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_科学教育论文

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_科学教育论文

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文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纪之交,人类社会正面临着新科技革命和“第二次人性革命”两大挑战。面对这两大挑战,使长期处于矛盾与冲突状态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走向融合,是教育的一个必然选择,也是人的生存发展和全面本质的实现以及社会进步、发展等对教育提出的一种客观要求。

一、教育融合的客观基础

“教育的车轮一旦转动起来,它就将永远加快自己的速度”。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这句名言,早已为社会发展的事实所证实,在被称为“信息时代”、“知识社会”、“教育世纪”的当今,更显示出预言的巨大魅力。现代社会的教育,客观上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社会振兴、经济起飞的巨轮,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领域日趋剧烈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教育的竞争,尤其是科学教育的竞争。但是,单纯科学教育的发展,并不能取得人们预期的普遍的综合国力的提高,与科学进步相伴的不仅仅是文明的进步,更有成堆的社会问题的纷至沓来。人们在自己的期待视野里找不到一个预想的美好社会的景象,于是又回过头来反思科学技术本身真正的能量,寻找社会发展的病因。反思的结论之一就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分离是导致一些社会问题发生的一项重要原因,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促使二者的有机融合。

首先,科学技术越发展,社会生产力越进步,人类社会就越需要人文精神指导其应用。

随着社会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认识自然、征服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地增强,人们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范围从宏观到微观不断扩展,认识层次从基本粒子到宇宙星体不断加深,人们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改造程度从有机物到无机物、从生物到微生物都得到深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给人类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前人无法想象的物质基础。但是,科学技术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幸福和痛苦,给人类创造的良性环境和恶性环境是有着密切关系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臭氧层空洞、能源危机等,证明了人们对科技发展和应用缺乏高瞻远瞩的预见和相应的价值判断能力。另外,科学技术一方面用以造福人类,另一方面一旦为非正义、非人道力量所控制,也会对人类的生存造成危害。两次世界大战不仅摧毁了无以数计的物质财富,而且葬送了千百万人的生命,核战争、核武器,足以把人类生存的整个地球毁灭数十次;细菌战、化学战给受害对象造成的痛苦令人发指;利用高科技进行犯罪活动,其危害性不言而喻。这些均违背了人类追求科学技术进步的初衷,违背了自然法则和人类的道德理想。因此说,科学技术越进步,人类征服与改造自然的能力越强,人们对一种能够从更高的角度帮助科技应用合人道、合理想目的指导思想、道德规范、价值准则的呼唤也就越迫切。这种思想、规范、准则决不是科学技术和科学教育本身所固有,它必须由超越科技本身的人文文化和人文教育来提供。

其次,社会进步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模式,现代社会生活需要人文文化、人文教育重塑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指导。

现代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发展带来劳动性质的改变以及职业的变换,工人的全面性流动过程加速,精密分工下工人生产的片面性与隔离状态得到改善,人们发现科学生产流程设计和科学的生产技能的单纯进步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的作用出现了一种相对的停滞状态,科学管理、人际关系的协调、社会责任感、劳动态度、事业心、情绪状态等非智力、非体力因素成为现代生产条件下影响生产率提高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另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闲暇时间,社会进步把人们从以往人与自然的单一、被动的关系中解放出来,扩展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更丰富、更全面的主动联系;在物质文明高度繁荣的同时,人们开始普遍感觉到社会精神文化的缺乏与单薄。如何提高闲暇生活的质量,完满、充实精神生活、情感生活,使人们从烦恼、空虚、孤独笼罩的氛围中走出来,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

现代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剧烈变动,也引起了与此相关的人们伦理、道德观念的变化。传统的文化作为生活指引的传统世界已不复存在,人们必须在心理上接受这个现实世界与以往价值道德观念对生活指导之间的距离。

以上种种均说明,社会进步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生产与人们行为方式的变革对劳动者素质提出的新要求的实现,人们对情感疏导、心灵慰籍、精神境界升华的渴望与满足,以及对指导现代生活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的重建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重要社会问题。而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

总之,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呼唤人文精神,高技术、高情感的平衡才是现代社会的特征。科技与物质文明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类社会需要人文文化重建对社会生活的指导。美国著名的社会预测家约翰奈·比特断言,今天的社会正处于从强迫性技术向高技术与高情感相平衡转移的时期。他警告道:技术决定论是危险的,我们周围的高技术越多,就越需要高技术与高情感的平衡(注:吴忠魁:《现代两大哲学思想潮与教育改革—20世纪教育改革中的科学与人文之争》,《教育科学》,1992年第2期,第9页。)。这是象征我们平衡物质与精神现实的原则。

科学与人文、技术与情感的相互融合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二、教育融合的基本前提

“当今世界人与社会发展的现状、趋势及需求,越来越强烈地要求,必须坚持一个完整的教育目的观,塑造一个完整的教育。只有完整的教育,才能促进人与社会朝着符合人性的方向和谐、全面发展。”(注:扈中平、刘朝晖著:《挑战与应答—20世纪教育目的观》,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3月版,第503页。)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都是构成完整教育所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们各有其不能互相替代的功能作用,同时又存在着融合互补关系。

第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内容不同。科学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物质属性和运行规律、在改造物质世界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化学、电力学、机械学等科学技术成果,它反映人类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水平、改造水平和物质创造水平;而人文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人类在认识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认识自我精神世界、认识自己的认识、自己的存在价值和美的要求等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哲学、伦理学、历史学、艺术、文学等文化成果,它反映人类对自己的精神世界、对社会和人与人关系的性质,对自己美的创造与享受的认识水平和改造水平。科学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事实(真伪)问题,而人文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价值(世界对人的意义)问题。

