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型的现实思考_银行论文

对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型的现实思考_银行论文

关于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的现实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现实论文,银行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 要】 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反映和涉及银行内外部错综复杂的各种经济关系。必须按市场经济和市场运行规则的要求来塑造这些关系,创造良好的转化环境和氛围,不断推动专业银行商业化的改革。

【关键词】 专业银行 商业银行 资产负债比率 现代金融企业制度 银行信贷资产 资金多元化

实现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转化,塑造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求平衡、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国有商业银行是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核心内容。面临着来自外部环境和自身经营的许多深层矛盾、久积沉疴,如何正确认识并有效动作,就成为“重中之重”的改革焦点。下面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谈几点看法:

一、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解决的几个难点问题

(一)关于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与各项监控指标的实现问题。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以资产负债对称原则为基础,从资产和负债相结合的角度,进行的全方位的经营管理。它通过一系列比例指标的设定,从控制保持资产与负债的总量结构对应,来规范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从而保证了资金的灵活调度和充分的支付能力,保证了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协调一致这个基本目标和基本原则的最终实现。它是商业银行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但从我国目前的实际状况看,实施规范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却是困难重重,举步维艰。据有关资料表明,作为独立法人的国有专业银行,其资本充足率除中国银行外,其余各行都低于8%的要求; 长期的粗放经营,高负债超负荷运转,各行的存贷比例也远未达到75%的标准。银行多年的经营微利或亏损,使其很难通过自身的积累充实资本金,且信贷资产质量的不断恶化,还使资本充足率呈下降趋势。真实反映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成果量化指标的难以实现,使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难以全面规范地实施,使其难以完全与国际规则接轨。

(二)关于提高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与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的问题。

商业银行是以追求自身的效益为重要目的的,利润最大化是其实质,经济效益是其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所以,贯穿于贷款决策过程和管理过程始终的,以降低和预防贷款风险为目的,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根本,通过规范自身行为,强化信贷管理,来保证准确、高效的资产运营,不仅是信贷资金运用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银行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切实降低信贷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更是向商业银行转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据有关资料统计,国有银行资产1/3根本无法收回,有4000~ 5000亿元资产基本上处于流失状态。信贷资产质量低、风险大,一方面是银行信贷管理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和责任约束,以及重贷轻管、重放轻收的原因所致;另一方面则是受制于与银行有着血脉联系的企业。因为企业的资产质量效益严重影响着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经济效益,企业的运行状况直接决定着金融运转的效果。企业高投入——高生产——低效益的生产模式,使信贷资金很难回流增殖,企业经济效益的持续下降,又拖曳了银行经济效益的实现。尤其是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中,一些企业借转换经营机制之机,蚕食银行信贷资产,想方设法逃避悬空银行债务,致使国有银行资产面临着流失殆尽之危。如何促进企业资产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并在保证企业体制转换正常进行的同时,保障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进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已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值得研究的关键性问题。

(三)关于银行资产多元化与金融分业管理的问题。

市场经济是一种风险经济,企业的经营风险势必转化为银行的风险。减少和避免金融风险、增加银行稳定收入的根本出路在于尽快实现金融资产多元化,拓宽业务范围,扩展服务领域,以增强经营活力,增加经营实力,增大经营合力。但在我国目前法规不健全,有关政策规定不十分明确,金融运行没有真正走上依法经营、健康有序发展轨道的情况下,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仍是保证金融健康发展的不可逾越的特定发展阶段。且数量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决定了银行如过多地从事证券、投资等业务将分散有限资金,加剧资金紧张的矛盾,延宕经济总量的增长,甚至导致矛盾堆积,诱发经济下滑。所以,在经济质的提高和量的扩充并重阶段,如何实现资产多元化与架构强有力的金融监管系统,确立规范的市场金融运作机制也就成为一个极其重要而又紧迫的问题。

