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阅读策略的发展与应用调查_读书论文

小学生阅读策略发展及应用情况的调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调查研究论文,小学生论文,策略论文,情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 本文为上海市普通教育科研课题《小学生阅读策略发展及教、练研究》的前期研究成果。主要研究人员:周龙兴、周晓岚、姚秋萍、刘小英、沙玲珍、王云、赵建芳、宋进喜。

一、问题的提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提高阅读效率,掌握一定的阅读策略是必需的。所谓阅读策略,是指在阅读过程中为完成阅读任务而采取的一切有效方式与手段,包括对学习方法的选择以及怎样组合、操作使用等方面的决策。由于种种原因,以往对阅读策略的研究近乎空白。为了了解小学生阅读策略发展及应用状况,正确归因,寻求对策,使我们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具有科学性、针对性,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和学生的阅读水平,极有必要进行这方面的调查研究。

二、调查的对象、方法与内容

1.调查对象:本区七所城、乡小学1-6年级的512名学生与相应学校的120名语文教师。

2.调查方法及内容:

(1)问卷调查。对学生的调查卷中,我们就“阅读程序”、“阅读理解”、“阅读预测”、“对问题的处理方法”、“阅读中常用方法”、“课文标题意识”、“文体意识”等10个方面,设计了22道问题。基本题型为定案型与半定案型。结果因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有许多问题尚未碰到,所以只选择22道问题中的一小部分。最后作为统计分析用的有效问卷450份。

对教师的问卷共十道题,主要涉及“阅读教学现状”、“影响效益的主要原因”、“学生在阅读方面的问题”、“优差生在阅读上的差异”、“阅读中文体差别”、“自己的有效方法”、“策略教学的内容”、“阅读教学的地位”、“阅读教学的目标”等几方面,发出调查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

(2)采用“活动产品分析法”对七所小学1-6年级10个班级的学生分别进行阅读技能测试。一、二年级内容为儿歌、与课文难度相当的短文;三——六年级为篇章阅读,内容选自各年级的课外阅读材料。每一测试内容中包含对“字、词、句的理解”、“对文章内容、意思的理解”等3-4个方面。题型有“选择”、“判断”、“填空”、“改错”、“简答”等,主要考测学生在阅读中解决问题的方式。高年级测试卷中还设了两个关于解决问题途径的问题。

最后我们对上述三个方面的调查结果加以整理、统计,并将三方面的调查测试结果相互印证,对照分析,得出结论。

三、结果与分析

1.阅读程序处理

在所调查的全部对象中,45.3%的学生习惯“从题目——结尾”的一般顺序阅读,先看题目,再看课后问题,然后看文章的占23.5%,直接从课后问题入手的占19.4%。采用其他方法的占3.6%。

在阅读过程中具体策略的运用上,全部被试中有81.26%的学生只会用“细读法”,他们“总是从头到尾逐节地往后读,一直到读完”;而“能根据要回答的问题或阅读要求,有重点地阅读”,即“细读与略读”结合的被试只有14.11%,采用其它读法的占4.6%。

2.阅读理解策略

“理解”是阅读的核心任务。用什么方法去理解有关的词、句与问题,既反映了读者的学习能力,也反映出策略水平。对学生阅读理解策略运用的调查结果如下:

表1 小学词义理解策略应用情况

数据显示在采用查字典理解词的,二年级中的比例最高,这有可能是由于刚开始学习查字典,与教师的倡导有关,其次是他们理解词语的其他方法掌握不多。“利用语境”这一栏中的两列数据,前者是“联系词语所在句子理解词义”,后者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从表中可知,从三年级开始利用“语境策略”来理解词义的人数比例比二年级有明显升高。这表明随着学生年级升高,阅读机会的增多,经验与方法的积累,词汇的丰富,理解词义时对工具书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这完全符合学生阅读技能发展的特点。

表2 小学生句子理解时的策略应用情况

上表是小学生理解句子时所采用的策略及应用情况。“词义策略”是指先理解句中关键词义,再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这儿的“语境策略”主要是指联系上下文。从表中可见学生中采用这两种策略的比例较高。“句法结构策略”指的是先弄清句子“讲什么(谁)”,“讲它怎么样(干什么)”,即分清主、谓语部分,再理解句义。二、三年级的学生中采用这种方法比例高于其他年级,这主要是由于他们以句子作为教学重点的关系。但三年级又因开始转入段的教学重点,所以采用“语境策略”的人数较二年级有明显增长。这也说明了教学内容对学习策略采用的影响及内容决定方法的原则。“交叉策略”是指前三种策略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策略的综合使用。用这一策略来理解的正确率一般要高于某一种策略的单独运用,但采用这策略的比例不很高,表明学生的理解策略运用上存在着单一性倾向,不善于综合运用,应引起广大教师注意。

