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01~2012年的数据_教育论文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01—2012年的数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因素论文,我国论文,数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290(2013)0033-0033-05

一、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与优势

(一)政策环境不断改善

近十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相继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重要文件,并在国家层面上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在这种背景下,中职教育顺势迅猛发展,2008—2012年在高中阶段教育中的平均占比达到了46.8%。同时,中职教育在高中阶段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正被逐步加强。2012年教育部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提出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将主要面向未成年人的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基础性普惠性教育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范围”。这表明,中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对于我国未来实现“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反过来,这也将从客观上为未来中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二)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近十年来,中职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2001年,我国中职学校在校生为1196万人,2010年达到历史峰值2238.5万人,十年间翻了近一番,几乎占据了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与此同时,中职学校专任教师的规模也有了较大幅度地增长。“十五”初,中职学校专任教师为63.3万人,到2012年增长到88.1万人,十年左右增长了33%(图1)。

(三)经费投入不断增加

过去十年,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的扶持下,中职教育的整体投入不断增加。2001年,我国中职教育经费为416亿元,到2007年则达到了852亿元,较2001年翻了一番。2010年中职教育经费达到历史峰值的1357亿元,相当于2001年经费投入的三倍多(图2)。中职教育经费投入除了在总量上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外,自2006年起,经费增长速度也快于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的增长速度(图3)。统计显示,2006—2010年中职教育经费增长速度平均为19.2%,而普通高中教育经费增长速度平均仅为13%。

图1 2001—2012年中职教育规模增长情况

(四)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统计表明,2001—2012年,中职学校已经为我国培养了6 108万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平均每年为劳动力市场输送约五百万技能型劳动者,这对于缓解我国技能型人才短缺矛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除学历教育外,中职学校还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非学历技能培训。一是占十分之一的行业企业举办的中职学校面向本行业企业职工承担着大量的技能培训任务。二是各类中职学校围绕职业技能提升和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依据当地产业发展需要和劳动力特点,积极对青年农民、乡镇企业职工、退役士兵、农民工、轮岗职工等劳动力群体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培训工作。仅2007-2011年间,我国接受各种非学历中等教育培训的学生就达到2.7亿人次,五年共结业3.1亿人次。中职教育的发展,为解决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促进劳动力转移和素质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图2 2001—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收入和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对比

图3 2001—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经费增长速度对比

二、影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几个关键因素

(一)经费投入相对不足,生均经费亟待提高

一般来讲,职业教育生均培养成本是同级普通教育的2~3倍,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必须充足。然而,我国中职教育却长期存在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2004—2010年,中职教育经费投入平均仅为普通高中经费投入的60.5%,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则达到了3~4倍。从占教育总经费的比重来看,中职教育也落后于普通高中教育(图4)。2001—2010年中职教育经费占教育总经费的比重平均为7.3%,低于普通高中教育2.8个百分点,中职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与学生规模增长之间显然形成了一对矛盾,导致中职学生生均经费相对较少。统计表明,2005-2011年,中职学生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平均仅为普通高中生的1.1倍和1.3倍,两项经费的平均增长率甚至比普通高中生分别低2.5%和0.8%。此外,中职教育经费在使用上也不尽合理。各种补助、奖学金、人员支出、公用支出等所占比例较大,真正用于中职教育自身发展的经费相对有限,特别是教育经费难以真正投入到社会急需的技能型专业领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职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二)经费投入结构失衡,地区差距亟待缩小

中职教育经费投入除总量偏低外,经费投入结构也不平衡。一是地区经费投入不平衡。从2007—2011年不同地区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看,东部地区的生均经费最多,平均分别为6595.9元和2140.4元;其次是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生均经费最少,平均分别为3 315.1元和850元,仅相当于东部地区的一半左右。在中职教育经费投入方面,要改变“中部塌陷”效应,还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二是各省市间的经费投入差距比较大。从2007—2011年均值来看,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最多的五个省市分别是北京、上海、天津、西藏和内蒙古;最少的五个省市全部位于中部地区,分别是湖北、安徽、江西、河南和湖南;生均教育经费最高的北京市与最低的湖北省之间相差5.5倍。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最多的五个省市分别是北京、上海、辽宁、海南和青海;最少的五个省市分别为湖北、湖南、河北、安徽和江苏;生均公用经费最高的北京市与最低的湖北省之间相差12.6倍。三是省市间经费投入增长率差距也较大。在2007—2011年间,生均教育事业费增长最高的是陕西省,平均增幅达到32.5%,而增幅最低的广东省仅为10.3%;生均公用经费增长最高的是江西省,平均增幅高达66.3%,而广东省增幅最低,为18.2%。

