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初佛经“切韵”的引进研究_切韵论文

唐代前期佛典经疏引《切韵》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佛典论文,唐代论文,切韵论文,经疏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切韵》在唐代高宗朝以后拥有崇高的地位。但唐人所用的《切韵》具体面貌如何,与我们今天看到的《切韵》残卷以及唐人增字增注本之间关系怎样,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选取盛唐以前佛典经疏中引用的《切韵》逸文,将其与存世的《切韵》系韵书比对,勾勒唐人引用《切韵》的情形,探讨《切韵》在唐代的传承情况。

根据我们考察,盛唐以前引用《切韵》的佛典经疏及引用次数是:

(1)元康《肇论疏》(书成于贞观年间),1条。见于《大正藏》45卷。

(2)窥基(632-682)《妙法莲华经音义》,86条,见《慧琳音义》卷27。以下简称《法华音义》。

(3)窥基《妙法莲华经玄赞》(书成于调露2年,680年),引《切韵》30条(32次),与《妙法莲华经音义》互见者19条。见于《大正藏》34卷。以下简称《玄赞》。

(4)新罗璟兴(或作憬兴,高宗时人)《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书成于开耀元年,681年),5条。见于《大正藏》34卷。

(5)玄嶷(高宗武后时人)《甄正论》,1条。见于《大正藏》52卷。

(6)慧苑《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书成于720年前后),18条,见《慧琳音义》卷21。以下简称《慧苑音义》。

(7)云公《大般涅槃经音义》(书成于732年),3条,见《慧琳音义》卷25。

窥基、慧苑、云公三部音义均见《慧琳音义》,《慧苑音义》另有单行本。《慧琳音义》引《切韵》共计117条,除了引自窥基等三人音义的107条外,慧琳本人注音引《切韵》只有10条,而且称名多样,具体是:“切韵”5条、“陆氏切韵”1条、“近代切韵诸家”1条、“近代诸家切韵”1条、“广切韵”1条、“祝氏切韵”1条(另引张戬《考声切韵》10次)。徐时仪(2003、2005)、姚永铭(2000)曾对此做过研究,与我们的认知略有差异。

根据上述材料,盛唐以前佛典经疏音义所引《切韵》共计144条,剔除重复,共涉及140个词,其中单音节词134个,双音节词6个。

从引用《切韵》的具体情形来看,大体上有三种情况:一是完全相同,二是部分相同,三是完全不同。在所引《切韵》的140个字头中,与《切三》(含《王韵》)完全相同的89个;与《切三》(含《王韵》)有别的有51个。为免枝蔓,本文主要讨论与今本《切韵》不同的情况。

一 佛典经疏所引《切韵》与今存唐代韵书的差异

(一)文字

1字头互为异体

2)《切韻》鈆即錫也。有云:錫銀鈆之間。《玉篇》青金也。(《玄赞》卷4,727a)

《切三》《王一》《王三》仙韵与专反均作“铅”,并云:“或作鈆”(《切三》)、“通俗作鈆”(《王韵》)。

3)《切韻》獸名,似猿(猨),作貁。《玉篇》貁,似貍,搏鼠。與《切韻》别。……今依《切韻》作貁字。應作鼬字,與貁同去聲呼。(《玄赞》卷6,758a-b)《切韻》獸名,似猨,作貁。……《玉篇》貁,似貍,捕鼠。與《切韻》别。(法华音义,486c狖)

《王一》《王二》均作“狖”。《王三》宥韵余救反“狖、貁”并收,前者为“獸名,似猨”,后者为“虫属”,可见是两个词。P3694宥韵余救反:“狖,獸名,似猨,四。从豸。”“从豸”大概是指“又(或)从豸”。《广韵》狖貁为异体。

4)《切韻》丁戈作垛,小堆。(法华音义,487a土埵)

《切三》《王二》《王三》丁戈反作“”,释义同。《广韵》释作“堆。”《集韵》以“”为“垛”之异体。

3形体分化

10)瑩,《切韻》稱“瑩,飾也。”(慧苑音义,436b光瑩)

鎣,《王一》径韵乌定反:“飾。或作瑩,瑩,玉光,非鎣飾字。”《王二》云:“鎣,鎣飾,亦瑩。”《广韵》作“鎣,鎣饰。”“莹”本玉光,蓥为蓥饰。但后来多不别。

11)注者丁住反,注記也。《切韻》注,之戍反,水注也,非注記。(《玄赞》卷6,778c)註記,上竹句反、之喻反。《廣雅》注,疏也,識也。《字林》注,解也。《通俗文》記物曰註。《切韻》作注,陟住、之戍二反。(法华音义,488c註記)

