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记忆语境下“80后”儿童干燥现象的社会学思考_集体记忆论文

集体记忆语境下“80后”儿童干燥现象的社会学思考_集体记忆论文

集体记忆情境下“80后”晒童年现象的社会学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境论文,社会学论文,童年论文,集体论文,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997(2008)04-0012-04

2008年7月10日,《南方周末》D21版刊登了潘晓凌的《Li Lei都这么牛×了,Han Meimei却不喜欢他——1990年代中学英语教科书的集体记忆》。文章通过对1990年代在全国高校广泛使用的人教版中学英语教材的编撰者的采访和对当前网络上广泛流传的“80后”青年对这一教材的种种“后现代主义解读”,展现了作为当前流行青年亚文化的“80后”晒童年现象的一个侧面。本文将以此为起点,尝试分析这一晒童年青年亚文化中所蕴含的“集体记忆”情境及其社会时代特征。

一、“80后”晒童年文化中的集体记忆情境及其特征

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又叫群体记忆、社会记忆、族群记忆,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在他的《论集体记忆》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集体记忆不是一个既定的概念,而是一个社会建构的概念;它不是某种神秘的群体思想,而是一群人对于过去的记忆。这种记忆不是直接回忆事件,而是通过阅读或听人讲述,或在纪念活动等场合,人们聚集在一块,共同回忆长期分离的群体成员的事迹和成就时,才能被间接激发出来的。不同的社会群体会有完全不同的、专属他们的集体记忆,每一个集体记忆都需要得到在时空被界定的特定群体的支持。“80后”以晒童年为形式掀起的集体记忆风暴,最初是由天津的张樟工作室在我乐网(www.56.com)上发布的一个Flash短片《“80后”的终结回忆录》引发的。截至2008年7月16日12时,共有3052 305人次浏览了这个短片,114 750人次浏览了张樟工作室的播客网站。而“直通车434”在天涯社区刊载的一则名为《“80后”都来晒90年代唱过的歌》的帖子和一则《“80后”集体记忆》的帖子也在短短的时间内吸引了400多位网友留言跟帖。

1.“80后”晒童年文化的内容

笔者对天涯社区、猫扑网、我乐网等“80后”青年网民关注的网站中的晒童年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归纳,总的来说,晒童年的内容包括“80后”在成长过程中使用过的玩具、做过的运动游戏、看过的动画片影视剧、听过的歌曲、流行语言、照片等在其成长过程中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载体,具体如下:

(1)“80后”成长过程中风行的国产和进口动画片。国产的如《黑猫警长》、《金刚葫芦娃》、《舒克贝塔》、《巴巴爸爸》、《三毛流浪记》、《阿凡提的故事》,等等;进口动画片有《布雷斯塔警长》、《机器猫》、《圣斗士星矢》、《希瑞公主》、《恐龙特级克塞号》、《铁臂阿童木》、《变形金刚》、《忍者神龟》、《猫和老鼠》、《白雪公主》、《蓝精灵与格格巫》、《邋遢大王奇遇记》、《花仙子》、《太空堡垒》,等等。

(2)“80后”成长过程中接触到的各种影视作品。如《渴望》、《神雕侠侣》、《西游记》、《小龙人》、《少林寺》、《霹雳贝贝》,等等。

(3)“80后”成长过程中的各种群体运动和游戏。如玩弹弓、丢沙包、跳房子、转呼啦圈、堆积木、弹玻璃球、捉迷藏、抓沙子、滚铁环、“斗鸡”、踢毽子、眼保健操、老鹰捉小鸡、转陀螺、课间操,等等。

(4)“80后”成长过程中先后出现的玩具样式。如竹蜻蜓、输液管编织品、橡皮泥、木剑、刮洋片、魔方、变形蛋、街机游戏、电视游戏机、面人、七巧板、不倒翁、万花筒、望远镜、自动铅笔盒、水枪、发条青蛙,等等。

