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贾轩词作风格--格式塔的启示_格式塔论文

论稼轩词的风格——格式塔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启示论文,风格论文,格式论文,论稼轩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他的词风豪放沉郁,苍劲悲凉,历来被人赞颂。对于他的豪放词风人们的理解却不尽相同:或称之为“词论”,或评之为“以文为词”,或贬之为“别调”、“变格”,或责之为用事过多,等等。我认为要正确认识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不能抓住一鳞半爪、片言只语,一定要用有机整体观念代替割裂整体的片面观点,一定要用多向思维代替单向思维。本文尝试从格式塔心理学的角度对辛弃疾的豪放词作初步探索,希望能进一步拓宽研究辛词的领域。

(一)

辛弃疾的词有刚有柔、有雅有俗、有庄有谐,风格多样,格调不一,而他的主导风格无疑是豪放沉郁。这也可以说是辛词的格式塔。

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一词的音译。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 客观世界的任何事物,经过人的知觉活动进行积极的组织或建构,而成为经验中的整体,这就是形。而任何形都是一个格式塔。它所具有的形式与性质不是决定于其中的部分,而是决定于作为一个整体的情境。这种依存于整体的性质就是所谓的“格式塔质”。根据这种理论,辛词的风格也就是辛词的“格式塔质”。它是由背景、感情、意象、句式、音律等各种成分组成,但它决不等于构成它的所有成分之和,它是完全独立于这些成分的全新的整体。

格式塔大体可分为简单规则、复杂而不统一和多样统一的三种形态,辛词有多种格式塔而组织得最好的、最成熟的、最能真实反映他的内在情感的格式塔,就是豪放沉郁的风格。它是多样统一的好格式塔。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为例:“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首词是辛弃疾在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任镇江知府时所作,时年六十六岁。为了收复中原,他竭力主张北伐,反对仓促上阵,但是宰相韩侂胄却急功好利,草率从事,这不能不使辛弃疾感到忧愤,一次,他登上京口的北固亭,登高远眺,写下了这首词。它既表现了作者追慕古代英雄、忧心国事、主张抗金的爱国精神,又反映了他反对轻敌冒险的远见卓识,还抒发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词的内容丰富,意蕴很深,境界恢宏。在空间上,从京口北固亭到万里中原,在时间上,从千古到眼前。人物有英雄孙权、刘裕、廉颇等,也有反面典型刘义隆。景物既有“千古江山”、“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雄放之景,又有“雨打风吹”、“斜阳草树”的凄凉之景,而以前者为主。全词怀古和伤今有机结合,写景、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用典扣紧主题。词牌用的是《永遇乐》,此调是仄韵体,《乐章集》注林钟商,音节悲壮,适合抒发慷慨悲歌的豪放感情。就句式看,有十六个四字句,两拍子多,节奏感强,抒情奔放。平仄基本遵守音律,但又不是简单的复式轻重律,大致可分为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等几种,在统一中又有变化。由此可见,辛词的豪放沉郁词风是个综合的整体,是一个多样统一的格式塔。它具有宏伟的理想、郁勃不平的感情、阔大深邃的境界、优美丰富的语言、不拘一格的格律。

我们不能以某一种成分(或要素)来肯定或否定整体,不能仅仅根据“金戈铁马”来肯定这首词的豪放,也不能因为有“斜阳草树”而否定这首词的豪放。岳珂在《桯史》中评论这首词的毛病是“用事多”,这个评价并不恰当,他没有从整体出发。其实,典故用得多与少,当与否,不能孤立地看,应该联系背景、内容、情感、结构等方面来看。陈廷焯在《词则》中对这首词却赞赏说:“稼轩词拉杂使事,而以浩气行之,如五都市中百宝杂陈,又如淮阴将兵,多多益善,风雨纷飞,鱼龙百变,天地奇观也。”这里说的“以浩气行之”,就是格式塔质,它不仅使全词的各部分组成了一种层序统一,而且使这种统一有自己独特的性质。

格式塔心理学家韦特墨(1880—1943)引用爱伦费斯的观点说:“我演奏一支由六个乐音组成的熟悉曲子,但使用六个新的乐音,尽管有了这种改变,你还是认识这支曲子。在这里一定有比六个乐音的总和更多的东西,

