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感恩教育中培养学生孝道品质论文_丁明明

在感恩教育中培养学生孝道品质论文_丁明明

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云门山路回民小学 262501

人的一生,离不开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育,朋友的帮助,单位的知遇,社会的关爱。“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现在多数家庭中,父母把全部的爱倾注到孩子身上,祖父母、外祖父母更是对孙辈疼爱有加, 致使一些孩子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养成自私、任性、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教育重心出现了失误———重智轻德。大部分家长认为成绩代表一切。淡化甚至忽略了孝道教育,使青少年感恩意识淡薄,孝敬意识淡薄。如以自我为中心,不会关心他人。以“小皇帝”、“小公主”自居,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对人不感激,对物不爱惜,对事不满意”,遇事不担当,亲情淡漠,自私自利,娇生惯养,只知贪图享受,不顾及父母及家人的艰辛,更不用说对社会和家庭有责任意识了。感恩心理品质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当代儿童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健康成长。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就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经典名句。孝敬父母是子女的伦理规范与道德责任,是做人的修养与觉悟。新的历史条件下,与时俱进地开展感恩教育是对孝道品质培养的重要手段。基于这种认识,我在平日的教学中,注重进行“在感恩教育中培养学生孝道品质”的研究。让学生从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身边人的开始,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过的人抱有感激之心,使“滴水之恩当报涌泉”的情感在每一个学生心目中生根、开花、结果。从而增强学生的报恩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激发他们奋发进取、刻苦学习、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历史使命感,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努力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结合节日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和报恩实践活动

1.结合父亲节、母亲节,开展“对父母多说知心话,为父母多做孝心事”的活动。感恩活动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开展,如低年级开展“三送”活动,即在家里向父母长辈送上一句问候,给父母讲一个开心的故事,送上一杯热茶;中、高年级开展 “三做”活动,即学做一件家务,学做一回家长,学当一天家。换位体验父母长辈的辛苦,感激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培养学生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情。学会孝敬父母、回报父母的爱。

2.结合教师节开展“感谢老师教育我”活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低年级开展“送给老师一句问候、送个老师一张自制的贺卡、送给老师一张满意的答卷”的活动;中高年级开展《人生路上的领路人——感谢您,老师》征文演讲活动,“征集感谢老师的格言”活动等。让学生懂得老师教我们知识、教我们做人,是我们人生路上的引路人,要以实际行动尊敬老师,报答老师博大的爱。

3.结合劳动节,开展“感谢同学帮助我”活动。如开展“我为同学做件事”、“送给同学一句鼓励话”的活动;让学生回忆对自己帮助较大、恩情较大的一名同学,然后把他们对自己的帮助和恩情,通过电话或信件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让学生体会同学是心中最纯最真的朋友,朝夕相处,心存感谢,也许从没表达过。通过活动,使大家学会感谢同学,学会表达对同学的感谢之情。

4.结合国庆节、建党节开展“感谢祖国培养我”活动。如开展歌咏比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让学生收集“祖国之最”、“祖国的世界之最”以及祖国的自然风貌、人文景观、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军事强大、文化繁荣等有关文字、图片资料,树立学生报效祖国的信心和决心。让学生懂得爱国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爱国是当代民众的精神需求,爱国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激发学生立志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感。

通过活动使学生在感恩实践中养成感恩习惯,学会感恩,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

二、参与“感恩”教育的实践活动

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感恩于行。“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并能进行道德评价的利他行为或亲社会行为。” 实施感恩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要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报恩,不能越过社会道德和法律许可的范围。要知恩图报,又要施恩不图报。教育者要注意言传身教,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王阳明曾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教育者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

三、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亲情熏陶

在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教学资源,找到切入点,通过生动感人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和感恩于党的情感。像语文教材、品德与社会、历史、地方经典文化读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亲情赞歌,应引导学生好好赏析,引起作品与同学之间的共鸣,激发他们的人身感悟。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展示一场场激动人心的画面,感染学生,熏陶学生,净化学生的心灵。学生们阅读了一些感人肺腑的故事,使学生纯洁的心灵受亲情所感染,必然迁移到学生的言行中,胜过老师空洞的说教。

四、内化“感恩教育”的本质意义

让“感恩”迁移到尊师爱生上,迁移到爱班爱校上,迁移到爱社会上,迁移到爱党爱国上,针对性地实践与探索,使“感恩”活动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并内化为学生的品质,真正做到“一日学孝,终生行孝”。开展新时期感恩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学生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全体学生工作干部应该努力使感恩教育成为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帮助学生探明正在前进的道路,让其在未来成就自己的光荣与梦想。

论文作者:丁明明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7月总第19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3

标签:;  ;  ;  ;  ;  ;  ;  ;  

在感恩教育中培养学生孝道品质论文_丁明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