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模型--回归偏差关系的实证研究_虚拟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模型——对经常性背离关系的论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关系论文,经济论文,经常性论文,实体论文,模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309(2003)12-0018-08

一、背景:经济虚拟化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出现了新的趋势,即经济的虚拟化趋势。一方面随着各国金融管制的放松,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创新发展,金融资产迅速膨胀;另一方面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美国停止对各国中央银行用黄金兑换美元,黄金非货币化,货币在经历实物货币、金融货币、信用货币和纸币等形式后彻底地虚拟化。进入90年代,随着计算机及网络的发展,无纸贸易的不断扩大,彻底虚拟化的货币又出现新的形式——电子货币。这样虚拟货币变成了纯粹的价值符号,是虚拟的价值形式,其“价值”(购买力)完全是社会给予的,因此它除去社会性再无其他属性。经济虚拟化的发展使整个世界的经济结构发生显著的变化,虚拟经济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而日益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活动领域,虚拟经济不再是实体经济的附属品,作为虚拟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随着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化,虚拟资产在经济虚拟化过程中越来越居于主导地位。不论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加入到金融全球化行列中的新兴发展中国家,虚拟资产与国民财富的比率不断提高,并且出现趋同化趋势。如果用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相关率(FIR)(注: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相关率(FIR)等于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实物(有形)资产存量即国民财富的比率。我们用CDP表示国民财富,用X表示金融资产总额。)来表示,那么自20世纪80年代起,主要工业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相关率出现明显的趋同性,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资产膨胀速度赶上甚至超过一些发达国家(见图-1)。与此相应虚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并且与实体经济发生显著的背离。如果我们以美国为例就会发现这种背离现象的演变过程(见图-2)。从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末50年代初,美国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变化基本一致,并且虚拟经济的变化先于实体经济,前者能对后者起到预示作用,并且该时期的虚拟经济受到“大危机”后金融管制政策的影响而发展相对滞后。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实体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代”,经济以较高的速度保持稳定增长,而同时期虚拟经济受到金融管制政策的影响相对减弱,加上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发展,虚拟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上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滞胀使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都受到消极影响,两者增速同时减缓,但由于虚拟经济的波动性大于实体经济波动性的特性,前者的变动幅度仍大于后者。80年代美国经济受到自由化和金融深化的影响,虚拟经济快速膨胀,虚实背离趋势得到强化,并且随着虚拟经济规模的扩大,虚拟经济逐渐脱离实体经济独自运行。与国外类似,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金融资产与GDP的比重即金融相关率(FIR)日趋增大,从1993年的1.11增加到2001年的2.1,不到10年时间就翻了近一番(见图-3)。与之相应,虚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沪深股价指数从1991到2002分别上升了近8倍和17倍,市价总值从1992年的1048.13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38329.13亿元,翻了约35倍。而同时期实体经济也保持了高速稳定快速增长的势头。但是经济中出现了新的现象,那就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表现出经常性的背离,有时甚至是相反的走势(见图-4)。从图-4看出,1991-2000年中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表现出三个显著的特征: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存在明显的背离,并且前者的波动幅度远远大于后者;二、虚拟经济围绕实体经济上下波动;三、虚实背离程度逐渐减弱,这大概开始于1997年,特别是2000年1月至2003年8月股市季度波动幅度大概控制在正负15%的范围内,标志着中国股市正逐步走向成熟。

图1 主要工业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金融相关率的趋同性

资料来源:IMF,"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Yearbook 1997"。

图2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背离(以美国为例)

资料来源:www.bea.doc.gov。

图3 中国金融相关率

图4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背离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统计年鉴》2000,《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2002》。

虚拟经济规模的扩大对我国经济工作者和政府管理部门提出了新的课题和任务,特别是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使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研究提到议事日程。基于对新时期新形势的深刻认识,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江泽民同志第一次明确提出,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时,要“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注:引自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面对这些新的经济现象,迫切需要对传统经济理论予以创新和发展,本文正是基于这种背景而作出的理论努力。文章先对传统货币数量论进行评介分析,然后基于变化发展的客观经济环境,构建货币、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关系模型,分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背离机理,论证两者之间不仅存在背离,而且这种背离是经常性的,即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是一种经常性的背离关系。

