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资零售业分析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零售业论文,外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零售业是商业产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商品从流通领域进入消费领域的最后一道环节,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零售业的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商业发达程度的最重要标志,是一个最能体现国家繁荣与衰退的行业,是一个国家全部经济活动的缩影。零售业完成的销售额和提供的就业岗位是促进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零售业的发展趋势则反映一个国家的总体经济走向。零售业也是中国近年来改革中变化最快,且最具生气的行业之一,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零售业的改革明显的走向一条与国际接轨之路。中国的零售业既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同时也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它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是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零售业作为商品流通的最终消费渠道,它对上游产业具有明显的拉动和主导作用,并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同步性。目前中国零售业正超越制造业、金融业,而成为国外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最热门最活跃的行业。
自1992年跨国零售列强踏入中国开始,全球50家最大的零售企业中,已有40多家在中国抢滩登陆。世界上所有的零售业态几乎都在中国出现了,新型大百货商店、超级市场、方便店、专业店、货仓式商场,以及无店铺销售等多种零售业态,涌现出来并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零售业态发展成为我国商业领域一个令人关注的现象。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我国零售业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外资零售巨头加紧了进军中国的步伐,一时间,我国零售业狼烟四起,国内零售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特别是自 04年底全面放开零售市场后,外资零售企业展开了在华的全面扩张,中国零售业出现白热化竞争局面。
1 内外资零售业现状分析
自2004年6月中国实施新的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管理办法以来,外资零售业的最低注册资本额同内地同类企业划一,分别为批发商50万元,零售商30万元,对外商企业在佣金、地域、股权、数量等方面的限制也全面取消。由于门槛大大降低,外资零售业近年在内地的经营策略正发生深刻变化。各类零售力量在竞争白热化的同时,正加快整合发展。来自商务部的数据显示,去年12月,零售业经营额增长幅度达到16%以上,位居十大流通业之首。商务部预计,2006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实现十年来最大增幅, 2007年可能再增长13%,消费品零售总额有望达到8.6万亿元。
2004年百家连锁企业实现销售总额4968亿元,同比增长39%;门店总数达到30416个,同比增长了49%;营业总面积达2580万平方米,比2003年增长了35%。其中,百家连锁企业的平均规模有较大增长,平均销售规模达到49.7亿元,平均拥有店铺数达到了304家。外资企业全面开花,民营企业数量上升。从2004年百强企业零售额所有制比例看,国有、民营、外资分别是45%、32%、23%。从地区上看,外资企业不仅停留在一级城市,而且在二级城市、西部地区都有明显的扩张。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对进入国内主要的33家外资零售企业统计,它们2004年零售总额为1383亿人民币,占200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万亿元的2.6%。2002年主要22家外资企业的销售额为935亿元人民币,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3%。可以看出,2年中虽然外资企业销售额所占比重增加只有 0.3%,但绝对额增长了48%。
2005年“连锁百强”销售规模达到7076亿元,比2004年的4968亿元增长了42%; 门店总数达到 38260个, 比上年的30416个增长了26%;营业总面积和员工人数同比增长均为38%;“连锁百强”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首次突破10%,由上年的9.3%提高到10.5%。2005年百强中,外资企业 18家,比2004年增加6家。销售规模总额1439亿元,占百强总销售规模的20%。如果包括中外合资、合作、境外上市、国外资金注入内资企业等则上榜企业27家,销售总额2619亿元,占“连锁百强”总销售规模的37%。
从统计数据来看,我国百强连锁企业平均规模5年来有较大增长,从2000年的9.8亿元增长到 2005年的7076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也逐年提高,从 2000年的2.9%增长到了2005年的 10.5%毫无疑问,在外资零售企业大举进军的形势下,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显著提高。表1给出了我国2000-2005年零售行业市场集中度情况。
市场集中度(CR)体现了一个行业的发展程度。中国零售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正在逐年上升,2005年 CR8(即行业内排名前8位企业市场占有率总和)达到4.18%,但与欧美国家相比,整体上仍然处在偏低的水平。目前我国零售商业的集中度只有10%,而欧美国家则高达60%左右,日本为50%,美国前100强零售企业零售额占整个市场份额的 84%,中国零售企业的市场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仍然较弱。
