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产业发展模式探讨*_劳动密集型论文

对台湾工业发展模式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工业发展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半个世纪以来,台湾从“以农业培养工业”着手,在稳固农业发展的基础上,从轻工业到重化工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这就是台湾工业发展的历史。现以1994年与1952年相比,42年来已发生如下变化:工业产品在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已由8.1%上升到95.9%,工业产值在岛内生产毛额中所占的比重已由19.69%上升到39%,工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已由16.9%上升到39.23%。

台湾工业在较短时期内获得如此迅速的发展,即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从技术经济角度考察,主要是台湾成功地采用了适合本地情况的发展策略和工业发展模式,有效地发挥了在资源、地缘和策略上的优势,引进、消化、吸收和发展了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因此,对我们来说,认真研究台湾工业发展模式和各个不同时期的工业发展策略,不仅能增进对台湾的了解,而且也能从台湾工业发展的经验教训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纵观台湾工业发展历程,台湾工业发展的模式概括地说,就是“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重化工业——技术密集型的策略工业”。

一、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实现经济起飞

台湾经济,过去一直以农业为主。1953年,台湾经济开始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在1952年,台湾经济已经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创伤中恢复过来,工农业生产达到战前的最高水平。但纵观当时的经济形势,仍不容乐观:

1.因大批军队进入台湾,军费开支庞大,财政预算赤字不断增加。已经压抑住的恶性通货膨胀,随时都有再次迸发的可能性。2.人口增长速度快(平均年增长率达3.6%),形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3.当时可供出口的农产品极少,只有糖、米、茶几项。相反,岛内经济建设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中间原料却需要大量进口。这就造成台湾的贸易收支及国际收支,均呈现巨额入超,外汇极其短缺。4.当时因台湾国民收入偏低,导致国民储蓄率低下,净储畜率仅为5%,资本积累严重不足,而依赖美援资金发展经济难以持久。5.岛内企业因技术落后、规模小、成本高,产品无法与外国竞争。

针对以上种种不利因素,台湾当局决定首先发展资金需求量不大,技术要求不高,建厂期间短的劳动密集型的轻型工业。一方面生产替代进口品,以供应岛内需要,并节省外汇开支。另一方面,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减轻就业压力,并提高民众所得及生活水准,从此,台湾开始了其工业化的进程。

从1953年起,台湾大力发展利用自产原料并可增加出口的工业有:糖、茶、菠萝等农副产品加工业;利用自产或进口原料生产替代进口的工业有:水泥、玻璃、木制品、造纸、化肥、纺织、食油、面粉、自行车、缝纫机等,这些产业大多无需大量资本,无需太复杂的技术,普通劳动力经短期培训后即可胜任,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这就是台湾工业的起步及骨干工业。

对于上述工业部门的发展,台湾当局采取的扶持措施主要有:1.对于这些工业所需要的工业用地给予种种方便。2.简化投资设厂的手续。3.优先核配工业用料进口所需的外汇。4.减免营业所得税。5.进口机器设备应纳关税,可以分期记账缴付。6.提供优惠贷款。

为保护岛内工业起见,台湾当局还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性辅助措施:主要有设厂限制、进口管制、外汇配额、复式汇率等。设厂限制的目的在于防止岛内工业部门间的盲目竞争,防止资源的浪费,使岛内有限的资源集中于亟需建立的工业部门,以促使工业能够正常合理的发展。从1953年开始,台湾当局颁布《工厂设厂标准》,对一些工厂的设立、扩充和设备增添予以直接或间接的控制。进口管制的目的在于避免来自岛外商品的竞争,节省外汇。管制的进口商品主要是岛内已有的产品,可以在岛内发展的产品及奢侈品等。实行外汇配额、复式汇率是为了维持国际收支平衡,对于生产所需的原料及若干生活必需品的进口,实行优惠汇率,对于利润优厚的民间出口,采用一般汇率。

随着进口替代工业的发展,到六十年代初,岛内市场即达饱和。为了利用低廉工资的国际比较利益,台当局制定了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以拓展出口的工业发展策略。于1965年开始,先后在高雄、楠梓及台中设立了三个出口加工区,由于投资条件优惠,手续简便,侨外资很快被吸收到这三个出口加工区,促进了加工区出口工业的迅速发展,从1966年到1972年三个区出口额达6.11亿美元。

在台湾工业发展过程中,加工制造业是其主要的产业部门,而加工制造业的发展,又是以食品工业为先。1954年到1961年,食品工业的增长迅猛,占整个工业发展的25.4%。这是因为食品工业实际上是农业的延伸,而当时台湾可以直接利用的只有农业资源。但随着经济的发展,食品加工业在工业中的地位逐渐被纺织工业所代。纺织工业在整个工业中所占的比重,从1954—1961年的7.3%增到1966—1971年的27.3%。在60年代后期,随着出口加工区的建立,机电工业在整个工业中所占的比重增大,成为明星产业。

