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饶人”考--广东省汉族起源考第二部分_中原论文

“富饶人”考--广东省汉族起源考第二部分_中原论文

“福佬人”考略——广东汉族来源考之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族论文,广东论文,之二论文,来源论文,福佬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 要] 本文考证了广东汉族的主要民系——福佬人的形成史实,秦汉前福佬人生存的粤东南部地区,因同是属闽越族人所踞,故民系都是沿中原徙民与闽越、山越、蜒人及其他族人杂处混合轨迹融合而成,对他们之具体出现,认为该民系是唐代产物,方言刚出现于唐代以前的六朝时代。

[关键词] 粤东 福佬人 融合群

“福佬人”是居岭南粤省东南部韩江三角洲包括潮洲、潮阳、揭阳、汕头、普宁、澄海暨沿海的饶平、惠来、陆丰、海丰等县地为主的一支民系。继后该民系向西,扩徙去高州、雷州半岛、海南岛与广西钦县、合浦;向东南,则徙往台湾;正南迁入香港、澳门和国外东南亚各国,美洲之美国、加拿大,欧洲瑞典、荷兰等国。其中泰国、新加坡、马来西来、印尼加里曼丹岛的坤甸与柬埔寨,是他们徙往人数最多国家。特别泰国,依已有文章撰志,包括潮人血统的泰人在内,当今便有350 万人〔1〕,不独徙往人数最多, 中像澄海县华富村农民郑镛的儿子郑信,1766年当泰国暹罗王驱缅入侵复国战争时,且曾领导众多福佬人与其他华人奋起抵抗,直至取得胜利,他也曾因此赢得暹罗王委任达城军政长官与受封为“披耶”爵位,后来郑信本人,也因此而改名为“披耶达信”〔2〕。

由于该民系历史上一直是以居江河、海岸畔处地方为主,生存经济多依赖渔猎,这便孕育出居民特别强悍和能吃苦耐劳与且善舟战海的民性。因此,本属烟瘴未开,林莽丘壑、江海薮泽,田畴未辟,堤防没修的韩江两岸与频临大海之韩江三角洲平原,很快便被开拓成足以休养生息、繁衍子孙的生存乐土。境中潮州地方,从唐代贾岛赠韩愈诗中“此心曾上木兰舟,直到南天潮水头”两句得知,其以“木兰”称的舟只,按周去非《岭外代答》卷6记载,便是“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云, 柁长数丈,一舟数百人,中积一年粮,豢猪酿酒其中”的大舟,即于唐代那时,像以“木兰”称一类的巨舟,都已有取海道而往来其间。入宋代,随着境中农业与手工业生产特别是笔架山被称“潮州窑”的上百条陶瓷生产窑址的进一步获得发展,那时的潮州舟泊地方,便变成包括韩江上游的客家人在内之面向外海通商贸易与徙迁居民的窗口。到明清两代,其向海外的通商贸易与居民徙迁已非常炽热,当时的饶平拓林,就是明代那时“通藩”的所在地。清代以后,其“通藩”地已改往澄海的樟林,清末当汕头一地崛起后,又改移以汕头为中心进行通商与居民进出的口岸,依有关资料载记,由清末光绪三十年(1904年)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的近31年于汕头出口的侨民,便有298万余人〔3〕。 从1869年至1934年(缺1929年)自汕头出口的潮民总人数,也达553 万余人〔4〕。这些外迁之民, 由于有天赋刻苦耐劳与擅自进取和善于凝聚力量美德,不少在海外,从最初出卖劳力,一无所有开始,经过若干个春秋奋斗搏杀,很快便都变成很为富有,与或成为世界级的巨商、巨富,其中像香港首富的李嘉诚,他自12岁随父从韩江三角洲的潮安徙居香港后,由当一个塑料厂的推销员开始,几经奋斗搏杀,今已拥有70亿美元的财富,成为古今徙居海外华人中之最富一员便是例证。基此,当今的福佬人在海外异国人眼中,便被喻为“东方犹太人”。

该民系的名称“福佬”,是他称,其“福”,是源于“福建”建制中所称的福,“佬”,出于俗称“土佬”(即土著)的佬。而“佬”在岭南居民中,谓指男子,谦称时称作“细佬”,尊称时称为“大佬”,香港居民呼店主人,又称“佬细”等等,它大体是源于《汉书·两粤传》载赵佗谓称“蛮夷大长老”,《隋书·地理志》载岭南俚、僚族人有曰“有鼓者号为‘都老’,群情推服”中之“长老”、“都老”,都是指群体中德高望重的长辈,本无贬意。“福佬”是闽南话,“福”与“鹤”的发音谐近,而“鹤”又和“学”同发一音,故韩江上游的客家人便又称“学老”,即喻其方言难学,就是学到老都还是学不会。

