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协会规划模式在日本的早期应用_经济模型论文

产业关联计划模型在日本的早期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模型论文,产业论文,计划论文,在日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有了空前的发展,形成了完备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在该体系中,计划管理占有重要的地位。本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所发生的大危机使人们意识到完全的市场机制已经不能有效的发挥最优资源配置的作用,于是计划方法作为市场机制的补充受到广泛的重视与应用。正如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所指出的那样:“最高管理当局所面临的问题,不是如何在毫无限制的竞争和全面计划之间的选择,而是如何把两者有效的结合起来。”〔1〕

战后的日本政府充分发挥了宏观经济管理职能,以产业政策为核心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实施是战后日本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长期政策目标的确定和政策手段的选择上,计划方法起着重要的作用,“制定长期经济计划并诱导经济向此方向发展”〔2〕成为战后日本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模式。在经济计划的制定过程中,除了建立完备的调查研究、咨询审议等组织机构外,作为技术手段,还采用了各种经济数量分析方法通过定量分析对经济发展做出预测,为制定计划提供依据。早在5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后,通过省的下属机构就开始运用产业关联计划模型对经济发展进行分析预测,本文仅就该模型在这一时期的应用加以分析。

一、产业关联计划模型的理论基础

从经济数量关系上看,经济数量模型可分为经济计量模型、产业关联模型(投入产出模型)和最优规划模型三种。宏观经济计量模型是采用统计、数学与经济理论相结合而成的计量经济方法,通过对各类经济活动主体的经济行为的分析,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宏观经济数量关系的一种模型,可用于结构分析、经济预测和政策评价等。产业关联模型则着眼于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物质联系,通过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工业技术联系——投入产出关系来研究国民经济各部门及地区结构。最优规划模型是一种在各种结束条件下求得目标函数极值的数学方法,在国民经济领域主要用于寻求在各种资源约束条件下求得实现最佳经济效果的最优方案。

经济计量模型按照其用途又可以划分为理论模型和应用模型,前者主要用于理论分析,后者由于用于预测、政策、计划等不同目的在具体模型构建上又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在进行政策性预测及拟定计划时,通常使用两种模型分析方法;其一是将普通的计量经济模型改造成政策模型,即将计量经济模型中的内生变量区分为目标变量和局外变量,外生变量分为条件变量和政策手段变量,通过所给条件变量的值求得政策手段变量,以此分析增长路径的变化,从中找出具有最高政策目标值的增长路径及相应的政策手段。其二是使用线性规划法(最优规划方法的一种),首先将政策目标的评价基准设定为目标函数,在各种约束条件下寻求取得极大值的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路径。

产业关联计划模型是线性规划方法与产业关联模型结合而成的一种经济数量模型,应用于国民经济总体的线性规划模型,其约束条件中的参数以产业关联表中的投资系数为主,因此,线性规划方法与产业关联模型相结合,确切地讲将产业关联模型适当加以改造并追加目标函数,即构成了产业关联计划模型,又称里昂惕夫计划模型。产业关联计划模型是以产业关联理论即里昂惕夫的投入产出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

构成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以投入产出为纽带密切相联的。如家庭部门产出劳务而投入消费品,政府以来自其他部门的租税为投入,而为其他产业部门提供劳务或产品,其他产业之间也同样存在着各种投入产出关系。产业关联理论正是着眼于此,将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用联立方程组表示,通过求解方程整理出产业关联表(投入产出表),以此清晰的反映国民经济的详细结构,并通过产业分析为制定经济计划和政策提供依据。该国民经济分为n+ 1个部门,n个产业部门和第n+1个最终需求部门,n 个产业部门生产的产品将投入到全部n+1个部分。i部门的总产出用x[,i]表示,x[,ij]表示i部门的产品作为投入被j部门消费的数量,c[,i]表示i部门提供给最终需求部门产品的数量,于是,第i产业部门的产出可以表示为:x[,i]=x[,i1]+x[,i2]+…+x[,in]+c[,i](i=1,2…,n)。用α[,ij]表示由j部门单位产出所消耗的i部门的产品数量,称之为进入j部门的i 部门产品的投入系数:,于是上述方程可以整理为:,在该联立方程组中,若给定投入系数,即可以求出满足需求水平的各产业部门的均衡产出。

