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走出心理困境的途径分析_心理健康论文

贫困大学生走出心理困境的途径分析_心理健康论文

贫困大学生走出心理困境的途径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困境论文,贫困论文,途径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9)02-0096-02

社会资助、学校关爱,帮助贫困生缓解经济压力,是减轻贫困生心理负担的一个有效途径。但要解决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最根本的出路还要靠贫困生本人,即通过老师同学的帮助,贫困生自身锻炼,自我调节身心,从而提高心理素质,摆脱心理困境,达到自我维护心理健康的目的。环境因素只是引起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表面原因,即外因,任何现象的发生都有其内在的本质规定性,归根到底,贫困生的心理素质是影响贫困生心理的内因。因为,个人的心理问题不是被传染的,也不是由于外伤而导致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由个人自己“制造”出来的。所以,它只能通过个人的调适,包括在专业与非专业助人者的协助下的自我调适,经由一个类似再学习与再教育的过程,才能走向康复。因此,贫困生在成才的过程中,心理素质的锻炼,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笔者的长期观察、思考,贫困生应当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走出心理困境:

一、正视困难,树立正确的贫困观

贫困生在生活中总是处于一种卑逊的地位,面对独立与依赖、自尊与自卑、渴望理解与心理闭锁、冲动与压抑的矛盾,形成内心的激烈冲突,逐渐形成了他的自我生活方式。有些贫困生在冲突之下产生强烈的内部驱动力,促使他们去努力奋斗,产生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和心理趋向,乃至超越贫困的动机和意志行为。因此说,贫穷并不可怕,贫穷可以成为一种动力,贫穷可以铸就辉煌。而有些贫困生在这种冲突中消沉,自我评价偏低,产生不恰当的竞争和对现实的郁结,就可能形成错误认知,适应不良,造成心理问题。

贫困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贫困观,才能勇敢、真实地面对贫困,才能以一颗平常心接纳自我、贫穷的家庭和清苦的现实生活。心“清”才能致远,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业上,才能去找到克服贫困的途径。

首先,贫困生应正确看待贫困。物质贫困的产生绝不是学生本人的原因,因为学生还没有走上社会,还不能为家庭创造财富。从某种意义上说,贫穷也不一定是家庭的责任,某些地区的经济整体落后和某些意外事故,不是家庭所能控制的。埋怨社会、埋怨家庭,因贫困而感到丢人、羞愧、低人一等,是一种不合理的认知,无助于贫困的解决,唯一应做的是用自己的努力改变各种困难条件。

我们承认经济条件和物质财富在人的社会生涯中的作用,贫困生也应该通过合理的途径筹集到上学的学费和生活费用,满足生活之必需。但绝不是说,物质财富和良好的经济条件是万能的,贫困生没有必要掩盖自己的贫困。就人际交往而言,既有物质上的互助互利,当然也有精神上的互助互利,贫困生没有必要使用与自身经济条件不相适应的物质手段来处理人际关系,“君子之交淡如水”,不卑不亢,学术和精神上的交流,切磋学问,探讨人生,同样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样可以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贫穷并不等于落后,现在的贫穷并不意味着将来的贫穷。现代社会正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在向我们迎面走来。现实越来越让人们懂得,真正的贫困是缺乏知识、缺乏信息和获取信息的手段。懂得拥有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就是财富,并且是人生最可宝贵、永不枯竭的财富。因此,在人的一生中精神贫乏比物质贫乏更可悲、更可怕。贫困生现在虽然面临着物质上的贫困,但却已经站到了获取精神财富道路的起点,要百倍珍惜上大学的机会,掌握广博的知识和技能,利用现有条件去改变自己未来命运。一个人良好的生活习惯,对生活热爱的信念,对未来的理想,坚韧不拔的毅力,最终一定会改变一个人贫穷的命运。贫穷并不可耻,可耻的是自己甘于贫穷。

其次,贫困生对于学校的减免、补助、社会资助也要建立合理的认知,不能视之为一种施舍,更不能看作是荣誉,或者产生依赖的心理。对大学生的经济解困体现的是社会、国家和学校的关心、爱护,体现的是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受助者要激励自己奋发图强、报效社会的信念,将资助用到实处。同时学校在工作中要把资助给予生活真正有困难,自爱、自强的优秀贫困学生。

二、树立自信心,战胜困难

贫困是一种困难,也是一种动力,贫困在给贫困生带来焦虑和自卑的同时,从某种意义上说也给贫困生带来了一种机遇。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由于自卑总是造成紧张,所以争取超越的补偿动作必然会同时出现”。经济贫困给贫困生造成的压力是刻骨铭心的,面对压力,自暴自弃等于进入大学的努力前功尽弃,只有迎战贫困、克服贫困才能置于死地而后生。正视困难,超越困难,克服自卑,建立自信、自强、自立意识,在求学路上发奋成才,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品质和社会生存能力,用知识和能力来丰富和武装自己,以自己能够拥有服务于社会和人民的丰富而全新的知识和能力为荣。这是贫困生进入大学应该追求的目标。

