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志愿者互助+时间银行”模式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精神赡养问题的探索论文

“村民志愿者互助+时间银行”模式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精神赡养问题的探索

杨子毅

(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泰安 271001)

[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这导致了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的日益严重,再加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养老资源配置往往远低于城镇,这无疑更是雪上加霜。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渐完善,空巢老人在经济上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支持与保障,但精神赡养问题往往容易被忽视,造成老人们晚年精神上的空虚失落。本文主要探究采取“村民志愿者互助+时间银行”模式来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精神赡养的问题。

[关键词] 农村空巢老人;精神赡养;村民互助;时间银行

空巢老人,一般是指老年夫妇没有子女或由于各种原因无法与子女生活在一起,而导致的老年夫妇两人或其中一人独自居住的老年人。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 2010年我国空巢老人总量达到了3100万人, 其中农村空巢老人2100万, 占总量的69.7 %,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报告指出 截止到2015年,全国空巢老年人占老年人口的比例为51.3%,其中农村为51.7%。因为缺乏子女家人的陪伴,他们往往生活寂寞,在心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不安、孤独失落等情绪,这种无形的精神压力可能会比身体上有形的疾病病痛对老人所带来的伤害更大。

1 农村空巢老人赡养现状

在经济方面,我国60岁以上农村老人可以获得政府所发放的养老金,《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第六条规定,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大部分能够自理的老人还会通过种地等劳动方式获得一部分收入,其子女们往往也会定期给予空巢老人一部分养老金,以便满足老人的基本生活需要。所以,空巢老人们的物质生活基本上还是可以得到保障的。

但仅仅是“吃饱穿暖”是并不能够让老人特别是农村空巢老人这个特殊的群体拥有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的,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可以划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为: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感情上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我们传统上所解决的农村养老问题往往侧重于满足老年人生理上的需要(保证老人吃饱穿暖,解决温饱问题)和安全上的需要(减少因疾病所带来的痛苦,健全完善农村医疗体系)这两方面,给予其经济上的支持和医疗上的照料,但农村空巢老人长期缺乏子女陪伴关心,他们的感情上是空虚的,精神上缺乏慰藉,再加上农村空巢老人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容易忽视自身精神上的需要,他们大多兴趣爱好单调,甚至没有兴趣爱好,消遣时间的方式大多也是同村村民之间闲聊、看电视等,非常单一。农村地区相比于城市,用于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人力物力有限,农村空巢老人没有解决其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这更进一步加深了他们的失落无助和孤独感。

对于精神赡养的内涵,我国一些专家学者也给出了定义,精神赡养一般指在家庭生活中, 赡养人理解、尊重、关心、体贴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满足其精神生活的需要, 在精神上得到慰藉, 使其愉悦、开心”[1]

计算机网络技术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发明,它利用互联网将世界联系起来,促进各行各业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对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改变内部管理结构,使得企业的运转能够加快,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然而在企业信息化管理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包括:网络安全问题、人才引进问题等等,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对企业的管理进行调整,让计算机网络技术更好地促进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建设。

由村民委员会带头,组织村里符合条件的年轻村民、中年妇女、低龄老人等群体成立村民互助专职服务机构,来开展村民志愿者互助活动、监督指导以保证互助的质量。在以往“时间银行”模式在城市地区试点的实践过程中,已经存在了一些专门用于认证志愿服务时长的手机APP软件,可以选取并改进操作较为简单的APP作为在农村地区志愿服务时间认证的工具,鉴于平均文化程度较低,对于手机APP的使用并不熟悉,互助组织应对志愿者进行专门的培训,在村里选出年轻的有耐心的年轻村民,专门为参加志愿服务的村民进行指导,避免由于对APP操作不熟悉而给他们进行志愿服务活动带来困难。

2 农村“村民志愿者互助+时间银行”模式探索

132例MCN患者中女性118例(89.4%),男性14例(10.6%),女∶男为8.4∶1。男性患者中MCN-nIC 10例,MCN-IC 4例;女性患者中MCN-nIC 105例,MCN-IC 13例。MCN组织学类型在不同性别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51,P=0.152)。

对于如何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精神赡养问题,我国一些学者提出了一些模式,比如,精神赡养多元主体参与的模式,即家庭、社区、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到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赡养问题[2]。“时间银行”概念最早由美国人埃德加·卡恩所提出,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时间银行已经成为了社会养老保险的一种项目,有着比较先进的管理体系,这种模式后来被引进至国内,目前在我国的南京、重庆、南宁、成都等城市也零星出现了这种模式,但并未形成成熟的体系,许多仍在试运行中。受到这些观点的启发,作者想在这里提出关于“村民志愿者互助+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的探索。

与城市不同,留在村里农村的青年劳动力相对较少,村民中中老年人比重较高,基于这种现状,应当主要提倡有能力的低龄老人去照顾高龄老人,对高龄老人进行一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以及精神慰藉,特别是低龄的、身体状况良好的低龄空巢老人,在照顾高龄老人时,既能认证获得志愿服务储存时间,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自己心里上的孤独感,可谓是一举两得。低龄老人在时间方面相对比较充裕,他们也即将步入高龄老人的群体,他们在服务高龄老人的过程中也相当于在体会自己以后被服务时的感受,有利于激发他们志愿服务的热情。由此建立一个良性的循环,对于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赡养问题有着重要的帮助

轮滑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轮滑运动前的准备运动,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准备运动重要性的知识传输,主要从心理学、运动学角度进行分析其中的利弊,使学生能够对于准备活动有充分的认识。同时,轮滑教师应该亲自指导学生的准备运动的动作,使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动作,从而进行专业的准备运动,在进行轮滑运动时能够减少受伤的几率,以此来保障学生的安全,使其在进行轮滑运动时能够体会到其中的乐趣,从而产生体育精神,能够达到我国对于体育教学的要求。