(四)关于银行自主经营与职能归位的问题。

市场经济对金融产业的发展需要,要求重塑银行体制,“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赋予金融机构在资产使用上的超脱权力,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但长期以来,专业银行既不是真正独立的法人实体,也不是资金经营管理的主体,银行产权实质上虚化。国家社会管理职能和资产管理职能混合运行,集所有权和经营权于一身,既行使国有资产管理权,又依靠行政体系和行政手段干预金融资产经营权,致使专业银行既具有行政职能,又担负政策调控和宏观调控任务,还要行使社会民政职能,形成政府与银行职能的交叉重叠和相互错位。银行缺乏起码的经营自主权,常常受制于政府,如为维持社会稳定而发放的“安定团结”贷款,以及各类的“政府项目”贷款,信贷约束软化,致使银行应收利息直线上升,内部资金占用不断增加,相当一部分贷款从生产领域转为财政性救济款,陷入经营亏损的境地。转换政府职能,纯化银行的企业性质,恢复其货币经营者的本色,真正实现银行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势在必行。但面对着70%依靠银行贷款的企业、近1/3的亏损企业、 保证社会安定的需要与从根本上确立效益目标的内在矛盾,成为商业化改革中一个需要慎重解决而又非常棘手的问题。

(五)关于银行组织机构设置与规模效益的问题。

按市场规则运作的商业银行必须按市场导向和市场区域定位来设置分支机构。但我国目前专业银行体制是“三级管理,一级经营”,营业机构是适应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按行政机构“对口”设立的。形成了有一级行政办事机构,就有相应的银行机构,高度垄断的经营格局,注重于纵向延伸的机构设置,而缺乏符合经济原则内涵式的发展,管理层次多,经营效率低。且基层银行不具备独立法人地位,无法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法人内的集权管理和法人外的市场竞争,形不成金融宏观调控的微观基础。如何设置和调整机构,以达到适度规模经营,实现规模效益,这也是关系商业银行改革的一个难点问题。

二、问题的分析与透视,关键在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

(一)立足国情,分步实施,是进行商业化改革的基本出发点。

因为我国是一个处于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增加投入和上新项目,基本上是外延的扩张型经营,客观上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资金奇缺,经济运行质量和国民经济总体素质提高不快等问题;并且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代表全体人民行使资产所有者职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商业银行与之相适应。所以,我国的商业银行改革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立足国情的原则,采取分步实施,渐近推进的策略,并积极吸收借鉴西方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

例如《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资本充足率, 是针对国外商业银行综合经营业务,冒险经营,衍生金融商品泛滥的情况确定的,而我国银行是以传统的存放汇业务为主,其资产以贷款为主,风险管理的重点是贷款,与国外风险形式原因不同。但并不是说这一指标没有实用意义。相反,增加资本,提高资本充足率既是银行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转化改革的当务之急。只是我们没有必要单一地追求8 %标准,而被它束缚了手脚。何况即便达到了8%标准, 也不能充分保证银行不发生危机。关键在于规范信贷管理,清除风险产生原因,从而切实提高信贷资金营运的质量和效益,这才是资本充足率指标的实质性要求。因为它是按资本总额与按风险权重计算的权重风险作为评估资本是否充足的标准,在资本即定的条件下,资产总额与资产风险成反比关系。而降低风险,提高资产质量,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实现取向和着力点,就是分步实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先实行规模控制和存款增量决定贷款增量的资产负债管理的双线管理,然后逐步过渡,建立起科学的比例管理指标体系,建立健全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为核心的资金运营机制,全面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其它方面的改革也要坚持和遵循这一原则和策略,经过不断的磨合相溶,以实现平稳过渡,良性发展,从而塑造出现代意义上的、规范的,并能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商业银行。

(二)构建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是进行商业化改革的重要关节点。

对银行产权制度进行深层次改革,重塑银行产权主体,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商业银行经营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产权清晰、权责利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是商业化改革的关键环节。而确立银行的法人财产权是塑造产权主体的核心问题。

银行中的国有金融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银行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银行法人财产权既独立于终极所有权,又根据法定或约定的义务,受到终极所有权的约束。银行法人财产权是金融资产的具体运作,银行依据国家金融政策法规,以市场为导向,合理高效配置资产,具有资产占有权、支配权、转让权和收益权。