即第七种东西,

也就是形一质,原来六个乐音的Gestaltqualitat(格式塔质)。 正是这第七个因素或元素能使我们认识已经变了调的曲子。”(杜·舒尔茨《现代心理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同样,一个正方形,无论采用何种颜色来画那四条直线,只要这四条直线的关系不变,它就始终是一个正方形。韦特墨由此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乐音或一条直线是曲子或图形中的一部分,其作用是由作为整体的曲子或图形的特性决定的,而不是相反。格式塔心理学家正是用整体论来解释艺术的,他们认为艺术品具有结构特质,因此,艺术品不是各组成部分的简单的集合,而是各部分互相依存的统一整体。[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说:“假如不能把握事物的整体或统一结构,就永远也不能创造和欣赏艺术品。”(《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对于辛弃疾词的评价,也应该运用整体论。辛弃疾用壮调作词也罢,用悲曲作词也罢,都能表现出他的特有的“格式塔质。”《声声慢》词牌,适合抒发哀怨之情,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名篇,表达了作者经过国破家亡的遭遇而产生的沉痛、凄楚、哀伤的感情,扣人心弦,可算是婉约风格的代表作。可是辛弃疾的《声声慢》(征埃成阵)的风格却显著不同。辛弃疾在任滁州军政长官时,曾建造了一座奠枕楼,此词是登楼即兴之作。上片描绘了高远开阔的境界:“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指点簷牙高处,浪拥云浮。”一开始就使人有天风海雨之感。“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三句,引出了抗战恢复的理想;“千古怀嵩人去,应笑我、身在楚尾吴头”三句,又借唐代李德裕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悲痛。全词含蓄深沉地表达了词人不忘恢复中原的志向。又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它是一首怀乡曲,词中写了江南清秋、落日断鸿、红巾翠袖,连用了莼羹鲈脍、求田问舍、桓温叹柳的典故,抒情婉曲,词句清丽,但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仍能体会到词人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郁闷和感慨,仍能看出辛词豪放而沉郁的风格。

当然,格式塔这个整体是相对的,有时它也指构成一个整体的某种成分(只要这个成分被单独视为一个整体)。就这个意义上说,一种意象、一类句式、一套音律、一个手法都可看作格式塔。明乎此,我们就有可能较好地把握住辛词最好的格式塔了。

(二)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知觉是有组织的整体,不同的格式塔有不同的组织水平,而不同的组织水平的格式塔往往又伴随着不同的感受。这种感受是作者或读者在头脑中对外界刺激进行了积极组织的结果。怎样才能组织成一个良好的格式塔呢?格式塔心理学家曾提出了许多组织原则。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辛弃疾豪放词的格式塔组织。

一、清楚区分对象和背景,突出主要意象。

人们在知觉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作为对象,而把其它事物作为知觉的背景。知觉中对象和背景的划分保证了人们对于知觉对象的正确清晰的反映。对象和背景的区别愈大,对象愈能突出而为我们所感知。辛弃疾的豪放词,一般说,对象和背景较易区别(当然要从整体上理解,要弄懂典故)。例如《水调歌头》上片:“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高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作者追忆了十七年前南宋军队大败金兵的事迹。用“塞尘起”、“猎清秋”叙述金兵猖狂入侵,用“组练十万”、“列舰耸高楼”描写宋军威武阵容。在这个战火弥漫的广阔背景下,一位骑着骏马、披着黑貂裘的青年英雄疾驰而来,英姿勃勃,形象鲜明,充分调动了人们的色彩知觉和运动知觉,使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如《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该词以眼前的山、水、鸟等景物为背景,悲愤地控诉了金兵的侵略罪行。我们说,在比较稳定的背景上,运动变化着的刺激物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作者以郁孤台为立足点,先写奔腾不息的清澈的赣江水,引起人们的视知觉。“中间多少行人泪”,使人联想到人民遭受苦难的血泪。随着目光的移动,人们又看到江水冲破了青山的阻挡,滚滚东流,不禁联想到人民冲破敌人封锁的不可抗拒的潮流。最后,以鹧鸪鸣声,触发听知觉,使人理解词人“其志怀南”。

二、利用接近性,使一组意象完形。

某些距离较短的或互相邻近的部分在知觉中容易组成整体。如《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上片:“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由赏心亭到虎踞龙蟠的形胜,这是空间上的接近,再联想到先后在金陵建都的六个朝代,从而使一组意象完形,而且增加了词的深广度。又如《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词,连写鹈、鹧鸪、杜鹃三种鸟;王昭君、陈皇后、卫庄姜三个美女;李陵、苏武、荆轲三人的惨别故事,藉以表达自己的忧国深情。这三组意象互相邻近,可以组成一个整体。我们赏析作品,特别要注意作品中一组组的意象群,并将它们联系起来思考。

