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臣氏先后向李嘉诚开枪,以建立一个大陆架帝国_屈臣氏论文

屈臣氏先后向李嘉诚开枪,以建立一个大陆架帝国_屈臣氏论文

屈臣氏接连出手李嘉诚打造货架帝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帝国论文,货架论文,出手论文,屈臣氏论文,李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这一次,让世界震惊的不是李嘉诚的港口码头,不是“小超人”李泽楷的电讯盈科,而是2005年初以一连串收购风暴荣登全球最大保健及美容零售商的屈臣氏集团。此前,它一直沉默地潜伏在和记黄埔有限公司(0013.HK)的水面之下,没有人测量过它的实力。

直到以5.34亿欧元现金要约收购欧洲著名香水连锁店Mar-ionnaud SA 股份,这个隐身李嘉诚背后的零售王国开始浮出水面,而其向中国内地及世界渗透的脉络才日渐清晰。

万店计划

屈臣氏集团的历史可追溯至1828年的广东大药房,那时主要在广东提供医疗服务。1981年,屈臣氏集团正式成为和黄旗下全资附属公司。“和黄是一家综合性企业,1989年确定地产、港口、电讯、零售、能源为五大主营业务后,其投资分布介于传统与高科技之间。零售及制造业刚好是传统业务的一项,投资风险较低,有助于平衡投资高科技业务的风险。”凯基证券的一位资深分析师表示。

记者调查发现,屈臣氏集团属下的保健及美容产品连锁店在欧洲10个国家设有3500间分店。在亚洲,屈臣氏个人护理店则遍布9个市场超过950家分店。

作为零售及制造业的重头戏,2005年1月,屈臣氏集团以现金收购法国上市零售集团Marionnaud,该公司在欧洲14个国家共有1200家店铺,是欧洲最大的香水与化妆品零售店之一。

5月,该公司再次收购具盈利能力的英国上市零售集团Mer-chant Retail Group,这个集团是英国、爱尔兰与澳大利亚的著名香水零售店,经营120家“The Perfume Shop”商店。6月,继续完成收购马来西亚Apex Pharmacy,这家公司拥有20家连锁药房。10月,总部设于俄罗斯圣彼得堡的保健及美容产品连锁店Spektr Group也被屈臣氏收入囊中。

“屈臣氏集团在2005年进行了多项重大收购,巩固了其领导业界的市场占有率。2005年上半年,公司零售商店数目共增加了42%,集团目前在33个市场经营超过6800家零售店。”屈臣氏集团董事总经理韦以安透露,2008年公司的目标是将全球的零售网络拓展至1万家,业务遍及整个欧洲大陆,其中中国店铺总数达1000家。

按照韦以安的说法,屈臣氏的扩张战略是继续通过开新店及并购行为开拓新市场,目标是将零售网络由34个国家拓展至40个。

根据投资银行的预测,东欧国家经济增长迅速,加上税率偏低,国民消费开支持续增长。而屈臣氏有意继续扩充东欧地区的零售版图,预期未来几个月再有两个新收购项目,同时开拓6个新市场,包括俄罗斯、法国、英国、印尼和芬兰等地。为此,公司已为2005年下半年预备了65.83亿港元的资本开支。根据和黄2005年上半年财务报告显示,该公司现金及可变现投资总额有1417.14亿元港元。

“现时欧洲经济较弱,屈臣氏收购项目价位相对较低,不失为明智做法。不过由于大规模收购后,短期内公司预期可能出现亏损,其收益需要在数年以后方可显现。”凯基证券的资深分析师认为。

多业态军团

当屈臣氏保健与美容业务在国际与国内视野间穿梭之际,其麾下几乎占据香港零售业半壁江山的其他业态也快速渗透内地。

19年前,当时国家有限度开放外资零售业政策,而对港资尤其是“李家王朝”却非常眷顾,香港百佳超市借机成功抢滩深圳,开设了中国内地第一家中外合资超市,并迅速在京、沪、穗扩张。但这种“以售卖进口干货商品”为特征的百佳“邻居超市”,与沃尔玛、万客隆等中外零售商的碰撞中折戟沉沙,于1998年撤出内地,广东、上海、北京分别剩下10多家散兵游勇。

1999年11月17日,临危受命的百佳中国区董事总经理艾一帆带领百佳“新鲜市场(即生鲜熟食为经营主体的购物超市)”的新形象卷土重来。“这是李嘉诚先生给我们的最后一次机会。”艾一帆仍然记得当年上任伊始的情景。

令人欣慰的是,新百佳模式以“低价旋风”一炮而红,当时还任华润万佳总经理的徐刚曾以百佳为教材,领着时任华润董事局主席的宁高宁到广州现场参观。而广东连锁经营协会会长孙雄也惊奇地发现,百佳新鲜超市整体形象深入人心,几乎可令消费者原谅它品质上的缺陷。为此,艾一帆升任屈臣氏集团零售食品部行政总裁。

为扩张内地战果,2003年百佳重新打造中国区管理团队。该公司内部人士透露,曾担任家乐福华南区总经理的元老级人物冯砚祖掌舵百佳中国区业务,并大范围扩充实力。

2005年上半年,百佳在多个城市抢占门店数33家。据冯砚祖透露,2005年百佳将新增10到15间门店,2008年计划全国店铺总数达到100家。

在零售业,资源导向重于技术导向,多元化的资源拥有比专业化的门槛更高,对于这一点屈臣氏深得要领。据冯砚祖透露,百佳2005年在广州正佳广场的旗舰店已是更新的第四代模式,除了在供应链上继续整合资源外,百佳还以店中店的形式引进集团属下的屈臣氏专业酒窖,提高超市形象。据说这种业态计划未来在中国内地开设10~20家新店。

