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的文化旅游产业打造论文

特色小镇的文化旅游产业打造论文

特色小镇的文化旅游产业打造

谢 珈 花 晨

特色小镇将人们的生活、生产以及所生存的自然环境相结合,打造出了适合居住与休闲的空间实体产业,特色小镇自身具有的本土文化特色,既可以促进地方产业的绿色转型,又可以推动城乡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特色小镇的创建与发展,离不开人才、技术、资本、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但最重要的是,要有独特的文化设计与文化注入,这样才能使特色小镇在创建过程中具有价值认同和文化凝聚力。本文在阐述特色小镇自身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特色小镇在开发的过程中与旅游产业、文化资源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特色小镇;旅游产业;绿色转型;文化凝聚力;本土文化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逐步转型,特色小镇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和推动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方式。在特色小镇创建中,“旅游”“产业”集结成两大主题。也就是说,按照小镇的特色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以旅游为主的特色旅游小镇,二是以产业为主的特色产业小镇。根据国家公布的前两批特色小镇可以看出,文化旅游类特色小镇占半数以上,可见,在特色小镇的开发过程中,深入发掘特色小镇中的旅游和文化因素至关重要。然而,特色小镇并不等同于旅游小镇,特色小镇的范畴非常广,其中,与文化旅游关系最为密切的才是旅游小镇,这类旅游小镇往往具有独特的自然风貌和人文历史景观,拥有丰富的旅游业务形态和完善的公共游览服务,并且注重资源保护、生态建设、拥有有效的景区管理机制,能将旅游安全和服务质量纳入综合考量的范畴。而产业特色小镇主要聚焦的是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目的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并发挥城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推动小(城)镇发展与疏解大城市中心城区功能相结合、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服务“三农”相结合的社会功能。

地区交通运输和公路密切关联,在各地区经济中公路是其发展基础,所以说区域中经济的发展会受到公路质量的直接影响。因此需全面控制好道路施工,选择相应的施工技术,严格做好材料的配比工作并掌握好压实程度,选择恰当的温度处理材料,在完成施工后防护及控制好路面外观,做好防水工作,更好地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

本文所阐述的特色小镇是以旅游产业为主,在开发过程中,融文化、生态因素为一体的小镇,从这个角度上讲,以旅游为主的特色小镇是特色小镇的一个类型。特色小镇的创建与发展,虽然离不开人才、技术、资本、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但归根结底需要有独特的文化设计与文化注入,从而使特色小镇在创建过程中具有价值认同和文化凝聚力。因此,本文在阐述特色小镇自身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特色小镇在开发的过程中与旅游产业、文化资源等之间的关系。

一、特色小镇的功能

特色小镇注重的是人们生活、生产以及自然环境之间的结合,从而打造出既适合居住,又适合旅游、休闲的空间实体;这也说明了特色小镇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因此,特色小镇在建设过程中需要重视对生态自然环境的保护,结合小镇的地形地貌与山水林田湖等自然要素,以彰显优美的特色小镇。因此,特色小镇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体现在特色小镇的功能上。

(一)特色小镇可以促进地方产业的绿色转型

乡村经济“要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面向市场需求促进绿色技术的研发、转化、推广,用绿色技术改造形成绿色经济。”[1](P247)特色小镇作为绿色转型产业的一种,促进了地方产业的发展。许多以旅游产业为主的特色小镇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富足,镇域内或紧邻地区富有品质良好的山岭、峡谷、森林、草原、江河、湖泊、温泉、瀑布、海滨、港湾等多种类型的自然景观。例如,山西横河镇养生慢享型“森林小镇”,拥有中条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是全国著名的康养胜地。一般特色小镇都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在自然文化开发设计时,强调不做大范围的加工,控制承载能力,加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因此,在特色小镇规划的过程中,产业是否完备、生态治理和保护是否落实成为最受关注的两大因素。而“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重点是推进产业结构、空间结构、能源结构、消费方式的绿色转型。”[1](P247)另外,特色小镇要坚持“以产立镇、以产带镇、以产兴镇”,促进从小镇资源到小镇产业,小镇产业到小镇经济,小镇经济到小镇发展,最终实现产镇一体、协调发展,为中国特色小镇提供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和支撑。