秦前粤东地属闽越,故习俗、信仰与闽类。

岭南粤东(包括东北部与东南部)这块地方,当秦还未南伐前,按唐·杜佑《通典》,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载志:“属古闽越地”。宋·欧阳忞《舆地广记》广南条载潮州与梅县地也曰:属“七闽”。本都是属闽越族人所踞地方,居民所操方言,也当是闽南话。今天居民操的潮州话与今闽南话比较,虽已有了某些发音的音变差异,但却犹能互通,说明他们之间在历史上有密切的亲缘关连。

所谓闽南,今天是指福建南部厦、漳、泉三个沿海地区,关于这个地区生存居民习俗,《史记·赵世家》载越居民时有曰:“滨于江南海上”。《汉书,严助传》载其习俗时亦曰:“方外之地,劗发·文身之民”“习于水头,便于用舟”。对其吃食,《周书·王会解》载:“东越海蛤”。晋·张华《博物志》卷一载:“东南之人食水产……龟蛤螺蚌以为珍味,”则谓喜欢鱼蛤海产。关于宗教信仰,闽南中的闽,有作蛮,《说文》曰:“蛮,南蛮蛇种”。“闽,东南越蛇种”。南部的泉州、建安(今建瓯)流行闽南方言两地,《汉书·高帝纪》注引如淳又曰:“闽越,今泉州、建安是其地也,其人本蛇种,故其字从虫。”这样,闽南与操其闽南方言的居民,本是一支居于滨海之地,以劗发(即断发)文身为俗,习性善水和擅用舟,而且还喜吃海产,宗教信仰则以崇蛇为图腾的居民。

凭此,今居粤东南部的福佬人,其居住地韩江三角洲本就是一处“滨于江南海上”的地理位置,闽越人原行的劗发文身习俗,除文身一俗已早湮灭外,其劗发之俗,今天沿海居民于死丧中,当死者尸体入殓时,犹尚保留须为尸体剃发,送丧家人,也须同时剪发或者作一象征性质剪发之俗,细究此俗,无疑都本源自劗发一俗之观念保留,因为死者先祖本是断发之民,属这先祖遗裔的,生前已废去了断发,这回死去,如不补上,那在冥界灵魂,便将永远得不到阴府的先祖承认、庇护,瀹丧为无法投生的孤魂、野鬼。其宗教观念中的蛇(龙)图腾,明·邝露《赤雅》载沿海生存疍人时曰:“能辨水色,知龙所在,自云龙种,籍称龙户”。又说:“蜒人神宫画蛇以祭。”清·吴震方《岭南杂记》载潮州时亦曰:“有蛇种,其象冠冕南面,尊曰游天大帝。龛中皆蛇也,欲见之,庙祝必致辞而后出。”这种蛇庙,潮州人称“青龙古庙”,载至五十年代,该庙尚于韩江岸畔保存。除此,潮汕居民于焚香把酒演戏酬神活动中所舞的《英歌舞》,虽是表演《水浒传》中的108位好汉攻打大明府,但其领头攻打者, 却都是手舞银环蛇的人物,这又绝非偶然,它是崇蛇的蛇种观念残存之一种反映。因为蛇既是他们的图腾,由它率领攻打,自当会得到庇护和取胜。对于吃食,潮人至今还在保留席间无鱼蛤都难下箸的习惯。……凡此种种,又都证明生存于韩江角洲境的居民,都有着和闽南人相类或是近类的习俗、信仰和民性的保留。

福佬人是闽越、山越、蜒人和中原徙民的融合群。

在闽境生存的这支闽越族人,自秦于该境开置闽中郡后,以王翦为首所领秦国大批中原军旅、居民,或为伐戍,或是徙居,便已进抵该境。其后秦灭汉兴,武帝为图灭掉闽地生存越人,又复“诏军吏将其民徙处江准间”,致使“东越地遂虚”〔5〕。面对已经虚了的地方, 旋又续徙中原汉民接替与筑城相居,今闽境崇安有汉代古城的出土保留,便是凭证。〔6〕经此闽境,“闽越”一称名不再多见。 汉时武帝诏军吏强徙而逃入深山老林未被执徙之民,尔后便于境中发展成“山越”。逮魏晋南朝后,中原丧乱再起,晋室渡江南迁,这时中原汉民,相继又再次大批南徙入境,唐·林谞《闽中记》载:“永嘉之乱, 中原仁族林、黄、陈、郑四姓先入闽”。《九国志》也载:“永嘉二年(公元308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姓,林、陈、黄、郑、詹、邱、何、胡是也。以中原多事,畏难怀居,无复北响,故六朝间仁宦名迹,鲜有闻者”。〔7〕出土《唐诏州刺史陈谠墓志》曰:陈谠“其先颖川人(今河南禹县一带),晋室避乱于闽,因而家焉”。〔8〕这些晋后徙闽的中原人,当时都以闽中的晋江地为聚居中心,“晋江”一名也因此而得来〔9〕。