以上是静态产业关联理论的要点,该理论所提供的主要研究及分析工具集中的表现在产业关联表(投入产出表)上,“对整个经济来说,投入产出表揭示了各种相互交错彼此依赖的关系结构,正是这一结构把经济体系中的各个大不相同而高度专门化的组成部门联结成一个整体,实际上,它提供了经济体系的运行模型。因此,许多有关经济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实验性研究,都可以使用此表。”〔3〕

考虑到各部门之间在时间上的间隔即时滞问题并同时在处理方法上将资本存量作为内生变量处理,就可以将静态的产业关联理论发展为动态理论,为动态的结构变化提供分析工具。j 部门在它全部开工情况下单位产出必须持有i部门产品的存量称为j部门贷物i 的资本系数用b[,ij]表示。于是,i部门第t年的产出除须满足产业部门的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之外,还需满足下年度各产业因增加产量所必需的资本存量,所以部门间的平衡可表示为:。在该方程中最终需求只包括居民、政府等非生产部门的需求,不包括新增加的生产性资本。若给定当年的最终需求和各产业部门的产出水平,就可以求出下一年度的产出,一直下去,就可以计算出与每年度的最终需求相适应的产出量的变化途径。

产业关联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在经济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相互依赖的结构关系在经济学说史上最早反映在18世纪法国经济学家魁奈的经济表上,后来,这一思路被瓦尔拉发展为一般均衡理论。但是,这些人的理论及模型对于现实经济分析没有实际价值。产业关联理论可以说是一般均衡理论的实用化,为经济理论研究和现实经济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工具,该理论特别是动态理论是分析产业结构变化方向,规划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经济学说史上,克拉克、霍夫曼等人通过大量统计分析,揭示了在经济现代化过程中产业结构及工业结构的变化规律。但是他们使用的产业概念是产业集合的概念,其分析方法属于宏观分析,而产业关联理论则采用具有相同性质的企业集合的产业概念,其分析立足于经济的微观结构及中短期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因此,动态的产业关联理论又被称为“微观动态结构分析理论”。〔4〕

二、静态模型与近期产业结构的演变

5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产业结构变化迅速,同时以贸易、外汇自由化为中心的国际经济环境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为此,日本通产省为了探讨日本产业发展方向及制定正确的产业政策,开始了广泛的产业调查分析,并首次开始利用关联计划模型分析产业结构的变化。

宏观经济目标包括充分就业、国民生产最大化、最高经济增长率等,静态分析模型采用了国民生产总值最大化为目标函数,基本的约束条件包括资本积累的界限、劳动力人口的界限以及国际收支均衡的制约,同时也考虑到原油、煤、非铁金属矿物等资源产业国内生产的限制及出口、进口等问题。

静态产业关联计划模型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可以计算出假定的最佳产业结构,通过比较分析出现实结构的差距,通过变更假定条件探讨产业结构的变化方向。

日本通产省产业结构研究会以1959年的产业关联表为基础进行了实际操作。投入系数全部采用表中数值,最终需求函数的参数由1951年、1955年、1959年各年度数值推算,资本系数和就业系数由附加价值额计算。考虑到最终产业结构下由于经济规模的扩大可以进行一定的追加投资以及资本设备对劳动的替代,固定资本存量和劳动力人口的上限分别取1959年实际值的105%。出口、进口国际收支及资源生产的界限根据实际变动趋势分别在1959年的基础上做了若干的修正。

表1列出了按照模型推算出的最佳产业结构及1959 年实际结构的数值。在最佳产业结构中,固定资本存量及劳动力人口在允许限度内充分利用和完全就业,总出口额达到上限,国际收支综合项目余额为零。国民收入比1959年增长11.3%。由于假定固定资本、劳动力及出口总额的新增量为1959年的5%,因此,新结构下超过5%的增长部分即为结构调整所产生的效益。

表1 产业结构的变化 (%)

1959年 最佳结构 增长率

第一产业 7.6 6.696.6

第二产业 33.0 34.0

114.6

矿业 2.0 2.2

120.6

制造业

28.9 29.6

113.9

金属(11.6) (12.1)

118.9

机械(22.2) (23.5)

120.3

化工 (9.2)

(9.1)

113.0

其它 (9.3)

(9.1)

110.6

重化工业(52.4) (53.8)

