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道路,展现圆圆的胡须,虽然艺术已转变为常青--张仃的交墨山水_张仃论文

独领风骚呈全才鬓华虽改艺常青——张仃的焦墨山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才论文,独领风骚论文,山水论文,鬓华虽改艺论文,常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张仃先生是广为人知、倍受敬佩的我国杰出的老艺术家、教育家。他从1932年开始从事美术创作活动,至今已有65个年头。在他的80寿诞将临之际,回顾他那不平凡的人生历程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值得我们晚辈无尚的尊崇。作为一个穷学生,他在15岁时进入北平美术专科学校学习中国画,在国难当头的年代,他就以漫画反侵略、反暴政、反独裁。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的活动中。1938年奔赴延安、在鲁艺任教,同时从事工艺美术设计和漫画、宣传画、年画的创作活动。抗战胜利后在《东北画报》任总编辑。建国后成为新中国美术的领导人之一。张仃从一位热血青年到具有强烈正义感和追求民族解放的爱国者、到无所畏惧忠于党的美术事业、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共产党人,张仃既是革命者又是艺术家,他的个人命运和国家兴亡、民族振兴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的艺术学习和实践始终和时代的洪流紧紧地融合在一起。

古人云:“节义傲青云南,文章高白雪”。在张仃先生身上正可以找到明证。他是中国现代漫画、宣传画、年画的开创人之一,延安革命美术运动和美术教育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延安设计美术的主要画家。1949年秋,张仃先生参加了开国大典的美术设计,国徽、全国政协会徽的设计,又参与创建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参与中国美协、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学会的领导工作。在新中国的美术战线、美术教育战线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有将近30年的时间,张仃先生都是在行政管理与艺术创作于一身的日子里度过的,在超负荷的劳动中他广泛涉猎多学科艺术门类,并且建树不凡。他不仅在漫画、年画、宣传画方面成就突出,在装饰绘画的创作与教学上、振兴我国的壁画方面、开拓工艺美术设计艺术新领域,挖掘、弘扬无比丰厚的民族民间艺术方面都发挥了学术带头人的旗帜作用。他同时兼长篆书,十多年来独辟蹊径致力于中国画焦墨山水的艺术创造,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回首纵观中国当代美术发展的途程和张仃先生65年的艺术生涯,树立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不凡的、难得的全才。张仃先生多方面的才能,不是说在口头上,而是刻苦实践,门门都有传世之佳作,其独具多方位的艺术才能而又高产,可谓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第一人。

张仃和李可染一样,都是“苦学派”,实践高于一切。都有一种“坐破寒毡、磨穿铁砚”的钻劲,从不停顿,从不歇脚。特别在近几年,踏遍青山,搜尽奇峰,积高泽长,每年举办一次画展,所显示的“白首穷经”的精神也可以说是长征精神在他古稀之年再一次焕发。

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最近十年张仃先生着力焦墨山水的独创。中国画视墨为宝,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墨分五色,即干、湿、浓、淡、焦。在作画时常常始以淡墨落笔,终以焦墨醒目。这是普遍性的技法,可以说自古而然。但是作焦墨山水画,把焦墨单项提出,开辟焦墨新天地,独立成科,自成一体,并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形成一朵盛开的稀有鲜花,这是张先生的功绩。

张仃的焦墨山水首先具有深厚的民族艺术传统,鲜明的、浓郁的中国气派。气厚乃苍,神和乃润,他的画总是以博大、沉雄、浑厚、高古、拙壮、苍茫为特色。磅礴的气势,情景交融的意境,高度提炼精谨,又极亲切朴实,令人感动。这是张仃人品、画品、技巧、功底综合修养熔铸在即的自然流露,毫不掩饰的高洁之情的充溢迸发。

张仃 云海马蹄寺(中国画)

笔墨技巧作为中国绘画创造境界的主要手段。张仃先生在他的焦墨山水画中紧紧把握和高度发挥了这一富有特殊意义的形式语言。焦墨画主要靠勾勒与皴擦来造型。勾勒皴擦的水平全赖于用笔。张先生深明焦墨山水其神采生于用笔的规律,因此用心极佳。但见他的画勾勒旋转、沉稳持重、爽朗流利,或重、或轻,毫不凝滞,毫不犹豫。笔线如铁,直中求曲,曲中求整,笔圆气足,笔止气贯,弱中有力,空灵透气;实中有虚。笔笔见根,笔笔有味,笔笔耐看。如果说凡传统绘画中无不讲究笔墨的话,那么焦墨中笔墨就更讲究、难度更大。一笔若有破败,暴露于纸上即刻露怯,描、叠、修、压都会损伤写意书法用笔的美感,想用浓墨盖住,想用淡墨冲开均不可能。张先生长时间的实践,刻意求精,达到千锤百炼的境地。其所以如此,得力于他多方面的修养和写生功力,还赖于他精深篆隶书法用笔。功底在腕,神具心胸,每每勾线用笔皆刚健圆浑,沉稳而富有节奏,丝毫没有剑拔弩张之感,细细琢磨其间的学问,通篇焦墨凝重苍润,干枯老辣饱满丰腴,实在耐人寻味。

