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研究进展与治疗展望论文_陈镇超,崔丽君,孙海友,陈天宇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研究进展与治疗展望论文_陈镇超,崔丽君,孙海友,陈天宇

(长沙医学院 湖南长沙 410219)

作者简介: 陈镇超(1998-),男,长沙医学院16级本科口腔医学4班在读学生。

【摘要】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ral submucous fibrosis,OSF)是口腔鳞癌的癌前病变。随着研究深入,发现OSF越来越普遍,发病率逐渐升高。本文首先简单介绍口腔黏膜的解剖结构及特点,通对OSF的患病率、发病原因、症状以及相关治疗方案等方面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综述。OSF的危害非常明显,并且其发病因素与槟榔的食用密切相关。

【关键词】口腔黏膜、纤维性病变、研究现状、治疗展望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是一种慢性、隐匿性、具有癌变倾向的口腔黏膜炎性疾病,表现为口腔黏膜苍白、僵硬、起疱、刺激痛和渐进性张口和伸舌困难等[1]。口腔黏膜覆盖于口腔表面,它在组织结构上与皮肤相似,但没有皮肤附属器。其主要来源于胚胎的外胚层,但口底黏膜和舌根黏膜来自内胚层。

1.口腔黏膜解剖结构

口腔黏膜有上皮和固有层组成。上皮包含角质形成细胞和非角质形成细胞。角质形成细胞由深到浅可以分为基底层、棘细胞层、颗粒层和角化层,是构成口腔黏膜上皮的主要组成部分。非角质形成细胞包括黑色素细胞、郎格罕细胞、Merkel细胞、脑回状细胞和淋巴细胞。基底膜位于基底层下方,由细的网状纤维和基质组成,起连接和支持作用,而且基底膜具有半透膜性质,便于血液和上皮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固有层由致密的结缔组织所构成,起支持作用。固有层存在乳头结构和纤维。主要是I胶原纤维,伴有III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其中乳头结构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末梢,起到营养和感觉作用。另外,固有层的基本细胞成分: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炎症细胞。

2.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研究现状

2.1国外研究现状

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WTO)把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列为口腔癌的癌前病变。OSF的主要症状表现为、疼痛、口腔灼痛、易起水疱、口干、味觉减退,舌麻木,严重患者还会出现渐进性张口受限,伸舌、吞咽困难等。早在1957年,Desa[2]将OSF的临床过程分为口炎期、纤维化期、后遗症期三期。1968年Pindborg等[3]研究发现,OSF主要流行于印度、马来西亚、东南亚等地区。并对印度地区25例OSF患者的研究发现,92%的患者具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此外1996年Pindborg[1]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把OSF分为早期和晚期:早期OSF表现为口腔黏膜苍白,而无扪及的纤维条索;而晚期OSF可表现为可扪及的纤维条索,另外还认为早期OSF可渐进发展为晚期。Zain等[4]根据口腔黏膜病损范围,将OSF分为弥漫型和局限型。

2.2国内研究现状

据估计,世界范围内约有 8 亿人咀嚼槟榔,其中约有2500万 OSF患者,故OSF已成为世界许多地域中居住人群所面临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5]。在1989年翦新春等[6]研究湖南地区34名OSF患者发现,94.1%的患者具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唐杰清等[7]在1993年对湖南地区335例OSF患者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86.3%的患者具有纤维条索的临床表现,其他常见的症状与体征依次为黏膜苍白、口腔黏膜起疱、烧灼感、口腔溃疡、刺激痛、张口受限。张洋等在2008年对驻海南部队官兵口腔黏膜纤维性病变163例分析发现,73.6%患者表现为口腔黏膜刺痛,其他常见的症状依次为口干、溃疡、黏膜苍白、板状化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高义军等在对娄底市中小学生咀嚼槟榔情况的调查中发现,男性嚼槟榔率为21.1%,女性为3.1%,年级越高嚼槟榔率越高。

综合上述国内外研究者的发现,即使从不同角度研究OSF,但是从根本上所描述的观点基本一致,OSF的危害非常明显,并且其发病因素与槟榔的食用密切相关。

3.致病因素

OSF的致病因素多发并存,如长期食用槟榔、吸烟、遗传因素、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等。但是相关研究表明长期咀嚼槟榔是OSF的最主要因素,吸烟可以引导发病倾向。嚼食槟榔的过程中,咬肌做机械运动,槟榔粗纤维不断与口腔黏膜摩擦使得口腔黏膜容易出现微创伤。还有槟榔分泌物被上皮细胞吸收而产生强烈刺激,进而使得角质形成细胞分泌纤维化相关因子,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分泌I/III型胶原纤维和糖胺多糖等。此外,维生素A、B的缺乏和铜离子浓度增加与OSF的发病密切相关。

4.治疗对策

OSF在国内外都有大量的研究,其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更新。目前采用外科切除纤维条索,虽然能切除口腔纤维,但形成瘢痕影响患者张口等,并容易复发。糖皮质激素治疗等治疗方法效果比较明显但难以长期。伤口与疤痕修复的效果相对理想,中医药对OSF进行治疗,具有多靶点作用性、较小的副作用、比较可靠的临床治疗疗效等特点。但是至今对OSF的临床治疗仍有很多的局限,还没有提出更加合理、更加有效、更加全面的治疗方案。

5.讨论

OSF是一种慢性病变,虽然目前临床治疗效果不是很理想,但是在病发之前应该更加注重预防。应该病的危险因素更加应该被社会关注,减少槟榔的食用是直接并且有效的预防措施。通过深入研究口腔黏膜的解剖结构和组织,从细胞分子水平入手研究治疗机制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Pindborg JJ,Sirsat SM.Oral Submucous Fibrosis [J].Oral Surg Oral Med Oral Pathol,1996,22(6):746-749.

[2] Desa JV. Submucous fibrosis of the palate and cheek[J]. Ann O-

tol Rhinol Laryngol,1957,66(4):1143 - 1159.

[3] Pindborg JJ,Mehta FS,Gupta PC. Prevalence of oral submucous

fibrosis among 50,915 Indian villages[J]. Br J Cancer,1968,22(4):646 - 654.

[4] Zain RB,Ikedn N,Gupta PC. Oral mucosal lesions associated with betel quid,areca nut and tobacco chewing habits:consen-sus from a workshop held in Kuala Lumpur,Malaysia ,November25-27,1996[J]. J Oral Pathol Med,1999,28(1):1 - 4.

[5] 唐杰清, 翦象福 ,高明亮.中国湖南湘潭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流行病学研究 [J]. 中国医师杂志 ,2015,17(9):616-617.

[6] 翦新春,刘蜀凡,沈子华,等.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临床研究[J].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89,24(5):299 - 302.

[7] 唐杰清,凌天牖,朱兆通,等. 335例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临床分析[J].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1993,11(2):130 - 132.

论文作者:陈镇超,崔丽君,孙海友,陈天宇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3月上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12

标签:;  ;  ;  ;  ;  ;  ;  ;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研究进展与治疗展望论文_陈镇超,崔丽君,孙海友,陈天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