表3 小学生对文章内容、意思理解的策略应用情况

表中“自下而上策略”是指先理解关键词、句,进而理解段、全文的方法。“自上而下策略”是指先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与意思,然后理解有关的词、句。据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学生中大部分采用“自上而下”的策略理解全文。但在二年级中43.2%的人采用“自下而上”策略,这可能与二年级以句子教学为重点有关,篇章意识较弱;另外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尚未达到“整体把握”的程度有关。但五年级被试中竟也有42.6%的人常用这一策略,这又可能与教师的指导有关。由于近几年提倡阅读“从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结构,因此三年级以上的各年级中采用“自上而下策略”的比例较高。

3.因文定法策略

小学语文课文中,主要的文体是记事、写人、写景、状物四种。在阅读时能首先进行文体辨别的占全体被试的26.9%,从来不分它属于哪一种文体的占8.8%,在读完一遍后再辨别文体的占35.6%,边读边辨别的占26.9%。从分年级统计数据看,首先进行文体辨别的人数比例四年级最低(8.2%),五年级最高(40.7%)。能在弄清文体后再选择相应方法阅读的学生还不多。全体被试中竟有50%的人回答总是用同一种方法读各种文章,六年级中有55.6%的被试是这样。

4.阅读预期策略

阅读预期又叫阅读预测,指读者对阅读内容的预见或猜测,是阅读理解的重要技能。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借助有关信息的提示,利用头脑中贮存的生活经验和语言知识,对读物的内容、意义有所预测,随后加以证实,否定或改进,从而达到真正的理解。阅读预期策略可提高阅读的主动性、理解水平和速度(《教育大辞典》第5卷314页)。据调查有52.4%的学生能在一开始阅读时和经常进行阅读预测,从不进行与很少进行阅读预测的分别占26.3%和15%。再结合被试日常阅读成绩,读懂一篇文章需要的阅读遍数,以及对语文的态度,发现能经常采用阅读预测策略的学生,在上述三方面都要比不会用预测策略的学生好。喜欢进行阅读预测的人数比例二年级最高(35.1%),而六年级最低(8.6%),这种高低年级的倒挂,是否因低年级学生爱猜想,对阅读有种新鲜感,而高年级对阅读多而产生了麻木感造成的呢,还是我们的教学造成的?有待另行研究。

5.课文标题破解策略

题目是文章的窗口和眼睛,阅读中对文章题目的破解、分析,捕捉“题眼”,据此预测文体、文章内容,是提高阅读效率的一项重要策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课文标题普遍较重视。全部被试中48%的人回答“对标题十分重视,总是要先分析一下,或根据题目猜测文章主要写什么”。29.1%的被试“有时能这样做”,这方面做得好的是五年级,较差的是四年级。对题目看过算数或很少注意,重点看文章内容的被试,分别占5.9%和10%。而这部分学生大多不喜欢语文,阅读成绩也较差。

已有研究表明:阅读同一文章,有标题一组的被试与无标题的一组,其记忆效果有显著差异,前者明显优于后者,阅读的速度也是前者快于后者,这告诉我们:应重视对标题的教学,从课文标题的破解入手,作为一项阅读策略,应让更多的学生熟练掌握。

6.关于生成技术的应用

所谓生成技术,是指在阅读中运用圈、点、划、做笔记、卡片等手段,是提示、关注学习重点的一系列具体方法。这方面做得最好的是二年级,有64.9%的被试回答“总要在课文中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划些符号或写些提示的话”,其次是三年级与五年级人均有55.8%的学生能这样做。最差的是六年级,只有24.8%的人能这样做,47.5%的人只能是“有时会做些符号”,还有25.4%的学生“只用眼睛看不到任何符号”,这一比例是各年级中最高。从总体看来,生成技术在阅读中的运用中低年级要比六年级好。目前六年H版语文教材已专设单元,明确要求学生学会做批注、画符号、做卡片等。这充分说明生成技术在阅读中的重要,是学生应当掌握的一种学习技能。而现在六年级竟不如低年级,这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不够重视,提倡不力,这是不应该的。

四、问题与对策

综合各方面的调查结果,发现在阅读策略教学上有几个问题比较突出。

1.学生的阅读程序过于死板,阅读方法单一。调查发现有81.26%的学生只会用“细读法”,从头至尾一字一句地读,而不能采用有重点的细读与了解性的略读相结合的方法,阅读效率低。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片面强调“要从头至尾逐字逐句地读,咬文嚼字地读”,而且只讲这种读法,否则,便批评为“粗枝大叶”、“不认真”等等。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习惯于从头到尾逐节讲解,长此以往,学生也就认为只有这一种阅读程序与方法了。