(二)特色小镇保持本土文化特色

特色小镇是一个融合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小镇的文化凝聚力,是在功能聚焦、人才汇聚、体制创新过程中,将各个创业创新主体的特殊“关注点”“兴趣点”交汇联结,对本土的自然历史人文元素进行深入的发掘整合、形成彰显特色和个性的强大驱动力,这些都可以唤起当地居民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

因沥青公路易受雨水侵蚀,所以需积极加强对其防护,在铺设完成之后,施工技术人员需反复用沥青及时地在公路两侧进行涂刷,想要达到较好的防雨效果,一般需涂刷3遍以上,不然容易造成塌陷的发生。施工技术人员为了保证公路排水性能,需建造防水性能非常好的盲沟,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可对其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不仅如此,为了防止公路路面受到雨水对其侵蚀,进一步提升防水性能,可在公路两旁种植植物。

再比如,欧美许多小镇几乎都有一座重要的精神地标——教堂,教堂往往是体现这个小镇信仰和精神高度的地方,教堂的尖楼、钟声、定期的活动、留传的故事、精心的设计与专职的维护,都是这些小镇重要精神凝聚点和文化遗产。中国古代的城镇、乡村,一般都以庙宇、书院、宗祠作为教化之所,也留下了众多精美建筑和精神丰碑,数千年屹立不倒,成为重要精神地标。特色小镇的开发既能保护这些历史悠久的本土文化产品,也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可以做到“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1](P207)比如,许多名人在特色小镇留下了不少生存和死亡的印记,而遗存的故居和相关主题的博物馆便是这些印记的载体。欧美许多小镇名人故居及博物馆保存完好,诸如丹麦欧登塞的安徒生故居、英国斯特拉特福的莎士比亚故居、奥地利萨尔茨堡的莫扎特故居等,那里成为朝拜名人的圣地,也给文化旅游业带来了非常可观的收入。中国的一些特色小镇也曾走出过许多历史名人,至今他们的故居及博物馆已成为小镇旅游的重要景点。小镇上的名人故居,承载着重要历史研究价值及文化传播使命,走进名人故居和博物馆,参观他们的生活业绩展陈,可以使游客更加清晰地了解到当年那些名人的生存与思想状况,进而可以感悟一个时代变迁中的历史人文风貌及发展轨迹。

组织各种有趣的活动,创设与具体的交际内容相关的语境。如教学口语交际活动“应聘”时,把学生分成面试官和面试者两类角色,让他们分别表演不同角色,通过角色扮演,将学生带入模拟的职场情境中,积累口语交际知识。学生表演的过程,加深了其对社会人际关系的了解和认识,不再停留于简单的模仿。

(三)特色小镇推动了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

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要把这盘大棋走好,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要培育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加强区域优势互补,在协调发展中拓展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2](P121)对特色小镇中所具有旅游资源的开发,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比如,特色小镇中的住宿问题,在旅游服务系列中旅游住宿业是一个重要环节,与旅行社业、旅游交通业并称为旅游业的三大支柱,旅游住宿是刚性需求,是人们在旅行游览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驿站”。随着旅游生活的日益丰富和个性化选择,年青的新一代消费群体崛起以及他们对长辈出游的影响,选择个性化旅游住地已成为趋势。旅游住宿业也正在形成一个“去标准化”的响应定制方式的趋势。许多特色旅游小镇打造出各种本土风格的住地。既有赏景度假型(结合自然的景观或是精心规划的人工造景,让游客观山听海安然休憩),也有艺术参与型(引领游客亲手创造艺术作品,包括雕刻、绘画等,体验传统或现代的艺术文化飨宴),还可以欣赏农村景观、体验农家生活。如此种种,许多特色旅游小镇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与之共生的人文生态,充分彰显本土文化,展示特色风情,给旅客留住那一段“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小镇记忆。

