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精神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关系_可持续发展论文

论精神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联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建设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内在联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关于发展的新的战略思想。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人类与自然界、经济和社会,人与人之间合理、平衡、协调发展的基础上的。这与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十六大再次强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制定“十五”《纲要》的重要指导思想。因此,在思想上、理论上弄清坚持可持续发展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联系,对于正确认识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十分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坚持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一)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来看,它突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人类是在探索发展的道路中前进的。人们对“发展”的认识,走过了从经济视角到社会视角,再到人的视角以及人类与自然相统一视角的转换过程。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继“二战”后人类的发展观从“经济增长理论”到经济社会综合协调发展理论之后确立的一种新的发展理论。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是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础,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本质上是追求一种公正、安全、文明、健康、富裕的社会发展,具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双重意义。一般来说,社会文明程度越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高,离开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和提高,就谈不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所昭示的社会全面进步。在一个可持续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里,人们不仅需要物质财富的增长,而且需要精神领域的充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崇高的思想道德和先进的科学文化素养,而这些内容正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预示着必须突出和落实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

(二)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来看,它丰富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观摒弃了传统发展观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只重物质文明建设而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平衡对人类的重要意义的片面内涵。可持续发展观包含着社会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生态(包括资源和环境在内)的可持续发展,它要求人们从过去那种一切以人类自身利益出发去看待自然界,从只顾当代人自身生存发展,而不顾子孙后代温饱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它以更高的境界和更广泛的视野,把人类与环境、社会与生态、当代人的发展与子孙后代的发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把人的精神境界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丰富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一是为科学的世界观注入新的内涵,可持续发展观走出“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类生存发展权利与自然生存发展权利相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二是为科学的人生观注入新的内容,这可以从国际社会公认的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江泽民同志在阐述我国经济发展时特别强调指出的“必须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得到体现。三是为科学的价值观注入新的内涵,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人们树立起人类自身价值与自然界价值相统一的新的价值观。四是丰富了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一方面提出了思想道德建设新问题,如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产生了生态环境伦理道德问题;在人口与社会,人口与自然关系上则产生了人口伦理道德新问题。另一方面促进思想观念更新,可持续发展确立了从经济、政治、文化、自然四位一体考察社会的整体观念,确立了人与人之间代内代际公平的新观念;确立了“以人为本位”的新观念。

(三)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来看,它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人类发展观的革命,而且也昭示一种崭新的社会文明观:主张社会发展战略从片面经济增长向社会全面进步跃进;主张发展视角从部分人的利益向人类全体利益为本位转换;主张对待自然界由“人化”对象向“人化对象,人化伙伴关系”转变;主张人类文明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要实行这种文明观,必须树立以下几个观念。

一是全局意识。即要从整体出发,妥善处理经济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不能以牺牲社会文化发展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正确处理人与人、公平与效益、目前与未来的关系,逐步实现人类的共同发展和全面发展。

二是道德意识。国际范围内强国对弱国,发达国家对落后国家负有帮助发展的道德义务;国内沿海发达地区对内地落后地区、先富起来的对仍然贫穷的负有帮助发展的义务;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时,人类不仅享有权利,更重要的是应当自觉地承担保护资源和环境,保护地球的义务。

三是法律意识。应当强化社会每一个成员的法律观念,国际范围内依照有关的国际公约、惯例、法律等处理相关的问题;国内必须树立依法治国的思想,加强法制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强化和推进立法工作,把可持续发展纳入制度化法律化轨道。

二、精神文明建设能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一)精神文明建设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保障。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凡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观念和积极进步的精神力量,能够指引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当代中国,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我党在新时期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和中华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支柱。这个理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崇高信念,是指引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指南,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保障。

(二)精神文明建设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道德基础。

首先,从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可持续发展观具有浓厚的社会伦理道德色彩。可持续发展主张代内代际平等,这就要求在同一时代处理国际关系时,富国应帮助穷国尽力缩小彼此之间的差距;在国内,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个人要帮助贫困地区人民,走共同富裕之路。在处理代际关系上,上代人应有“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胸襟,而不是“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在我国,就是要提倡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坚持“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团结互助,共同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其次,从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看,可持续发展具有浓厚的生态伦理道德色彩。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人们应当自觉地把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与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地球的义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我国,必须坚持合理开发利用现有资源尤其是有限资源,自觉地承担起防止和治理环境污染,爱护和保护资源、生态、地球的义务和责任。所有这些良好道德的培养和树立,必须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方可实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能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道德基础。

(三)精神文明建设能为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人与自然界,人与人的关系,还涉及到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人口等方方面面;不仅要有高度的思想道德和觉悟作支撑,还需要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文化为其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主要表现在:

首先,是对发现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的认识能力上。科学是把双刃剑,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又是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这是由于教育和科学虽有一定的发展,但发展水平尚待提高所造成的。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既带来人类生产力和实践方式的革命,又是人类大规模向大自然宣战,引起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开始。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环境污染、温室效应、臭氧洞等,既是近代、当代科学发展所致,又是得益于教育和科技进步才发现的。人类目前尚未认识和发现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其他问题或因素,有待于未来在科技进步发展基础上去发现。

其次,是对影响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解决能力上。例如,当前影响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如温室效应、大气层和水环境污染、酸雨问题严重、淡水资源枯竭、人口爆炸、耕地锐减、沙漠化进程加速等等。唯有通过教育和科学技术进步,找出问题症结所在,再寻求对策和办法,无论是发展各种无害化技术,低消耗技术,还是资源可再生技术等等,倘若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和科技发展水平仍不高,要解决此类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是根本不可能的。

三、在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探索精神文明建设新路子

(一)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同志认为牺牲一点精神文明有利于加快物质文明的发展,在此种“代价论”的影响下,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精神文明建设一手软的问题,不能把精神文明建设落到实处。唯有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导向,才能充分认识精神文明在人与社会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所起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才能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落到实处。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及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就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对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建设作了战略性部署和总体安排,进一步明确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根本任务,提出了今后15年精神文明建设的奋斗目标和当前工作重点。基于此,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应当以此为指导,一方面从全局上认识和摆正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另一方面要注重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性,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的长远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轨道,实现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二)致力于提高人的素质。

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本位,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其涵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优化人类生存环境,为子孙后代生存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和资源;二是为适应这一要求必须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增强其生存能力和提高生活质量的能力,创造一个合乎人的发展需要的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基于此,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人为本,其根本任务是提高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内的人的整体素质,尤其是要根据可持续发展对人的精神境界和思想道德观念所提出的新要求,确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原则,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加大投入,促进教育和科技进步,以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的综合素质,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和人文环境。

(三)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要赋予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新的内容,坚持以邓小平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为指导,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努力加强对全民的思想道德教育,把道德的先进性与广泛性有机结合起来,运用思想道德的能动作用不断克服由于市场经济的不充分发展和法制不够健全所导致的如物欲膨胀、伦理道德沦丧、腐败受贿成风等不文明的社会现象,矫正由此导致的如经济行为失控、资源和环境遭受破坏等不道德行为。切实加强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使他们自觉地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努力做到把人民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肯定人类生存发展的权利与保护自然资源环境的义务、责任结合起来,把当代人的发展与造福子孙后代结合起来,从而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柱。

标签:;  ;  ;  ;  ;  ;  

论精神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关系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