二、传统货币数量论学说的缺陷

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研究,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传统货币数量论学说(注:准确地说,传统货币数量论学说研究的是货币与实际经济活动的关系,但虚拟化的货币是虚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货币数量论可以大概地看作是一种研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理论。)以及后人对货币需求函数的修正。就货币数量论学说而言,20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提出的交易方程式(MV=PT)和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及庇古提出的剑桥方程式(M=K·Y)又是其中最典范的。公式中的M、V、P、T、Y、K分别表示货币供应量、货币流通速度、一般价格水平、商品和劳务的交易量、国民收入、货币需求在国民收入的比例。这两个方程式虽然研究角度不同,一个侧重货币的交易功能,另一个强调货币的持有,但两者所得的结论是一致的:货币数量是物价变动的原因。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点,即理论研究领域都局限于货币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是两部门经济模型。在当时的经济环境条件下,这无疑是符合经济现实的。

但是随着虚拟经济的发展,这两个方程式对经济活动的解释力日渐贫乏。原因有二:一、货币数量公式中的货币支付范围只限于实体经济中的商品和劳务。实际上,当年的国民收入,它不但要用来购买商品和劳务,还要用于偿还债务,购买证券等虚拟资产,这些活动同样需要使用货币。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货币需求函数进行扩展和修正,通过实证分析表明货币供应量应考虑虚拟资产交易对货币需求的影响。Allen(1994)把证券市场交易量指标涨入货币数量方程,通过对80年代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货币需求与包括GDP交易、金融交易在内的经济体系所有交易的相关性仍十分显著。并且Gramer(1986)、Field(1984)和Wenninger & Radecki(1986)等都提出过类似的观点。二、货币数量公式把对货币的需求局限于当年收入的范围以内。实际上在我们考虑债券支付以及投机的证券买卖时,货币需求早已超出当年国民收入的范围。当投机活动活跃的时候,不但当年收入会有更多的部分流向金融市场,而且人们会动用储蓄甚至是借款。这样在媒介各种当年收入支付所需要的货币以外,仍然需要有一部分货币与当年的收入无关,其中最大量支付活动与虚拟资本的运动有关。这样在传统的货币数量公式中,就应该添加各类的证券交易所需要的货币量。如果说传统的货币数量公式是一个两部分模型,那么把虚拟经济纳入其中,两部门模型就变成三部门模型,它能更好地反映经济现实的本质,也能更好地对一些经济现象作出解释和预测。下面我们具体地构建和分析三部分模型。

三、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模型

(一)货币、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模型的构建

如果用SP表示证券的一般价格水平,用SQ表示证券的数量,其他字母含义同上,那么货币的数量公式(货币的名义购买力)就应该表示为:

M·V=P·Q+SP·SQ

(1)

或M=(P·Q+SP·SQ)/V(注:刘骏民.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这就是三部门模型公式。为了简化分析,我们假定货币量的供给是一个外生变量,即它取决于本国货币当局,也就是说令M=M1。原因有二:一、虽然货币数量公式有收入型和交易型两种,但能反映交易性货币需求的是后者,而最能体现货币交易媒介功能的货币指标是M1;二、虽然随着虚拟经济的发展,货币内生化倾向增强,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调控能力削弱,但在货币供给理论模型中,Frederic S.Mishkin认为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的影响相对于商业银行和公众来说要大得多。特别是对一些虚拟经济在经济中比重较小的国家,货币内生性较弱,假设更符合现实,我国也不例外。所以我们把货币M定义为狭义货币M1。

