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组织工作的变革_经济论文

基层组织工作的变革_经济论文

基层组织工作谋转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组织工作论文,基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已经和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化,如何顺应这种变化,从体制与机制等方面作出积极而有效的探索与应对,已经成为摆在党的基层组织部门面前的急迫任务与重大挑战,基层组织工作已经面临如何“重塑”、“转型”的问题。

需要适应政治体制的转型

随着党的执政角色的转变,基层组织工作应体现与时俱进。

目前,县(区)、乡镇一级党委政府面临任务“宽泛化”的局面。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要与全球经济一体化接轨,民主与法制建设要与之同步推进,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要以人为本彰显公正,等等,使基层党组织在做好传统的党务工作的同时,担负了更多的经济、行政和社会管理职能,基层组织工作面广线长。

在村一级,村民自治后,不少地方对村级党组织角色定位不准,导致“两委”关系不协调,党群、干群关系出现紧张,特别是实行村委会直选后,党的领导权威和基层组织工作受到冲击和弱化是不争的事实。一些地方片面撤地、县建市,形成城市带农村的一元化格局,自觉不自觉放松了“三农”这个大头和基础,因而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在实际工作中大大削弱。

面对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多元渗透,基层组织工作应确保党的政治领导地位。

社会多元化后,党的基层组织工作面临加强党建与促进改革开放的双重任务和压力。面对任务和压力,一些基层组织工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偏差,有的甚至感到彷徨、苦闷。由于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部门一下子走向前台,一些地方出现了组织系统人员素质低于政府部门尤其是经济管理部门的趋向,单位及其人员地位与待遇亦然,基层组工队伍的素质和活力受到严重影响,对基层组织工作产生了负面影响。

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重大转移,基层组织工作应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全党转入以经济工作为中心后,组织部门与基层原来那种传统的紧密关系渐次疏离,很多工作需要通过政府部门作为“中介”才能进入实质性的实施,组织工作出现“边缘化”现象。组织工作沿袭了几十年的“传家宝”开始失灵,新的机制又未能相应建立起来,致使一些地方基层组织工作无所适从,基层组织工作经常力不从心,事倍功半。

面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基层组织工作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绩考核机制。

执政效果的好与坏、执政能力的强与弱,很大程度体现在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而对于一个地方领导班子来说,则主要体现在能否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事实上,政绩考核是根“指挥棒”,有什么样的评价考核标准,就会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绩考核机制,是当前组织工作的重点、热点和难点。

在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战略任务之中,基层组织工作应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如何把握新形势下和谐社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通过建设和谐组工,通过切实有效的基层组织工作,努力提高基层党组织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开展群众工作、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从而为建设和谐社会这一伟大事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基层组织工作的重要课题和急迫任务。

需要适应经济体制转型

在从计划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传统的基层组织工作与新体制已经和正在发生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

首先,在农村经营体制上,党的基层组织工作仍存在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自主的、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给党员教育管理、党的组织生活、村级党组织的设置等,提出了新的课题和要求。在沿海地区,随着农村股份制的推进,以及各种经济合作组织的不断涌现,市场经济发育程度大大提高,农村党组织过去赖以指挥和组织生产的权力受到弱化,加上基层干部的素质还远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农村基层组织工作的难度增大。

其次,在经济结构的变化上,也给党的基层组织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在沿海不少地区,国退民进后,组织工作一下子变得“空心化”:链条断了,队伍散了,人员弱了。如何在各类非国有经济机构中建立一种新型的基层组织系统,是当前基层组织工作的重要课题,而目前各地的实践总体来说效果还不理想。

此外,随着经济体制的演变,社会阶层日益分化,各种利益集团应运而生。基层党组织及其党务干部从计划经济时代的“权威”和“家长”,转变为服务协调的角色,却往往难以完成“利益调停人”的任务。如何更好地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使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是每个基层组织及其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需要适应社会体制转型

由于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不断变化,基层尤其是村、社区一级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党的基层组织没有完全适应与政府管理、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关系越来越密切的形势,工作面临从未有过的困境。