第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发展人的功能与目的不同。科技成果是人用以快速增强自己认识自然、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物质世界的能力的必要工具。科学教育的目的在于教人掌握科学技术,获得一定的社会生产能力和社会物质财富创造能力。而人文学科知识掌握是人借以发展自己适应社会、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的能力,发展自己的审美能力,提高自身修养与素质的重要方式。人文教育旨在使人掌握这些人文知识,以达到改造人的精神世界,改造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发展人的情感、审美能力、合作精神,并指导人们运用一定价值准则改造物质世界沿合人道、合理想目标发展的目的。也可以说,科学教育教人辨别客观事实、发现客观规律,趋向于“超人的东西”;而人文教育则面向社会、面向人、面向人的情感、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规范等,它解决人对客观事实、规律的价值认识判断问题。

第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功能各有其局限,而且各自的不足又正是对方的长处。人文教育在丰富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发展人的价值取舍、判断能力方面有其优势和长处,但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对解决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科技革新和个体技术水平落后之间的矛盾方面显得力不从心;科学教育可以快速有效地发展人的社会物质生活适应能力,但对人的心理、情感、人生观问题就表现无能为力。诚如张君劢所言中,“在生命界与心理界求其客观性、求其因果关系,是非常困难的。至于人生观问题,就根本不是科学所能研究的领域。科学无论怎样发达,而人生观问题之解决,决非科学所能为力。”(注:李维武著:《二十世纪中国本体论问题》,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76页。)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内容、功能与目的不同,决定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必须融合互补才能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

当今,越来越多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都日益倾向于把教育看成是一个由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所构成的整体,只有这两部分教育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才可能是一种“完整的教育”。美国圣母大学校长赫斯柏(T.M.Hesburgh)主张,完整的教育应同时包括“学习做事”(Learning to do)与“学习做人”(Learning to be)两大部分。在他看来,“学习做事”必须接受科学教育,养成科学精神;“学习做人”必须接受人文教育,养成人文精神。(注:郭为藩等:《科技时代的人文教育》,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7年版,第3—4页。)

三、学科教育融合的时代契机

马克思曾天才地预见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体化的发展趋向,他指出:“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将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 卷,第128页。)现代社会出现的新兴交叉学科正印证了一预言。 现代交叉学科,已由早期的两门相邻学科的相互渗透发展为多学科立体网络交叉的复杂而高级的阶段。学科交叉的层次与方式是多样的,有学科内交叉、学科间交叉,其中自然学科与人文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更惹人注目。学科交叉发展使人类文化的各大领域打破原来互不往来,各自为战的分离状态,编织成一个纵横交错的互通有无的网络。这种文化综合趋势表明人类认识正在逐渐接近世界本来面貌的系统与整体性,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趋向,也正是教育应时而变发展其整体系统功能发展人对世界整体系统认识和改造能力的重要表现。

学科综合、交叉发展的趋势,对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1979年5 月美国哈佛大学提出了《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关于共同基础课程的报告》,要求学生在文学、史学、科学、外国文化与社会分析、伦理道德等五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并规定学生选修的人文课程的学时一般应占总学时的20%;麻省理工学院将人文课程列入必修课,还专门设立具有文理交叉性质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系与专业。前西德柏林工业大学明文规定,任何系科的学生都要修读哲学、文学、历史、音乐等课目。日本文部省把对中小学生的“心的教育”(即精神教育)放在最新通过的“新学习指导要领”的首要地位。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学者也对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做了有益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尝试;清华大学、华中理工大学等开设了人文学院,加强对科学教育人文特色的渗透,使理工科的学生也掌握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具备全面的文化素养。文理学科的相互渗透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潮流,本世纪末下世纪初,这股潮流波及的范围将更广。

总而言之,顺应时代文化总体综合的发展方向,世纪之交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将成为教育思想上的时代精神。

另外,基于人类发展和完美自己的本性,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进一步丰富和文化成果的繁荣,以及人类的自我意识、自我发展意识的成熟,人们对占有社会的丰富性实现自我发展的丰富性的要求在现代社会所提供的物质手段与精神手段的条件下,人们的精神需求以前所未有的高渴望、高质量矗立在教育面前;人们这种对精神完满的追求,从另一方面看,又正是社会进步与发展到现在,现代社会生产与生活向人们提出的要求,是物质的丰富性对精神的丰富性的呼唤,是高技术对高情感的期望。在人与社会发展的时代感召下,教育的融合找到了其客观的现实依据和牢固的基础。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教育发展到现代社会的时代精神,是人的生存发展和全面本质实现的需要和社会进步、生产与生活方式改变等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但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说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决不是两种教育的简单相加,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比例关系问题,而是它们在高层次上的结合。这种结合是全方位的,是教育思想、教育价值观与功能观、教育制度和课程编制等方面的根本改变。具体地说,这是科学化的人文教育和人文化的科学教育的有机整体,它力图使科学人文化,使人文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目标,而以科学的发展作为基础和实现目标的手段。“如果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理解为是两种教育的简单相加或简单的比例关系,也就无意中多少把两种教育对立起来了。那样就可能会认为,整个教育的份额是有限的,科学教育多了,人文教育得少一些,人文教育多了,科学教育就得少一些,换句话说,加强了科学教育就等于挖了人文教育的墙脚。其实,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都需要尽力加强,但并不以削弱对方为前提或以部分牺牲对方为代价。”(注:扈中平、刘朝晖著:《挑战与应答—20世纪教育目的观》,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3月版,第507页。)

标签:;  ;  ;  ;  ;  ;  

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_科学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