显而易见,从50年代到70年代初,以食品、纺织和机电业等劳动密集型的轻型工业,在台湾工业发展中扮演着火车头的角色。这种以劳动密集型轻工业为工业化发动机的模式,其优点是起点快,使台湾工业在短时间得到高速发展,从1953—1972年,工业年均增长率高达15.3%,工业产值在岛内生产毛额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19.69%增到1972年的38.92%,出口贸易中工业制品的比重由1952年的8.1%增到1972年的83.3%,工业就业人口的比重由1952年的16.9%提高到1972的31.83%,带动了整个经济的起飞。但这同时也给台湾工业带来轻型化和技术层次低的脆弱性,基础工业相对发展缓慢,缺乏完整的工业体系。

台湾食品工业、纺织与制鞋及机电工业在工业中所占的比重

二、重点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完善工业体系

1973年,台湾开始重点发展重化工业。在70年代初,台湾工业再度面临若干新问题,主要表现在:

1.经济发展与基础设施的矛盾日益尖锐。1973年公路和铁路有54%的货物无法当天运出,港口船舶等待时间也由1969年的8小时增到20小时以上,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已成为工业发展的瓶颈。

2.台湾工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装配工业,其原材料和设备主要依靠进口,不仅花费大量外汇,而且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潜在威胁。1972年农工原料进口额比1952年增加近10倍,占进口总额的56.7%;机器设备进口比1952年增长38倍,占进口总额的37.3%,两项合计占进口的94%。发展工业所需原料大部分都靠进口,因而极容易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形成“浅碟子”经济的不稳情形。

3.劳动密集型轻工业的迅速发展,使台湾失业率不断下降,1972年降到1.5%。如果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轻工业,势必遭遇劳动力不足和工资成本上涨的压力,影响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若干有利于台湾工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1.70年代能源危机之后,美国、日本和西欧等发达国家致力开发耗能少,附加值高,技术先进的产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把一部分耗能大的重化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从而在各国及地区之间,形成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三个级次的国际分工模式。国际分工模式暷这种变化,为台湾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2.由于台湾轻工业的高速发展,对原材料的需求急剧扩张。同时,因各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对机械、电机、钢材等生产资料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3.台湾经济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国民所得不断提高,资本供应能力和投资能力大为增强,技术人才的供应也逐渐充裕。已经从资本和技术等方面为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的生产资料工业——重化工业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面对经济发展条件的变化,台湾当局认为已到了必须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重化工业时期,并且已具备发展重化工业的条件,故决定在继续发展出口加工业的同时,发展自己的重化工业,以满足中下游出口加工业的需要。为此,台湾当局于1974年出台“十大建设计划”。“十大建设”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是建设高速公路和铁路电气化,扩大港口和机场容量,建立核能电站,解决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转问题。二是重化工业建设,包括发展钢铁、石油化工、造船等基础工业,将上、中、下游产业予以结合,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这十项建设总投资金额达50亿美元,这些项目已于1979年底全部完成。

在“十大建设”中建立的重工业,主要是钢铁工业、造船工业、石油化学工业和核能工业。在钢铁工业方面,建成了隶属于“中国钢铁公司”的高雄—贯作业大钢厂,该厂于1974年动工建设,实际投资9亿美元,年产粗钢600万吨,从70年代后期开始,省内钢材需求量的约40%由该厂供应。在造船工业方面,主要是新建了高雄造船厂,该厂投资2亿多美元,从1974年1月至1976年6月,只用两年半时间完成,是亚州最大的造船厂之一,年造船能力10万载重吨,修船250万总吨。该厂于70年代中期投入生产,能生产40—50万吨级油轮和2—3万吨级各种货轮,使台湾的造船和修船能力大大提高,已进入了造船大国或地区的行列。在石油化学工业方面,七十年代台湾投资3亿多美元,建成乙烷裂解厂、二甲苯分离厂、第二套轻油裂解厂、第三套轻油裂解厂,年生产能力达130多万吨,满足了台湾对石油化工原料的需要。在核能工业方面,投资额约占总投资的40%,建成了三座核电厂,装机容量达514000万瓦,其发电量约占台湾总发电量的30%。

在“十大建设”陆续完成的基础上,1977年9月台湾当局又宣布实施“十二项建设”,总投资金额达100亿美元。“十大建设”和“十二项建设”中的重工业建设项目,是70年代发展重工业的主要途径。这些钢铁工业、石油化学工业、核能工业和一些民营重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台湾重工业较快发展,提高了生产原料的自给率和机械设备的自制化。