贫困生克服自卑、实现超越的重要方法是改善自我认知,建立自信。自我认知,即个人对自己的看法。消极的自我认知会削弱个人的斗志与动机,使人将注意力集中于失败,从而使个人陷入难于自拔的恶性循环之中。自我认知积极的人,在人群中感到安全自信,能以“真实的我”的面目出现,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并以肯定的态度接纳自己。他既能接纳自己的长处与发展潜力,也能接纳自己的缺陷。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获得成功。成功可以增强人的自我效能感、提高自信心,是获取更大成功的条件。从这一意义看,成功不仅是我们追求的目的,也是一种手段。

自信是客观地相信自己的能力,有信心经过自己的努力去达到自己确定的目标。自信是创造的源泉,自信的人富有竞争性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为了树立自信,贫困生应该:一要鼓励自己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在遭受困难和挫折时,不自暴自弃,增强承受能力,克服消极心理,调整改善自己的行为重新奋起;二要学会体验成功,通过回顾自己在各方面的成功经历,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特长,增强自信,挑战困难,赢得胜利;三要大胆参与社会活动,一个离群索居、不参加社会活动的学生,不但对解决经济上的贫困无益,往往还会造成心理上的贫困,加剧心理困扰。通过社会活动,可以扩大人际交往,得到更多人的理解,获得同学的信任和激励,从而大大增强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自信心,增强心理素质,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学习成绩,在参与社会活动中彻底超越自卑,建立自信,发奋努力,塑造自己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优秀人才。

三、培养健康人格,树立自尊、自主、自强的主体意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有“人穷志短”的哀叹,也有“人穷志不穷”、“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激励。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只有志不穷才能在贫困的环境里以平常平实平等的心态面对生活,与人交往时,保持自尊和自信,不为钱“打肿脸充胖子”,更不为钱而折腰,甚至去干坏事。主体意识是现代人的心理特点之一。自尊是个人心理活动很灵敏的调节,调节不好容易导致精神障碍,不少心理障碍跟自卑、自大有关,自尊的人才会体会到人在社会中存在的意义,缺乏自尊的人要么悲观厌世,要么得过且过。自强的人才能面对贫苦,克服逆境,发展自己,才能自立。社会环境给人发展的机遇和条件,自强的人不依赖条件而是主动创造着条件,因此这些人总能抓住机遇。贫困生在自我心理维护中要培养在自我选择、自我成长方面具有自觉意识,学会自主地确定个人成长的发展方向、发展计划和发展行动,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自强不息、坚忍不拔、顽强进取的精神。人格是人的各种心理特点的综合,健康人格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源泉。人格具有稳定性,也具有可塑性,健康人格可以通过教育加以培养。贫困生要了解、认识并完善自己的人格,对健康人格的核心特质,如自信、合作、适应、真诚、责任感、创新能力、抗拒压力和耐受挫折的能力等进行训练。

四、善于合理地调节情绪

人在压力情境中会有各种消极的、冲突的、痛苦的情绪反应,贫困生概莫能外。从心理卫生观点看,个人应承认自己的情绪,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要掩饰它。要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发泄情绪的自由,有公开表达自己情绪(包括怨恨、悲伤、愤怒等)的权利。情绪是一种与人格、社会适应、创造能力密切相关的心理状况。从心理普查看,较多的贫困生有不良情绪反映,不善于调节情绪,且往往被这种情绪所困扰。因此,应对学生的情绪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进行情绪教育,培养他们准确知觉、理解和表达情绪的能力,善于用积极健康的情绪直面环境,推动学习,对情绪进行科学合理的调节。对待消极情绪,除了适当的行为控制,还应进行宣泄和调节,如向亲密的家人、朋友倾诉或写信,写日记做自我倾诉,向同病相怜的人倾诉等。当发现别人有与自己类似的感受时,会认识到自己与他人具有共通性,从而不再感到孤独。另外,享受高雅的精神产品,从事正当的消遣、娱乐及体育活动,通过转移注意力或发泄排遣不良的情绪,也能消除压抑心境,恢复心理平衡,缓解不良的情绪反应。此外,当情绪困扰较严重而自己又一时难以调节时,应及时到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

五、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心理学家皮亚杰把人际关系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约束型关系和协作型关系。协作型关系强调通情达理的协作,在交往中能做到角色转换,扩大心理相容性,能够容纳自己,也能够容纳他人,人与人之间自在、愉快、友好地相处,享受友情的滋润。因此,正常的人际交往是满足个人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建立个人自我价值感的重要渠道。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效的人际沟通技能对于维护心理健康极为重要。为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贫困生应培养社会兴趣、学会协调合作;在人际交往中,要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既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他人负责;对人不苛求,主动发现他人的优点,欣赏他人的成功;伸展出一己的利益之外,应主动关怀和帮助别人,从中体会到做人的价值;当面临个人难于应付的压力情境时,应坦然接受、主动寻求、善于利用他人所能提供的社会支持,包括工具性的社会支持与情感性的社会支持。

标签:;  ;  ;  

贫困大学生走出心理困境的途径分析_心理健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