根据上文,《切韵》“注”标二音,主要是区别“水注”和“註记、註解”二义,字形并无分别,但到《王韵》、《唐韵》,“註解”义作“註”,“水注”义作“注”。《王一》遇韵之戍反:“注,水注。又丁住反,注記。”中句反:“註,解。”《王二》遇韵之戍反:“注,水注。又陟句反。”陟句反:“注,又之戍反。註,解。”《王三》遇韵之戍反:“注,記。”中句反:“註,解。”

(二)注音

1反切用字不同而读音实同

1)臭謂惡氣。處音昌與反,息也,謂惡氣息。《切韻》又云鵄(之)恕反。(《玄赞》卷6,758b)

处,《切三》、王韵均有上去二读。上声均作“昌与反”;去声读,《王一》《王三》据韵杵去反,《王二》昌据反。《音义》作杵恕反。鵄,同鸱,《广韵》脂韵处脂切。鸱,《切三》处脂反。

2)《切韻》手把作攥,子活反。(法华音义,487a搏撮)

攥,《切三》末韵子括反。

3)乳,《切韻》濡主反。(法华音义,487a孚乳)

《切韵》系韵书均作而主反,音同。《玄赞》(759a)“乳音濡主反。”不云《切韵》。

4)出,《切韻》亦赤律反。(法华音义,488b出内)

出,《切三》、王韵质韵作尺聿或尺律反,去声至韵作尺类反。唯有《广韵》作赤律反,与音义同。

5)《切韻》擾亂作摎,拏巧反。(法华音义,487c觸嬈)

《切三》:“摎,扰乱,奴(巧)反。又作擾。”《玄赞》(769a):“擾亂作嫪。奴巧反。”

2读音不同

7)齎音節稽反,持遣(遺)也。《切韻》作掬,音渠竹反,取也。物在手應作匊。(《法华经玄赞》卷8,813c)

一本“掬”前有“齎”字。掬、炙,《切三》举竹反,《王二》举六反,《王三》《广韵》居六反/切,《唐韵》居竹反,均读见纽,不读群纽。掬作渠竹反,可能是误抄,考《切三》《唐韵》“掬”上均是“鞠”字,云“又渠竹反。”可能抄者误以为是小韵注音。

8)《切韻》若隱僻作偋,卑政反。(法华音义,490c屏處)

《玄赞》卷9(822c)作:“若隱僻作偋,音卑政反,又蒲定反。”偋,《王韵》“隐僻”义读防政反,《唐韵》作防正反,“隐避。”《王二》《唐韵》又读蒲径反,均系並纽,无帮纽读。各韵书“偋”小韵前一个小韵是“摒”小韵,卑政反。可能因前一小韵致误。

9)歧,拒羈反。案字書作,謂樹枝横首也。今經本有從山邊作岐及《切韻》音之為歧,並誤也。(慧苑音义,436b樹歧)

慧苑认为“树歧”的“歧”,应当作“”,而经中作“岐”、《切韵》读岐为“歧(拒羁反)”,都是不正确的。据此,慧苑所见《切韻》“歧、岐”在渠羁反,重纽B类,而《切二》均在巨支反,重纽A类。《切二》“岐”下云“又渠羁反”,而“歧”无渠羁反读。《王三》“岐”字巨支反、渠羁反两小韵互见。这应该是通语中重纽AB类相混所致。《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岐山当音为奇,江南皆呼为神祇之祇,江陵陷没,此音被于关中。”正与此相合,也说明重纽A类读成了重纽B类(储泰松2005:66-67)。

10)綜,子送反,習也。陸法言《切韻》云機縷也,音並同也。(璟兴《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T37:136b)

综,璟兴读去声送韵,《王二》、《王三》子宋反,在宋韵,一等送宋相混。

(三)释义不同

1意义相近或部分相同

2)歘然,上許物反。《切韻》暴起皃。(法华音义,486a歘然)

《玄赞》卷5(746b)作“歘音許勿反,暴起貌。”歘,《切三》物韵许物反“暴起。”P3694、《王一》《王二》《唐韵》《广韵》同。《王三》作“異起”,误。

3)(虒),《切韻》以角能入水行虒音斯。(法华音义,486b阤)

此处当有脱文,据窥基引《切韻》的体例,应作“以角能入水行作虒”。虒,《王二》《王三》息移反“似虎,有角,能入水行。”《广韵》“似虎,有角,能行水中。”