在对银行法人财产权作出明确界定的基础上,建立法人治理机构。即由股东大会将银行财产委托给它所选定的董事会经营,国家则依法享有持股者应有的资产受益权、重大问题决策权等。并以产权关系为纽带建立利益分配机制,提高利益分配的透明度和权威度。使银行切实地成为拥有民事权力,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成为真正的法人产权实体和合格的市场主体。

在组织机构调整上,可以按经济原则撤掉一些分支机构,让它股份化,总行通过控股,然后吸收一些社会股金使它成为一个独立的法人。虽然单个法人资本规模缩小了,但实际的充足率却是提高了,整个资本金相对来说是增加了。各级银行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变单一管理型为经营管理型,既充分发挥系统整体功能,又切实增强各级行经营活力。确立以取得市场活动最大收益的目标,按市场和效益的原则,确定投向、投量,严密内部风险防范和资产质量监控制度,运用市场机制经营业务,实现资产保值增殖,结构优化和利润增长,成为对经济具有自动调节功能的新型银行。真正从关心资本效率出发,从效益出发,摒弃过去随意“铺摊子”,盲目“开办新业务”之举。从实际出发,积极开发资产负债业务中的新品种及各种中间业务,走内涵式的经营发展之路,逐步迈向资产多元化,形成规模经营、产出规模效益。所以说,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确立银行的法人财产权,是改革的关键问题。因为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好这一实质问题,才能切实建立起自主经营的信贷决策机制、自负盈亏的风险管理机制、适应宏观调控和自我调节的机制、自我发展的动力机制、业务经营合法合规的自我约束机制,最终实现商业银行的转化。

三、问题的解决进程需要综合配套,整体协调的运作

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反映和涉及银行内外部错综复杂的各种经济关系。必须按市场经济和市场运行规则的要求来改造和理顺这些关系,创造良好的转化环境和氛围,实现有效配合和整体衔接,不断推动和促进商业化改革。

在调整与中央银行的关系方面,市场经济与中央银行体制,决定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是管理与被管理、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同时,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商业银行与之又是一种信用关系。所以,必须严格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功能定位,建立正常的关系。中央银行要同步转换监管模式和调控方式,建立起严格规范的宏观管理体制和灵活高效的宏观调控机制,加大金融监管的硬度、力度,提高宏观调控的水平效力,为商业银行转化提供良好的运作环境。

在调整与政府的关系方面,国家作为资产终极所有者,要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国有金融资产行使所有者职能,形成国有产权全民所有,国家多层监管的资产委托管理体系;国家作为全社会的管理者,要在强化政策引导,宏观管理,改善服务的前提下,进行政策性的地区经济调节,使银行真正摆脱行政和社会职能,纯化银行企业性质,实现银行独立的法人财产权。

在调整与国有企业关系方面,国有企业积极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塑造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产权主体。银行在服从国家宏观调控和经济政策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寻求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最佳组合,把资金真正投向那些产品市场大、资产增殖高、本息清偿快的企业,硬化信贷约束,实现信贷投向市场化、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起平等互利、双向选择的新型银企关系。

在清理历史包袱问题上,要综合运用清收、债权变股权、财政注资、银行冲销呆帐准备金等各种方法,全方位、多渠道配合协作,为银行和企业卸下重负,轻装进入市场。

在建立健全各项法规,建立公平有序金融环境方面,要尽快修订完善各项法制法规,架构一个严密系统的法律框架。在这个框架内,金融行业可以竞争、变革和创新,关键是要尽力统一政策,统一准则,使各个金融单位(专业银行和信用社)走上同一起跑线。从而切实保证金融业的稳健经营、健康发展和对其实行依法管理,依法规范行为,使金融运作、管理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建立起公平有序的金融环境。

总之,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的改革是一个艰难的历程,同时也是一个有利的历史机遇。我们既要立足现实,渐进实施,又要开拓创新,积极进取,更要整体协调,综合配套,才能完成这一宏伟的系统工程,实现这一宏大的改革目标。

标签:;  ;  ;  ;  ;  ;  ;  ;  ;  ;  ;  ;  ;  

对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型的现实思考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