图4 2001—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经费和普通高中教育经费占教育总经费的比重

图5 2001—2012年中等职业学校师比情况

(三)专任教师增长缓慢,教师结构亟待优化

长期以来,专任教师队伍建设滞后严重影响了中职教育质量的提升。一是专任教师缺口大,生师比失调问题突出。统计显示,2000年中职学校的生师比仅为16∶1,而2010年则达到历史峰值的26.4∶1(图5)。假设以2012年中职在校生人数为基数,按照2011年教育部提出的“到2015年,专任教师生师比降到20∶1以下”的目标计算[1],2013—2015年还需要补充约17.6万名专任教师。然而,近五年来我国专任教师年均增长仅为0.25万人。可见,目前的增长速度离目标还相距较远。二是专任教师在教职工队伍中的比例仍需进一步提高。在当前中职学校教职工队伍中,非专任教师所占比重过大。2008-2012年,中职学校非专任教师所占比重平均为27.5%。可见,适当降低非专任教师的比重,对改善生师比具有重要意义。三是专任教师内部结构不合理。目前,中职学校专任教师队伍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知识与技能结构等方面仍需进一步优化,急需通过中职教师素质提升计划等一系列行动,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中年教师少、兼职教师少、高学历教师少、‘双师型’教师少”等不合理现象。

(四)教学资源相对不足,供需矛盾亟待协调

近十年来,中职教育教学资源的改善程度与其办学规模增长之间存在较明显的矛盾。一方面,中职学校数量呈现递减趋势。统计显示,2012年中职学校数量较2001年减少了34.7%。中职学校数量的减少意味着中职教学资源变得愈发紧张,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职学校在校生人数却处于递增态势。2001年,中职学校校均学生规模仅为616人。2006年即翻了一番。2012年校均学生规模为1669人,是2001年校均学生规模的近三倍(图6)。在过去十年间,中职学校数量锐减三分之一,而中职学校在校生数量则增长近三倍,这无形中加剧了教学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一方面,硬件资源难以保证。中职学校的生均建筑面积、生均图书量和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等硬件指标值不断下滑。据测算,“十五”期间生均各类教学资源以年均约10%的速度在减少。2009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全国中职学校生均校舍面积达标率为零,生均仪器设备值达标率也仅为25.8%。[2]另一方面,中职学校还普遍存在实训基地建设相对滞后、学生实训实习难以保障等问题。教学资源的短缺导致部分中职学校普教化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五)中职高职衔接脱节,职教体系亟待完善

当前,我国还没有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应用本科教育和专业学位教育等培养层次之间还存在断层、脱节现象。特别是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内部衔接脱节,导致中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终结教育”。调查表明,2007—2011年平均每年只有49万中职毕业生能升入高一级学校,仅占就业学生总数的10.4%。[3]相比之下,在英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入高等职业院校的比例早已超过了60%。[4]改变目前的高职招生机制,使中职、高职教育实现有机衔接,是拓宽中职学生向上成长通道的有效路径。2007-2011年的数据显示,中职毕业生每年平均为612.5万人,高职院校同期招生数平均为308.6万人。这意味着。如果高职院校充分面向中职学校对口招生,从理论上每年可以吸纳50%的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深造。这有利于根据客观规律培养真正意义上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促进中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解决中职学生就业率高而薪酬水平低、上升渠道不畅通、职业发展后劲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也有利于中职教育摆脱“就业教育”和“饭碗教育”的尴尬境地,一定程度上增强中职教育自身的吸引力,解决中职学校的生源荒问题。