在政策措施方面,这一时期台湾当局实行的是“以公营为主促进重工业发展”的方针,将原定以民营形式成立的“中国钢铁公司”和“中国造船公司”改为公营。对奖励投资的措施也做了修改,鼓励投资重工业。到70年代中期,又进一步将石油化工、金属、机器等重工业列为投资重点,并增加了税收方面的优惠待遇,如延长免税期限,降低最高征税率,使重工业投资增长较快,促进了台湾重工业的发展。

70年代的经济成长,使台湾工业结构发生了变化。轻工业在整个工业中的比重不断下降,1971—1979年,食品、纺织和机电三个行业所占的比重只有28.1%;相反,一些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如石油化工、金属以及机械工业方面却出现了相对增长。1954年,轻工业比重高达72.1%,而重工业仅占27.9%;到1976年,重工业开始超前。由此可见,台湾工业先轻后重的特点,电机、电子、金属、运输、橡胶等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构成了70年代以后台湾工业的主导产业。在1973—1980年这一阶段,台湾工业以年均增长11.68%的较高速度发展,工业产值在岛内生产毛额中的比重由1972年的38.92%提高到1980年的45.33%,工业制品在出口贸易中的比重由1972年的83.3%增长至1980年的90.8%,工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由1972年的31.83%上升到1980年的42.52%。与此同时,台湾建成了一批大型的基础设施和重化工业企业,完善了台湾整个工业体系,为台湾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必要的基础。但是在台湾重化工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重化工业的发展受到了台湾自然资源和能源的限制。因为重化工业发展大多占地较多,耗能较多,需要大量矿产原料,而台湾土地面积有限、矿产也较少,能源更为短缺,从而制约了重化工业的发展。二是发展重化工业对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引起台湾民众极大的不满。

三、积极发展技术密集型的策略工业,促进产业升级

1981年以来,台湾重点转向发展技术密集型的策略工业。80年代初,台湾工业又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表现在:(1)1979年爆发了世界石油危机,国际市场能源价格大幅度上涨,使建立在进口能源基础上的台湾经济受到冲击,许多产业沦为“艰苦工业”,造船厂建厂后虽设备精良,规模庞大,却因世界航运业不景气,订单太少,年年亏损;钢铁厂耗能大,效率低,缺乏竞争力。而石化企业受冲击更为严重,减产以至停工现象较为普遍。(2)80年代以前台湾工业的迅速发展,主要得力于“后进优势”,即凭借充裕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利用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留下来的市场空间。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台湾的这路“后进优势”已不复存在,突出地表现为劳动力短缺的情况十分严重,劳动力工资大幅度上升,使生产成本日益增加,削弱了产品的竞争力。(3)80年代,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市场高科技产品不断涌现。由于前一时期台湾着重发展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放松了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工业,缺乏研究创新能力,难以推出有竞争力的新产品。

面对这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台湾当局开始改变继续发展重化工业的策略,转而重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因为相对地说,技术密集型工业对能源、土地和资金和需求量都不大。台当局提出,今后台湾工业政策的重点是:“加速经济升级,积极发展策略性工业。”主要目标在于改善产品结构,加速技术与产业升级,提高生产力,以强化对外竞争力。而像钢铁及石化产业则以满足岛内需求为原则,不予大规模发展。

所谓策略性工业,系指技术程度高,附加价值高,能源密度低,污染程度低,产业关联效果大,市场潜力大,即所谓“两高、两低、两大”的产业。1982年,台湾根据投资奖励条例的规定,指定机械工业(机械、汽车、电机)和电子信息工业(电子计算机、电子零件、计算机软件)为策略性工业,提出151项优先开发项目(机械工业87项,电子信息工业64项)。到1991年,台湾当局进一步选定精密机械与自动化、通讯、资讯、电子、航太工业、高级材料、半导体、医疗保障、特用化学品与制药、污染防治等十项产业为策略性产业,加以重点推动发展。

为了发展技术密集型策略工业,台湾当局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在政策制度上对技术密集型予以种种优惠,二是在组织措施上采取了一系列步骤。

首先在政策制度方面,台湾实施了“策略性工业方案”,在资金上为策略工业提供中长期低息贷款,如开办新的策略性工业工厂,其投资的80%可由银行提供低息贷款,贷款利率比一般中长期贷款低两个百分点。在税收上实施投资抵减政策,新开办的策略性工厂企业可免税5年,进口机械设备可减半征收关税。由于政策优惠,吸收了许多厂商在台投资,机械,汽车、电子、资讯等策略性工业企业纷纷建立,从而使策略性工业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台湾当局还大力推行“中心卫星工厂制度”,即以最终装配厂或基本原料生产厂家为核心,结合其零部件或下游加工厂而组成的相关联的生产体系。这样使各相关联的工厂企业密切配合,以整体力量推动技术进步,改进管理,带动工业升级。为促进产业升级,台湾当局于1984年制定了经济发展“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的方针,其主要内容是经营自由化、经济国际化、管理制度化。这是改善工业发展大环境的宏观举措。到1991年,台湾当局又实施《促进产业升级条例》,举凡股份公司从事研究开发、人才培训、生产自动化、自创国际品牌、改善污染防治及节约能源等工业升级有关功能性投资均给予税租奖励,从政策上给予优惠倾斜。