(5)“80后”成长过程中风靡一时的各种儿童食品。如开心果、酸梅粉(带人物小勺)、汽水、棒冰、无花果、果丹皮、远洋牌烤鱼片、大白兔奶糖、大大泡泡糖、麻糖、跳跳糖、土制爆米花、口红糖、娃鱼、粘牙糖、小浣熊干脆面、“老虎肉”、“唐僧肉”,等等。

(6)在“80后”一代成长过程中留下深刻烙印的各种人物。有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教育主导下形成的各种英雄和模范人物,如邓小平、雷锋、赖宁、李宁、张海迪、中国女排等;有开放初期逐渐出现在公众视角中的影视明星,如刘德华、草蜢、四大天王、小虎队、李小龙、林青霞、郭富城等。此外,还有一些来自动画片和文学作品中的虚拟人物,如擎天柱、霸天虎、舒克、贝塔、花仙子、一休、Li Lei、Han Meimei,等等。

(7)各种传统和流行的歌曲。如《上学歌》、《二郎哥》、《王二小之歌》、《花园里篱笆下的大红花》、《问一声那海鸥》、《水手》、《忘情水》、《青苹果乐园》,等等。

(8)源于动画片、歌曲、影视作品、广告中的各种流行语言及其恶搞版本。如“就不告诉你”(《霹雳贝贝》主题歌)、“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歌声与微笑》中核心歌词)、“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郑智化《水手》中的歌词)、“天马流星拳,专治气管炎”(动画片《圣斗士星矢》中星矢用语的恶搞版)、“鹰的眼睛、熊的力量、豹的速度”(动画片《布雷斯塔警长》里主角聚集能量前的经典用语);“某某某的头,像皮球,一脚踢到百货大楼,百货大楼,卖皮球,卖的就是,某某某的头”(“80后”童年时用于整蛊的诙谐用语);“赐予我力量吧,我是希瑞”(动画片《希瑞公主》中的主角用语)。

2.“80后”晒童年的主要形式

(1)“80后”晒童年的主要场所是网络,包括信息发布式平台(如网站、网页、FTP等)和信息交互式平台(如BBS、论坛、贴吧、博客、播客、QQ群等)。其中,百度贴吧、晒客中国、猫扑、天涯社区等热门的BBS和论坛是“晒客”们晒童年的重要场所。还有一些将红白机时代的电子游戏发布在网络上,使用电脑操作当年的手柄游戏。后来,一些时尚杂志如《南方人物周刊》等也因应了这一潮流,或刊登文章,或开辟专栏对晒童年中的趣闻趣事进行介绍,或发表对有关当事人的访谈心得。也有一些晒客购买仍在销售或重新生产的童年时代的商品以示纪念。

(2)“晒客”的各种集会。由晒童年这一共同爱好而形成的诸如“80后”社团、QQ群等青年自组织不断涌现,使晒童年活动开始由网络向现实中延伸。例如“80后”的变形金刚爱好者们曾经在没有任何赞助的情况下自发组织了变形金刚年会。

3.“80后”青年对晒童年的主要评价

笔者通过对天涯社区、猫扑网、百度贴吧和其他热点网络BBS论坛中的网友留言进行分析,并结合对石河子大学10位已工作和正在就读的“80后”青年的深入访谈,将“80后”青年对晒童年这一青年亚文化的评价归纳如下:

(1)对往事的美好追忆,对自己成长的那个物质条件虽然相对匮乏但精神世界却无限充实的年代的怀念。例如:“老怀念了,看到这些眼睛都湿了,大家玩过用气门芯和圆珠笔芯磨掉珠子作的水枪吗?”;“感动得稀里哗啦的”;“80年代不再走在年轻时代的前锋了,看到大街上到处是90年代的非主流,心里不禁感到我们的时代过去了,呵呵……好快呀”;“看到这些,仿佛还是昨天的事情,不曾想我们已经长大”;“怎么能忘记这些呢,永远地怀念无忧无虑的童年”;“笑着,笑着,鼻子酸了……”。