4)嘷,《切韻》熊羆虎聲也。(法华音义,487a噑吠)

噑,《切韵》系韵书豪韵胡刀反均作“熊虎声。”《玄赞》(卷6,759a)正作“皐(嘷)者熊虎聲。”“羆”疑抄者误衍。

5)黮,《切韻》黔黮,色。(法华音义,487c梨黮)

“黔”当是“黭”字误。《玄赞》卷6(769a)与此相同(“黭”字部首作“馬”),唯不言《切韵》。《切三》徒感反:“黮,黭黮,雲。又他感反。”《王三》同。《广韵》徒感切:“黮,黭黮,雲黑。又他感切。”他感切云:“黮,黭黮,黑也。又徒感切。”《音义》“色”似应是“雲”字误。

6)攣,《切韻》戀綴也。陟衛反。攣,拘也。(法华音义,488a癵躄)

戀,别本作牖。《玄赞》卷6(769b)作“有作攣,非此義。乃是綴鷹拘也。”《切三》吕员反:“挛,挛缀,拘。”《王一》吕缘反:“挛缀,鹰狗(拘)。”《玉篇·手部》、《广韵》均释为“挛缀”。音义“戀”当是“攣”字误。

7)《切韻》傴,背曲不伸也。(法华音义,488a背傴)

傴,《切韵》系韵书於武反均释为“不申”,《广韵》作“不伸”,无“背曲”二字。此义来自《玄赞》卷6(769b)“傴,於武反。背曲不申也。”

8)《切韻》啞,口不能言。(《玄赞》卷6,769c)

哑,《切三》《王一》《王三》乌雅反均为“不能言”。

9)灑音《切韻》所綺反,掃也,落也。(《玄赞》卷6,773c;法华音义,488b)

洒,《切三》纸韵所綺反:“洒掃。”《王三》《广韵》同。“落”义《切韵》系韵书不见,《集韵》马韵云“落也”。

10)坌,《切韻》塵穢也。(法华音义,488c塵坌)

《切韵》系韵书均释“坌”为“尘”,无释“尘秽”者。《玄赞》卷6(775b)作“坌音蒲悶反,塵穢也。”以“秽”释“坌”,见于《文选·庾亮·让中书令表》“上尘圣朝”吕向注:“尘,犹秽也。”

11)槁,《字林》苦道反,《切韻》古枯也。(法华音义,489a枯槁)

《切三》苦浩反:“槁,枯。”《玄赞》卷7(785c)作“槁亦枯也。”《音义》“古”字疑误。

12)礫,力的反。《切韻》沙也。(法华音义,489a瓦礫)

《切三》闾激反:“砾,砂砾。”《王韵》《唐韵》同。

13)魁,《切韻》苦回反,師也,也。(法华音义,490c魁膾)

魁,《切三》《王一》《王三》灰韵苦回反:“師,一曰北斗星。”《广韵》作“魁師,一日北斗星。”不见有作“首”义的。“魁”本指北斗首星,至唐代可以泛指“首”,如《书·武成》“为天下逋逃主”孔安国传“天下罪人逃亡者而纣为魁主”孔颖达疏、《礼记·檀弓上》“不为魁”陆德明释文、《玄应音义》卷六“魁脍”条注。《切韵》释“魁”为“首”,当有所据。

14)《切韻》作愈,差也。(法华音义,491b除愈)

愈,《切三》麌韵以主反释为“差,胜。”《王二》《王三》与《音义》同。

15)旋,似泉反,還也。《切韻》若如水回作,辭選反,又似泉反。(法华音义,491b量旋)《切韻》稱旋(漩)洄也。……經本從方者,音徐緣反,《切韻》稱還也。(慧苑音义,451b深入法旋澓)

《玄赞》卷9(834a)同,但不言《切韵》。窥基与慧苑所引《切韵》不同。,《切三》似宣反:“回渊。又辞选反。”《王三》似宣反:“回流。”线韵辝选反:“四(回)泉。”《王二》线韵辝选反:“逥渕。”《唐韵》作“迴泉”。

16)娙,五耕反。《切韻》長好貌也。(云公音义,465a天諸媱女)

娙,《切三》耕韵五耕反作“身长皃。汉武帝夫人名娙娥。”《王二》《王三》《广韵》作“身长好皃。”《说文》作“长好也。”

17)《切韻》稱“袤,廣也”。(慧苑音义,443a樓閣延袤)

《王韵》候韵莫候反作“广袤。”