三、利用相似性,构成容易感知的意象群。

互相类似的部分在知觉中容易组成整体。例如《八声甘州》(夜读李广传),这是词人退隐带湖新居时期寄给两位朋友的一首词。词前附有小序,提到“戏用李广事”,其实是有意为之。李广是西汉抗击匈奴的名将,但最后被迫含愤自杀。辛弃疾是南宋抗金名将,仕途坎坷,屡遭罢官,同李广的“落魄”遭遇相似。词中又提到汉朝重视开拓疆土,人们可以在万里边境建功立业,可是对李广这样的健儿却闲置不用。今天南宋当权者同样扼杀人才。由于两者类似,因此使我们对作品中的深刻主题和借古讽今的手法有了深刻的感受。在辛词中,作者利用类似原则构思了很多作品,他将自己比作暮年思赵的廉颇(《永遇乐·千古江山》)、壮志未酬的荆轲(《贺新郎·绿树听鹈》)、怒发冲冠的蔺相如(《念奴娇·倘来轩冕》)、不愿折腰的陶渊明(《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隐居东山的谢安(同上)、胸怀大志的陈元龙(《水龙吟·举头西北浮云》)、炼石补天的女娲(《贺新郎·老大犹堪说》)等等。作者在运用类似原则组成格式塔的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这样就把复杂的思想感情表达得十分简洁完美,而这正是一个好格式塔的特征。

四、利用连续性,使意象更能表现主题。

在知觉中对彼此连续的部分容易组成单元。如《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此词中,作者接连用挑灯看剑、连营吹角、麾下分炙、弦翻塞声、的卢飞快、霹雳弦惊等一系列具象,描写了这位将军点兵待发的勇武气概。结构很特别,传统写法是上片主要写景,下片主要抒情,而辛弃疾打破了分片的限制,从开头到“赢得生前身后名”,形成了一组内容完整、意境清晰的画面。再看《摸鱼儿》上片:“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这里从惜春写到留春,又写到怨春,最后写到春天无情,层层转折,委婉尽致,但又一脉贯通,处处突出“惜春”这个中心,前后连续,上下呼应,因此,我们仍能领会到作者叹息南宋国势衰微、自己虚度光阴、事业无成的怨恨之情。

五、利用闭合性,让读者去填补意象之间的空白。

一个有倾向于完形而尚未闭合的图形,容易把它看作一个完整的图形,例如一个开口的三角形△,我们蓦然看见它,总有把它合拢的倾向。例如《满江红》:“倦客新丰,貂裘敝,征尘满目。弹短铗,青蛇三尺,浩歌谁续?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叹诗书,万卷致君人,番沉陆、休感叹,年华促。人易老,欢难足。有玉人怜我,为簪黄菊。且置请缨封万户。竟须卖剑酬黄犊。叹当年,寂寞贾长沙,伤时哭。”上片连用马周、冯谖、东方朔的典故,明白地表达了作者忧国伤时、怀才不遇的复杂感情。从这里,大体可以感受到这首词的旨意和风格了,正如一个图形要合拢了,忽然转变了方向,下片出现了借酒浇愁、玉人簪菊,虽然角度变了,但还是朝着合拢的方向,它仍可理解为压抑悲痛、排遣愁闷、强作旷达。下面又出现了“且置请缨封万户,竟须卖剑酬黄犊”,意思是卖掉宝剑换条黄牛,以耕田为生。这似乎是作者消极退隐、逃避现实的想法,看来同上片的思想境界不协调,象个缺口。可是根据我们对作者生平、作品风格以及这首词的主题思想的理解,就能领会到“且置”两句是牢骚话、激愤语,是对壮志难酬的不满,我们将这两句同“寂寞贾长沙,伤时哭”两句勾连起来,就能清楚地理解词篇的“格式塔质”了。 又如《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上片追忆了作者少年时期夜袭金营,生擒叛徒、突围南归、惊险战斗的英雄事迹,下片转入写自己当前的处境,感叹年华已逝,人已衰老,最后说要将平戎策(指《美芹十论》和《九议》等陈述抗金的意见书)去换取种树书,即学习种树为生。表面看来,同上片刻划的形象不合,象个缺口,实际上,我们不难理解这是壮士失意的悲愤,同上片的思想境界还是能够吻合的。

(三)

