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牙周病患者负性情绪及满意度的影响论文_邵莉娜

天津市第一医院 口腔科 300143

摘要:目的:评价心理干预对牙周病患者负性情绪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74例牙周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37例患者为对照组,行常规护理;37例患者为观察组,常规护理+心理护理;对比两组患者负性情绪变化,评价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负性情绪:观察组治疗后SAS评分、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满意率:观察组为100%,高于对照组8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周病患者普遍存在一定的负面心理状况,对患者行心理干预,能减轻患者负性情绪,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效果显著。

关键词:心理干预;牙周病;负性情绪;满意度

牙周病是口腔常见的牙体组织疾病,因牙周组织附着大量丧失,出现牙齿松动或缺损症状。在大量临床实践中,牙周病患者对口腔健康缺乏足够认识,在治疗期间容易出现各种负面心理,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及治疗效果[1]。心理干预的应用,是基于整体观而开展语言、行为、表情、环境等手段,从生物、心理及社会等角度出发,以此纠正患者不正确的认知及行为,减轻患者负性情绪。本文就对我院收治的牙周病患者开展心理干预,根据患者情绪变化判断患者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7年12月到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74例牙周病患者,患者均存在牙周病症状;患者精神正常,无智力障碍;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7例,男性22例,女性15例;年龄20-68岁,平均(43.85±5.81)岁;牙周炎患者16例,牙龈炎患者21例;观察组37例,男性20例,女性17例;年龄20-70岁,平均(44.24±6.02)岁;牙周炎患者14例,牙龈炎患者23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 患者接受常规护理,由医护人员向患者讲解牙周病发生原因、治疗方法及作用效果,叮嘱患者注意口腔卫生,养成科学的口腔卫生习惯。

观察组 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心理干预。

(1)评估患者心理特点。患者对牙周病缺乏足够认识,在初次进入陌生环境,且接受牙钻、注射器等治疗时,极易出现恐惧、不安等心理;另外患者在就医时,希望尽快完成就医,并担心在治疗期间出现各种意外加重病情,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状态,并会加重不安等情绪。

(2)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应注意与患者沟通,通过发放健康手册、视频播放、集体讲座及一对一讲解等方法,讲解牙周病发生原因、治疗方法及预后效果。并评估患者对口腔卫生保健的认识,指导患者准确刷牙,做好口腔卫生的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3)社会行为学习。评估患者关于口腔卫生行为,先开展小组会议,评估患者口腔健康状态,要求患者自我记录,改变自身不良行为,指导患者牙线使用。或由治疗成功的患者讲解自身治疗经验,重点强调口腔卫生的重要性,使患者能从中得到经验。通过替代学习法,由患者观察别人成功的经验及方法,从中学习经验。

(4)解答疑问。护理人员在心理疏导期间,尽量文明用语,以热情、耐心、友好的态度与患者交流,耐心倾听患者的想法,给予患者足够的安慰与鼓励,保护患者的隐私,保护患者的人格,能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技能及知识,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1.3 评价指标

采取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患者焦虑情绪,该量表有20个条目,每个条目评分计0-4级,分值为0-80分,分数越高,患者焦虑情绪越严重。采取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抑郁情绪,该量表有20个条目,每个条目评分计1-4级,分值为0-80分,分数越高,患者抑郁情绪越严重[2]。

调查患者对此次护理是否满意、基本满意或不满意。

1.4 统计学分析

采取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研究数据。计量数据检验行t,计数数据行x2,P<0.05时,表示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负性情绪

两组治疗前SAS评分、SDS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SAS评分、SDS评分低于治疗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治疗前后负性情绪变化比较(分)

2.2 满意度

观察组满意26例,基本满意11例,满意率100%;对照组满意9例,基本满意21例,不满意7例,满意率8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80,P=0.017)。

3 讨论

牙周病患者在临床治疗期间,极易出现牙科畏惧症情况,在牙科诊治期间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恐惧、不安等情绪,害怕接受牙科治疗。

近些年来,临床医学认为人体是因生物、心理及社会三个因素构成的一个整体,影响人体的健康及疾病。心理因素是个体本身特性及社会的关系,当牙周病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时,容易忽略刷牙,致牙菌斑产生;患者存在的情感应激反应,会对牙周病产生负性影响,破坏牙周组织,影响治疗[4]。因此在牙周病的治疗中,保持一定的身心健康,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有利于养成一个良好的口腔健康习惯。在患者心理疏导中,评估患者存在负性情绪出现原因,以健康宣教加深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并通过社会行为学习,及时解答患者的疑问,可改变患者自身不良行为,使患者能积极配合治疗,消除患者负性情绪。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SAS评分、SDS评分低于对照组,满意率100%高于对照组8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对牙周病患者开展心理干预,能够理解患者,尊重患者,减轻患者焦虑、抑郁等心理,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在心理护理时,应结合患者特有的个性特征,及时询问患者的感受,掌握治疗进度,减少意外损伤的发生。医护人员在开展心理护理时,需尊重患者,平等对待患者,理解、关爱、体贴患者。总而言之,牙周病患者普遍存在一定的负面心理状况,对患者行心理干预,能减轻患者负性情绪,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并应用。

参考文献:

[1]吴迪,梁会,张燕,等.心理行为干预对牙周炎患者口腔卫生状况影响的系统评价[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15,25(11):677-681.

[2]高杨,李作平,于艳玲.牙周病正畸病人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5,51(2):200-202.

[3]钟秀芬,李民冬,施春梅,等.系统口腔护理干预模式对牙周病患者口腔保健行为的影响[J].广西医学,2014,36(12):1846-1847.

[4]吕冬.心理护理在口腔牙周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全科口腔医学杂志,2016,3(14):41-42.

论文作者:邵莉娜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31

标签:;  ;  ;  ;  ;  ;  ;  ;  

心理干预对牙周病患者负性情绪及满意度的影响论文_邵莉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