(2)对构建属于群体(“80后”一代)共同精神家园的渴求。例如:“确实,好怀念呀,说说女孩子当时都玩了什么游戏吧:跳绳、跳房子、三步猫呀、藏猫猫什么的,抓石子,还有个我们这边叫做跨人连(的游戏)”;“太经典了,好贴,想起了快乐的童年,楼主说的我都玩过”;“庆幸自己长在86前,算是一代人了……十年换来的是我们的不再年轻,但是属于‘80后’的那份纯真记忆,却永远保存”;“与楼主心有戚戚焉,借此纪念一下自己的童年”。

(3)对精神充实的生活状态的强烈渴求。例如:“看了各位楼主的美好回忆,猛然间(觉得)我们‘80后’这一代的精神生活还是丰富多彩的”;“我88年的,算是晚辈了,嘿嘿,大部分还是玩过的,到现在我家里还收藏着小时候的东西呢,偶尔翻出来看看,煞是回味啊!为我们逝去的快乐童年干杯!”;“天啊,楼主记性真好,很熟悉很温馨的感觉”。

(4)对“90后”一代的精神匮乏的同情。如:“80、83、86,每隔三年,感觉就像隔了一代人似的”;“经济条件好多了,但是感觉他们(指‘90后’)的精神世界远不如我们充实”。

二、“80后”晒童年现象兴起的社会与时代诱因

1.晒童年现象体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转型与社会巨大变迁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30年。对于“80后”这一代来说,他们成长的环境依然处于教育部门构建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环境之下,同时改革开放又使外来的带有一定消费主义性质的文化产品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机器猫、七龙珠等卡通片和图书都是日本文化产品的代表,而星球大战和变形金刚也都是来自西方的舶来品。在今天这样一个语境下看,当年风靡中国城乡的很多外来文化产品,无论是在当时世界或今日中国,都算不上第一流的作品,却在彼时语境里产生了巨大的文化影响力,阴差阳错地成了“80后”一代心中的经典。而对“90后”来说,可以选择的东西太多,多到来不及热爱已经转移了兴趣,却也不可能再像变形金刚、葫芦娃、机器猫这样,负载如此集中如此强烈的集体经验。换句话说,这里晒出的童年的点点滴滴已然成为了“80后”族群认同的标签。当然,有一位晒友这样说:“过去的时代,物质条件匮乏,消费水平低下,见到许多自己喜欢的东西都只能看,不能买。现在我们这代人已经成为社会消费的主流,所以许多商家都会拿回80年代的产品出来,让我们补回童年的遗憾”。

2.晒童年现象体现了当下“80后”一代所面临的社会压力

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巨大变迁,深刻作用于人们的心灵尤其是“80后”青年一代的心理,使他们在感受到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带来的日益便捷的生活学习条件和丰富多彩的精神选择的同时,也感受到社会竞争的加剧带来的就业、学习、工作、婚恋等各方面的压力。尤其是2006年后,生于80年代前半期的一批人已经或逐渐结束“象牙塔”内的学生生涯,开始步入人生就业和婚恋的高峰时期,或开始逐渐承担起了家庭的责任,并成为建设当代社会的主流力量。同时,这也意味着他们也将直面当代社会转型期中的种种问题和矛盾,例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社会的贫富差距、腐败现象等种种尚不和谐的社会现象和房价的上涨、恋爱婚姻、就业择业、养老等生存压力。由于“80后”一代刚刚进入事业的起步阶段,要想获得成功的事业和幸福的生活,大多数人都还得付出相当多的努力和代价,这些都潜移默化地使“80后”成为承受较大压力的一个群体。回忆往往是发泄和倾诉的最好港湾,而以机器猫、变形金刚为载体的玩具、动画片等既具有一定流行性又具有一定经典性、纪念性的物质实体,实际上充当了对这些童年的点滴所联系的生活场景和群体活动相关联的时代怀念的情感投射物。有一位晒友就在天涯社区发帖称:“好怀念啊……不过前段时间部门有搞‘80后’的游戏,跳绳、丢沙包之类的,都没有去参加……这些都是儿时的记忆了。”这句话正好印证了这一点,说明“80后”对自己当前所承担的社会角色有着清醒的认识。当下的社会角色对“80后”的行为要求已与童年时期的社会角色截然不同,对彼时社会角色下的生活状态非常怀念,却再也不会回到那个时候了。“80后”把回忆童年所处的年龄阶段和社会形态下无忧无虑、人际融洽、生活快乐的回忆当做了舒缓压力、寻求共同群体精神家园的一种渠道。而这种“80后”广泛的共鸣,应该可以看作社会变迁的一个折射,也可以看作“80后”青年逐渐担当起社会主力军的一个序曲,一个前兆。