(1)式是在封闭经济条件下的货币数量公式(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关系式可写为:,表示国际游资量的比重。本文只讨论封闭状态下的我国虚实背离现象,因此这里不再对此做更多分析。),它实际上表示货币的供应量流向两个市场,一是产品市场,二是证券市场或者是金融市场。这样,货币供给、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之间就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相互关联的整体,影响三者中任一变量变动的因素都会打破三者的均衡,经过调整后它们达到一个新的均衡。三者的传导机制关系见图6。(注: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渠道可参阅:Mishkin,F.S.,2003,The Economy of Money,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s,ed,New York:Addison-Wesley.)①中央银行通过制定积极的或消极的货币政策,决定货币供应量的大小;②货币供应增量对虚拟资产价格和虚拟经济规模产生影响;③虚拟经济规模大小和虚拟资产价格高低变化对货币需求产生影响;④虚拟经济通过托宾“q”、财富效用渠道、资产负债表渠道和流动性渠道等对消费和投资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整个实体经济;⑤实体经济的资产收益率以及对未来投资收益率的预期,影响虚拟资产价格的预期,进而影响虚拟资产收益率和虚拟经济规模;⑥实体经济收入水平、物价水平和货币化程度影响货币需求;⑦货币供应影响实体经济名义收入水平、物价水平和货币化程度的提高;⑧央行根据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对货币需求的传导信息做出判断,相应调整货币政策。

根据货币、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三者关系等式MV=PQ+SP·SQ,我们对方程两边同时求时间t的导数,得到:

图6 货币、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框架

分别表示t期货币供应量、货充流通速度、实体经济总价格水平、实体经济产品总量、证券的一般价格水平和证券数量的增长率,。α表示实体经济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αβ表示虚拟经济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β表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比值。从长期来看,α、β都是时间变量,即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各自在经济中的比重是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写成。那么(2)式就可以写成:

这就是货币、虚似经济、实体经济关系模型。该式说明,经济中货币量的增长率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增长率的函数,参数分别为(注:因为实体经济在整体经济中的比重不可能小于0。同样都是大于0的变量。)和入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则另当别论,下面对此进行具体分析。

(二)对货币、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模型的分析:虚实经常性背离机理

在货币、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模型中,我们假设:

①理性投资者在时期t内,追求投资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中的每一单位货币的净收益率(即t期利润率)相等。

②时期t内货币在虚拟经济SP·SQ与实体经济PQ之间根据单位货币净收益率大小来分配。

③实物资产和虚拟资产转换成货币存在交易成本。

1.货币流动的非对称性

我们令分别为t期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中每一单位资产转换成货币的成本,分别为t期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资产收益率,分别为t期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中用于交易的货币流通速度,表示t期虚拟经济中的投机货币量,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媒介虚拟资产交易的货币量,二是以股票、债券等虚拟资产形式存在的货币量。乘以虚拟经济中t期的货币流通速度,就等于t期虚拟经济总量,即表示t期实体经济中的货币量,也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媒介实物资产交易的货币量,二是以储蓄形式存在的货币量。乘以实体经济中t期的货币流通速度,就等于t期实体经济总量,即。(3)式也可写成: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经济中充斥投机气氛时,投资者普遍预期虚拟资产收益率高于实物资产收益率,实体经济中的货币量就会投入虚拟经济,储蓄和媒介实物资产的货币纷纷转变成虚拟资产,虚拟资产价格上升,虚拟经济规模扩大,虚拟经济对货币的需求增加,在货币供应不变的情况下,实体经济受到挤压,可能出现产量下降,国民收入减少和物价降低等现象。当情况反转时,虚拟资产不一定转变成实物资产,可能继续停留在虚拟经济中,或是以储蓄的形式作为财富持有,等待时机再次投机虚拟资产。因此,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中的货币流动性是不对称的,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对货币的吸引力也是不对称的,这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背离奠定了行为基础,也为泡沫经济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2.资产收益率相等的偶然性

因为t期利润率=(t期总利润或总净收益/t期总资本)×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根据假设条件①,我们可以得到:

由上述分析可知,投资者遵循的原则,将货币按照的比例投资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在现实经济中,这无疑就像美国经济学家索洛评价哈罗德一多马模型中经济充分就业增长的条件(注:有保证的增长率等于自然增长率。)一样,是一条极为狭窄的均衡增长路径,是“刃锋”,以至于经济很难沿着这一路径增长。无疑,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沿着这一“刃锋”增长是很难的,是极其偶然的,经常性的偏离这一“刃锋”增长方式才是一种常态。因此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背离也就成了一种常态。至于具体的背离形式,如果以货币量的增减为标准来划分,则可分为(一)、(二)、(三)大类,27种情形,参见图-7。图中货币供应量、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增长率都分成三种情况:增加、不变和下降。这几乎包括了货币、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所有情形,我们日常在某一时点所观察到的只是其中的一种。该图同时也给我们以明确信息:不管货币供应量变化与否,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同样存在经常性的背离,完全的吻合只属偶然。中国和美国股市与实体经济的表现充分地证实了这一点(参见本文第一部分),说明该模型对经济现实具有较强解释力。