辛弃疾的豪放词中的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往往离不开长空、高山、大江、骇浪、奔雷、急雨等雄桀伟美的景象。这些充满力感、动感的景象同词人的壮阔的襟怀和强烈的感情是完全契合的。格式塔心理学有同形论原则,这种理论认为“经验到的空间秩序在结构上总是和作为基础的大脑过程分布的机能秩序是同一的。”(杜·舒尔茨《现代心理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据此,在刺激和知觉之间不存在一对一的对应性,而是知觉经验的形式和刺激的形式相对应。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说:“这些自然物的形状,往往是物理力作用之后留下的痕迹;正是物理力的运动、扩张、收缩或成长等活动,才把自然物的形状创造出来。大海波浪所具有的那种富有运动感的曲线,是由于海水的上涨力受到海水本身的重力的反作用之后才弯曲过来的;……在那种向四面八方扩展的凸状云朵和那些起伏的山峦的轮廓线上,我们从中直接知觉到的也是造成这种轮廓线的物理力的运动。”(《艺术与视知觉》)诚然,一个充满活力、生命力、意志力的作用,在观照自然物中展示的力的式样时,必定会唤起他的内在感情,同时,他也会在自然物的力的式样中直接看到某些表现性。

稼轩词中蕴涵的那种直冲云霄的豪壮之气,正是他的心灵格式塔这种力的结构的外化。格式塔心理学认为物理现象,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本质上都是力的作用。正是由于力的结构的共同性,才使那些质地不相同的主客体在人的脑生理电力场中相感应而契合,这就是所谓“异质同构”。这种理论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辛弃疾处在南宋主战派和主和派激烈斗争的时代,他深受刺激,内心愤愤不平,充满内在驱动力,正由于这种力的结构,才使他的很多词篇产生一种力感。一个有审美知觉的读者在欣赏稼轩词时,不仅仅看到表面的形状、色彩或运动,而且会感受到其中活生生的力的作用,从而引起情绪激动。

辛弃疾描写江流、潮水、飞瀑时,充分表现出力的作用。例如《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上片:“望飞来、半空鸥鹭。须臾动地鼙鼓。截江组练驱山去,鏖战未收貔虎。朝又暮。诮惯得、吴儿不怕蛟龙怒。风波平步。看红旆惊飞,跳鱼直上,蹙踏浪花舞。”它描绘了潮水上涨时的景象,是一首力的赞歌,词人的激情溢之于辞。其他充满力量的描写比比皆是,如“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沁园春》),这是形容飞瀑倾泻的动态,水珠飞溅的景象奇丽壮观。“不尽长江滚滚流”(《南乡子》),词人回忆往事连绵不断,忧思深广,就象眼前的江水滚滚东流,物理境和心境契合,力的样式基本相同。“汉水东流,都洗尽、髭胡膏血。”(《满江红》),作者以汉水东流起兴,希望它能将被金兵沾污的大地冲洗干净,这里外部景物的力的样式同作者内心深处的感情达到了异质同构。

词人描写山峦同样呈现出一个个奇伟的景象。有天峰坠地,如“闻道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满江红》);有突兀峭壁,如“稜层势欲摩空”(《临江仙》);有高峡对峙, 如“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水龙吟》);有重岩叠障,如“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沁园春》);有奔驰群山,如“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菩萨蛮》)。这些意象大多是力和大的结合,格调雄豪,“欲飞”、“欲东”、“欲摩空”、“欲共高人语”等词句将静景写活了,既有气势,又有人情味。

云雨的描写也很有气魄,蕴蓄着一种奔腾激荡的力量,如“秦望山头,看乱云急雨,倒立江湖。”(《汉宫春》)“千峰云起,骤雨一霎时价”(《丑奴儿》)。“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鹧鸪天》),这些景象真是大气磅礴,撼人心魄。

又如写动物,词人喜欢写蛟龙、长鲸、天马、虎豹、鹏翼、鸿鹄、凤凰等。又如写器物,词篇中较多出现的是旌旗、鼙鼓、弓弩、吴钩、短铗、长剑、干戈、马革、列舰等。再如写人物,词中常提到的是廉颇、李广、曹操、孙权、刘裕、还有屈原、贾谊、陶潜、陈登、陈亮等。他们或是建功立业的将相,或是怀才不遇的志士。有不少词篇还追忆了自己叱咤风云的英雄业绩。此外,还有突出地反映心灵的力的结构的例子,《兰陵王》(恨)一词,通过一系列有关恨的历史故事,表达了自己的心头之恨。《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这首词反复写愁,倾吐了一肚子的牢骚。

