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景观设计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

吴立蕾[1]2008年在《基于绿视率的城市道路绿地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我国城市道路系统的迅猛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深入,人们对城市道路的要求已不仅仅局限于交通运输等基本功能,提高道路使用者对自身及所处的道路环境的认识,建立环境、心理及行为之间的和谐关系,进而形成人性化的城市道路绿地系统显得尤为必要。绿视率这一概念是基于视觉环境科学日益重视的发展趋势,和现代城市景观感知的内在需求而提出的。它不仅能够体现城市绿化环境的视觉质量,更符合以人为本的绿地设计理念。因而从绿视率的角度入手对城市道路绿地设计进行理论研究和分析,乃至实践的尝试运用,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城市道路绿化的发展历程和城市道路研究的理论背景,并对国内外城市道路绿地设计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结合绿视率及其相关理论,具体论述了绿视率的基本特征,并从城市道路绿地设计的角度重点分析了视绿体验中的主体与客体以及绿视率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其次,本文从城市道路绿地的环境特征、动态特征、生命特征叁方面入手探讨了城市道路绿视率的影响因素;通过以张家港市城市道路绿地为调查对象的实证研究探寻绿视率形成的规律。这些为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奠定了理论和实证的基础。最后,在本文的核心部分,以城市道路绿视率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为依据,从城市道路绿地自身的客体角度和动态景观观赏者的主体角度,分别对城市道路绿地的视景空间和视景序列两部分进行设计方法的探讨,并结合实例对具体的设计手法进行分类详细的阐述。

陈颖异[2]2007年在《城市道路绿地景观中文脉的延续》文中研究指明道路是城市中最主要的外部公共空间,它绝不仅仅是连接两地的通道,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人们公共生活的舞台,观光的游客沿着城市道路观察城市、认识城市,当地的居民习惯性地在道路上活动并感受着道路及其周围环境。城市道路绿地景观是衔接城市各个文化点的纽带,它能够串联起城市的文化使之形成有序的脉络,是展现城市文脉特色的重要载体,是城市形象的标志性景观。近几年来,我国掀起了道路绿地建设的热潮,并且卓有成效,但由于全球化浪潮,西方文化强烈的冲击着我国的城市建设,每个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正在慢漫消失,文脉出现断层,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相似,由此产生的问题日益严重。本课题所涉及的问题,也是现在中国大多数城市同样面临和急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在学习吸收世界现代先进的文化的同时,也要追求地域文脉的保护、再生和创造,实现这两种文化的有机融合,这是城市保持活力和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们应该营造延续城市文脉的道路绿地景观,充分运用道路特有的空间条件,恢复城市道路绿地空间与所在城市、地域内在的逻辑关系。本论文以研究城市道路绿地景观中延续文脉为出发点,分别从延续城市文脉的角度和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的角度来阐述城市道路绿地景观中延续文脉的必然性,通过理论总结、实例分析和设计探索实践对道路绿地中延续文脉的构成要素及载体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研究结论,并希望为以后的设计研究提供较完整的理论基础。

任琪[3]2007年在《城市道路景观界面分析》文中提出城市道路景观是影响城市形象的重要元素。目前我国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忽视了环境生态绿化和人的因素,本文基于现代景观设计叁元论的研究,分析城市道路景观。以现代景观设计叁元论为着眼点,把城市道路景观界面划分为叁个方面:道路的视觉景观形象、道路景观的生态环境、行为心理对道路景观界面的影响。道路的视觉景观形象包括道路的建筑界面、道路景观设施界面、道路路面界面等。道路景观的生态环境包括道路的绿化界面、水体界面、环境科技手段的运用等。行为心理对道路景观界面的影响包括道路景观空间的塑造、尺度的控制、景观轮廓线的控制、色彩和质感的控制,道路景观的文化意义等。本文结合国内外大量的案例来分析道路景观界面的叁个方面。并以合肥市胜利路道路整治方案的景观界面分析为例,具体分析胜利路景观的界面,并论述了道路景观界面分析的设计价值。本文强调了城市道路景观界面分析的连续性、层次感和识别性。本文提出的观点给广大城市道路设计者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基础。