图6 2001—2012年中职学校数量及校均学生规模

(六)中职专业发展失衡,专业结构亟待调整

从2005—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分科类招生占比情况来看,中职专业发展不平衡现象比较突出。在目前中职招生专业类型中,信息技术类、加工制造类和经贸旅游类专业占近六成的比重。相比之下,师范类、土木水利工程类、交通运输类和社会公共事务类等专业平均招生比重不足5%,而能源类和资源与环境类平均招生比重甚至不足1%。总体上看,对与新兴技术、新产业领域和国计民生密切相关专业的引导和扶持,是今后中职专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例如,适当调高环境能源、医药卫生、涉农类专业的招生比例,对缓解我国在这些领域技能型人才的不足将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从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角度看,中职和高职在专业发展侧重上也存在一定不同。从2011年数据来看,中职和高职在经贸旅游类、信息技术类、农林类、土木水利工程类和文艺体育类等专业招生比例上存在较大差距,这几类专业两者的招生占比相差都在10个百分点左右。这意味着高职招生在面向中职学校对口单招时,各专业势必存在冷热不均的现象。如果高职教育要真正实现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任务,就应当在专业结构上实现与中职教育的衔接,按照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路径制定阶梯性培养目标。科学规划课程体系,以促进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三、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

第一,完善经费投入制度,优化经费投入结构。要科学测算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成本,据此制定中职学校生均经费拨款标准,并使其制度化和规范化。参照国外的通行做法,合理提高中职教育经费投入比例,确保中职学校生均经费比较充裕。各地要根据国家标准制定适合本地的中职学校生均经费拨款标准。在保证中职学校生均经费标准不降低的前提下,建立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费动态增长机制。积极拓宽中职教育经费筹措渠道,探索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和其他民间资本参与发展中职教育的模式,逐步建立起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共同分担的机制。继续推动以项目为中心的专项投入,加大中职教育薄弱环节的投资力度。对中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中职教育,国家应设立相应的发展专项资金适当给予扶持,以缓解地区经费投入不平衡问题。教育经费要向易于产生社会效益的重点建设学校和专业倾斜,以提高经费的利用效率。

第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要突出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地位,从宏观上促进中职学校教师队伍规模、结构和素质的协调发展。要尽快出台《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从制度上确立中职学校生师比标准,为确定合理的中职教师队伍规模提供政策依据。要合理扩大中职学校专任教师队伍规模,解决生师比过高的问题。要解决好专任教师、“双师型”教师和兼职教师的比例问题。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吸纳和聘任有实践经验和技能的专兼职教师补充到中职教师队伍中。要不断优化中职教师队伍结构,使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更趋合理。要持续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继续推进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通过学历提升、培养培训、企业实践等多种形式优化教师素质结构,提高教师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师德水平、教学能力和实践技能,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中职学校教师队伍。

第三,增加教学资源投入,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各地要根据中职教育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和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制定适合本地区的中职教育经费分配办法。要根据办学规模、专业设置和培养质量情况实行差异化经费分配机制,提高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要保障和突出中职学校教学资源使用的规模效应,教学资源要向教育质量高和教学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的学校和机构倾斜。要适当加大特殊专业和社会急需专业教学资源的投入,重点向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关的专业集中。要兼顾公平,保证中西部、农村和民族地区中职教育资源的投入,促进中职教育教学资源的均衡发展。要保障硬件设施的投入,逐步增加用于校舍、教学仪器设备、实验实训场地等教学资源建设的经费比例。要加强中职学校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改善实训条件,强化内涵建设。切实夯实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软硬件条件。

第四,改革高职招生制度,完善职教培养体系。要注重顶层设计和制度引领,理顺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之间的衔接关系,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要改革高职招生考试制度,扩大面向中职学校毕业生对口单招的比例,完善侧重考察专业技能水平的招生考试办法。要做好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衔接规划,逐步在招生考试、学制、专业设置、课程教材体系、教学考试、实训实习、管理体制等方面建立一整套相互衔接的制度模式。特别是中职、高职专业设置要相互衔接,专业人才培养规模要科学合理,力图使中职毕业生在本专业领域能够获得成长深造的通道。要积极探索本科及以上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形式,逐步建立一套阶梯式的职业教育衔接模式,完善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本科教育—专业学位教育的多层次立体培养模式,最终使职业教育学历层次可以直通硕士、博士层次。

此外,中职教育要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实际国情的需要,主动调整培养目标、改进办学形式、优化专业结构、做好就业服务,积极推进技能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要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的意识,积极研究区域产业结构布局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努力使专业布局结构与区域未来产业布局结构相一致,使学生的能力结构与区域就业市场需要相吻合。建立起技能型人才培养与需求的预警机制,发挥需求推动型教育的特点,提高办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中职教育真正成为面向社会、服务产业界的特色教育。

收稿日期:2013-10-22

标签:;  ;  ;  ;  ;  ;  ;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01~2012年的数据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