18)罥,《切韻》稱卦也。(慧苑音义,453b藤羅所罥)

《切三》铣韵释“罥”为“桂”,当是“挂”字误。《王三》作“绾罥”;《王一》作“绾”。《王二》《唐韵》不收。《广韵》铣韵姑泫切作“挂也。”

2 完全不同,不见于韵书

1)《切韻》疲也作怠。(法华音义,484b懈怠)

《玄赞》(卷3,694a)作“怠音徒亥反,亦懈也,疲也。”《切三》《王三》为“懈”,《广韵》“懈怠。”韵书不见释“怠”为“疲”者,唯见《孙子·用间》“怠于道路”杜牧注。

2)塔,古書無塔字。葛洪《字苑》及《切韻》塔即佛堂、佛塔、廟也。(法华音义,483b)

《切三》无“塔”字,盍韵有“”字,云:“摸。摸字莫胡(反)。”但此义《王韵》作“搭”。塔,《王三》《王二》“佛图”,《广韵》“浮图”。《玄应音义》卷6“宝塔”引葛洪《字苑》云:“佛堂也”。据此推测,窥基所见《切韵》释“塔”为“佛塔,庙”。

3)《切韻》緩為慢。(法华玄赞卷3,709a;法华音义,484c增上慢)

慢,《王韵》《唐韵》谏韵谋晏反均释为“怠(也)”,考“慢”释为“缓”,最早见于《广雅·释诂二》。

4)泥塗喻肉。《切韻》塗,鞔覆也。(《玄赞》卷5,751b)

《法华音义》“塗,度都反,輓覆也。”塗,《切三》无;P3696、《王一》《王三》模韵度都反云“泥。”《王三》又丈如反,云“泥饰。”《王一》:“又火如反,泥饰。”“如”当作“加”。“鞔覆”义亦不见于他书。

5)埵,字林丁果反,《切韻》小土聚隅。(法华音义,487a土埵)

此义来自《玄赞》(759b),但不言《切韵》。《切三》丁果反“埵”字无释义,《王一》《王三》释为“堆”。

6)湎,《切韻》亦嗜著,亂。(法华音义,487b妉湎)

《切三》无兖反:“湎:酖酒。”《王三》同。《玄赞》(762a)作:“湎音無兗反,亦嗜著也,亂也。”

7)《切韻》鞇,虎皮也。(法华音义,487b繒纊)

唐代各本《切韻》不见“鞇”字,《广韵》云同“茵”。《玄赞》卷6(763a)作:“若作鞇,虎皮也。”

8)《切韻》梨,斑駁色。(法华音义,487c梨黮)

梨,《切三》力脂反。今存《切韵》系韵书无此义。《玄赞》卷6(769a):“或作梨字,亦色斑駁也。”

9)眇,《切韻》視不正。(法华音义,488c眇目)

《玄赞》卷7(779a)作“眇目者視不正。”《切三》、P3693亡沼反有“眇”字,但无释义。《王三》释为“小眇”。“眇”的“视”义,仅见于《文选·张衡〈东京赋〉》“眇天末以远期”薛综注“视也”、《汉书·叙传上》“离娄眇目于豪分”颜注“细视也”。

10)荷,何可反,又胡歌反。《切韻》、《韻英》荷,擔也。(法华音义,489a荷負)

荷,《切三》胡歌反无释义。《王三》韩柯反作“莲荷。”《王一》作“莲叶。”《王二》胡哥反作“芙蓉。”《王韵》无上声读。《广韵》胡可切作“负荷也。”此与《韵英》连文,疑为误衍。《玄赞》卷8(808c)作“擔也,揭也,負也。”释“荷”为“担”,最早见于《左传·昭公七年》“其子弗克负担”杜预注。

11)免,無遠反。《切韻》引也,與挽義同。(法华音义,489a三界獄免出)

《切三》《王韵》無遠反无“免”字,但有“挽”,义为“引”。

二 佛典经疏所引《切韵》与《切三》的关系

如果以《切三》为参照系,初盛唐佛典经疏所引《切韵》140个词中,有110个见于《切三》,但由于《切三》缺去声,且平上入声个别地方有残缺,所以有31个字不见于《切三》,其中去声字23个,《切三》不收的3个(鞇裀滴),残脱的5个(傭虒魑嚼)。

在经疏所引《切韵》与今本《切三》、《王韵》完全相同的89个词条中,与《切三》完全相同的70条,余皆去声字和《切三》不收的字。可见,《切三》是比较接近《切韵》原貌的。