117.6

轻工业 (47.0) (46.2)

110.6

建筑业2.1 2.3121.3

第三产业 44.3 42.4

106.4

合计100.0100.0

111.3

〔注〕 增第率=最佳结构产值/1959年度产值。

资料来源:〔日〕 日本通产省产业结构研究会编《日本经济的预测和计划》,东洋经济新报社 1965年出版。第291页

由表1可以看出, 产业结构变化最显著的特点是第二产业显著扩大和第一产业的缩小。第二产业中金属、机械等重工业有较高的增长,制造业中重化学工业的比率由1959年的52.4%增加到53.8%,第二产业在全部产业所占比率由1959年的33.0%提高到34.0%,产业结构进一步高度化。

与产业结构变化相对应的,是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首先从出口结构来看,重工业品、轻工业品出口增加,而其他物品(农产品等)减少。具体看,与金属、机械、纤维相关的13个产业的出口都达到了出口上限,而制材、木制品、煤制品、化肥等出口的效率低下;其次看进口结构,食品、运输服务等进口大幅度增加,而制成品的进口显著减少。在原材料中,纯原材料进口增长,制品原材料进口减少。总之,在进口结构中,制品原材料、制成品等加工度较高的商品由于国产化程度的提高进口减少,而食品、纯原材料等加工度较低以及国内不能生产的商品进口增加。

综合上述情况可以看出,以1959年的资本、劳动供给水平和出口市场为前提,强化重工业特别是机械工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国产实现进口替代和扩大出口这种形式的产业和贸易结构的高度化是最有效率的。这一结构推翻了以往的认为在劳动力丰富的日本发展劳动密集的轻工业、出口纤维、杂品等是最有效率的观点。在农业及运输业方面,在有限资源供给条件下可以一定程度依靠进口。沿着上述方向调整产业结构及贸易结构,可以通过结构调整所产生的较高的宏观生产率加速经济增长。

三、动态模型与最佳增长路径

将静态产业关联计划模型进行适当的调整就可以建立动态模型。二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对投资的处理方式上,在静态模型中投资作为最终需求中的一项是外生变量。而在动态模型中则是内生决定的。利用动态模型可以在诸多增长路径中选择最佳增长路径。

日本通产省产业结构研究会首次建立1963年—1967年的动态产业关联计划模型(简称DLP模型), 并利用该模型分析了上述年度内的增长路径。

基于福利经济学的观点和技术上的方便,DLP 模型的目标函数采用了个人消费支出最大。在最终需求项目中,各产业别个人消费支出与目标函数直接相关,政府经常收支、政府资本支出、库存投资的总额是个人消费支出的一次式。设备投资作为内生变量处理,最终年度1967年设备投资假定比前一年增加10%,该年度的参数由通过预测编制的假设投入产出表给出,中间年度则由最初及最终年度的参数加以推算。

经计算得出如下三种最佳增长路径:

最佳增长路径Ⅰ(设备投资转化为生产力有一年的时滞):计划结果如表2所示。计划的前半期努力抑制消费而集中进行投资, 后半期则利用积累的生产设备扩大生产及消费。在该情形下,计划期间个人消费支出总额最大和最终年度个人消费支出最大两种目标函数的增长路径一致。经济增长年1964—1967年各年度分别为8.9%、11.7%、6.4%、—1.1%。设备投资在前三年迅速增长而后两年剧降为零。设备开工率和就业率在各年度均较高。由于总体经济增长非均衡,具体产业的变化也出现了不均衡的状态,很多主要产业在计划期间大起大落。

表2 最佳增长路径 Ⅰ (单位 亿日元)

1963年 64年

65年 66年 67年

个人消费支出118,143118,143118,143174,447174,447

民间设备投资 22,860 44,510 64,936

0 0

附加价值增长率(%)8.911.78.4 100.0

就业率(%)

100.098.2

99.2

100.0 90.7

国际收支 00 0

0 0

资料来源:根据日本通产省产业结构研究会编《日本经济的预测和计划》东洋经济新报社 1965年版第339页资料整理。

一年时滞的假设。由于该假设,使得1967年的设备投资与1963—1967年度的计划期间的增长路径完全没有关系,在以个人消费支出最大为目标函数的条件下,在资源的利用上希望极力缩小竞争性的设备投资。于是尽可能缩小1967年度的设备投资的解就成为最优解,而1967年度设备投资与1966年没有内在联系,因而出现了两年设备投资为零的结果。为了避免上述现象的出现,研究者采用了取消时滞假设的方法,使1967年度的设备投资完全内生化,从而得出了其他的增长路径。