这样,由秦迄六朝先后已徙入闽的这些中原人,于进一步填补了闽地已虚了的地方的同时,便和原住居民中的闽越、山越杂处融合。

另外,这时间的粤东南部地方,已被闽越族人所居,凭《史记·东越列传》与《汉书·闽粤传》载,汉代元鼎五年南越国中越人吕嘉谋反,东越王余善上书,请以卒八千人从楼船将军击吕嘉,而余善王的军旅经抵揭阳地后,便可“不行,持两端,阴使南越”,即可在韩江三角洲境不受任何干扰、攻击而于揭阳地停下,其关键原因,便是当时的韩江三角洲地己由闽越族人所踞的缘故。

由秦汉经六朝迄隋唐后,境中既有崇蛇为图腾的信仰观念留存,又有着《隋书》南蛮条上明志所谓百越是也“之蜒”(即疍)称族人的留存,还有以蛙为图腾的俚称族人的生存。逮宋至明后,按张士琏《海阳县志》兵事条载:“潮州府民有山輋(即畲),曰瑶、僮,自言槃瓠之裔。”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輋人条则曰:“越东多瑶而无僮,僮为粤西多有之”。当又复还有不少以盘瓠(狗)为图腾的畲、瑶族人生存其中。

秦代后中原帝王都以推行郡县制统领全国,而韩江三角洲境的揭阳地,早在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于岭南开置六县时, 它便已是经置六个县中的一县——揭阳县;入晋,咸和六年(331 年)设立东官郡折揭阳县时,又自境中细划了海阳、潮阳、绥安、海宁等四个县。郡县已经立设,便要遣派戍卫军旅与给迁中原居民就居,其间中原徙民、不独会数量众多,而且还会纷至沓来。由此到东晋设置义招县前,按《南越,志》载,便有专门接收大量南徙中原人的“流人营”之营设。

证之考古材料:今揭西河婆已出土有镌“秦”铭的铜刀;揭阳许多地方,也出有镌“王”铭与刻工徽符号的铜矛,无纹的铜戈与铜镞、铜斧,潮安松林峰等地出有铜镞、铜斧,惠来地方出有铜戈、铜矛,在澄海龟山,则保留有汉代关城,等等。其镌“秦”与“王”铭等诸兵器,形制,本身虽不少都具战国流行特征,但按该地历史发展沿革与器物流行实际,它们本该便是秦汉两代军旅征伐至彼时所持兵器之一。澄海的关城,有铜镞等兵器与咸阳秦汉官城遗址早有出土的卷云纹瓦当,有汉武帝元狩五年罢“半两”钱后所铸“五铢”铜钱的出土,当属汉时所遣到彼军旅所筑的一关城。它们,无可置疑,都是秦汉时的中原人确曾有到彼生存之具体物证。

魏晋南朝后,潮阳、揭阳等地还分别出土有“刀”字形与“凸”字形两种砖结晋、南朝时间墓葬,作此两种形制墓葬,于相邻的福建与广州地区,都曾有“部曲督印”与“部曲将印”等铜质印章出土,“部曲”是六朝地方官吏自行组织的军事武装,于墓中所瘗的主人,无疑都是一批外来吏官、领军头目与或是其幕僚、家属这等阶层人物。

逮唐至宋后,徙居该地的人物,有唐时的陈元光讨“蛮僚”啸乱,屯军漳、潮时的中原徙民开垦该地;有中原吏官常衮、韩愈、李宗闵、李德裕等人的受贬出掌该地地方长官;有河南颖川大颠和尚等人的入潮修筑开元、灵山等名刹传播佛教;宋后,又有陈尧佐的降贬潮州修孔庙、建韩祠,重教兴学;有南宋末帝赵昰遭元兵追迫率大批王室人员自临安(今杭州),沿福建,逃亡入潮州、潮阳、陆丰、海丰等地,这时间的中原人入徙该地,仍是络绎不绝。