进入新世纪,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发展相互交融,对一个国家而言,文化既可以提供思想保证,增强向心力;又可以提供精神动力,形成凝聚力;更可以提供智力支持,开发创造力。文化与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和具体的社会经济形态相联系,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特色小镇本身就是一类因特色文化而产生价值的社会经济空间,在这个“大如小城,小如街市”的空间内蕴涵丰富的人文内涵,展现出某种地方居住形态和生活方式,同时,这种稀缺和特有的资源具备强势的旅游功能,由此带来自身发展并刺激区域经济的繁荣。

二、特色小镇的开发模式

在特色小镇的开发中要融入“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的因素,“生态旅游形态的诱人之处在于它把可持续发展和媒体关注扩展到了很多新的地方,让那些基本处于未开发状态的区域能从这种新的替代旅游中获得市场机会”[3](P1)。生态旅游让特色小镇能有效地转变整个旅游行业给生态和社会文化带来负面影响的形象。

由于库区属于地表覆盖类型复杂、破碎的地区,研究利用水库扩建前后三个时期的正射影像图,整合利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并参考专题数据等其他数据资料,采用人机交互解译的方式,开展监测要素数据的内业判读、数据采集。监测的类型具体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房屋建筑(区)、道路、构筑物、人工堆掘地、荒漠与裸露地表及水域。最终,研究对采集的信息要素进行整合,形成分年度的地表覆盖信息图层。

特色小镇的特色建立和长期保持是一个动态过程,也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既要发挥特色小镇的优越性,又要突出它的价值。需要将特色小镇与旅游、生态、文化等模式结合起来。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1](P244)。因此需要处理好特色小镇与它周围的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良好的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2](P170)

特色旅游小镇最大的特色是能够体现原生态的本土文化。本土文化并不完全是传统文化,本土文化是传统文化进行整合发展的一种文化形式,是各种文化经过本地域的习惯和思维方式长期沉淀、重新阐释的文化,具有独特性、民族性与纯粹性。从历史的视角看来,特色小镇的本土文化既体现了当地的历史传统文化,也彰显了当地现实生活的变化与发展程度。比如,中国的一些古镇,很多古镇都是由古街上的门市和民居组成的,古镇既是生产和生活的聚集地,也是自然沿袭形成的。经年累月,慢慢就浸润了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廉等一切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生产、生活、生态和生命形态,还有附着这些人文、习俗、风情的建筑与环境。作为与古镇有很大相似性的特色小镇,既注重了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又传承了当地的民俗文化,传承了独特的民俗活动、特色餐饮、民间技艺、民间戏曲等传统文化类型。从这个角度来讲,文化与旅游只是特色小镇生产与生活的衍生品。

因此,要突出小镇的特色,需要融入生态与文化因素。既要用一个核心主题,体现整个小镇的文化灵魂的主题特点。这就需要通过梳理文化,以打造主题文化为重点,多元文化整合、多种文化整合延伸形成旅游小镇,把多元文化景观化、建筑化、娱乐化。又要开发小镇的旅游资源。在小镇初期开发设计建设时,要结合旅游小镇自然地理、社会文化、历史人文等,对本土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吸收,开发多样化的文化旅游产品。将本土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品,可以彰显小镇独特的文化品质,更是“为长远谋”之举措,留住特色旅游小镇的文化根脉与乡愁。

另外,特色小镇中的文化旅游因素已被却认为强大的经济发展工具。它能创造就业岗位,引入投资,为贫困社区注入新的活力。“游客的大量涌入被认为是一种有助于保持当地文化传统的因素,也有助于当地能力的建设。”[4](P38)对于经济发展项目有限的乡村社区、土著社区和少数民族社区而言,旅游尤其重要。当地居民可以通过掌握旅游吸引物的所有权,经营零售店、宾馆、民宿、餐饮店提供本地导游服务等类似途径而直接参与文化旅游活动……这些商业活动进入门槛低,因此颇有吸引力,如能保持对遗产的敏感度而予以发展,则可以为旅游提供非常独特的体验。

