构的变迁和人们观念的变化。

标签:;  ;  ;  ;  ;  ;  ;  

20世纪世界新闻传播的六大变化趋势_传播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