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电工”话沧桑论文

三代“电工”话沧桑

苑文华

70年,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沧桑巨变;同样的70年,在祖国东北的一个小县城,爷爷、爸爸和我,加起来超过70年的工龄,点亮了万家灯火,虽亦如白驹过隙,却让我们使命在肩、甘于奉献。

雷锋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我的爷爷和爸爸都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坚守了数十年,如今我又接过他们的担子,加入到中国电力员工队伍,继续完成前辈热衷的事业。

1958年,农安县合隆公社建起农村第一座变电塔,“电”才真正走进农村,也开启了爷爷的工作生涯。爷爷不记得自己的生日,却对1964年12月4日那一天记得再清楚不过,那天是他开始接触“电”的日子,也是从那天开始,他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用在了家乡的电力建设上。

爷爷念过私塾,比当时的同龄人多认不少字,接受新生事物快,这也是他老人家“出人头地”当了电管员的主要“资本”。当时全县共有3座变电塔,全县30个公社中只有7个公社、45个大队、220个小队用上了电,爷爷就是负责基层的电务工作。那时候收电费是由生产队按照用电人家的灯头计算,年终从每户的“工分儿”里扣,1度电才几分钱,1户1年电费才几元钱。到1966年11月,农村用电管理科在全县农村设置5个农村用电服务站,爷爷成了朝阳公社服务站的一员。1970年7月,农安县水电局成立。1973年8月,水利与农电分设,正式成立了农安县农电局,下设30个农电所,共有职工63人,其中就有我的爷爷。

爷爷说,农安县全县通电是1973年,给煤油灯照明的历史打上了句号,这时候爷爷参加工作已经快10年了。不过,家家户户的煤油灯还舍不得扔掉,因为那时候的供电能力实在是太差了!听爸爸说,爷爷从来就没用过大灯泡,离灯远了连看书写字都看不清,还形容那电灯就跟“闹眼睛”似的,总是红红的。作为一名普通的电力员工,爷爷有着极强的责任心。在那个电网还很脆弱的年代,大小毛病天天都有,他就是凭着一股韧劲,不知疲惫,每天骑着自行车走街串户,有求必应。赶上下雨阴天,他就步行去排除故障。在他任职的26年间,由他负责的用户没发生一起触电事故。多年的实践磨炼使爷爷变成了摆弄“电”的技术能手,成了闻名全乡的“电医生”,老百姓最信得过的安全员。

如图5所示就是空气流量计测量数值偏大时的燃油修正值与发动机转速之间的关系。不管发动机转速如何变化,混合汽均过浓,就像在正常数据中叠加了一个常数。遇到这种情况,一般需要借助其他状态下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最有效诊断方法是做空气流量计的无风测试,即:在发动机停机后读取空气流量计的静态数据。正常情况下,静态测试数值为0.14~0.18g/s,如果过大或过小,则说明空气流量信号存在偏差。

1990年,爸爸走马上任。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安装了机械表,为了防止窃电,电表都安在了外面的电杆上。爸爸像爷爷一样,挨家挨户带个望远镜抄表,回到家里,每天都把当天的工作情况向爷爷汇报,爷爷总是对爸爸的工作方法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这年年底,农安县成立农村电管总站。1991年,国家能源部颁发了农村电气化标准,按照以加强农电建设为重点,以增强电网可靠性和供电能力,确保农村电能质量和农村用电水平提高为目标的新思路,积极开展农村电气化县建设。为尽快实现这一目标,爸爸努力配合县公司做好铺垫工作,一边虚心向爷爷和其他前辈、技术能手请教,一边动手实际操作。经过近10年的锻炼,爸爸也成为了行业的业务骨干,像爷爷当年一样,在困难面前从不退缩,不折不扣地满足客户的需求。他把服务质量当成工作的生命线,不管在任何岗位,都把客户的事放在首位,深得广大农民兄弟的信赖。到20世纪90年代末,朝阳乡率先实现农村电气化,为全县争得了荣誉。1999年底,各乡镇电管站撤销,成立了供电所。

2014年,国网农安县供电公司成立了“吕清森”共产党员服务队,爸爸成为其中一名光荣的队员,他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冲锋在前,为建设强大电网贡献力量。

公路施工都属于露天作业,因此极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另外如果借路施工或者半幅通车的情况,对施工的影响会更大。施工的道路状况也会对施工的安全产生威胁,如果处在交叉路口,社会车辆极易进入施工场地,造成安全事故。

从20世纪80年代到2000年这20年间,人们习惯地称呼供电员工是“电老虎”,谁也不敢惹,谁都惹不起,“腰挎三块铁,到哪都是客”是老百姓对供电人员的形象写照。那时候,供电人员手里有“特权”,关系户、亲属、当官的用电都可以不花电费钱,“人情电”“关系电”“黑心电”普遍存在。针对这种不正之风,爸爸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走访客户,倾听百姓的呼声,并几次“上书”上级公司,要求狠刹这股歪风邪气,维护公司和电力员工形象,阐述造成电费收缴困难的根本原因。爸爸的建议被上级公司采纳,并在全公司受到表彰和嘉奖。

1985年,农电所改称电管站。1989年,爷爷到了退休的年龄,他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坚守25年的岗位。在爷爷的眼里,朝阳公社就是他的“责任田”,他把全部心血都投入到这块生他养他的土地。当爷爷离开电管站的那一天,他在单位的院子里徘徊了很久,看看这摸摸那,口里打着唉声,眼里含着泪花,一肚子的舍不得……

看着爷爷和爸爸如此热爱自己的职业,我在高考志愿栏里第一志愿填上了东北电力学院,2017年毕业后顺利地走进了国网农安县供电公司,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当时正值基层搞“全能型”供电所建设,我和所有的基层人员一样,参加各种培训活动,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只要有深入一线的机会,我都会争着去,和身怀绝技的老员工们学习实际操作,以适应新时代企业发展建设的需要。如今,电力物联网建设方兴未艾,清洁能源建设稳步推进,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电,不仅仅能给人们带来温暖和光明,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光伏发电正带给人们以希望和力量,让人们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

70年的电力发展之路,铺就了经济社会发展之路、人民幸福生活之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幸福之路。国家电网建设任重道远,我要用吕清森、张黎明等优秀共产党员、电力精英的精神激励自己,不断创新;我要像我的爷爷和爸爸那样,坚守岗位,做一个敬业、勤奋、有爱心、有责任、有担当的新一代全能战士,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再创佳绩,谱写无悔青春。

老陈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看着我,说刚才你说是那个女人打的120。我点了点头。老陈说,你知道她是干什么的吗?我没有想到都这个时候了老陈还关心别人,还有闲情操别人的心,就开玩笑说,是干那个的。

(作者单位: 国网农安县供电公司)

责任编辑/艾 杰

标签:;  ;  ;  ;  ;  

三代“电工”话沧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