特色旅游小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也逐渐生成出一种与当地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事象。许多有实力的企业积极对民俗文化遗产进行产业开发,推出农耕展示、食品技艺、戏曲歌舞、时令民俗、节庆活动等旅游活动。相关的文化企业充分调动小镇本土资源和力量,突出持续性和专业性,品牌上保持了高度的IP辨识度,并且基本形成上下游的完整产业链。从多地的实践看来,本土民俗事象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借力民俗文化做好小镇开发和运营,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

坑塘建设规划要立足于现实,满足坑塘各项功能要求,突出可操作性,要有远近期目标,以近期为主,把项目安排到位。远期要安排好项目储备库,提高近期建设规划的完整性和远期发展战略措施的适应性。

三、特色小镇的文化价值

在中国旅游业不断创新的进程中,特色小镇必须重视推进创新文化。创新文化能够唤起一种不可估计的能量、热情、主动性和责任感,从而有力地促进创新要素大量集聚,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促进科技金融结合创新,促进业态管理同步创新。这些都是开发设计特色旅游小镇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

(一)实现文化理念的创新

特色旅游小镇本身即是由创新而生,无论是先天的特色禀赋,抑或是逐渐挖掘营造出的特色方向,在小镇成长的过程中,都离不开持续创新的思维引领和理念坚持。特色旅游小镇要体现出创新的文化,首先要拓展全域大局。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全域旅游成为旅游业界热词。2017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发展全域旅游”。2018年国家旅游局推出旅游主题“美丽中国—2018全域旅游年”,宣传口号“全域旅游,全新追求”。全域旅游顺应大众旅游发展新趋势,开拓了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新战略、新路径。特色旅游小镇是一个完整的行政区划基层单位,传承着独特的历史文化、风俗事相、生态景观,具有创建全域旅游的先行优势。因此,特色旅游小镇的文化设计,应当拓展全域大局,创新路线方法,避免单纯的空间通过,走出以观光为主的初级层阶。其次要借助科技活力。当今移动互联网新时代已经到来,2015年,国家旅游局就提出“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要求到2020年,旅游业各领域与互联网达到全面融合。特色小镇应当注重科技创新,借助大数据分析,提升旅游信息化水平,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微电影、APP客户端等新兴媒体,提高旅游宣传营销的精准度、现代感与亲和力,让特色旅游小镇走进用户的日常生活,与用户发生强情感连接、高应用场景连接、重度消费连接、自传播连接……将这些创新理念融入特色小镇的文化设计中,寻求更加创新的打开方法,以有限的资源体现无限的创意,实现变废为宝的创新路径。

另外,发展特色旅游小镇需要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要将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特色小镇建设的全过程。要科学打造、充分保护本土自然生态景观,努力实现百姓富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真正实现低碳生活、和谐生产、宜居生态。同时也需要不断创新发展绿色经济,做大做强生态优势产业,大力推进旅游“后备厢”行动,有效增加生态产品服务供给。从而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开创“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进路。

(二)强化地方的文化凝聚力

特色小镇作为“产、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模式,它是一个以产业为核心,以项目为载体,相互融合发展生产、生活、生态的新型部落体。特色小镇强化了地方文化的凝聚力。旅游业是小镇的主打产业或优势产业,其构建的是一个完整的旅游目的地系统,包括旅游产品体系、旅游设施体系、旅游服务体系、旅游管理体系、旅游保障体系等。在规划开发时,一方面要发掘文化、深耕旅游、招商引资,传统文化得到充分挖掘、整理、记录,历史文化遗存得到良好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全域旅游的理念和“互联网+”等新兴手段,推动产业向研发、营销延伸,进一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在建设运营中,特色小镇的开发建设是由政府+企业+市场协作努力、共同构建,旅游投资呈现民营资本、政府投资、旅游基金“三驾马车”并驾齐驱之势,其中重点凸显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强化政府的服务功能以及基础配套设施保障作用。[5]在全局推进上,特色小镇坚持相关产业良性互动,其规划设计不仅是对街区、建筑与景观的视觉表现,而是将文化、主题、业态、功能、空间、环境等综合要素整体呈现、持续增长。因此必然也需要构建一种共同的精神纽带,衍生出一种能够起到强化联结作用的文化凝聚力,从而进一步挖掘产业内涵和潜力,推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加速特色小镇的综合发展能力。