如今,百佳还在继续抬高超市门槛。2004年11月,该公司香港又一城分店变身新“TASTE”超市。据曾带领百佳重返广州,现任百佳、TASTE零售董事、新鲜食品贸易董事的曾金强透露,TASTE拥有的国际化新产品有1000多种,其中有机食品超过500款,冷冻产品超过100种,包括75种芝士,平均消费价格超出普通超市20%以上。“这种超市跳出了传统超市的盈利框框,以差异化的商品供给,打造了一条高毛利经营模式。”

比TASTE更高端定位的还有GREAT,商品全部进口,位于香港太古城地下一层。零售业分析人士认为,这两款超市与百佳相互错位。一般城市,由百佳拓展市场;中心城市,低价位区域,百佳进驻,高端消费区,则由TASTE、GREAT占领市场。据悉,TASTE正与香港太古集团广州项目洽谈,如果不出意外,这对老搭档很快将在广州合作。届时,屈臣氏属下的连锁超市将移师内地抱团作战。

制造和自有品牌

在屈臣氏的运作链条上,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环节,即屈臣氏零售与制造业划归一体。“这足以说明李嘉诚商业帝国的各个产业之间已经形成了高度的良性循环与互相支持。”一位接近屈臣氏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称,屈臣氏在内地有两个工厂,主要负责生产蒸馏水和新奇士果汁等多款贴牌饮品,在香港和内地经销。2003年,屈臣氏潜心研制了适合广东独特潮湿闷热气候饮用的“凉茶”——自有品牌NJ(果汁先生“Mr.Juicy”的缩写)甘蔗汁,并于2004年再度上市新产品MJ酸梅汁。

由于制造业的加盟,屈臣氏集团从供应链上游打通了工商关系,从而将触角延伸到零售行业的又一块王牌领域。熟悉屈臣氏个人护理店的人士都清楚,这些美容与保健连锁店内25%的空间是留给自有品牌的。

在过去两年,屈臣氏在个人护理产品的销售市场中占据了21%的市场份额。自有品牌产品的价格比同类产品在其他超市的售价低20%~30%左右,这为屈臣氏大举进行低价策略提供了武器。另外,它还避开了产品同质化竞争,成功实现了企业品牌的差异化突围。

一项AC尼尔森的研究报告显示:自有品牌在全球各个区域都在积极地推动零售商的业务增长。2003年全球36个市场中就有三分之二的市场自有品牌增长速度超过了生产商品牌的发展速度,在这些市场中更有半数以上的自有品牌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

据屈臣氏内部人士透露,集团属下的各零售部门大部分都有自己的自有品牌商品,目前屈臣氏个人护理店有1000多种自有品牌,而百佳已注册了四个自有品牌商标,它们无疑都成为屈臣氏集团克敌制胜的杀手利器。反过来,这些活动在零售业神经末梢的自有产品的不断拓展,同时加强了屈臣氏集团整个供应链环节的稳定性。

零售“银行”

根据和记黄埔2005年上半年财务报告显示,屈臣氏零售及制造部门营业额为港币418.67亿元,上升22%,而2004年,百联集团全年的销售额为676亿元。按照实力对比,屈臣氏集团已然跃上中国零售业数一数二的位置。

然而屈臣氏并没有跃出前台。对此,证券分析人士认为,主要在于屈臣氏在和记黄埔整个产业链条上所起的特殊作用。“屈臣氏从和黄中分拆独立发展的机会不大。”凯基证券的资深分析师认为,首先,零售业务投资风险较低,不需要通过分拆来减低集团投资风险。其次,零售收入占和黄营业额近半成,一旦分拆将大幅减少集团的总体营业表现。再者,屈臣氏可为和记黄埔内部提供现金流,分拆后将削弱流动现金。李嘉诚曾说过:“公司有了Profit(利润),但没有Cash flow(现金流)时,业务大多会撞板。”

近年,和记黄埔积极扩充零售业的行动来看,一方面是集团看好屈臣氏的发展前景,欲扩大这个零售王国;另一方面也是为加强集团整体业务表现。

屈臣氏集团架构

一、保健及美容 八个保健及美容产品连锁店品牌:Nu-ance-Watson、屈臣氏个人护理店Kruidvat、Superdrug、Rossmann、Savers、Trekpleister、Drogas、Spektr

二、高级香水及化妆品 三个高级香水及化妆品品牌:Mari-onnaud、ICI PARISXL与The Perfume Shop

三、食品、电子及百货 百佳超级市场、TASTE、Great、丰泽电器、屈臣氏酒窖、Badaracco

四、饮品 主要品牌产品包括:在香港和内地均有出售的新奇士果汁与汽水、果汁先生、屈臣氏浓缩果汁与调酒系列、碧泉果茶、沙示汽水与MJ清凉饮品。

标签:;  ;  ;  ;  ;  ;  

屈臣氏先后向李嘉诚开枪,以建立一个大陆架帝国_屈臣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