3.社会组织结构和秩序的重新构建,使社会群体的关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

青年对群体融入有着天然的渴望。美国心理学研究发现,青春期人格发展的一个特征就是融入群体的渴望。作为计划生育政策强力推行下第一批成长起来的“80后”一代,不再像父辈、兄辈那样可以更多地体验兄弟姐妹、成群结队的集体游戏、邻里关系等人际关系纽带所带来的快乐,因此,与作为朋辈的同学、朋友一起看动画、玩玩具便成为了“80后”课余之外的重要生活状态。而今,由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的广泛使用,以及当今住房商品化的全面普及和工作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在“80后”成长过程中原有的诸如单位家属院、部队大院、工人新村等具有浓郁人情气息和强烈归属感、安全感的熟人社区被逐渐打破,网络信息的传递替代了传统面对面的沟通,人情社会向理性社会的转型不断加快,而繁重、快节奏的工作、生活压力日益挤占了“80后”青年一代的人际交流尤其是朋辈群体间沟通交流的时间和机会,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被拉大,这也使得“80后”对于群体归属感和安全感有着异常的强烈诉求。正处于基于寻找感情交流的特殊时期的青年,在社会和正式组织中得不到满足时,对应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青年自组织便首当其冲地成为满足青年心理需求的载体。这些使他们对80年代的一切都有着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成为今天不断结成自组织以共同追忆美好童年的重要内容。

4.人文素质的缺失引发了精神困境

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空前改善。然而与物质生活的富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信仰危机,理想缺失,道德失范,自我感、意义感和归属感的丧失,心态失衡,个性扭曲等,使得当代人陷入了精神空虚、困惑和迷茫当中,也不可避免地殃及“80后”一代。“随着现代性的增长,在技术主义、消费主义、个人主义、解构主义等思潮的不断冲击下,生命个体所赖以依凭的意义根基、价值追求和文化家园被肢解、消弭、损伤和破坏,一切都变得含混不定、边界无迹”[1]。在“80后”心中,童年的生活虽然物质条件相对匮乏,但是精神世界却非常充实,并表现出了对过去的一种肯定和怀念之情。从大量帖子中可以看出,“80后”对在物质生活条件更加优越的环境中长大的“90后”一代人的童年生活并没有多少羡慕之情,反而认为他们远不如自己的童年充实,认为他们是“可怜的一代”。当前一些媒介话语出于满足人们猎奇的心态和“市场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对于“80后”的各种扭曲性解读,诸如“垮掉的一代”、“女大学生傍大款”等的渲染,都使“80后”对当代社会的浮躁之气难以形成认同,并对掌控话语权的媒体产生了厌恶心理。这正如有些人所说的,对于“80后”一辈来说,“晒”正形成一种个人联合个人以对抗强大现实的方式,“晒”也成为一种个人寻找群体的联络方式。