窥基所作的《法华经》玄赞与音训,所释词项大多互见,相似程度很高。从上文可以看到,同一词条,有的两书都明确说明引用《切韵》,但多数只是《玄赞》或《音义》中的一部说明是引用《切韵》。还有一种情况是,说解与《切三》暗合,但并没有说明是引用《切韵》。但不论哪种情形,都说明《切三》是较早出现的《切韵》增订本②。

(一)小韵收字数

由于原本《切韵》早已亡佚,每一个小韵收字多少等详细情况均已不得而知。唐代前期佛典经疏的零星记载,就显得弥足珍贵。

1)縱音即容子用二反,竪也。廣,橫也。古為從字。《切韻》唯有縱、蹤、三字。(《玄赞》卷2,687c;法华音义,484a纵)

P3696、《切二》钟韵即容反“纵”小韵收三字,与此同。《王三》“纵”小韵收五字,《王二》收5字,云“三加二”,首字作“”。

2)a《切韻》唯有了達、蓼菜、目睛明瞭、長四字之外,更無了音之字。(法华音义,492c繚戾)

2)b繚音力小反,繞也。《說文》唯有了達、蓼菜、目精朗瞭,更無了音字。(《玄赞》卷10,854a)

《玄赞》“说文”二字一本无,疑“说文”当作“切韵”,窥基音义序云:“製玄贊十卷,音訓一卷。贊以本論為先,有虧資於異典。音以《說文》為正,微訓採於餘。”

《切三》篠韵卢鸟反小韵收4字:“了,(无释义)。蓼,菜。瞭,目睛朗。(髟),长皃。”P3693同。《王一》增至7字,且“了”增加了释义“畢”;《王三》增至11字。瞭,今所见《切韵》残卷、王韵均作“目睛朗”,与窥基所引“目睛明”不同,《广韵》篠韵作“目睛明”,萧韵作“目明也”;《集韵》作“目明”。

《音义》与《玄赞》所称《切韵》“了”音字字数不同,一种可能是《玄赞》引文有脱漏,还有一种可能是窥基著《玄赞》和《音训》时参考的不是同一种《切韵》笺注本。《玄赞》(卷1,658c)云:“序品等义并如《音训》。”又云(668c):“逮音(徒载反)如《音训》释,至也,及也。”卷4(729c)又云:“释迦能姓,牟尼寂号,今略言。文如《音训》说。”可见《音训》完成在前,《玄赞》在后。

P3798东韵薄紅反小韵仅2字,与窥基所言相同。《切二》《王三》薄红反收4字,《王二》8字,云“四加四”。窥基虽不言《切韵》,但实际是以《切韵》为标准的。

4)剬字多官反,四。齐政貌。(敦煌写本《马头罗刹忏悔文》,引自上田正1984:463)

《切三》寒韵“端”小韵收4字,与此相同。《王三》收9字,两书释义均为“齐。”

(二)形音义说解与《切三》相同

上引3)a、3)b训释“蓬勃”时,提到“勃”的同音字及其意义,虽然不提《切韵》,但却和《切韵》是一致的。《玄赞》注音、释义、辨形,有的明确说明是引自《说文》《玉篇》《字林》,没有说明出处的,可能都与《切韵》有关。现略举几例:

1)唼音《玉篇》所甲反,鳧雁口食曰唼。今既入口,應作,子答反。古作唼者,即鳥食啑喋字。啑音所甲反,喋音丈甲反。(《玄赞》卷6,769b)

《切三》合韵子荅反:“,人口。”狎韵丈甲反:“喋,啑喋,鸟食。啑所甲反。”所甲反:“啑,啑喋,鸟食。”《王韵》同。

2)悶絕躄地,地者生死處故。擗音房益反,撫心也。今既倒地,正應作躄。亦有作僻,邪僻之義。

(《玄赞》卷6,774b)擗地:上脾伇反,撫心也。有作躃,倒。有作僻,匹尺反,邪也。非此義。(法华音义,488b)

《玄赞》“躄”应写作“躃”。《切三》昔韵房益反:“擗,撫心。躃,倒。”必益反:“躄,跛躄。”芳辟反:“僻,误。”《王三》同。

3)抹香者,若手摋摩作抹,細壤土作抹,塗飾作瀎。今既別有塗香,故應作(粖)。《玉篇》粖者亡達、亡結二反,粥糜也。碎香如糜,故作粖。碎香如細壞土,應作。(《玄赞》卷7,788c)粖:莫割反。若手摋摩作抹,塗飾作瀎。今既別有塗香,應為抹(粖)字。《玉篇》粖,亡達、亡結二反,粥糜也。碎香如絮也,故作粖。若如細土,應作。(法华音义,489b)