勾勒以定骨架,还需要皴擦丰富画面,只能皴擦,不能渲染,这是焦墨山水画又一个规律性的特点。皴擦得当仍然有赖于用笔。腕力提起,中锋、侧锋、……笔笔见骨,刚柔结合,层次分明,深浅厚薄有致,不滞不涩,不板不薄,随机应变,恰到好处,真正做到了以心运手,使笔从心。

焦墨中分出浓淡,以一种墨色分出丰富的层次,使画面有容量,有节奏,有变化,有韵律,张仃先生精到地掌握和运用了这一技巧,可以说匠心独具。同时他又善于处理虚实。一般说来,没有笔墨处为虚,然而他的画,往往在实处又不离虚,有的画面上无笔处显实,引人联想,笔画不到其意已到。真可谓虚处实而通篇皆灵。

张仃 崖畔人家(中国画)

传统绘画的笔墨技巧在山水画领域最丰富,最成熟,张仃先生所研究与掌握的绝非我所体会到的这一些。但我认为他涉猎传统之堂,实是借古法为己而用。他始终为创造张家山水而潜心努力。创造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风格,是他挚意追求的。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现代气息。这是基于他作为一个革命者的经历和情怀。他把自己的主观情思熔铸客观现实,面对祖国的山河有他自己特有的感情。所讴歌的大多数是北方的农村,也有不少名山大川。他所选择的角度首先尊重自己的视野,不把精力花在众人都热衷于描绘的景致之上。北京郊野、太行山村,在平凡中寻求美的启示。在田园野逸、现实农村生活中画出自己的深切的感受,都有自己的爱,对客体都有直观的微妙的感觉,这是张先生的作品中最为宝贵之处。因此,在他的画里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皆有自己审美视觉效应,皆有自己的笔墨形式感,既现实又不是客观的摹拟与翻版,既提炼概括又丝毫没有程式化,没有概念化,更没有旧山水画那种所谓士大夫文人的审美情趣和腐朽的新、老八股气。不仅不重复前人,不靠近别人,连他自己也不画出套路。张先生的名山大川、山麓茅舍、平林溪流,都给人大气恢宏、生气盎然的感染。张仃先生的画高雅而品味不凡,同时又不失其真实、亲切洒脱,是大众的,使人人都能理解和欣赏。

50年代中期,张仃先生和李可染、罗铭先生倡导山水画写生,同赴江南。回京后举办三位先生写生画展,可以说轰动一时。不仅仅是因为适应了深入生活这一文艺路线的需要,使得新中国的山水画坛带来了生机,带来了活力。把传统的视为国粹的民族绘画推进新时代文化革新的洪流中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历史性的功绩愈来愈被人看重。张先生一直坚持到今日,他真正做到了“思与神合”,长期深入生活,体验观察,情景交融,他的创作真正做到“搜尽奇峰打草稿”。他扎根于传统的治学精神和勇于冲破传统的胆识以及其创作方法、艺术道路,都给青年一代如何继承与革新中国画树立了榜样,指明了道路。

中国画的伟大传统发展到近代,出现了因循复古和陈陈相因的流弊,这对中国画的前景带来的危害众人皆知,然而历来的陋习和弊端一直延续至今日,哪些临摹抄袭,粉本传移,改头换面,腐朽气、铜臭气不已而足,不仅损坏了中国画市场,而且影响了中国画的发展与繁荣。李可染、张仃的艺术代表了真正的中国画传统,张仃先生虽然已经80高寿,然而,白发未除豪气在,大有鼎盛春秋之潜力,他的焦墨山水还在往更高的境界攀登,他的人品画品都是后辈应该学习的榜样,认真总结和研究张仃的艺术道路和卓越成就,无疑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祝张仃先生青春永驻,艺术常青。

张仃 古木寒林驼队远(中国画)

标签:;  ;  ;  ;  ;  ;  

引领道路,展现圆圆的胡须,虽然艺术已转变为常青--张仃的交墨山水_张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