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对待一年级孩子的“问题行为”论文_高雪峰

正确对待一年级孩子的“问题行为”论文_高雪峰

(苏州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

摘要:随着一年级孩子顺利渡过了入学适应期,孩子对学校环境、老师、同学的慢慢熟悉,渐渐会把自己的本性都展现出来,各种“问题行为”都会暴露出来。作为父母,要作好时刻面对这些新问题的准备,要以平常心正确对待,细心观察、及时关注、用心呵护、抚慰孩子的情绪;耐心教育,正确引导;言传身教,树立规矩,培养良好习惯,帮助并促进孩子全面健康成长。

关键词:抚慰情绪;教育引导;良好习惯

随着一年级孩子顺利渡过了入学适应期,父母也许觉得自己终于可以舒一口气了。殊不知,孩子随着对学校环境、老师、同学的慢慢熟悉,渐渐会把自己的本性都展现出来,各种“问题行为”都会暴露出来。每一个孩子都是不断成长中的生命体,不断成长,就意味着不断犯错,孩子都是在不断犯错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的每一个明天都是未知数,都充满了无穷的可能性,作为父母,还是要作好时刻面对新问题的准备。那么,父母如何正确对待一年级孩子的“问题行为”?父母如何帮助一年级孩子纠正“问题行为”?如何帮助孩子全面健康成长呢?

一、细心呵护,抚慰情绪

一年级的孩子经常不由自主地拧动身子、撕咬指甲、使劲挠痒痒、啃咬笔头、乱涂乱画、抠鼻孔等等,说明孩子内心正面临着种种紧张与焦虑,他们想得到父母的抚慰,情绪需要宣泄。甚至有的孩子,除了喜欢咬笔头,平时还容易激动,经常跟同学打架、咬人,说明孩子在家里或学校承受的压力太大,以至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父母平时要细心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及时呵护,抚慰孩子的情绪,疏导孩子的压力,从而促进孩子全面健康成长。

1.孩子暴力,父母首先要做的是让自己情绪保持平静。这意味着,要想改变孩子,父母首先就要改变自己的脾气,不要动不动就发怒、打骂孩子,尽量避免把生活不顺所造成的负面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

2.站在更高的位置看待问题。孩子表现出一些“坏”行为,往往是因为他们内心有某种渴求。孩子打架、咬人等,一方面是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孩子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博取老师和父母的关注。

3.与孩子真诚地对话。父母应当理解并接纳孩子内心的情绪,并告诉孩子,难过的时候,可以有更好的发泄方式,比如:在户外大喊,跑步,在妈妈怀里哭等。

4.帮助孩子找到行为的根源。“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想真正解决问题,必须找到问题的源头。孩子打架、咬人等问题行为的源头在哪里?除了父母的急躁、粗暴之外,有时可能更核心的问题是出在家庭中爱的缺失上。孩子上一年级前后的这段时间,尤其会渴望爸爸的陪伴,爸爸的陪伴能给孩子带来足够的安全感,爸爸的言行会成为他长久的榜样,有助于孩子形成规则意识。所以,在孩子上一年级的时间里,父母更加要细心呵护,创设温馨的家庭环境,多陪孩子,哪怕每天只陪孩子玩半个小时,用爱慢慢浇灌孩子,抚慰心理情绪,孩子的许多“问题行为”都会随之消失。

二、耐心教育,正确引导

孩子上一年级后,有的父母会惊讶地发现,孩子竟然学会了撒谎,甚至经常“偷”同学的东西。比如,明明没有得到老师奖励的小红花,却常常会自己弄一个,贴在书本上;明明没有获得老师的表扬,却总是回来告诉我们,说老师又表扬她了;明明学习不好,却总是对我们说她学得不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时不时书包里会多几样东西,一支有精美图案的铅笔,一张非常漂亮的卡片,一把崭新的尺子……父母心里会无比郁闷,明明从小就一直教育:不能随便拿别人东西,不能撒谎。怎么会这样,怎么会有这样的“问题行为”。

孩子明明没有得到老师的奖励、表扬,却总是撒谎说得到了老师的奖励、表扬,为什么?因为她觉得只有得到了奖励、表扬,才是老师的好学生,才是父母的好孩子,才可以博取老师、父母更多的爱。——这些观念都是成人传递给孩子的。也就是说,是成人逼迫孩子“撒谎”的。父母有必要反省一下:是不是太关注孩子的优异表现?是不是经常对孩子表达出很高的期待?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六岁左右的孩子还分不清想象和现实,经常会把自己想象出来的东西当成真实存在的东西,因而,经常会表现出“撒谎”行为。父母切忌从成人的角度来判断、批评孩子的撒谎行为,父母需要关注的是孩子撒谎的内容,耐心教育,正确引导。

1.父母切不可当众斥责孩子,不可用成人的社会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去要求孩子、评价孩子,因为这个年纪的孩子还未形成清晰的物权概念,可能还不知道什么叫“偷”。而且,孩子的这种小偷小摸,大多是轻微而短暂的行为。

2.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要敦促孩子一定还给人家,如果孩子没有足够的勇气,父母应该陪孩子一起去。

3.回家之后,父母还应耐心而平和地与孩子聊天,了解孩子为什么想得到那样东西;跟孩子一起分析这个东西是不是必须的学习用品,如果非常想得到,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最后,明确告诉孩子“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如果要拿,需要事先征得别人的同意”。

4.结合日常生活,帮助孩子形成初步的物权意识,如,认识家中哪些东西是自己的,哪些是父母的,哪些物品在用之前要征得父母的同意。

三、言传身教,培养良好习惯

一年级是孩子学校生活的起点,孩子的生活开始以学习为中心,开始系统地学知识,这些知识与日常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孩子生活在学校之中,同时也生活在家庭之中。孩子不断在种种“问题行为”中成长,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密不可分。因此,面对一年级孩子的种种“问题行为”,需要树立规矩,指出并纠正一些不良行为,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促进孩子全面健康成长。

想让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言传身教。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学习到的习惯,往往能让一个人保持终身。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首先,父母自己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给孩子树立榜样、树立规矩。其次,孩子能做的事情就放手让孩子去做,不要怕孩子犯错,也尽量不要指责孩子犯的错。鼓励孩子有始有终地做事情,并适时地给予检查与督促,做得好的地方,给予鼓励和肯定,让孩子得到强化;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可以给予适当的引导。另外,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讲,将生活中的一些技能、习惯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父母跟孩子一起,一边唱一边做,可以让枯燥的事情变得很有趣味。有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是需要父母手把手地教授的,比如,怎样正确地刷牙,怎样洗袜子,怎样扫地,怎样整理书包、书柜等等。

总之,孩子都是在不断犯错中成长起来的,面对一年级孩子的种种“问题行为”,父母要以平常心正确对待,细心观察、及时关注、用心呵护、抚慰孩子的情绪,耐心教育,正确引导,言传身教,树立规矩,培养良好习惯,促进孩子全面健康成长。

论文作者:高雪峰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4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8

标签:;  ;  ;  ;  ;  ;  ;  ;  

正确对待一年级孩子的“问题行为”论文_高雪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