《切三》莫割反:“掠,抹摋,手摩。,壤土。瀎,塗拭。”P3694同,“塗拭”作“塗试”。两书均无粖字。《王三》《王一》有,释为“糜”或“靡”。

4)磨音莫箇反。若莫波反,應作摩。摩,研也。(若)鬼作魔,尼作,病作。都無磨作摩音。(《玄赞》卷7,790c)磨以:莫可反,研也。若莫波反,作摩,灼也;作,鬼作魔,偏平作。無平音。(法华音义,489b)

根据经疏及音义,窥基所见韵书、字书里,“磨”没有平声读,但口语里“磨”读平声,所以要强调“都无平音”。但今存《切韻》《王韵》除《王三》外,平声皆收“磨”字。各书收字如下:

可以看出,《切三》最接近窥基所引之《切韻》。

5)閦音初六反。若齊作珿,直貌作矗,廉謹狀作齪。不知閦字所出。(《玄赞》卷7,797b)

《切三》初六反:“珿,齊。矗,直貌。,廉謹狀。”《王韵》同,本小韵均只有3字,且不收“閦”字,与窥基所说“不知閦字所出”相同。《广韵》收“閦”字。

6)弊,困極也。又作嫳,音扶列反,輕薄易怒貌。弊,妜也。妜音於悅反。(卷《玄赞》卷9,817c)弊惡:上毗袂反,困也,亦為篇列反,上弊同訓輕薄易怒皃。嫳,妜,急性也。妜音於悅反。(法华音义,490b)

《切三》妜,薛韵於悅反,无释义。嫳,扶列反,嫳妜,輕薄易怒貌。《王二》同。《王三》薛韵於悅反:“妜,嫳妜。”扶列反:“嫳,怒。”

7)怨音於願反,無平音。又屈者作冤,枉作惌,屈草自覆作宛。故無也。嫌音戶兼反心不平也。(《玄赞》卷9,823a)怨嫌:上於願反。屈在冤,枉作惌,屈草自覆作冤。其怨字無於袁反。下兼反,心不平也。(法华音义,490c)

《切三》元韵於袁反:“冤,屈。又冤句,县名,在济阴。枉。宛,屈草自覆,又宛县,在南阳。”添韵戶兼反:“嫌,心不平。”《王三》同。根据窥基所说,口语里“怨”当有平声读,但唐代韵书无此记载。怨读平声,见于《广韵》。

从上可以看出,初唐窥基所引《切韵》,非《切三》,但与《切三》相当接近,这也说明《切三》是最接近早期《切韵》原貌的。

三 从《切韵》到《切三》《王韵》

《切韵》作为一部韵书,唐人最早引用它的是贞观年间的元康(上田正1984)。玄应著《众经音义》,不及《切韵》,可见其时《切韵》名尚不显。玄应曾参加玄奘译场,窥基为玄奘首座弟子,两人都曾为鸠摩罗什所译《妙法莲华经》作注,玄应不引《切韵》,而窥基却征引颇伙,据此可以推定《切韵》是到高宗朝以后才为人所重。

唐人对《切韵》的修订,学界传统一致的说法是增字、加训、刊谬,但具体的情形却不得而知。根据上文的考据,我们可以得出唐人修订的几种方式:

(一)注音

第一,改变反切用字,但不改变读音。

第二,改变某些字的小韵归属,亦即间接改变了读音,如上文提到的“歧岐”。

(二)释义

第三,《切韵》对一些常用字不作注释,有些词义项较少,唐人对前者则补充注释,对后者则增加义项。

[附记]本文曾在贵州省语言学会、遵义师范学院中文系举办的“2009汉语言文字学与贵州文化高层论坛”研讨会上宣读。

注释:

①本文所引《切韵》残卷以及其它唐五代韵书均据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引文皆据原文用繁体。

②匿名审稿人指出:佛典经书引用《切韵》情况复杂,引用时可能存在割裂《切韵》的情形。在贵州会议上也有学者提出类似意见。这种情况当然有可能存在,但是目前同样缺乏必要的文献佐证。从明清以来的小学著作辑佚实践来看,学者们基本上是把引用段落视为原书必有的内容。

标签:;  ;  ;  ;  ;  ;  

唐代初佛经“切韵”的引进研究_切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