郭雅洁[4]2008年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导则编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城市道路景观的建设具有周期长、牵涉面广的特点,设计意图在实施中往往难以被充分贯彻,常规的设计成果面临着可操作性和有效性严重不足的巨大挑战。本论文采用城市设计的手段和方法,通过对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调查和研究,制定相应的可供遵循或参考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导则标准和范例,以更有效地推动设计导则的研究,控制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实施。论文主要包括五大部分:首先(第一章),阐述研究的背景、内容及方法。其次(第二章),界定和辨析城市道路景观概念,确定城市道路景观的要素特性,从硬性建构和软性建构两方面来进行组成建构和设计策略研究,并尝试建立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评价体系。再次(第叁章),根据以上的研究,运用城市设计理论和导则编制方法,提出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导则的理论架构。之后(第四章),确定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导则编制的目标、原则、程序和方法,分析不同类型城市道路的特点,提出导则编制的基本内容,确定导则编制模板,并对导则的执行提出实施策略。最后(第五章),选择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调查,形成设计导则范本,验证本研究理论成果的实用性。本文形成五项技术成果:①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建构和策略。②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评价标准指标体系。③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导则的编制模板。④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导则的实施管理办法。⑤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导则范例性文本文件。全文正文共69293字,15张表格和53幅图片,参阅参考文献134篇(部)。

李和谦[5]2015年在《北方海绵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我国各大城市遭遇暴雨袭击后频频内涝,但同时我国城市发展又普遍面临水资源短缺的困扰。在这种危机下,学术界开始反思城市环境中的雨水管理问题,基本意识到城市化进程干扰了城市雨水自然下渗的过程。国内外据此展开了雨洪管理的大量研究,提出了水敏性城市设计、低影响开发等相关理论,我国也相应地在大力开展“海绵城市”的建设。城市道路作整体规划的结构重点,影响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新背景下的城市道路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纯粹的交通运输功能,而应该将道路雨洪管理、道路景观设计一并纳入。本文以北方城市道路为出发点,力求从城市雨水角度研究道路景观相关设计的新内容,达到雨洪管理与景观设计的整合,形成全方位、多功能、系统性的设计方法。本论文在分析目前城市道路雨水问题存在的危机的基础上,首先总结评述国内外已有城市道路雨洪管理研究成果和相关理论,然后通过分析道路的构成分类以及与海绵城市的内在耦合联系,对比传统市政管网模式下和低影响开发模式下的城市道路雨洪管理的不同,结合景观设计学原则得出城市中心区道路及中心区以外道路的海绵道路设计方法——“双线+双模式”方法,从整体到局部,从细节到整体。“双线”是指设计步骤上宏观规划和具体设计整合开展;“双模式”是指从雨洪管理和景观设计两种模式综合开展。最终通过国内外案例并结合天津大学新校区景观工程中的道路设计,具体验证这种将景观设计、雨水管理、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等整合到一个系统思维考虑的方法,希望为北方地区海绵城市的道路设计开拓一个新的开放眼界。

