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探析论文_张蒙

关于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探析论文_张蒙

张蒙 郑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副教授 450044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建设,以至于大批的农村少年儿童留在农村老家。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生活和感情上的关心与呵护,本文通过对河南省留守儿童的生活、心理和教育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通过研究对农村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进行关注,提高和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

关键词:河南省 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

此文为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河南省农村小学音乐教育中留守儿童的特例研究》文章,编号为:SKL--2014--1644

河南省位于中国的中东部、黄河中下游,是第一农业大省,也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和劳动力输出大省。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这便使得他们的孩子只能留在农村老家。由他们的祖辈或者亲友照顾,于是就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据2000年五普资料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像我们河南省这样的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分析

孩子应该在父母双方的共同关爱下成长,这样的共同生活能够给孩子一个健全的生活环境,可是这些留守在家的孩子们却因为种种原因,不能享受到这种双方家长可以给予的正常家庭生活,缺少亲情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家庭生活教育中父母的温暖和关爱是任何其他亲情都无法代替的,家庭生活教育就是建立在亲情基础上潜移默化的教育。

(一)、留守儿童的年龄特征

留守儿童大多指16周岁以下的儿童,从年龄上来看,虽然16岁的孩子还属于未成年人,但他们已具有较强的行为能力,当和父母分离后,他们在生活上还能够自理,生理与心理方面均趋于成熟,世界观与人生观也已经初步形成,有一定的是非判断、人际交往、承担责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但14岁以下的儿童,同样作为未成年人,由于年龄尚且小,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对父母强烈的依赖感,所以在父母离开他们时,他们还不能独立生活、独立面对社会和处理问题。我省为农业大省,在外打工的农民多从事体力劳动,基本上都是青壮年人。这部分人留守在家的孩子年龄都比较小,基本处于14岁以下。这些年纪小的儿童在学习、生活、情感、行为、心理等各方面更需要得到父母的指导、帮助和关心,而且年龄越小留守对他们的影响就越大。

(二)留守儿童的监护不力

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形式比较多样,由单亲监护、祖辈监护、其他亲属监护或同辈及自我监护组成。首先我们先了解先单亲监护,也就是说父母双方有一人在外,导致父爱或母爱不健全。另外由于只有一人在家,使得家里的农活和家务由一人完成,势必劳动负担过大。造成教育能力和监护能力下降,没有能力管好孩子。其次祖辈监护存在的问题首先是隔代老人多溺爱孩子,很难客观的教育和管教孩子,再者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就会导致很多孩子出现自私、骄蛮、任性等性格特征,产生厌学、逃学的现象。再者,由亲友监护中,监护人一般对习惯的养成、心理、精神上的关注不够,另外,管教别人孩子跟管教自己的孩子在心理上还是有顾虑,认为如果管得太严,父母会心疼,反而得罪了亲朋好友。也很难和孩子交心,沟通。同辈监护和自我监护更形同虚设,都是未成年的孩子自我约束力都尚未成熟,很难真正起到监护作用。

(三)生活环境不稳定

很多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态不是稳定的,而是动态的,他们的小小年纪就要忍受“动态留守”。这种动态的留守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孩子起初是留在家乡,由单亲或祖辈照看,等在城市稍微站稳脚跟后,再把孩子接到城市,到了上学的年纪,由于工作城市的制度不健全,这些孩子很多又被送回老家。也有的一年有半年时间留守在祖辈家中,由于某些原因,下半年又换在其他亲友家中。对于正在上学的孩子来说,这种动态的留守使得他们很难安静下来。总是在不停的适应当中,适应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亲人。这种不稳定状态对他们的生活、学习、安全等方面都产生极大的影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分析

留守儿童指正处于成长的可塑性时期,既容易接受正面的积极影响,也容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偏离正常的发展轨道,不良情绪引发的行为的、性格的、道德的等的偏差影响着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因此,有效改善和引导不良情绪向积极情绪方向转变,以完善留守儿童人格发展,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一)、不稳定,缺乏安全感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加之生活的环境和监护人的不安定因素,使得留守儿童缺乏安全感。容易胆怯退缩,对人不信任,缺乏自信心,情绪不稳定,难以和别人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对环境适应力差。有时候缺乏安全感反倒使其攻击力增强,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对自己和他人造成威胁。

(二)、缺乏沟通,性格内向孤僻。

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与父母亲疏不同,一遇到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由于缺乏父母亲情的滋润,许多留守孩子长期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长期的自我封闭,导致一些“留守儿童”出现了人际交往敏感,口头交际能力减弱,性格内向孤僻冷谈。

(三)、普遍厌学,学习成绩不佳

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对学习没有兴趣、不愿参加活动、自卑心理严重、生活无聊而空虚。年纪较小留守儿童,会出现胆小怕事、课堂不敢回答问题的现象;高年级的留守儿童,由于对学习失去信心,有的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些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不求上进。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只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问题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慰藉,还要教会其生存和生活的技能,教会其守法且不被伤害。这关系到千万在外打工的农村工父母的心,关乎祖国的未来,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一)、家庭教育方面

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而对一个孩子最重要的便是人生开始阶段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在与孩子的朝夕相处中,成人处处以身作则,以自己榜样的力量去影响诱导孩子的发展,而不是以说教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这种无声的潜意识教育方法,在孩子的幼小心灵中可以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往往比有声的教育作用更大。可是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父母远在他乡异地,就势必减少和父母的交流沟通。同时沟通方式单一有限,常见的就是通电话,很少有条件能够视频沟通。这就造成了孩子亲情化观念的淡漠,孩子的心理意识就在亲情缺失的境况下形成,孩子出现了自闭、焦躁不安等情况,学习状况不佳,道德水平也逐渐下滑。

(二)、学校教育方面

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组成部分,个人在学校里学校教育接受计划性的指导,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学校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我省目前的义务教育不均衡,农村教育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农村的大多数地区办学条件都极差,很多教学活动都难以正常开展。在应试教育因素的影响下,农村基础教育仍然以升学率为主,因此教师把注意力以及关注的重心都放在了尖子生身上,对学生的管教方式也比较简单粗暴,很少能和学生真正的沟通和解决问题。加之留守儿童人口巨大,学校也没有精力和财力更好的关心和爱护每一位留守儿童,导致学校无法保障留守儿童的优质教育。

(三)、社会教育方面

首先,在大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更看重经济价值和物质发展。在我省的农村中,有一大部分人都背井离乡去城市打工来改善家庭的生活条件。就这使得很多年幼的留守儿童认为追求物质满足是一等大事,很多留守儿童都对学习不重视,逃学、辍学现象普遍,还有一部分留守儿童连九年义务教育都没有完成。再者,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关注度不够,农村甚至县城都缺少有利于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如图书馆,科技馆等健康场所。其次,社会娱乐场所较多,监管力度又不够使得无父母监护的留守儿童往往出入网吧、电子游戏厅等,由于年幼无自制能力,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因为无钱上网、玩电子游戏等,还会出现盗窃等行为,严重影响力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

以上分析尽管不尽全面,但应引起社会、家庭、学校的重视,儿童本身就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很难改变自己身边的环境,只有能无条件去适应。希望我们整个社会都能多多关心关爱他们,多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更全面的生活条件,减少社会留守儿童,让每个孩子的童年都安定快乐。

1、姚云.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与教育应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4

2、叶敬忠.中国留守儿童现状调查[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

3、程超.《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0

论文作者:张蒙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7

标签:;  ;  ;  ;  ;  ;  ;  ;  

关于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探析论文_张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