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共产党人提高执政能力的根本途径_党的群众路线教育论文

群众路线:共产党人提高执政能力的根本途径_党的群众路线教育论文

群众路线:共产党人提高执政本领的根本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共产党人论文,本领论文,群众路线论文,根本途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共产党已走过78年的光辉历程了,其中有28载处于浴血奋战、夺取政权的岁月,作为执政党掌握国家机器已有50春秋。抚今追昔,党的全部历史都证明了这样一条真理:人民离不开党,党离不开人民,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共产党的路线,“归根结底就是群众路线四个字。”(《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454 页)这是对党的活动规律最科学的概括。

在当代中国,处于核心地位的党的领导是否正确有效,决定着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决定着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兴衰成败。邓小平同志曾尖锐而深刻地提出并论述了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党的十五大也把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作为面向新世纪党的建设必须解决的两大课题之一。实践的推进越来越清晰地昭示我们:共产党人提高执政水平最根本的途径便是真正掌握和运用好党的群众路线。

一、强化“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执政意识

执政本领是掌权和用权的能力,它体现于执政意识和执政实践的有机统一之中。执政意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权力来自哪里?怎样行使权力?是把群众当成社会活动的主体,还是把群众当作操纵治理的对象正是两种权力观的分水岭。

受唯心史观支配的剥削阶级统治者总是认为“君权神授”,或者认为权力是靠个人奋斗得来的。这种权力观驱使他们视权力为私有,视群众为群氓,权力可以任意凌驾于群众之上。虽然其中也有某些开明的思想家和统治者曾提出“民贵君轻”,把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关系看成舟水关系,但其基本出发点仍是以统治者为主体,对人民玩弄的仍然是控制、利用、防范,“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与此相反,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权力观则认为:人民群众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从质上讲,他们是代表着社会先进生产力和历史方向的力量;从量上讲,又占大多数。人民群众理所当然是历史的主体。不论社会条件如何,权力作为历史的范畴,都只能源于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只不过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权力是剥削阶级从人民手中剥夺去的,而在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社会,执政党的权力是人民授予的。

正因为如此,当权力还掌握在剥削阶级手中时,工人阶级的首要任务便是建立自己的政党,进而领导本阶级和广大同盟军,为“剥夺剥夺者”争得执政地位而斗争。中国共产党就是在斗争中应运而生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组成。当党领导人民夺取了政权,实行了人民民主专政使源于人民的权力回归到人民手中后,又由于人民是一个集体概念,人民拥有权力却不可能由全体人民直接去行使,必须由少数先进分子和优秀人物代表人民执掌国家权力。在我国,谁能担当此任?唯有中国共产党。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以忠实地代表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要求为自己的天职,以合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为言行的最高标准,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之外,共产党人没有任何一己的私利,离开了人民群众,党的一切理想与奋斗不但不能实现,而且连她本身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所以,共产党干部的权力在本质上来说,是义务,是责任,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工具。党的这一根本性质决定了她能够秉承人民的意志成为当之无愧的执政者。

党的执政权的具体实施者是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以及作为党的细胞的共产党员,这四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缺一不可的统一整体。因此,必须在全党的范围内树立权力来自人民,执政为民,用权为公的观念。人民赋予共产党人的权力其实质是一种委托权。1944年有个美国记者问毛泽东:“你们办事是谁给的权力?”毛泽东同志理直气壮地回答:“人民给的。”并强调指出,人民只能把权力委托给能够忠实地代表他们的人。显然,这种委托关系的确立,要求党的各级干部一要“忠实”于人民,二要当好人民的“代表”。所谓忠实于人民就是“一切为了群众”,按照群众的需要和意愿办事,忠实耿耿地当好人民的公仆。如果党的干部用人民赋予的权力去谋取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那就意味着这些人掌握的部分政权开始变质。现实中有的地方出现了权力商品化,搞权钱交易;权力感情化,为“顺一人之私情”,不惜“为万民所怨恨”;权力私有化,主仆颠倒,以权谋私。这都是权力异化的典型表现。事实表明,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成为反对敌人,开创事业的武器;也可以成为营私舞弊,脱离群众的陷井。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才能充分发挥其正效应,抑制其负效应,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所谓当好人民的“代表”是指共产党人来自人民之中,党代表人民的利益并为之奋斗是完全必要的,但却不能代替人民自己的奋斗。我们知道,社会主义事业是千百万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需要调动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任何组织,任何力量都无法取而代之去夺取胜利。在为人民的事业奋斗中,党只是支持人民当家做主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只能顺应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为人民群众指明方向和道路。集中群众的智慧,启发群众的觉悟,指导群众联合起来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斗争,并总结群众斗争的经验,把群众的积极性引向更高的阶段,这便是共产党人的职责所在。那种企图靠先锋队单枪匹马的奋斗去完成历史使命,只能是“左派”幼稚病的“患者”。先锋队只有当它不脱离自己领导的群众并真正引导全体群众前进时,才能完成其先锋队的任务。”(《列宁选集》第603页)。那种把代表搞成代替, 企图充当“替天行道”“包打天下”的英雄,结果就站在群众之外或群众之上去了。那种津津乐道于“为民作主”和“做民父母”,实际上是把党的干部降低到封建社会清官的水平。其实,人民群众并不需要这种青天老爷来布施恩泽,群众对权力的服从只是服从自己的集体意志。那种以救世主自诩,妄图强民以逞,实现政治阴谋,到头来只能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概括地说,“一切为了群众”和“一切依靠群众”,宛如权力坐标系上的纵横轴,依据于它们,共产党人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为人民做出与自己地位相称的贡献。