三、“80后”晒童年现象的社会时代特征

1.怀旧与创新相伴:各种新兴技术手段的广泛运用和时代元素的融入

网络技术的日趋普及,无疑是使80年代各种动画、玩具、影视享用者将曾经以为独有却实际具有普遍性的心得经验得以分享的首要原因。网络打破了城市和学校的地理界限,将“80后”这个群体紧紧联系在了一起,网络使“他们像是找到了组织,尽情地晒出当年的回忆”。另外,晒童年的内容是属于“80后”成长的那个年代,但是其形式却广泛运用了当前青年所使用的BBS、贴吧、博客、播客、维客、Flash、PS图像合成等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手段。例如晒童年中的一个代表性作品《“80后”集体回忆录》,就是使用了Flash技术、扫描技术、PS技术等手段,将静态的图画连接为一个短片,并配备了文字说明等。用新的形式表现旧的载体,用旧的载体缅怀曾经的青葱岁月,是晒童年的一个典型特征。80年代的人,如今开始逐渐进入主流社会,他们的喜好直接影响商业经济,因此很多东西都是在80年代原有的基础上加入了新鲜的元素。

2.传统与现代相容,成为晒客文化等目前较为流行的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形式

所谓晒客,其实是英文“share”的谐音,是继博客、播客、维客之后出现的新的网客概念,意思是把自己的生活、工作、物品和心情展示在网络等信息传播载体或交互式载体上,与他人共同分享的一个网络新兴群体。这里的“晒”颇有曾经流行一时的“秀”(show)文化的意味,只是更多了几分与经历相似的社会群体共享、切磋的意味。晒客文化的悄然兴起,已然成为后博客时代的一件令人注目的事件。晒童年就是把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心得感受,即在自己成长(也即社会化)的过程中出现的带有特定时代气息的玩具、文具、动画、影视、图书、人物、流行话语等物质和文化载体,通过一定的交互式平台予以展示和交换交流,以引起具有共同生活经历群体的共鸣,从而营造一定的归属感氛围和寻求群体认同,并对比自己、获得新知的做法。用号称“中国最大的晒客社区”的晒客中国(www.shareko.com)的话说,就是“晒客,不是攀比,不是摆显;晒客,只为展示,只为交流!不为晒金钱,比地位;只为晒兴趣,得乐趣”,可见“80后”晒童年也是晒客文化的多种形式之一。但是“80后”晒童年与其他方式的晒客文化逐渐向攀比、摆显等庸俗化的方向发展不同,它似乎在坚持晒客文化的初衷方面表现得非常执著。

3.与消费主义文化结合,商品文化的影响和意味浓厚

“80后”集体记忆的复苏,不是简单地将过去那个年代的存在原原本本地掘出,而是在抵抗“浮躁的商业氛围”的同时,又被消费主义的商业运作同化了。不少商家紧紧抓住了“80后”晒童年的集体怀旧情结,再次推出了各种曾经风靡一时的产品,制作出更为精美的变形金刚玩具和葫芦娃DVD,被网游替代的游戏机也再次被激活,在市场上受到了“80后”的热捧。当下青年人喜爱的时尚品牌佐丹奴最新推出的印有Han Meimei和Li Lei大头像的内裤、T恤等已经成为新的时尚产品。香港有一家“G.O.D住好”公司(Goods of Desire)也狠狠地把这种“集体记忆”运作了一把。这个以家居为主要经营方向的公司提出了“怀旧是个好生意”的想法,并在向大众征集了上百种80年代潮流珍藏的基础上,把各种80年代甚至更早一些的怀旧商品融入他们的家居设计当中,各种“文化大革命”的宣传画、标语及毛泽东的画像,那个时代的痰盂、果盘、铁水杯、热水瓶、大白兔奶糖,都成了他们设计中必备的理想构成元素,甚至当你走进他们在铜锣湾的旗舰店时,都可以听到《夜上海》、《你的眼神》等极富怀旧情结的音乐,仿佛将你置入从前那个年代。“为什么这些带着破坏力和颠覆性的产品那么有市场?因为我们大家正在今天这个语境中对待那段回忆,正在消费其中的落差。一些变化发生得太快太猛,而一些记忆过了十几年仍然留在那里”[2]。