根据R型因子分析及R型聚类分析结果,结合全区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以及研究区现有矿化线索,将分析的20种元素进行划分,确定组合异常5个分别为Cr,Ni,Co组合,La,Nb,Th,U,Y组合,Ag,Cd,Cu,Pb,Zn组合,W,Sn,Mo,Bi组合及Au,As,Sb组合。

值得一提的是,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全体镇民的共同参与,是集聚镇民文化认同,提升文明素质,打造在地居民整体参与模式的要求。一方面要提高在地居民的认同性、参与度、归属感,打造同创共享型全新模式。要以小镇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为切入点,结合镇民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内容,尽可能将小镇发展理念与镇民的利益诉求和自我价值实现相接轨,引导镇民形成一种“小镇就是我的家,凡是小镇和小镇同胞的事情,我都有很大的积极性”[6]的观念与行动。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动全镇精神文明建设,优化小镇的社会风气和旅游环境。要坚持教育引导和集中整治并举,下决心解决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不文明陋习等突出问题。特色小镇当地居民提升自身文明素质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创造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过程。另外,特色小镇的旅游开发设计,必须全面整理和集聚景观多元要素:一是要探源,探索小镇自然人文景观的文脉,将景区拥有的历史人文、自然风光、特色景观和主题公园等方面的亮点充分发掘出来。二是要提炼,对各个元素进行内涵分析,重点突出唯我独有的个性优势,有效提炼文化特色价值。三是要整合,通过整顿协调,形成最佳旅游景观组合,达到“1+1>2”的良好效应。四是要拓展,将景观多样化和服务现代化相协调,塑造蕴含诱人的地貌景观、鲜活的民族文化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旅游景观,大型实景演出和文化演艺堪称景区文化拓展的两种重要模式。五是要再造,从多维的角度提炼景区旅游资源所蕴涵的文化内容、意象和象征意义,完成从静到动、从生硬到鲜活、从观光到体验,从产品到业态,再到游憩、度假和旅居的深层进入。六是要植入,由市场出发植入一种有市场影响力、诱惑力的特色项目,并融入产品和业态。除了要以文化的亲和力、凝聚力将各种要素关系紧密结合,通过旅游规划、开发、运营的次第构建,还需要提升旅游景区的文化形象,增加旅游景观附加值,形成旅游消费的需求感、认同感。

总之,独特的文化价值是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所在,其文化设计不能仅仅停留在某一层面或者某一阶段,而是要在小镇初期开发设计建设时,就分别从精神空间和物理空间两个层面,将文化内容融入特色旅游小镇的实用功能中去,这样才能保证特色旅游小镇的文化内涵具有长期生命力。特色小镇的建设也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为旅游业又开拓出一片新天地。通过建设类型多样、特色鲜明的特色小镇使游客在出游时有了更多的选择,满足游客多样的需求,也促使旅游产品开发者在设计开发旅游产品的过程中转变思想理念,不断推陈出新。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3](加)戴维·A.芬内尔.生态旅游[M].张凌云,马晓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4](澳)希拉里·迪克罗,(加)鲍勃·麦克彻.文化旅游(第2版)[M].朱路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5]周晓虹.产业转型与文化再造:特色旅游小镇的创建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17,(4).

[6]谢青青,吴忠军.文化场域视角下的民族地区旅游特色旅游小镇建设研究[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1).

[中图分类号] G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18X(2019)11-0222-06

[基金项目] 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江西红色旅游文化研究”(15WT13)

谢 珈,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助理研究员。(江西南昌 330077)

花 晨,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江西南昌 330108)

【责任编辑:田 鑫】

标签:;  ;  ;  ;  ;  ;  ;  

特色小镇的文化旅游产业打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