2.因文定法的意识不强,很少能根据文体特点采用相应读法。从调查结果看,有二分之一多的学生“总是用同一种方法读课文”,其中六年级中也有55%的学生只会使用一种方法读所有的文章,而且比例之高为各年级之最,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现在许多人认为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强,实际上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学到较好的学习方法,更缺乏如何用已有的学习方法,即学习策略的指导,这严重地妨碍了学习能力的提高。而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责任在于我们教师。根据对语文教师的调查,许多教师本身对阅读策略了解很少。如问到“应教给学生哪些具体的阅读方法”时,大多数只能笼统地说出二、三条最常用的方法,如“联系上下文理解”,“抓事情的经过”,“抓人物的言行”等。而问及“你认为阅读水平高的学生与低的学生,他们阅读方法有何不同”时,绝大多数人心中无数,只能回答“优生学习态度好,理解能力强”,“差生懒惰,怕动脑,不会理解课文”等似是而非的答案,对学生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上,也未能深入揭示内在原因。如此,当然不能使学生的读书方法丰富起来,更不可能有效地进行学法指导了。

3.较大部分学生不会运用阅读预测策略,阅读时缺乏明确的目标,显得被动、盲目,也不大会利用课后的问题进行阅读的自我评价和检测。甚至很大部分学生对课文后的问题不予重视。这可能与我们的教师习惯于独自向学生提问,要求他们回答而很少要求自向自答的做法有关。

4.其它问题,如被调查教师普遍认为当前阅读“教学的方法不够科学,难以操作”。还有学生虽然对阅读理解中的“语境策略”比较熟悉,但从调查中“阅读技能测试”的结果看,理解的正确率还很不理想,对有关词语在上下文中意思的理解,正确率一般在70-75%,个别词语的理解正确率只有48%,因此这方面还需加强“与上下文如何联系”的指导,还有生成技术的应用,在高年级中也不理想,应当分阶段、分项目加强指导与应用。

据上分析,我们以为,要改变上述不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应当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阅读心理学研究表明,阅读者已经掌握的知识对理解一篇文章的作用,不限于知识内容的本身,更重要的是是否掌握了一般的典型的知识结构。读者应当在读了文章开头部分就能决定,什么样的知识结构最适合于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与意义。能否较早地确定理解读物的知识结构,是阅读能力高低的标志之一。而要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一是我们应教给学生必要的文体知识,使学生了解常见文体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并知道各种文体的基本阅读规律、方法与要点,会因文定读法。奥苏伯尔的“预先组织装置”理论认为,如果在阅读时脑子里事先已经储存了与文章有关的基础知识,确实有助于学习和保持文章材料。鲁姆哈特的“深层结构”理论则更明确指出:读者或听众对故事的理解有赖于两方面的知识,(1)关于标准的基本结构知识,(2)掌握在表层文章中表达这些结构的规则。由此可见,文体知识在阅读中是必需的。二是应当加强阅读预期策略的教学,提高学生阅读时的主动性,应使他们掌握常用的预测方法,如据题预测文体,主要内容,文章重点与中心,可能要回答的问题,据前文内容预测结果等等。

其次,我们应当努力使教学方法可操作化、有序化,要点清楚,使学生可以模仿,重复操作。最好是将阅读方法归类、命名,列出基本操作步骤,指出它的适用对象与范围与相关课文结合,教给学生。并教会学生根据文体、阅读要求等选择相应阅读方法的方法,也即掌握基本的阅读策略,强化策略指导。

其三,阅读目标应当清晰、具体,可测化,使之成为学生阅读课文时自我检测、自我评价,调节阅读行为的工具。教师应该对一篇课文、一个单元分别列出具体清晰的阅读目标,而不能笼统地定为“使学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等等,应根据知识点来制订阅读目标,逐步养成学生有目的阅读的习惯。另外还应指导学生应用阅读目标调节自己的阅读行为,评测阅读理解,学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标确定阅读策略,提高所用方法的针对性与效率。

五、调查的简要结论

1.小学生阅读策略发展有其年龄特点,受知识水平与阅读经验的制约。但有些阅读策略,如“语境策略”的掌握运用有个突变期,大致而言,三、四年级处于较不稳定时期,三年级处于变化较迟钝的发端时期,四年级则处于发展较快的时期。

2.阅读策略的运用虽受个体认知习惯、方式的影响,但受教师教学方法和要求的影响更大,年级越低教师的影响较大。同时也说明学习策略具有可教性。

标签:;  ;  

小学生阅读策略的发展与应用调查_读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