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侗族木构建筑的保护与传承现状分析论文_赵莹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侗族木构建筑的保护与传承现状分析论文_赵莹

赵莹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湖南益阳

摘要: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传统技艺(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取得了长足进步,也不得不面对很多的困难及挑战,所以,本文从传统木构建筑的不适应性、传统的技艺传承机制、侗族木构建筑保护与设计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未来的城镇建设发展中如何有效的保护历史建筑与传统技艺,开展民族建筑保护与设计创新是一个必须面对和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侗族;木构建筑;保护传承

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过程中,传统文化遗产也正在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需要依靠言传身教来传承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的消失在人们的视线当中,对于传统技艺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应该是十分迫切了。本文从传统木构建筑的不适应性、传统的技艺传承机制、侗族木构建筑保护与设计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未来的城镇建设发展中如何有效的保护历史建筑与传统技艺,开展民族建筑保护与设计创新是一个必须面对和探索的问题。

一、传统木构建筑的不适应性

侗族古村落的传统建筑是木构建筑,先天具有不可逆转的脆弱性。

1、在侗族古村落中,随处可见年久失修、普遍老化破败的木质腐烂、结构倾斜的民居,传统民族建筑缺乏而保护,损毁严重,很多闲置被废弃,有的都被摧毁和改造。通过对贵州、湖南、广西有代表性的八个侗寨传统民居保存、传统公共建筑破损情况统计,传统民居还保留下来在村寨中的比例已低于四成,有些剩下了不到两成,甚至更少几近乎消失,即使是保留下来的民居也都有着严重的质量问题,侗族古村落传统民居自然损毁现象严重,传统民居建筑现状很是堪忧,这些现象在侗族古村落中都是普遍存在的。

2、传统木构建筑是存在着防火隐患的

防火隐患是侗族古村落传统建筑的最大问题之一。古村落中的传统民居都是纯木构建筑的,并且长年风吹雨淋年久失修,本身房屋就要加强修缮和保护,加上侗族村寨民居的营造习惯,牲畜使用和家庭成员居住加上谷物堆放都集合在建筑内部,同时建筑的中心部分是堂屋和火塘间,在厨房烧火做饭,这些都导致了很多的防火隐患的存在,致使每年都有多次传统古民居建筑着火,政府也只是给与较少的资金补贴。

二、侗族木构建筑技艺的传承机制

子承父业、师徒相传是我国传统技艺最为主流也是为有效的传承机制。侗族木构建筑技艺的传承方式也基本类似,其主要包括:家族传承与师徒传承。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家族传承与师徒传承机制相辅相成,培育出了大量的传统技艺传承人,同时也推动了侗族建筑艺术的发展与进步。

1、家族传承

子承父业是我国传统文化当中根深蒂固的一种文化思想,在传统技艺的历史传承中以子承父业为核心的家族传承方式为传统技艺的传承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家族传承顾名思义就是在家族内部有血缘关系的人群中进行技艺传承。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侗族社会在日常的生产实践与社会关系维系上也是以家族为单位。利用血缘关系所组成的文化共同体其结构更加稳固,能够确保对技艺传承效率的最大化,并使之延绵数百上千年而不断绝,具有极其顽强的稳定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师徒传承

和家族传承方式所不同的是,师徒传承所依靠的是一种是契约关系,在侗族俗语中又一句老话叫“三年徒弟,三年奴隶”。师徒传承具有较为明确的目的性,徒弟拜师的出发点就是为了掌握木构技艺,成为一名侗族桑美。徒弟要想拜师成功严格意义上来讲必须要具备两方面的条件:一方面,要具有一定的人缘以及地缘关系,必须要是来自于周边地区同时还要有熟人介绍;另一方面,师傅还要对土地的品行、资质与态度进行考察,只有师傅认为在这些方面都合格了才会考虑将之收为徒弟。在传统的师徒传承中,徒弟一旦拜了师傅就必须要严格恪守祖训,并遵守行业规矩,以尊师感恩为道德标准。在拜师以后,师傅要综合徒弟的品德、资质以及态度等逐渐的向徒弟进行木构技艺的传授,并指导徒弟能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有效掌控侗族木构建筑的各项技巧、要领。

