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临床影响分析论文_李永慧

李永慧

陕西省宝鸡市解放军第三医院心内科 721000

【摘 要】目的:研究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病患焦虑、抑郁情绪的临床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实施急性心肌梗死病患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传统组病患给予常规基础护理,心理干预组病患则在常规基础护理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干预。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两组病患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进行评分。结果:心理干预组病患和传统组病患护理前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与护理前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相对而言,心理干预组病患护理后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均显著优于传统组病患,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病患焦虑、抑郁情绪的临床影响非常大,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病患焦虑抑郁情绪,促进其康复,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急性心肌梗死;焦虑、抑郁情绪;临床影响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8999(2015)9-0735-01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危急病症,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的冠状动脉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从而导致心肌坏死的一种较为严重的心脑血管性疾病,具有起病急、病情危重、死亡率高等特点[1]。病患临床一般表现为持续性胸骨后疼痛、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及心肌酶学的变化等,严重危害病患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2]。在急性心肌梗死病患治疗中,需注重心理护理,本文就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病患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病患焦虑、抑郁情绪的临床影响。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3年12月至2015年2月所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患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病患均经心电图、心肌酶检查确诊。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传统组50例,其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35~67岁,平均(51.24±5.45)岁,发病时间3~48h不等,平均(11.93±2.45)h。病因:高血压15例,糖尿病13例,冠心病22例。病变部位:急性下壁心肌梗死12例,前间壁梗塞10例,后侧壁梗塞8例,前壁梗塞8例,广泛前壁梗死4例,心内膜下心肌梗塞8例。心理干预组50例其中男22例,女28例,年龄35~68岁,平均(51.21±5.75)岁,发病时间3~48h不等,平均(11.52±2.13)h。病因:高血压14例,糖尿病14例,冠心病22例。病变部位:急性下壁心肌梗死12例,前间壁梗塞11例,后侧壁梗塞7例,前壁梗塞8例,广泛前壁梗死4例,心内膜下心肌梗塞8例。两组病患一般资料经过统计学t检验和卡方检验均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传统组病患给予常规基础护理,所有病患给予基础护理,第一,对病患的主要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进行严密监测,并针对病情轻重程度、变化情况等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做好抗感染处理,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为病患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对病房环境进行清洁消毒,保持温度湿度在合适范围内。第二,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时会带来较为强烈的痛感,极有可能导致病患情绪失常并加重病情,故护理人员应给予病患常规服用消心痛,若为达到快速镇痛的效果则可对病患进行肌肉注射哌替啶。第三,急性期24h病患应保持卧床休息,全部日常由护理人员帮助进行,病情稳定后,可指导病患适当进行腹式呼吸、起床、站立等,在护理人员协助下自主进行洗漱、进餐等日常活动,7d后鼓励病患进行室内行走、散步、上下楼梯等。

心理干预组病患在常规基础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①音乐心理护理。指导病患采取舒适的体位,以耳机给病患提供节奏舒缓的音乐,将音量控制在60dB以下。在音乐放松训练的过程中避免探访者、电话等干扰。在音乐声中进行肌肉放松,将身体各部位肌群绷紧、保持、放松,体验放松的感觉。在音乐背景下引导病患冥想,想象的内容包括大自然景观、良好的自我体验等[3]。②心理健康教育。病患在入院之初,即对其进行积极的疾病知识和相关诊断治疗信息的宣教和科普,让病患对疾病有系统的了解,告知其诊治中的注意事项、治疗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并介绍目前临床治疗的先进技术手段(如溶栓治疗、介入治疗等),鼓励病患树立治疗的信心。对合并严重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的病患,要通过与病患的积极交流,了解病患的顾虑,并帮助病患解决困难,疏导不良情绪,以科学合理的心理学护理手段,包括心理暗示、注意力转移等方面改善病患的心理状态,以轻松积极的心态面对治疗。

1.3观察指标

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病患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进行评分。两组评分均以<50分为正常,而≥50分为存在明显负性心理情绪[4]。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病患一般资料和干预结果等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病患年龄、病程和情绪等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性别和疾病类型等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心理干预组病患和传统组病患护理前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与护理前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相对而言,心理干预组病患护理后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均显著优于传统组病患,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2。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病患由于病情重、发展迅速、住院治疗时间长等原因常常令病患产生焦虑、抑郁、悲观、恐惧等不良情绪[5]。一些病患因为长期住院,亲友不能随时陪伴而感到孤独甚至认为被抛弃而自暴自弃,不配合治疗。种种不良情绪可以直接影响病患生活质量甚至治疗效果[6]。

鉴于以上原因,心理护理在近年来逐渐开始应用于临床护理,护理人员通过对病患的细心护理和心理支持,可以获得病患信任,提高病患康复信心,减少病患各种负面情绪,开朗乐观的治疗态度和愉悦平静的心情令病患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

本文比较了实施不同护理方式后急性心肌梗死病患心理情绪变化情况,结果可见,加用心理护理实施干预病患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都显著低于传统组,心理状态更优。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病患焦虑、抑郁情绪的临床影响非常大,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病患焦虑抑郁情绪,促进其康复,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王莹.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理状态改变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4,52(17):24-25.

[2]木琼,邓永莲.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11(12):3545-3547.

[3]黄乐珍.心理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负性情绪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北京医学,2014,18(6):502-502.

[4]张龑敏.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26(18):2774-2775.

[5]欧文娟.心理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不良情绪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3,121(25):520-520,521.

[6]王海兰.心理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3,12(4):59-60.

论文作者:李永慧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学报》2015年9月第30卷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2

标签:;  ;  ;  ;  ;  ;  ;  ;  

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临床影响分析论文_李永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