最佳增长路径Ⅱ(不存在时滞,5 年间个人消费支出总和最大):在该路径中,不论是个人消费支出还是设备投资都逐年稳定增长,经济增长率1964—1967年分别为12.4%、9.6%、10.4%、6.0%,经济规模67年度/63年度为144.2,经济规模增长高于路径Ⅰ。设备投资在前4 年稳定增长,1967年与1966年规模相同。生产设备的开工率在前3 年低于100%,而后两年则达到100%,劳动力人口在1966年前就业率为100 %,而1967年却低于100%, 说明该年度出现了资本设备不足而人口过剩的现象。就具体产业来看,除农业、天然纤维纺织、最终化学品之外,其他产品生产都稳定增长。

最佳增长路径Ⅲ(不存在时滞、最终年度个人消费支出最大):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个人消费支出在前两年微增,后三年增长加快, 设备投资前三年增长较快,后两年则规模不变。经济增长率各年度分别为12.0%、9.9%、7.5%和14.2%,5年间经济规模增长达150.1%,为三种增长路径之最。这期间,生产设备开工率从1963年度的89%开始缓慢上升,到1967年开始达到100%。在就业方面,除1966 年出现一定失业这外,均为充分就业。

表3 最佳增长路径Ⅱ、Ⅲ (单位:亿日元)

1963年

64年 65年 66年 67年

个人消费支出Ⅱ

114,666 124,308 133,106 144,520 154,687

111,499 119,683 128,482 137,939 161,123

民间设备投资Ⅱ

25,000

39,437

44,748

49,243

49,243

29,144

144,523 50,666

50,666

50,666

附加价值增长Ⅱ12.4

9.7 10.4 6.1

率(%)

Ⅲ12.0

9.9 7.514.2

设备开工率(%)

90.7 95.6 97.5 100.0

100.0

88.7 91.6 92.1 92.3

100.0

变业率(%)

100.0100.0 100.0100.0

96.2

100.0100.0 100.0 97.4

100.0

国际收支Ⅱ 0

0 000

Ⅲ 0

0 000

资料来源 同表1

通过上述五种增长路径的结果比较,可以看出:(1 )国民生产总值的扩大与个人消费支出的扩大两者未必一致。若以国民生产总值最大化为目标函数会得到不同的增长路径。(2 )由于路径Ⅱ消费与投资都比较均衡增长,所以若将计划期由5年变为10年, 增长路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都会比较稳定。而路径Ⅲ在计划的前半期集中进行积累,后半期及最后年度大幅度扩大消费,若变更计划期限则增长路径及产业结构将会出现较大的变动。

在战后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日本政府成功的运用了独特的产业政策弥补了市场机制的不足,使产业结构实现了超自然过程(即在完全市场机制条件下)的加速转换,实现了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产业政策的核心就是在不同时期选取重要的战略产业,通过各种政策手段推动目标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和产业政策的制定是以大量的产业经济分析为基础的,产业关联理论作为产业结构微观变动的一种分析手段,在产业政策制定和产业发展规划过程中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前述的具体实例分析中可以看出,在谋求国民经济均衡快速发展的同时,基本上考虑到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主要影响因素,其分析具有一定的理性成分和实际价值。如在静态模型分析中,得出了优先发展重化工业将使国民经济加速增长的结论,从实证角度为重化工业发展战略提供了依据。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高速增长结构急速转换的时期,将计划手段和市场导向相结合,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因此,日本所采用的一些产业经济分析方法对于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注释:

〔1〕〔3〕里昂惕夫著《投入产出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165页。

〔2〕〔日〕通产省产业结构研究会编《日本经济的预测和计划》,东洋经济新报社1965年版第4页。

〔4〕〔日〕林田睦次著《动态经济理论的结构——关于动态经济近现代理论的结构研究》多贺出版社1983年第345页。

标签:;  ;  ;  ;  ;  ;  ;  ;  ;  ;  ;  

工业协会规划模式在日本的早期应用_经济模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