在沿海不少农村,农民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不断增强,对村的各种正式组织的依赖程度大为降低,党组织与农民兄弟的“天然联系”也随之减弱,基层组织工作的“亲和力”下降。农村中老年党员、贫困党员、流动党员、无职党员占了大头,但作用难以发挥,其教育管理已成为组织工作的薄弱环节。此外,农村人才外流严重,农村干部后继乏人,更使一些地方基层组织工作出现了断层。

沿海地区在人口规模、人口结构方面的演变,也使党的基层组织工作出现“盲点”、“空白点”。不少城镇由于外来人口急剧膨胀,加上企业转制后“单位人”向“社会人”的大量转变,便城镇基层党组织承载了太多的压力,消耗了太多的资源,也由此催生出很多“隐性党员”、“口袋党员”,而基层组织在机构人员等方面又未能及时作出应对性的调整,从而导致城市(城镇)基层组织工作顾此失彼,疲于应付。

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使党的基层组织工作的“原生态环境”受到冲击。随着党务公开、“阳光党务”的推进,基层组织工作由封闭半封闭逐步走向开放,它必须与社会接轨,与时代同步。

基层组织工作转型的对策

当前,党的基层组织工作转型,主要是指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能主动应对我国政治体制和社会变革需要的基层组织工作新体系。其主要目标,就是要不断加强党的建设,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追求基层组织工作效能的最大化。这种最大化,必须与党的执政理念相一致,与各种基层组织(团体)的利益追求相协调,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相呼应。

一是以体制改革作为切入口。

基层组织工作转型的前提和关键是体制改革。总体来说,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基层组织工作的“大体制”。就是在充分把握我国国情、政体特点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好党政关系,逐步实现党政一体化或党政融合化。地市一级以下(县区、乡镇、村与社区)全面实行党政交叉任职,进一步理顺党政组织管理架构,逐步清除组织工作的体制性障碍。

另一方面是组织工作的“小体制”。注重把组织工作融会在政府工作、经济工作和社会工作之中,提高组织工作的包容度和饱和度。还要善于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为组织工作服务,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在组织部门的内部机制与体系上,则应推进组织工作集约化,实现组织工作的全方位覆盖,降低执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效能。

二是构建基层组织工作新格局。

在坚持做好传统的组织工作的同时,重点要向“面、线、点”三个新领域倾斜。“面”,就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城市人口结构演变等情况,基层组织工作由农村向城市社区延伸;“线”,就是随着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基层组织工作由国有集体企业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延伸;“点”,就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机关事业单位职能的转变,基层组织工作由机关事业单位向社会团体、中介组织和民办非企业等“两新”组织延伸。

由面、线、点组成的三大传统党建领域和三大新型党建领域,构成了新时期基层组织工作的新格局。建立这样一个新格局,有利于明晰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完善组织体系、规范党员管理、明确目标任务、界定责任主体等。

三是建立基层组织工作创新体系,不断增强基层组织工作的活力和成效。

基层组织工作转型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基层组织工作本身的活力。这就必须在组织设置、管理模式、运行机制上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实践。目前不少地方在基层大力推行“活力组工”、“阳光组工”、“网络组工”、“文化组工”等,为基层组织工作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是很好的探索。

基层组织工作的主体,主要包括党的基层领导干部、党员干部队伍,以及基层组织工作者。建设高素质的基层领导干部队伍,关键是选好配强“一把手”,并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目前有的地方按县委书记的条件来配好乡镇党委书记,应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对于基层党员干部队伍,重点是提高干部素质和优化党员结构。针对农村党员队伍老化严重的现状,一是要肯定老党员的历史贡献,考虑偿还对老党员的“历史欠账”,探索建立老党员“优抚”制度、“党员扶助金”制度,以体现党员义务、责任与权利相统一,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二是尽快提升现有党员的综合素质,加强能力建设,在此基础上相应提高“准入门槛”和待遇,尽快培养和发展一大批现代新型党员,以激发活力,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党员队伍结构。

标签:;  ;  ;  

基层组织工作的变革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