阿恩海姆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的同形论,解释了审美经验的形成,虽然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但这种心理与生理在结构性质上的同形的观点,毕竟带有猜测性,还没有得到科学的验证。应该指出:辛弃疾通过“力”作媒介对事物表现性的知觉,是一种特殊的审美知觉,它不是一种生物本能,而是同作者所处的特定阶级地位和情感生活模式有密切关系的。

(四)

辛弃疾的豪放沉郁的词风,为什么会成为他的主导风格?他为什么一贯追求这种格式塔?除了继承并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的原因外,还同他的经历、个性、心理素质分不开的。辛弃疾是词人也是英雄,少时体格魁梧,勇力过人,“豪爽尚气节”、“慷慨有大略”(《宋史·辛弃疾传》),曾聚众两千人参加耿京的抗金起义军,有胆有识、英勇作战,曾捕杀叛徒义端和尚,生擒叛徒张安国。面对“神州沉陆”的现实,他决心“整顿乾坤”,多次上书朝廷陈述抗金方略。在《美芹十论》中向南宋朝廷提出了充实国力,准备反攻的措施和步骤。在《九议》中主张抗金要作长期准备。在任镇江知府时,定制军服以招募淮丁,积极备战。可见他始终把恢复中原作为自己的理想,可见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民族自信心,是一位有谋略、有胆识、有个性的英雄豪杰。但是他忠而被谤,信而见疑,屡遭贬黜,很不得志。他的满腔激愤无处发泄,都倾泻在他的词作里,使他的大多数作品都环绕着抗金北伐、收复中原这个中心母题。徐釚在《词苑丛谈》中曾引黄梨庄的评论说:“辛稼轩当弱宋末造,负管、乐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观其与陈同父抵掌谈论,是何等人物,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词。”

为了抒发慷慨郁勃之情,豪放风格是最适宜的。但由于辛弃疾的处境艰难,一方面要尽情表现壮烈襟怀,一方面又不能将尖锐的政治内容明白地说出,因此往往采取借用典故、比兴寄托的方法,这样就使豪放词风中带有沉郁顿挫的情调。这种统一多样的风格正是辛弃疾复杂的心理状态的反映。正如叶嘉莹教授所说:“辛词中感发之生命,原是由两种互相冲击的力量结合而成的。一种力量是来自他本身内心所凝聚的带着家国之恨的想要收复中原的奋发的冲力,另一种力量则是来自外在环境的,由于南人对北人之歧视以及主和与主战之不同,因而对辛弃疾所形成的一种谗毁摈斥的压力,这两种力量之相互冲击和消长,遂在辛词中表现出了一种盘旋激荡的多变的姿态,这自然是使得辛词显得具有多种样式与多种层次的一个主要的原因。”(缪钺、叶嘉莹《灵谿词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风格如人,辛弃疾的词品正是他人品的反映。王国维指出:“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即以气象论,亦有傍素波、干青云之概,宁后世龌龊小生所可拟耶?”(《人间词话》卷上,中华书局1955年版)

上面概述了辛弃疾的政治态度与个性特点,关于他的动机需要,我们还可借鉴勒温(继承格式塔心理学)理论来进一步分析。勒温提出了需求紧张心理系统,他认为人的需求有两种:即需求和准需求。需求指客观的生理需要(如饮食);准需求是指在心理环境中对心理事件起实际影响的需求(如事业上求得成功)。“如果我们对某一事物有所需求,便可产生一种紧张的心理系统,也就是产生了一种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可使人念念不忘,如果我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则这个紧张系统促使我们力求满足,否则心神不安;得到满足,则紧张消除。”(高觉敷主编《西方近代心理学史》)

辛弃疾的准需求是抗金北伐,恢复中原,真是朝思暮想,这种紧张的心理系统始终存在,在豪放沉郁的格式塔中,他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紧张心理得到了一些缓解。他的词中一再提到“西北”(指沦陷区),就是怀念家乡,希望击退金兵,恢复故土。如“他年要补天西北”(《满江红》)、“西北有神州”(《水调歌头》)、“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水龙吟》)、“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此老自当兵十万,长安正在天西北”(《满江红》)、“南共北”、正分裂”(《贺新郎》)、“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水龙吟》)、“算平戎万里”(《水龙吟》)。

综上所述,可见辛弃疾的词风的形成是有其社会基础、心理因素的。

标签:;  ;  ;  ;  ;  ;  

论贾轩词作风格--格式塔的启示_格式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