三、侗族木构建筑保护与设计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传统侗族木构建筑文化价值基础性要就不足

1、首先缺少的是基础研究的人才,直接导致了没有更多的基础性研究数据和资料。本身地理区域内的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对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研究不足,对历史建筑、传承人、建筑文化的历史内涵技艺源流与艺术价值等缺乏基础性研究数据和资料,造成全社会对该传统技艺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模糊,难以开展技艺传承与创新。

2、从事侗族木构建筑系统性研究的专家匮乏,相关的博物馆价值亟待重塑。

缺乏高校的研究支撑导致柳州市对自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形态、文化价值和系统性资料难以把握,认识较浅,难以开展专业化的宣传,很多官方的文化宣传资料简单空洞,关于柳州市传统技艺方面的专著十分稀少,目前在市面上能够看到的只有 2012 年出版的《民间绝技侗族瑰宝———侗族木构建筑建筑营造技艺》一书,其它种类的专著基本上没有,直接导致传统侗族木构建筑文化价值的缺失。

(二)侗族木构建筑行业创新人才培养严重不足

1、从事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人才面临学历、待遇低的困境。

根据三江县 2011 年的调查,全县具备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木匠师资格有1266 人,其中60 岁以上占51.3%。经过这几年的发展,目前从业人数已经超过这一规模,根据对侗族地区几家公司的访谈调查,全县目前从事侗族木构建筑营造的木工约为1800 人左右,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30 岁以下木工数量较少,其中约 400 人具有“掌墨师”资格,这些侗族建筑木工来源大部分为林溪乡、独峒乡和八江乡,其中林溪乡最多,其它乡镇很少。从事侗族木构建筑工作的工人受教育程度底,基本上是初中文化水平,并且均没有职业教育背景,根据调查,长期从事建筑木工工作的工匠平均每天工资在 250 元至 300 元间,其它待遇则基本没有。

2、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传承开放性不足,与新时代的发展趋势脱轨。

三江县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从业人员相对较多,也能够形成年龄梯队,但是,由于大部分木工是农民兼职,即有工程项目的时候从事木工工作,平时从事其它农业劳动和生产,要想不断提高其技术水平很难。根据对林溪乡年轻人的调查,年轻木工一般文化程度只有初中水平,较早的放弃了学校的学习,未成年既跟随木工师傅学习和工作,侗族木工工作对他们远不及到大城市从事其它工作的吸引力大,从事木工只是一个暂时的状态,只要有机会从事其它工作,他们就会很轻易的放弃目前的木工工作。由于很多年轻的木工文化程度低,即使一直从事木构建筑工作,在设计和管理水平方面难以提高,这是木构建筑传承存在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另一方面,侗族村寨中青年人学习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依然是古老的传统观念,即“拜师学艺”的理念,正式的“入门”要到 36 岁以后,还有许多关于“人品”的要求,传承方式相对封闭,不适合当今开放性的社会和市场需求。

综上,虽然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对其传承与保护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对侗族木构建筑的保护与传承现状分析后,探寻高效的传承与保护模式也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刘小漫. 古村落保护的生态文明建设初探——以侗族古村落为例[J].中外建筑.2014.

[2]田 婧.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技艺的传承与保护研究——以侗族木构建筑技艺为例[J].现代装饰(理论).2016.

[3]彭泽益.中国工商业行会史料集:上册[Z].北京:中华书局,1995.

作者简介:赵莹(1984-),女,汉族,安徽霍邱人,文学硕士,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论文作者:赵莹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科技》2017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8

标签:;  ;  ;  ;  ;  ;  ;  ;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侗族木构建筑的保护与传承现状分析论文_赵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