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前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取向论文,教科书论文,人教版论文,新课改论文,初中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教科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载体,它不仅反映一个民族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更是社会进步发展、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进步的缩影。适逢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教科书也在课程的改革中不断发生变化,力图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
笔者力求从课程社会学的视角,对中国语文教科书中的价值取向进行纵向的比较分析,选取的两套语文教科书,分别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1995年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 (第一册—第六册)和2001-2003年出版的按照教育部新课程标准研究、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7-9年级),以期探求10年来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的传统与变革。
一、1992-1995年版《语文》与2001-2002年版《语文》外在价值的比较研究
1992-1995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科书(以下简称“旧版”);2001-200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科书(以下简称“新版”)。
1.教科书中、外作品的比较——注重与外界世界的沟通,注重与其他民族、国家的文化交流。
新版中共有外国文学作品43篇,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外国作品的数量同比增长了12%。与此同时,外国作家的选择也呈现出地域更广、更加丰富的特征。除过欧美的作家数量有所增多外,新版语文教科书也开始关注亚洲范围内一些我们近邻国家的作品,如日本、印度、黎巴嫩。例如:日本作家星新一《喂——出来》呼吁人们保护自然、保护环境;印度文学大师泰戈尔的《金色花》表达对母亲的深情;黎巴嫩哲理诗人纪伯伦《雨之歌》歌颂无私的奉献者和友谊的使者。
这实际上体现了伴随着当今世界快速发展,各国各民族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密切,地球逐步变成“地球村”的同时,尊重文化多元的必要性。文化多元化即要求承认不同民族、种族以及性别的文化的差异与共存,承认不同文化间的平等和互相尊重,表现出对主流文化之外的异质文化的发现、认同和关注。
新语文课程标准目标也体现了这一要求:“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作为学生,能以多元化的胸襟和视野,去了解世界其他国家或是民族的优秀文化,吸取整个人类优秀文化的影响,对于培养学生站在全球的视角去看待、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是,新版语文教科书中注重文化多元,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选择的外国文学作品,较多关注强势文化,如欧洲、美国等,对于拉丁美洲、非洲或是一些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文化,语文教科书基本没有提及。
2.文章的写作时间比较——“现代取向”与“崇古倾向”。
新版的当代作品数量由旧版的105篇减至59篇,“现代取向”有所减弱。旧版语文教科书出版于九十年代初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高潮时期,社会生产力极大的解放与发展,综合国力加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人们在改革的浪潮中,意识都处于亢奋状态,快速接收新事物、新理念以及改革带来的影响和变化。相应地,在旧版语文教科书中,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反映时代主题,歌颂赞美社会主义、歌颂赞美改革开放的文章。例如,贾大山《花市》歌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经济、生活和农民面貌的可喜变化;李元岁《有关拖鞋问题的问题》赞扬大胆改革的精神;刘宗明《北京立交桥》歌颂北京立交桥的飞速发展和首都建设的成就。
同样主题的文章,在新版语文教科书中,较少涉及。然而,新版语文教科书中国古代作品数量却有了明显的增加。这是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崇古的倾向,认为古人的著作具有崇高而神圣的地位,写文章、做事情都喜欢“引经据典”。其次,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让学生从古代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了解和热爱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再次,由于新版语文教科书的出版时间已跨入2000年,改革开放的理念在中国早已深入人心,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都有了空前的发展。在中国走向国际化的同时,接受过改革洗礼的人们,对于新理念、新思想,不再一味好奇地全盘吸收,而是开始注重中国传统文化,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进行审视,在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厚土中反思与实践。构建“和谐”社会,达到协调、均衡、有序的社会状态,这正是来源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大同”。重视绵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是时代性的体现,更是中国发展根本性力量的源泉。
3.作者的职业构成——“学术性”“经典性”的传统。
从列表中可以看出,旧版和新版都具有强烈的“学术性”与“经典性”,在10年的教科书改革中,可以看作是“传统的延续”,表现在语文教科书中就是:语文教科书编制多选中外名家、大家之作;名家、大家的多篇作品被选入语文教科书。例如鲁迅,作为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作为著名的革命家、作家,他的作品在旧版语文教科书中,有7篇;在新版语文教科书中,有9篇之多。一些著名的经典课文篇目,例如:《陋室铭》《爱莲说》《桃花源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小橘灯》《有的人》《背影》《苏州园林》等,都经过时间的洗礼,被一代代学生学习。
选择经典的文章,不可否认,具有积极意义,可以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美文”、什么是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文章值得选、也应该选。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些文章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够密切联系孩子们的实际生活。那么为什么不恰当选取一些当代的、孩子们自己写的文章作为范文,一方面,孩子们生理、心理年纪相仿,便于理解;另一方面,课文能密切联系学生所生活的时代,让学生觉得是在讲述自己身边的事情,亲切而容易产生共鸣。
二、1992-1995年版《语文》与2001-2002年版《语文》内在价值的比较研究
依据吴永军《课程社会学》中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分析量表,略有改动。
(一)价值取向的道德方面
1.旧版和新版语文教科书都把“爱国”作为培养学生道德方面的第一要务。“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一个中国人,不论他走到哪里,都会心系中国。在旧版语文教科书中的爱国篇目随处可见,例如,黄传惕《故宫博物院》表现了对中国古代艺术宝库故宫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及民族自豪感;余心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表达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深厚爱国情感;外国爱国主义篇目——都德的《最后一课》,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经典名篇。