2005年这一年当中外资大大加快了进入中国零售业的步伐,外资零售业以扩大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为其战略目标,甚至不惜在暂时亏损的状态下扩张。根据商务部的数字显示,2005年商务部共批准设立外资商业企业1027家,这一数字是前12年批准设立的外资商业企业总数的3倍,其中外资独资商业企业共625家,占新批企业数量的 61%。除了直接投资建店以外,部分外资还通过收购的方式扩大在中国零售市场的占有率,2005年商务部批准了24起外资在零售领域的收购案。
截止2005年底全球50家最大的零售企业中,80%的企业已经进入中国,外资零售业的大举进入虽然为国内零售业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营销方法,但也加剧了国内零售市场的竞争,可以预见,百货零售业未来的经营环境将变得更加复杂,竞争会更加激烈。表2给出了近几年外商在华投资情况。
表1 2000~2005年中国零售行业市场集中度情况表
年份
CR4*(%) CR8*(%)
2000年 0.8 1.42
2001年 1.03 1.80
2002年 1.48 2.32
2003年 2.14 3.20
2004年 2.53 3.68
2005年 2.87 4.18
2 内外资零售业分析比较
2005年中国流通领域将进入全面对外开放阶段,外资流通企业将在中国市场实现全方位的扩张。所谓全方位扩张,包含以下特点:首先,根据中国加入WTO的相关承诺,外资零售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的股权比例、设立形式、数量和区域限制都将取消,外资的进入将更为畅通;其次,外资零售业的扩张将由探索期和适应期转向战略发展期,先期在中国进行试点合资的外资企业,基本完成中国本土化试点阶段,纷纷制定发展战略计划,加快其发展步伐;第三,扩张的地域从开放试点城市转向具有战略意义的所有大中型城市和经济中心城市;第四,由单点扩张向资本运营转变、控股、并购和整体收购,将成为外资进入流通市场的主要形式;第五,由管理输入转向全方位的本土化经营,实施人才本土化、经营本土化、商品本土化的战略;第六,从零售领域向批发、物流等流通纵深领域发展,外商投资企业将在建立跨国采购中心、发展物流配送、开拓仓储服务、开展流通加工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在外资零售企业“大军压境”面前,本土商业企业普遍感到空前的竞争压力与生存危机。
我国零售业能否被外资零售企业所掌控,内资零售企业是否会大量地被挤垮,又一次成为国内众多零售企业有关人士关注的焦点。自1992年上海八佰伴作为我国正式批准的第一家中外合资零售企业至今,外资零售企业进入中国零售市场,迄今已有14年。为了更准确地评估外资零售业的进入状况我国零售企业的影响程度来考察,可以通过外资零售企业进入后,运用内外资零售企业的“销售增长率”和内外资零售企业的“利润增长率”两个指标加以说明。
表2 外资在华投资商业企业情况
1999-2004年
2005年前三季度新增
新设企业数量(家)
314
554
176.43%
新增门店数量(个) 3997
1130 28.27%
营业面积(万平方米) 920
333.8 36.20%
投资额(亿美元) 50.2 16.8 33.47%
单企门店数量(家)
12.73 2.04 16.03%
单店投资额(万美元) 125.59148.67118.38%
表3 内外资销售收入所占比重
表4 内外资零售企业销售收入增长率
1998-1999 1999-2000 2000-20012001-2002 2002-2003
内资3.03% 17.76% 4.58%
13.49% 18.54%
外资24.18%82.11% 78.64% 62.96% 35.75%
表5 内外资销售利润所占比重
表6 1998~2003内外资零售企业销售利润增长率
1998-1999 1999-2000 2000-2001 2001-20022002-2003
内资2.81%13.23%-2.94%
22.89% 21.34%
外资31.52%
105.30%
30.79%
174.03% 4.76%
2.1 内外资零售企业的销售收入增长率比较
表3给出了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中批发零售企业、外商投资(简称外资不包括港、澳、泰投资企业)企业销售收入所占比重。
由表3可知,从1998-2003这6年中,内资零售企业的销售比重从 1998年的98.42%下降到2003年的 93.30%,平均下降0.85%;而外资零售企业的销售比重从1998年的 1.02%上升到2003年的5.07%,平均上升0.68%。可以看出外资零售业已经挤占了内资零售业的市场,对内资零售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表4给出了1998-2003年内资零售业和外资零售业的销售收入增长率,可以看出每一年外资零售业的销售收入增长率均高于内资零售业的销售收入增长率,从 1998-2003年间,内资零售企业的销售额平均增长率为11.48%,外资零售企业的销售额增长率为 56.73%,是内资零售企业的4.94倍。充分看出了外资零售企业销售迅猛的增长势头、强大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从销售份额的发展趋势上看,外资零售业已经对中国主权商业体系构成了严峻挑战。
2.2 内外资零售企业销售利润增长率对比
由表5分析表明,内资零售企业的销售利润总体是在增加,2001年有所下滑,外资零售企业的销售利润一直增加。内资零售企业所占的利润份额从1998年的97.94%下降到达2003年的90.35%;外资零售企业所占的利润份额由1998年的 1.12%增长到2003年的6.29%。
根据表6的数据,在1998~2003年的利润增加额中,外资零售业的利润增长率平均为69.28%,最高的年份达到近174%的利润增长率,外资企业的增长速度很大。远高于内资零售企业平均1147%的利润增长率。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外资零售业的发展态势很好,扩张趋势明显,销售额和利润额的增长速度均超过内资零售业,而且外资零售业的进入对内资零售业造成了冲击和威胁,使内资零售业失去了一部分市场。在发展态势上外资零售也必内资零售业要好,但在整个零售业的市场份额方面,内资零售业占据较大比重。针对外资零售业的大举进攻内资零售业要充分发挥本土优势,扩大地域范围,在竞争中学习,并利用外资零售的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外资零售业抗衡。不少零售企业在政府的引导下,调整策略,寻求突围。中国本土零售业的调整策略大致有两种,其一是转向西部、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如苏果在安徽农村布下的网点拉动集团2006年一季度销售比去年同期增长24.86%,增加了近12亿元。其二是兼并扩张,做大做强,意欲与外资企业抗衡。内资企业可以通过行政手段合并、购并,借以完成高速度、低成本的扩张,同时内资企业的物业成本、人力资源成本的控制也比外资企业做得好。内资企业还具有熟悉市场、反应灵活的优势,在网点分布、店址位置方面的竞争力很强。在未来的竞争中,内资零售企业只要扬长避短,在竞争中学习外资零售企业的管理优势,利用自己的优秀店址进行合资或合作开店,就会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