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经济成就的成因分析_经济论文

印尼经济成就的成因分析_经济论文

印度尼西亚经济成就的原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印度尼西亚论文,成就论文,原因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5年印度尼西亚独立50周年。在半个世纪的经济发展历程中,印度尼西亚已从一个贫穷的殖民地国家发展成一个经济繁荣前景看好的国家。独立后的前20年,在苏加诺总统领导下,虽然严重的政治、宗教及种族冲突时有发生,但印度尼西亚还是作为一个独立和统一的国家生存下来。后30年在苏哈托总统的领导下,举国上下致力于经济发展。步入90年代,这种长期努力所带来的经济成就开始受到世人瞩目:平均每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7%;贫困现象正在消失,1994年人均GDP 已达760美元,1995年估计可达840美元;过分依赖石油生产与出口的经济正在朝多元化方向发展,财政收入中石油与天然气所占的比重已从5 年前的40%降到1994年的20%;海外资本因其国内政局稳定、投资环境的改善,经济发展持续稳定而大量涌入,仅1994年到位的237 亿美元几乎是1993年81亿美元的3倍。

促成这些经济成就的首要原因是国内政局的长期稳定。苏哈托总统执政已有30年,他的任期还将继续到1998年。30余年的统治虽在不少西方人眼中颇有个人专权之嫌,但毕竟带来政策与各种主张前后一致、政局长期稳定的局面。印度尼西亚政府在维护政局稳定的过程中做出了不少努力。例如,1994年11月APEC18国首脑会议期间,就成功地阻止了东帝汶26名示威者非法进入美驻雅加达使馆事件的进一步扩大。又如,一些富有的工商业主与广大劳工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一直是印度尼西亚社会不安定的因素。这些富人中不少是中国血统的印尼国民,贫苦阶层对富有者的忿恨有时会转变成种族矛盾。印度尼西亚政府就用提高最低工资水平的办法来缩小收入差别,减少不满情绪。1994年把最低工资水平提高35%,并且强制执行。加强法制建设也是一种安定社会秩序的努力。1994年政府迅速采取行动,对国家开发银行6.4 亿美元欺诈案牵连到的几名高级银行官员及商人,以贪污腐化罪而绳之以法。法制建设已步入正常轨道,政府对违法事件严惩不贷的举措对社会风气的好转与秩序安定至关重要。《亚洲商业》(Asian Business)根据被调查的公司与企业对国内市场、出口市场营业额、利润、公司前景与宏观经济环境这些问题的看法加以量化测试,所得出1989年印度尼西亚国民信心指数为79,1994年为87。而香港这两年的信心指数分别为73与66,新加坡为78和79,菲律宾为90和74,泰国为85和77。可见政局稳定促成企业家对印度尼西亚市场的信心在增强。

积极吸引外资是促成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重要原因。印度尼西亚政府为鼓励外资投入而所做的努力,包括各种优惠政策的制定和放松各种管制,包括:外国投资者可以拥有企业100%的资产,15年后只须把1%的股票转让给当地投资者;一些重要部门,例如交通、能源、机场与海港等基础设施过去一直不允许外资涉足,现在也对外开放;对业主征税的税率也从33%降到30%,印度尼西亚财政部长在1994年下半年宣布要进一步削减到25%。印度尼西亚政府吸引外资的做法还包括鼓励国内公司去海外上市。过去印度尼西亚只有石油公司的股票能在海外证券市场上吸引投资者,1994年其国际电话公司(Indo sat)成功地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发行了12亿美元股票,不但为国内建设筹集了足够的资金,也使海外投资者看到了政府通过出售股票来实行国有企业部分股权私有化的坚定努力。印度尼西亚的工商部长甚至认为为改善基础设施,政府可以把有关项目52%的股份私有化。为吸引外资,印度尼西亚政府还改进了外资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开业后须转让出去的做法(BOT),施行BOO( Build─own─operation),即让外资建成项目, 自己拥有并开业运行来吸引外资。这就增强了外资对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的兴趣。例如,英国特拉法格豪斯(Trafalgan House)已与政府签约投资一项收费公路的Boo项目,另外几家外资公司也在竞争价值26亿美元的新电话线路Boo的立项。

上述经济成就的第三个原因是政府为改善宏观经济环境做出了重大努力。例如,1994年高达9.24%的通货膨胀率一直处在当局的严密监视之下。印度尼西亚宏观金融决策部门为防止外资的迅速大量涌入构成加剧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采取有计划地控制外资流入, 1995 年初已有120亿美元外资在等待审批。为控制通货膨胀, 印度尼西亚中央银行总裁一再敦促各商业银行减少对房地产部门的贷款,以避免这个周期长、投资大的经济部门过多的投资构成通货膨胀的诱因。此外,中央银行还严格控制货币供给。1995年准备把1994年23—24%的货币供给增长率削减到10%以下。自1995年初墨西哥金融危机之后,一国经常项目的赤字过大再次被认识到是造成外资大量逃逸的重要因素。印度尼西亚政府正在采取各种措施,拟把1995年的经常项目赤字控制在42 亿美元左右, 即GDP2.5%的水平内。 政府改善宏观经济环境成效显著: 印度尼西亚1994年的GDP增长速度为7%,1995年估计可达7.2%。 为降低通货膨胀率,以提高利息率来减少流通中货币量过多的压力,因此1994、1995年的利息率分别提高到17.0%和19.0%,1994年外债为920亿,1995 年估计为1000亿美元,外汇储备这两年均为120亿, 当年应付外债本金和利息与当年出口收入的比例,1994年为32.4%,1995年估计可降到30%。

最后,发展民族工业,改变单一经济结构也是促成经济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 印度尼西亚最大的汽车生产公司阿斯却拉国际公司(Astra International)1993年销售额已达27亿美元,总资产达20亿美元。印度尼西亚水泥厂(Indocement)和印度尼西亚食品厂(Indofood)1993年销售额和资产额也分别在13亿美元和23亿美元;5亿美元和4.7亿美元。由于各种民族工业的大力发展改变了过去石油工业一枝独秀的经济结构,1994年石油、天然气的产值只在GDP中占12%,而其他工业占23% ,农业占18%,贸易占17%,建筑业占6.9%,银行业占5.5%。1994年的出口商品总值中,除了石油与天然气的93亿美元外,木材、服装也分别创造了54亿美元和31亿美元的外汇收入。印度尼西亚的国民经济,正在朝多元化的方向健康发展。

当然,当前的印度尼西亚宏观经济运行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边远农村的贫困问题依然严重;近192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国土和1.9亿人口中,农业雇佣了51%的劳动力,服务业也达24.5%,而制造业只有12%,说明其广大的国土多为农业地区,大部分还是农业人口,三大产业结构仍然处在较低级的发展阶段。此外,基础设施与电力供应不足,也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但是,50年来印度尼西亚经济的发展过程告诉我们,这个宏观环境良好的东盟大国正在步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标签:;  ;  ;  ;  ;  

印尼经济成就的成因分析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