在村民志愿者对被服务老人进行服务的过程中,村专职服务机构应当加强检查监督,对正在进行志愿服务的家庭进行随机抽访,以提高服务的质量,避免滥竽充数情况的发生。并且在服务结束后及时询问被服务老人,听取他们对于此次服务的评价和意见建议,及时改进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农村空巢老人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2014年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以来,涪陵区食品药品监管分局始终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最严”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四有两责”工作部署,在市局和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真抓实干、锐意进取,取得了体制改革和食品药品监管“双丰收”,有效保障了食品药品安全和医药食品产业健康发展。

2.1 成立专门专职服务队伍,完善志愿服务认证

我国对于老人精神赡养也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文件:2012年出台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规定:“家庭成员不得在精神上忽视、孤立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 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但这个规定相对较为模糊,子女对于老人的精神赡养也很难量化考核,这导致文件不容易具体落实;农村空巢老人的子女的工作地点一般都距离老人居住地较远,来回路途遥远并受其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也给他们经常回来探望老人在客观条件上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在时间银行养老模式中,志愿者在自己相对比较年轻时进行志愿服务,通过专门手机APP的认证存储时间,等到其年满一定年龄,自己需要被服务时,就可以提取之前所储存的时间兑换服务。

既然这种养老模式已经在城市地区开始试点,那么以后也会向农村地区推行,但由于农村地区与发达城市地区在人口数量与结构、平均受教育水平、资金支持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距,所以不能直接将模式照搬到农村,应当进行一定的改进以便适应农村地区情况。

2.2 主要应以“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为主体,建立良性循环

其实,在我国一些较为发达的城市地区,“互联网+志愿服务”的新型养老模式已经试行,以南京市鼓楼区为例,截止2019年5月底,南京市鼓楼已在全区开设3家时间银行支行,23个网点,招募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志愿者1639人,直接服务4235人,总存储时间为5682小时,兑换642小时,这种新型互助养老模式在当地深受老年人欢迎。

2.3 时间银行里储存时间的提取

为每位村民志愿者建立专门的时间银行账户,在他们每次志愿服务完成后将其认证的时间存入账户中,在他们自己或其亲属需要被服务时,再将账户中的时间提取出来使用;将时间变为一种货币,可以在村民之间自由流通;时间的使用对象不局限于志愿者自身,个人储存的时间对其指定的亲属也同样可以使用。比如,假期放假回乡的学生可以利用自己假期空闲时间参加村里组织进行的志愿服务活动储存时间,当假期结束离开家乡,无法陪伴在自家老人身边时,就可以提取自己储存的时间,让村里的其他志愿者代替自己去陪伴自家老人,给予老人精神上的慰藉,解决自己对老人既牵挂却又无能为力的问题。

2.4 农村实行时间银行模式的优势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之前在一些城市社区的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比较主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志愿者与被服务者之间存在信任危机,城市志愿者与被服务老人之间大多在服务之间并不熟悉,两者之间为陌生人关系,这就容易造成被服务老人对志愿者的提防戒备、志愿者的委屈和不满。因此,志愿者更倾向于服务自己较为熟悉的老人,被服务老人也会更喜欢让自己熟悉的人为自己提供服务[3]

相比于城市社区,农村的人口流动性较低,家庭于家庭之间也都比较熟悉,村民之间大多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宗族亲戚关系,所以村民志愿服务者于被服务老人之间往往不会是完全的陌生人,总会“沾亲带故”,这就给双方在心理上带来了一定的安慰,有利于被服务老人在一定程度上放下防备,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对于村民志愿者而言,之间或间接的亲戚关系也会帮助他们于被服务老人之间更快熟悉起来、建立信任,这都有助于“村民志愿者互助+时间银行”模式在农村的实行。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下(图2),知识可视化与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是有一定相关性的,知识可视化是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促进知识可视化,二者都是在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背景下,为了促进知识的传播和人的发展而产生的。

3 建议

一是加快“时间银行”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目前我国尚未出台关于规范“时间银行”的法律法规,政府应当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指导“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实践,让“时间银行”养老模式有法可依。二是给予在农村推行“时间银行”养老模式资金和人才上的支持。以往的“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大都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进行,政府为其提供了较为充足的资金支持,人力资源方面配备的比较充足;相对于城市,农村地区存在资金欠缺和人才匮乏的劣势,这对于在农村地区推行“村民志愿者互助+时间银行”养老模式是极为不利的,这种模式在农村地区的推行,离不开政府应为之提供有关资金和人才方面的保障。三是加大宣传,推广“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概念。“时间银行”的概念在我国仍未普及,人们大多还不太了解这种养老模式,特别是在信息流通并不发达的农村地区,人们对于这种新型的养老模式还不熟悉、不理解,在推广之前应当加强有关概念的宣传,提高村民们对于这种概念的认识,理解、认同这种新型的互助养老模式,以便于该模式在农村地区的推行。

【参考文献】

[1]穆光宗.老龄人口的精神赡养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 (4):125-140.

[2]柳发根.农村空巢老人精神赡养多主体提供模式探析[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8(02):120-124.

[3]杨诗漫.“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探究——以北京t社区、鞍山d社区为例[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02):23-26.

[中图分类号] C912.8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2096-1995(2019)26-0197-02

标签:;  ;  ;  ;  ;  

“村民志愿者互助+时间银行”模式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精神赡养问题的探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