这样,由秦汉迄六朝入隋唐宋后,粤东南部形成原住居民中的闽越(个别或还有山越)、蜒人、暨粤地生存的俚人、畲人、瑶人等的杂处、融合生存圈。

基此,对该一支福佬人,凭其有与闽相同的民族杂处融合及其亲缘关连实际,当属由境中生存的原住居民——闽越、山越与后来的越裔——蜒人等与南徙该境的中原遗民长期共处先后所融合成的民系。历史上于闽境生存的越称居民,他们本都是习惯只有名而无姓,如今以福佬人称的居民,都早已各有了宗姓,这便是原住居民与南徙中原人融合过程中原人的宗姓观念习俗于新的融合遗民群中袭传反映,也是该地原住居民碓曾有过与南徙中原人融合的见证。由于粤东南部地六朝迄隋唐宋后生存居民,已有着俚、畲、瑶等诸族人,与闽境生存居民已稍有差别,使得两地民系方言、习俗也略见差异,出现粤东南部的福佬人,并不全同于福建居民的现象。

福佬民系、方言之大体出现流行时间为何时?

福佬人的“福”是源于“福建”建制所称的“福”,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江南道五》载“福州”时曰:是“因州西北福山为名”。其“福”并得自境中的山名。而在粤东南部地生存的该一居民,今依闽南保存宗姓族谱抄志:

颜姓,依民国31年重修《安平东霞亭房颜氏族谱》抄志,有谓:“颜仙佑”于“正德十四年(1519年)挈眷及二子侨居潮阳贵屿”;许姓,依《圭海许氏族谱》抄志漳州海澄许氏家族曰:“(七世)仁齐,尚玉四子,居潮州”,“一金,生四子,长子士美,诸子同父俱在海丰乌树住”,“启赤,一燕三子,移住广东吉(揭)阳县”;吴姓,依《温陵晋水东皋吴氏族谱》抄志晋江东皋吴氏家族曰:“(八世)发信,名英信,荣献长子,流潮州黄岗”,“(十四世)兴奇、名昌奇,魁胜长子,出居程(澄)海县”;叶姓,依《同安叶氏族谱》抄志:“潮州海阳宣化南浔,乃夏卿次子吕卯公裔也,由闽入粤,立籍潮州府海阳宣化都之南浔”;已成潮地的陈姓,则至今还有自闽东南地方迁来的“莆田世家”堂匾保存,那其于东南部境生存居民,中当有不少,本便是明代前后自闽南地区徙迁来的居民。有人依20本族谱资料统计明清两代于闽南迁粤东南地的家庭,也谓有着128家,合286人,所迁地点,比较集中的,且有陆丰与潮州两地,中《颜谱》并谓,“该家族于明清两代迁徙广东者186人,仅潮州一府即45人”〔10〕。

这样,于闽生存之民族循秦汉后,已有了秦代的中原徙民与闽越,汉代的中原徙民与山越,与六朝迄隋唐宋后的中原徙民与越裔蜒人及其他族人的杂处融合所组成的许多群体。其今以福佬称的群体,依“福”之来自“福建”建制与明代前后即已有了不少闽地居民迁入粤东南部生存事实,“福建”建制称名见载于唐代《元和郡县图志》等籍,唐代以前未见,那以福佬称谓的群体,无可置疑,该是在唐或还略前一些时间所融合形成群体,即福佬一民系都是唐代前后组成产物。其所操的福佬方言,依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韩愈遭贬至潮州和出掌刺史时,明代《永乐大典·潮州府》载韩有谓“以正音为乡人诲”。“正音”,便是韩愈当年操的中原普通话,韩于唐蒞潮赴任时,初来乍到,便忙为潮人以“正音”诲,显然已尝到了不谙潮人方言苦衷所致。这样,对潮人操的福佬方言,当早于唐便已有了,索其出现流行历史,则要追索到唐代以前的六朝时代。

注释:

〔1〕《炎黄世界》1995年5辑陈乔之《潮人足迹遍全球》。

〔2〕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所编《泰国史》。

〔3〕汕头《侨务日报》1936年5、6月合刊号。

〔4〕中国海关学会汕头海关小组、 汕头地方志编委会办公室编《潮海关史料汇篇》附表《南洋潮州人口之分布》。

〔5〕《史记·东越列传》。

〔6〕《考古》1960年10期报导。

〔7〕《晋江县志》卷一,沿革条。

〔8〕清·陈启仁《闽中金石略》。

〔9〕《建瓯县志》卷十九,礼俗。

〔10〕包括上引族谱资料,俱见于《潮学研究》一书叶恩典等的撰文。

标签:;  ;  ;  ;  ;  ;  ;  ;  ;  ;  ;  ;  ;  

“富饶人”考--广东省汉族起源考第二部分_中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