四、政策含义

前面的分析表明,由于货币流动的非对称性和资产收益率相等的偶然性导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经常性背离,这种背离是一种常见现象,这是由虚拟资本以及虚拟经济内在的特殊运行机制决定的。“不管资产是否有实际价值,一旦进入这种运行关系,它就带有虚拟资产运行的性质,就是虚拟经济。简单地说,虚拟经济的核心关系就是财富或资产的成本相对于其价格可以忽略不计,或者说其价格决定已经远远脱离其成本运行的一种价值关系”(刘骏民,2001)。正是由于这种价值关系,虚实背离就没有国界之别,无经济发达与否之分,无时期长短之异,虚实背离的存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们只能正面视之,回避不是可取之道。

虽然经常性背离是一种常见现象,但虚拟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在能够带来收益,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隐藏着导致泡沫和泡沫经济,甚至对实体经济带来毁灭性冲击的可能。因此我们需要充分利用虚拟经济对人类活动有利的一面,规避其不利影响,对此宏观经济政策应对背离有所为,使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出现良性互动,根据模型分析结果笔者认为经济政策应考虑以下几方面。

图7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具体背离形式

(一)经济政策对象的扩展。虚拟经济的发展和逐渐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使其不再是可以随意忽略的变量,因此以往仅局限于调节实体经济的经济政策,必须扩大其调控目标,把虚拟经济纳入目标体系,这样更有利于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如在股票市场发展已经使我国货币政策的作用基础发生重大变化的新的金融环境下,股票市场已成为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一个重要变量,货币政策在相当程度上需要透过股市才能对经济基本面产生实质影响,因此,货币政策不仅要调控实体经济,也应影响虚拟经济。对于我国的央行来说,在推进货币政策调控机制、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应尽快建立与股票市场发展相适应的新的货币政策框架,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二)确定背离值浮动范围。根据模型的分析,是衡量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背离程度的指标,要使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就必须使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内波动。由于虚拟资产和实物资产收益率对值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可以采用间接的经济手段,如发布政策信息调整公众对资产的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以及个人对未来投资虚拟资产、实物资本收益率预期的乐观程度等,来影响人们对收益率指标的预期,从而间接地调控收益率指标和背离值的变动幅度,进而使背离值在合适的范围内波动。

(三)虚拟资产的交易性货币需求量应纳入货币供应量目标,货币政策应该关注和影响虚拟资产价格。根据模型等式可知货币的供应量流向两个市场,一是产品市场,二是证券市场或者是金融市场。因此适应地考虑虚拟经济对货币的需求,才能使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出现良性互动,否则就会导致实际货币供应过紧,实体经济发展空间受到挤压。与此对应虚拟资产价格可以作为调节货币供应量的参照指标,即货币政策应该关注和影响虚拟资产价格。虽然是否应把虚拟资产价格作为货币政策的独立调控目标还存在很大争议,但实际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已对虚拟资产价格进行直接干预,结果证明这种干预是有效的,对维护经济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如“9·11”后美联储对股市的干预和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香港政府对资本市场的维护等。我国许多理论研究表明,应将虚拟资产价格作为货币调控目标的辅助监测指标,纳入央行货币政策的视野。在具体政策操作过程中,央行应建立与虚拟资产价格监测相关的指标体系,并根据市场走向和虚拟资产价格变化对宏观经济影响程度的估计做出相应判断,进而决定货币政策的力度和货币政策工具的组合类型。

收稿日期:2003-11-13

标签:;  ;  ;  ;  ;  ;  ;  ;  ;  ;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模型--回归偏差关系的实证研究_虚拟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