二、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基本领导方法

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是党的各级组织实行领导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出发点和归宿之间,必然有一个工作过程;这便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过程固然是一种领导方法,然而,对于党的干部来说,却不是一种可以任意选择的方法,而是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方法。

首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正确决策的可靠保证。党的正确政策来自于正确决策,正确的决策是以符合客观规律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标准的。而一切真知来源于直接从事各种实践活动的群众,领导者只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进行决策,了解群众的意愿,把握群众的脉搏,学习群众的经验,作为决策的依据,并以人民群众的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尺度,通过群众的实践不断吸取营养,以修改、丰富和发展原有决策,才能获取科学决策的“活水源头”。毛泽东同志曾把党组织比作为一个“加工厂”,将来自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加工制造,以形成正确的决策方案,再到群众中坚持下来,并批评一些党组织不愿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把“加工厂”当“传达室”的错误做法,这不仅十分形象而确切,而且是值得我们引以为戒的。

其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端正领导作风的重要途径。领导作风是领导者的立场、世界观的外在表现,就党的三大作风来说,“理论联系实际是领导者克服主观主义,坚持无产阶级党性的主要表现;密切联系群众是保持人民勤务员本色的根本保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对人民群众郑重负责的重要体现。党的各级干部只有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出发,才能自觉坚持党的优良作风。比如,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既要求实,又要求是;既要敢想敢干,又要扎扎实实;既要以理论的开拓指导实践的开拓,又要在实践中贯彻实现理论的精神,把群众的意愿和呼声作为决策的第一信号,把为群众排忧解难作为工作的首要目标。要做到这些,必须深入到群众中去,和群众一起艰苦奋斗,才能洗刷唯心精神,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不难发现,现实中的经验决策、形式主义、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的领导作风无一不是以脱离群众为特征。官僚主义的特点就是“上体太尊而下情不达”,使上下之情不能相通,从而导致决策失误。近些年来,有人借口现代社会“信息爆炸”,掌握信息的手段增多,从而认为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过时”了,甚至把联系群众的作风贬为“手工业的工作方式”,主张依靠“坐着汽车转,隔着玻璃看,听电话报告,查电脑材料”来了解情况,指导工作。应该承认,现代技术手段对领导者广泛获取信息,进行科学决策确有优越性,但是,就象人工智能只能模拟而不能代替人类智慧一样,如以现代调查方法取代党的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掌握第一手材料的一贯作风,领导者就会脱离生气勃勃、丰富多彩的群众实践,也就远离了智慧和力量的源泉,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就必然导致形式主义、教条主义。

再者,“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科学领导方法的基本点。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法与封建阶级的统驭术、资产阶级的管理术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党的宗旨和工作方法表里一致,领导者与群众所追求的利益目标完全一致。领导积极性与群众积极性的紧密结合是完成各项任务的必要条件。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基础是实事求是,组织保证是民主集中制,两者紧密结合,相得益彰,揭示了无产阶级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活动中各种领导方法的本质特征,体现了最基本的领导规律。因此,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能够成为其他领导方法的支点。以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领导方法为例,这是按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原理而形成的领导方法,要形成正确的一般号召,必须从认识个别事物开始,由个别到一般抽象出同类事物的共性,形成思维具体,制定正确的目标,再将从个别中概括出的一般“还原”于个别实践,包括把全国的“一般”地方化,把部门的“一般”典型化;把理论的“一般”实践化,把政策的“一般”具体化。这诸多的转化又必须建立在对本地区本单位的情况发掘得深,研究得透,培植得好的基础之上。显而易见,这里的个别——一般——个别的转化过程,相对应的便是群众——领导——群众的工作过程。