杨秀芳[6]2008年在《呼和浩特市道路景观评价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道路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的好坏直接体现一个城市的景观质量、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形象。从更深的角度讲,它还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水平。呼和浩特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城市,也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所以,研究其城市道路景观对改善城市道路交通和城市环境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国外对城市道路的研究已经开展多年,但国内对城市道路景观评价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还没有成熟的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本文以呼和浩特城市主城区的道路景观为研究对象,以景观叁元论,城市道路中人的视觉特性、人的行为规律为呼和浩特市道路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通过专家咨询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相结合构建了呼和浩特市道路景观评价指标体系,在综合分析目前国内外道路景观的评价方法以及借鉴其它相关领域的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确定以基于AHP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呼和浩特市道路景观进行系统评价,选取二环路、中山西路和新建东街叁条道路为例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具体体现出呼和浩特市道路景观的差异性,科学的反映道路实际情况;应用基于AHP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呼和浩特市道路景观进行评价,其结果能较准确、客观的反映道路景观的实际情况,方法简单易行,具有实用性,并能反映出景观薄弱项,对已建成路段提出改进措施和对未建设路段提供决策依据,对呼和浩特市道路景观的设计、建设、管理、维护等工作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窦逗[7]2007年在《南京市城区主要道路绿地植物景观的现状研究》文中提出城市道路绿地作为城市道路景观、城市绿地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塑造城市形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南京以创建生态园林城市为首要任务,道路绿化是实施“绿色南京”这一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性工程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研究南京城市道路绿地植物景观的现状,分析其优缺点,探讨今后的发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研究以南京的老城区和河西新城区为研究区域。实地调查了两个城区的主要道路绿地,共157条样带。首先以植被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从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的数量特征、群落的生态结构、群落发展动态及群落相似性等方面对新、老城区道路绿地植物群落进行比较分析;再从观赏特性角度,分析了两个城区道路绿地中观花植物、观果植物和观叶植物的组成及特征;然后通过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对新、老城区各20条典型道路绿地植物景观选用12个评价因子用层次分析法从视觉质量和生态效益两个要素上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的结果表明:1新城区中植物种类较丰富,但新、老城区道路绿地植物景观的乡土特色均不明显,且存在少数物种被大量广泛应用的现象,造成道路植物景观雷同。此外,新城区道路绿地的断面形式较老城区复杂,多层次复合绿化结构为主的植物种植形式开始受到重视。道路绿地景观发展动态方面,老城区中优势种群的年龄结构较为复杂,部分道路的植物老龄化现象严重,急待更新,而新城区中以胸径较小的幼树居多,道路景观效果将日趋完善。2观赏特性方面,新城区中观花植物种类和应用频率均较老城区高,但新、老城区植物的花期主要集中在春末至秋初这段时期;新、老城区均以秋季挂果植物种类较多,初春时期挂果植物种类最少;新、老城区彩叶植物种类均不甚丰富。3从新、老城区道路绿地植物景观综合评价来看,老城区的道路植物景观质量较新城区高,但老城区不同路段植物景观质量差异较大,而新城区的道路植物景观质量主要集中在Ⅱ、Ⅲ两个等级。本文最后总结了新、老城区道路绿地植物景观的特点,提出了道路绿地植物景观的发展方向,创建集生态化、艺术化、多样化、个性化、人性化为一体的道路绿地植物景观。

薛亦暄[8]2017年在《基于空间序列的城市景观大道空间优化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城市景观大道与其设计方法渊源已久,但在国内却未成气候,长期以来并未得到充分的研究与思考,导致其概念模糊、内涵不清。而针对城市景观大道的专门思考却并未先于其本身的出现。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宜人的空间感受则更加受到关注与重视。而城市景观大道作为城市设计中串联各功能区、衔接各生态空间、体现城市精神与城市价值的线型空间,理应优先得到充分的重视。本文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实地考察等方式探索城市景观大道的概念与含义。本文基于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性化设计的层面落脚,选取了空间序列这一充分考虑行人的空间感受的思维方式对城市景观大道进行研究。本文通过文献查阅、实例研究等方式探索了空间序列的含义、空间属性等方面内容,将其具象到道路空间的点、线、面等表达方式中进行思考,并分析了道路空间序列在驾驶员与行人眼中的视觉特征,目的是使得城市景观大道的空间设计更具说服力。本文为测度城市景观大道的优劣,列举了评价其质量的可度量指标与不可度量指标,随后以深圳深南大道、上海世纪大道为例对国内优秀的城市景观大道作了研究,通过现状评析、视觉感受、量化分析研究叁个方面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说明,旨在提取优秀城市景观大道所包含的设计要素与量化指标。然后,本文从空间界面、天际线、重要视觉焦点空间等方面基于空间序列的视角研究城市景观大道空间的设计方法。最后,本文以济南市经十路“燕山立交”至“舜华路”区段作为研究对象,指出了其现状空间层面存在的问题,并利用研究所得成果对其进行分析评价与优化设计。本文对于经十路的实践研究部分,利用空间序列的思维方式在道路界面、天际线、视觉焦点空间、山体景观视廊等方面对其提出重点优化设计,旨在引导其未来的空间发展,使其逐渐成为界面宜人、天际线优美的城市景观大道空间的设计的典范。