4.受到了后现代主义等思潮的显著影响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悄然进入我国的。这种思潮在晒客文化中的表现就是晒童年中的恶搞情形。恶搞,来源于日语中的“KOSO”一词,有搞怪的意味,这里的恶搞实际上就是一种颠覆和解构,将权威话语权下的经典、传统、主流等以一种通俗化、庸俗化的表现手法予以打破,再以一种亚文化、非主流的视角重新诠释和建构,以引起诙谐、幽默等效果的表现和做法。正如文本一开始提出的人教版Li Lei和Han Meimei一样,“80后”在晒童年的这套英语教科书时,就使用了后现代的恶搞手法,对教材中出现的Li Lei、Han Meimei、Lucy、Lily、Tom等人物的形象和相互关系进行了重新的建构。例如,晒客们一改教科书中Han Meimei的“妇女干部”和Li Lei“小干部”的严谨形象,以一种四角恋爱的方式诠释了他们之间的关系,甚至还考证了四个主角的年龄及他们后来的事业发展;也有人用连续漫画的方式将人教版6册英语教材的故事重新编排,Ms.Gao在这里被描述为一位具备姣好丰满身材的时尚女性。这些都说明“80后”在补偿性地“使坏”冲动下用一种反讽、解构的手法打碎了权威之后,慢慢回味和怀念自己的童年生涯。

四、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80后”晒童年现象是潮流回归和怀旧时尚的表现,暗示着“80后”即将逐渐担负起社会责任,但其中也或隐或现地潜藏着“80后”青年一代组织归属感和文化归属感缺失的征兆。针对这一问题,应该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1.正确对待晒童年现象,积极营造有利于“80后”一代干事、创业的制度基础和社会环境

无论是在汶川大地震在还是在奥运会筹备工作中的表现,都证明了“80后”一代完全能够担当起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他们的诉求将成为今天中国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对于青年生存及其心态的关注也是和谐社会的题中之意。因此,在今天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际,要充分考虑青年人的利益要求,努力建立青年人诉求的表达机制,使青年人的需求和利益能够通过一定的渠道得以表达。此外,“集体记忆”作为社会学中集体行动的一种特殊方式,应当引起各级决策者的重视,因此,有些看似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对于相伴成长一代人来说却意义非凡”。2007年,香港政府提出了将集体回忆作为政府公共决策的参考依据。我们今天倡导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因此,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坚持将集体记忆作为决策的重要参考,对于我们更好地保护传统,更加人性化地制定公共政策,应该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尝试。

2.努力加强青年组织建设,增进青年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共青团组织、青年社团组织和学生组织要积极发挥在团结青年、凝聚青年中的组织核心作用。对于青年自组织和网络自组织要加以引导,使之成长为增进青年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组织,成为青年人发展兴趣、交流心得经验的桥梁纽带。特别是要重视和强化社区青年组织的作用,为青年人的工作、生活、学习做好服务工作,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青年组织基础。

3.加强引导,推动青年亚文化向健康、活泼、高雅的方向发展

青年一代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实现自身成长的。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向更健康、更完善的方向发展,为青少年社会化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因此,应当弘扬人文主义精神,积极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帮助“80后”的青年一代塑造美好、充实的精神家园,使他们明白生活的意义不仅仅是物质享受和生存竞争,从而增强其对时代精神和主流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各类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发挥健康的价值引导作用,努力营造有利于青年健康成长的舆论环境。同时,要关注“80后”晒童年现象和青年亚文化,肯定其中健康、合理的一面,肯定他们怀念青春期成长历程的美好感情和创新精神、创新意识。青年人特别是“80后”这一代人对时尚、新潮的东西有着独特的嗅觉,因此我们应该用更加包容、更加宽广的胸襟为青年亚文化的发展提供一个空间,通过青年文化的发展,为青年提供一个充实、富有、幸福的精神家园,进而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更好地担当起时代交给他们的重任。正如本文开头所提到的LH事件,Li Lei和Han Meimei出生于1978年,今年已经30岁,步入而立之年了,“该让他们严肃点,承担起社会责任了”。

收稿日期:2008-07-20

标签:;  ;  ;  ;  

集体记忆语境下“80后”儿童干燥现象的社会学思考_集体记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