三、把握坚持群众路线的辩证法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它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的物质基础,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可靠保证,实现党的组织路线的必要条件。掌握和运用群众路线既有理论问题,又有实践问题;既需要借鉴历史的经验,更需要研究现实的新情况,并借助唯物辩证法这个伟大的认识工具,正确认识和处理其间的一系列矛盾关系。

第一,相信群众和相信党。相信群众和相信党是我们长期坚持的两条不可分割的根本原理,也是贯彻群众路线的基本依据。贯彻群众路线需要树立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这是毫无疑义的,为什么又必须树立相信党的观点呢?道理就在于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工作路线。党和人民不可分离是这一路线的核心。相信党的观点就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观点。党的领导是基于人民的信赖和支持而形成并存在的,有了党的领导,劳动人民管理国家和社会的要求才能从愿望变成现实,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党运用政权发展生产力,一方面使全体劳动人民能够通过劳动满足自身需要,另一方面使社会主义政权植根于最广大人民的拥戴之中,展示着调整社会关系的最高能力。所以,相信群众和相信党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

第二,建立权威与联系群众。从总体上看,党的领导方式概括起来就是:各级组织总揽全局的战略领导;组织协调各种关系的原则领导;以路线、方针、政策对人民进行的指向领导。党的政策的感召力,纲领目标的凝聚力,党员率先垂范的吸引力是党组织的真正力量之所在。这一切“力”的效果的产生是以领导者的权威为依托的。权威并非有权即有威,而是领导者以自己出众的才能、卓著的实绩、模范的行为、优良的作风感化群众,使群众产生牢固的敬佩感、信赖感、服从感而自然形成的。那些脱离群众,工作没有成效,作风不良的领导者之所以没有威信,原因正在这里。

第三,服务群众与接受监督。领导就是服务,如今已成为共识。但从理论上分析,服务比领导的内涵更为丰富。服务是领导与管理的相辅相成、珠联璧合。服务既包括指示方向,筹划目标,制定纲领,创造态势,开拓局面的领导行为,又包括选择方法,建立秩序、维持运转的管理职能;既包括对人和事的带动、指引、影响的领导活动,也包括对人、财、物、信息、时间的调度配置等管理活动。服务以其范围之广泛、内容之丰富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与此同时,也提出了加强人民群众监督的必要。监督是一种预防和修正错误的机制,从加强党风建设,贯彻群众路线的角度来说,是预防和修正脱离群众,损害群众利益的机制。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自觉地接受群众的监督是共产党人的一条准则。

第四,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从原则上说,由于党的利益和人民利益的完全一致,每一级党组织对上级机关负责就是对人民群众负责。但具体分析,人民群众的利益又有长远与眼前、局部与整体之分,差异便是矛盾。同时,改革过程中的利益调整又不可避免地要反映到党群关系上来。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就可能出现两种片面性,一种是只强调所谓对上级负责,报喜匿忧,搞表面文章,假大空浮,粉饰太平,甚至看领导脸色行事,阿谀奉承,投其所好;另一种倾向是只强调所谓对群众负责,无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令,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使得本位主义、分散主义得以滋长。这两种片面性殊途同归,结果都必然既损害人民的利益,又使得党的干部脱离群众,背离党的宗旨。防止和纠正以上两种片面性,真正做到上有政策,下有贯彻,关键是必须树立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在实际工作中改进领导作风,悉心体察民情,注重群众情绪,尊重群众意愿,坚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在贯彻运用群众路线的实践中,除上述几个必须搞清楚的问题外,还有一系列的矛盾关系,如联系群众与联系实际,领导当群众的学生与当群众的先生,依靠群众与教育引导群众等等。矛盾是推动事物前进的动力,不断揭露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就能不断地推动群众路线的贯彻和运用,而随着群众路线在全党的贯彻运用,党的执政本领一定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标签:;  ;  ;  

群众路线:共产党人提高执政能力的根本途径_党的群众路线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