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论文_赵玲

应用型本科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论文_赵玲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 四川成都 610400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社会对审计人才需求情况,接着分析了应用型本科审计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最后对应用型本科审计学课程体系的实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人才培养;审计学;课程体系

引言: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传统本科教育的同质化体系已逐步分化,本科教育已形成学术型本科与应用型本科的两种模式,面向人才市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必然与人才能力化趋势的规格特征和社会对人才的岗位需求特点相适应,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也随之而变革。应用型本科不是学术型本科的低层版,也不是高职高专的加强版,而是与学术型本科属于同一层次的两个类型,与高职高专属于同一类型的两个层次。

1社会对审计人才需求情况分析

1.1社会对审计人才数量需求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审计工作在维系经济发展秩序中的作用愈显重要。通过审计工作可以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查、评价、提出建议,从而有助于宏观经济调控和微观经济管理,促进国民经济管理水平和绩效的提高。我国审计事业迅速发展,而现有审计人才在数量上缺乏,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调研和相关媒体调查,我国5~10年中大约需500万名审计学专业人才,目前审计人才市场需求缺口达318万,其中,政府审计人才需求缺口12万,内部审计人员需求缺口290万人,注册会计师人才需求缺口16万人。有资料在提到我国审计人才缺乏时这样表述:“依靠现有的审计人员如果对政府部门所有的审计对象审计一遍,需要28年的时间。”这种表述虽说有些夸张,但足以说明政府审计现有的8万专业人才与需求相比远远不够。

1.2社会对审计人才质量需求分析

审计作为经济领域的高层次监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全新挑战,尤其是现代化管理系统的实施,对于审计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随着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审计的职能和审计工作领域有了较大的拓展。纷繁复杂的经济业务不断出现,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审计手段和审计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审计工作本身不再局限于监督会计核算上的错弊,更为重要的是发现那些相比以前更为复杂、更不易察觉的经济问题,以维系国家经济安全、规范整顿经济秩序。审计抽样、重要性与审计风险、IT审计技术、分析性复核等现代审计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管理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融入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因此,社会对审计人才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加入WTO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不断融合,全球经济一体化、资本流动国际化使得财务信息量越来越大,财务报告也越来越复杂,审计人员对公司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及可靠性进行判断的难度越来越大,审计工作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只有高素质的审计人才才能符合审计行业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与国际惯例接轨,我国不断推出新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使得审计人员面临着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的严峻挑战。

2应用型本科审计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应用型本科审计学人才能力需通过开设相应的课程完成。且课程体系以专业领域为导向,强调“优化基础,口径适当”,其课程体系为“I”型或者“Y”型。应用型本科审计学课程体系为专业纵深型结构,其特点是在一定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的基础上,着重向某一专业方向发展,以“I”型为基础,渗透“Y”型的课程体系。应用型本科的“I”型课程结构为:通识课程、学科基础、专业课程三位并举。应用型本科的“Y”型课程结构是以“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素质结构模型课程体系。

2.1通识课程

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中的通识课程主要包括教育部规范的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通识课程。具体可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职业发展就业指导、形势与政策教育、大学生体育、大学生英语、高等数学、应用文写作、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其主要对应的能力为良好的品德修养和思维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良好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具备一定的评议以及获取信息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2.2学科基础

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中的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的设置,应体现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的“技术理论——技术知识——实践”的特征。

应用型本科审计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主要是技术理论课程与一部分技术知识课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一般可开设基础会计学、审计学基础、会计信息化、管理学、统计学、经济法、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审计学、计算机审计、企业内部控制等课程。这部分课程对应的能力为熟练掌握会计学、理财学、管理学知识,掌握金融学和经济学、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为审计实践打下深厚的基础。

2.3专业课

应用型本科审计学的专业课主要是实践课程。一般可开设财务报表审计、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审计综合实训等课程。课程对应的能力目标是能够综合运用审计学专业的专业知识,将所学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具有从事审计工作的能力,能独立分析和解决审计学领域的实际问题,能根据时事的发展作出应变。

2.4素质拓展课程

应用型本科的素质拓展课程,是一个综合型的课程组,包括内修与外修,内修包括德行、品行、知行,外修主要是行为能力(社会交往、工作能力)及身体素质。

内修素质拓展有两种形式,一种表现为隐含课程,在一些通知课程中隐含,另一种必修课程,通过校内或校外社会活动进行。外修可专设相应的单元课程来完成,形式可以为作业、竞赛、达标等专门项目。

3应用型本科审计学课程体系的实施

应用型本科审计学专业的课程体系采用学校主导、多元协同的培养模式,注重学做结合、项目载体的教学方法,形成能力为导向、多元参与的评价机制。应用型本科审计学的课程实施以校内理论教学为主,实训教学为辅,同时引入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参与共建立的校外实践基地平台,第一至第二学年主要在校内学习,假期可到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短期见习,第三学年开始,安排若干实训周与校外实训基地联合组织实践性的教学(企业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较多,需要大量助理审计员的时候较为适宜),实践内容可以是教学内容中的某个单元,也可以是某专设实训课程,这样逐步加大实训的内容,将已经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能力,学生在实践中对专业的认识不断加深与具体化,为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撰写作前期准备。第四学年以实践教学为主,校内的教学为数不多的实践应用课程,如,社会审计工作、内部审计、审计综合实训,这部分的教学多为学做结合的教学模式,第四学年主要是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这一学年是很关键的一年,应是外松内紧型的,学生的自主空间较大,但容易流于形式,学校应有具体的实践实施方案与细则,让学生有实践接收单位,有实践的内容,有实践的标准,有实践评价体系。

结束语:

此外,在实验实习的过程中,高校可以从审计机关、大型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聘请经验丰富的审计专业人士担任指导教师,既训练学生又培养师资。还可以聘请审计行业专家学者,通过举办专题报告、学术讲座等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积累审计经验。

参考文献:

[1]张朝辉.审计学课程实验巧设计[J].现代商贸工业.2018(22)

[2]靳思昌.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学》教材的编制与创新性人才培养[J].中国农业会计.2019(05)

[3]靳思昌.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学》教材的编制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J].经济师.2019(04)

[4]郭傲霜.高校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商业会计.2019(03)

[5]李娜.关于改进《审计学》教学的探讨[J].智库时代.2019(28)

[6]祝福冬.新形势下高校审计学教学方式改进策略[J].中外企业家.2019(13) 基金项目:此论文为四川省教育厅2018年度科研项目“基于民办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审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18SB0764。

论文作者:赵玲

论文发表刊物:《工程管理前沿》2019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7

标签:;  ;  ;  ;  ;  ;  ;  ;  

应用型本科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论文_赵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