其次在组织措施方面,台湾当局先后成立了工业技术研究院、新竹科学工业园区、自动化服务团等等。工业技术研究院主要从事应用技术研究、技术和产品开发、实验生产等三方面的工作。通过这些方面的研究,将科技成果转移到工业生产领域。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是台湾发展高科技工业、促进工业升级重要措施。园区内拥有八大类高科技产业,由140多家高科技企业组成,区内员工2万余人,其中一半以上是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科技人才,年产值达20多亿美元。每个从业人员年创造价值7—8万美元,产品附加价值率达55—60%。自动化服务团主要任务是推动台湾工业生产的自动化。一方面为各工厂进行技术服务,同时帮助各厂进行生产、工艺流程、总体布局的设计和合理化改造。实际起了各厂商技术顾问的作用。此外,台湾还通过从岛外购买技术专利以及吸引外商到岛内建厂的形式,将岛外的先进技术引到台湾,促进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是台湾工业结构一次较大的调整,也是台湾工业结构真正与世界水平看齐的一次结构性调整。经过台湾当局的上述努力,产业升级已初见成效。台湾是出口导向型经济,我们可以从出口产品的技术层次来考察其产业升级的状况。1982年,出口产品中劳力密集型占47.2%,1992年下降至39.2%,而同时期技术密集型出口产品则由1982年的18.3%增到1992年的29.5%。1993年,台湾在世界市场中排名第一的产品有:监视器(占有率为51%)、聚脂纤维(29.45%)、主机版(62%)、掌上型扫瞄器(76%)、时钟机芯(55%)、缝纫机(25.30%)、螺丝(31.52%)、ABS树脂(15%)、自行车(8.62%),其中的产品大部分为技术密集型产品,附加价值率很高。随着台湾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外汇存底从1981年的72亿美元增至1992年的823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受到世人瞩目。

但是,在台湾产业升级的进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台湾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在产业升级上不尽理想。他们受企业规模的限制,技术人才欠缺,给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带来很大困难,因此对产业升级的热情并不高。其次,台湾当局鼓励技术密集型工业发展的政策有许多没有兑现。如台湾当局规定了对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的中小企业给予各种低息贷款,可是许多中小企业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低息贷款,不得不求助于“地下投资公司”接受高利息剥削,加重了企业负担。由于上述问题,影响了台湾技术密集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当前,台湾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管理水平上,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劳动密集型工业仍占有相当比重,产业升级任务远未完成。通过对台湾工业发展模式的剖析和研究,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笔者认为,台湾发展工业的成功经验有以下三方面:

1.适时地调整工业发展模式,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近半个世纪以来,台湾自觉地根据本地的优势和有利条件,根据周围的经济环境和发展趋势,及时地确定和调整工业发展模式,采用不同的工业发展策略,保持了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

2.以劳动密集型轻工业作为工业化发动机,带动经济迅速起飞。台湾在资金短缺、技术水平低、就业压力大的困境下,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轻工业,促进了岛内生产总值和工业产值的迅速增长,实现了经济起飞。

3.向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升级,提高工业经济效益。随着生产科技的发展,台湾逐步用技术密集型产业代替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了产品附加价值和工业经济效益,外汇存底跃居世界前列。

台湾在工业发展过程中,也留下了一些值得人们引以为戒的教训,主要有:

1.发展重化工业忽视污染防治。在80年代以前,台湾急功好利,忽视环境保护,引进了一些工业先进国家放弃的污染性很强的重化工业,使其自然环境、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2.工业发展严重对外依赖。台湾资源有限,在工业发展过程中,从原料、设备、资金、技术、市场全面依赖于美国、日本。自己无法建成自成体系的工业生产结构,保持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在经济上受制于人。

总之,战后台湾工业是在“劳动密集型工业——资本技术密集型重化工业——技术密集型策略工业”的模式下发展的。这一发展模式,不仅使台湾经济快速起飞,而且保持了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当然,伴随着经济成长,这种发展模式,也使台湾自然环境受到了污染,经济形成严重对外依赖。因此,我们既要看到这一模式的成功方面,也要看到它的不足之处,从其经验教训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标签:;  ;  ;  ;  ;  ;  ;  ;  ;  

台湾产业发展模式探讨*_劳动密集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