李磊[9]2014年在《城市发展背景下的城市道路景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道路景观涉及城市交通、建筑、园林、市政、水利等诸多方面。构建城市道路景观理论体系,将城市道路景观提升到城市景观整体营造的高度。通过对其价值体系的探讨,让城市道路景观空间承担起更多的城市空间责任,还原城市道路景观形态的原来面目。论文上篇采用文献整理总结和将同时期东西方城市比较研究的方法,系统的回顾了城市道路景观形态与城市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首先,根据不同时代城市发展背景下,传统城市、现代主义城市、新城市的城市道路系统的特点,提出推动城市道路形态演变的动因和后果;根据不同城市发展阶段城市道路景观形态,提出街道时代、大道时代、道路时代和后汽车时代的道路景观发展阶段的划分方式,并总结其特征。最后总结提出新城市道路景观的理论体系,包括:城市道路景观的叁种尺度(城市尺度、汽车尺度、人的尺度);叁个构成要素(空间要素、行为要素、文化要素);四个特性(空间的延展性;动态与静态统一性;意向、意象和意义的统一性;连接和空间二元对立性);四元价值构成(场所价值、连接价值、环境价值、文化价值);基于四元价值构成的城市道路景观形态层面模型和评价原则。论文下篇采用专题文献研究与现场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对北京二环路景观展开研究。首先,将北京二环路的历史渊源与北京旧城城防体系和京师环城铁路建立关联,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回顾了北京二环路从规划到落实的全部过程,提出北京二环路建设与北京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其次,从空间、行为和文化叁个方面对二环路景观进行研究,提出北京二环路景观空间构成以及道路、建筑、绿地和水系空间各自的特点;提出北京二环路景观中行为要素研究方法和内容;构建北京二环路景观的文化体系,包括“五色两极”的文化构成,景观的文化核心,以及文化景观内容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最后采用调研、问卷和访谈结合的方法对二环路景观进行的评价,针对北京二环路景观特性,提出都市型环城绿道的定位。借鉴国内外城市道路景观案例,以及已有针对二环路改造的提案基础上,为北京二环路景观的未来发展,提出理想化的远期发展目标和现实的近期完善策略。论文得出以下结论:传统文化和生产能力背景下,东西方传统城市道路均以街道的形态存在。工业革命的发展以及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论造成传统城市街道空间在新的城市发展中消失,甚至遭到破坏,现代交通技术的发展,主要是汽车,促成现代城市等级道路体系的形成。新城市道路景观回归传统的同时,创新适合新城市发展需求的景观形态。城市道路景观空间是城市景观空间类型中最具控制性和综合性的空间类型。北京二环路是北京城市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北京城市景观发展的核心。北京二环路具备都市型环城绿道体系的特质。北京二环路景观将是北京新城市发展阶段的标志性景观体系。

姚阳, 董莉莉[10]2007年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浅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道路的不断延伸,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成为新时期的一个新课题。本文注释了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基本概念,从城市道路的景观构成要素出发,结合我国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现状,探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原则,提出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步骤,讨论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具体内容:通过对道路线型、绿化植栽、交通设施、沿街建筑与道路的协调性、道路景观结点、道路景观的自然景色、人文要素、对人活动的考虑以及道路景观与地下因素和变动因素的分析论述,为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提供具体思路和可行参考。

参考文献:

[1]. 基于绿视率的城市道路绿地设计研究[D]. 吴立蕾. 上海交通大学. 2008

[2]. 城市道路绿地景观中文脉的延续[D]. 陈颖异. 南京林业大学. 2007

[3]. 城市道路景观界面分析[D]. 任琪. 合肥工业大学. 2007

[4].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导则编制研究[D]. 郭雅洁. 苏州科技学院. 2008

[5]. 北方海绵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方法研究[D]. 李和谦. 天津大学. 2015

[6]. 呼和浩特市道路景观评价方法的研究[D]. 杨秀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8

[7]. 南京市城区主要道路绿地植物景观的现状研究[D]. 窦逗. 南京农业大学. 2007

[8]. 基于空间序列的城市景观大道空间优化设计研究[D]. 薛亦暄. 山东建筑大学. 2017

[9]. 城市发展背景下的城市道路景观研究[D]. 李磊. 北京林业大学. 2014

[10].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浅析[J]. 姚阳, 董莉莉.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7

标签:;  ;  ;  ;  ;  ;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