新版的语文教科书中,也有不少表现“爱国”思想的篇章,像文天祥《过零丁洋》“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怀;杨振宁《邓稼先》赞扬邓稼先将生命奉献给国防事业的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外国作品中,除都德的《最后一课》,教科书还选择了黎巴嫩哲理诗人纪伯伦的《浪之歌》、19世纪俄国诗人莱蒙托夫的《祖国》、美国黑人诗人休斯《黑人谈河流》。
2.旧版和新版语文教科书在道德价值取向上都比较重视“科学”“自然”“文化”主题,但却同中有异。旧版语文教科书中反映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科普的文章,例如,钱伟长的《电子计算机的多种功能》、张允文的《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华罗庚的《统筹方法》等。这和过去教科书中一味地充满“火药味”的“斗争、批判”的取向完全不同,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科教兴国”方略的落实。
新版语文教科书也注重反映“科学”主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推广科普知识。但与此同时,新版语文教科书更重视反映“自然”主题,引入大量反映四季景色、保护自然、热爱自然、热爱生物的篇目。例如,冯骥才《珍珠鸟》、严春友《敬畏自然》、吴刚《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济慈《蛐蛐与蝈蝈》。这些篇章都表现出热爱自然、热爱动植物、不盲目开发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思想。反映出当今社会注重“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国家发展方略的落实。
另外,旧版语文教科书“文化”主题的篇目,多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遗产、古迹等。与旧版语文教科书相异的是,新版语文教科书中 “文化”主题,对“文化”中的“民俗文化”有了较多关注。刘成章《安塞腰鼓》黄土高原特有的一种文明和文化;汪曾祺《端午的鸭蛋》介绍家乡端午风俗;沈从文《云南的歌会》写云南少数民族歌会盛况;萧乾《吆喝》介绍北京街头小商贩的叫卖吆喝声,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民俗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并深深烙印于每一个中国人身体与心灵之中,从小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大有好处。
3.道德价值取向方面,注重“亲孝”和“仁爱”。“亲孝”乃亲情、父慈、子孝、兄爱、弟敬。而“仁爱”,则是“亲孝”的深化。当亲孝超越血缘,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境界,便是“仁”。这是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更是中华民族几千来传承的美德。旧版语文教科书中莫怀戚的《散步》表现祖孙三人互敬互爱;朱德《回忆我的母亲》由爱母亲表现爱中国普通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新版语文教科书中牛汉的《我的第一本》歌颂深沉的父子之情;杨绛《老王》更是提出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4.旧版和新版语文教科书在个人特质上,都强调“立志”“勤学”“坚毅”“进取”。“立志”“勤学”“坚毅”“进取”是个人学习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道德品质。定好目标,立下志向;勤奋好学,求知苦读;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积极向上、勇于拼搏。例如,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林家箴《说“勤”》、郭超人《登上地球之巅》、余心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等。
5.新版语文教科书较之旧版来说,从更“平民化”的视角,关注个体,关注个体感悟生命历程和情感。在新版语文教科书中,关于生命、关于感悟生命的文章,有所增加。面对当前中学生心理压力大、容易轻生的这一社会问题,语文教科书也做出自己的努力,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感悟人生、教会他们如何战胜挫折、珍视生命。例如:杏林子《生命 生命》表达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价值;杰克·伦敦《热爱生命》展现在恶劣环境中,在生与死的抉择中,人性深处的生命的坚韧与顽强。
另外,新版语文教科书在“爱情”主题上也做了新的尝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这一篇目,在父亲关心女儿成长的一片深情中,为女儿娓娓道来“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爱情的真谛”。新版语文教科书能从人本关怀出发,以适合学生年龄、心理等特点的方式,以健康、积极的角度,正确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正确理解“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爱情的真谛”,具有开创性。
(二)价值取向的政治方面
1.“革命精神”、“批判揭露”是旧版和新版语文教科书共同关注的主题。中国社会千百年来的仁人志士大多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他们抨击旧社会黑暗、腐朽,批判揭露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当社会处于危难之时,为人类事业敢于牺牲、战斗、斗争、反抗压迫的革命精神则是其追求的更高品质。陆定一《老山界》表现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旧版);孙犁《芦花荡》表现抗日战争时期,人民反抗压迫、痛打鬼子的故事(新版);等等。这些篇目对于旧版和新版语文教科书来说,其价值不言而喻。
2.旧版语文教科书强调“歌颂赞美”,歌颂赞美社会主义、共产党、解放军、劳动人民以及改革开放;颂扬无产阶级革命家或其他阶级的领导人。这些文章的政治倾向较强,与中国政治体制以及政治文化密切联系。这一倾向表现在语文教科书中,就突显文章的思想政治教育性。例如,刘绍棠《榆钱饭》歌颂赞美新中国的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表达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茅盾《白杨礼赞》由白杨来赞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一件珍贵的衬衫》从一个侧面反映周总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本色。
新版语文教科书中没有涉及“颂扬领袖”的文章,对于“歌颂赞美”主题的文章数量也大大减少,是语文教科书政治性倾向减弱的表现。相对应的是,新版语文教科书比较重视的“自由”主题。陶渊明《桃花源记》向往没有压迫剥削,人人平等、自由快乐的理想社会;刘禹锡《陋室铭》、周敦颐《爱莲说》表现安贫乐道,保持清洁操守、追求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显然,这里的“自由”是具有东方情调的文人雅士由于厌恶官场,不满现实而寄情于山水的“自由自在”、“悠然自得”。此外,牛汉《华南虎》表现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雨果《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赞扬伏尔泰的思想和精神,呼吁人们捍卫自由、追求真理;勒曼《音乐之声》表现玛利亚的热爱生活与美好心灵,以及奥地利人民对自由的向往。这些篇目则表现出与西方社会相同的,把“自由”看作是人类之基本权利的主题,体现了语文教科书的“与时俱进”。
三、小结
通过比较研究,新版语文教科书在价值取向方面,既保持传统,也有所变革;既有所突破,也有其时代局限性。如何能让语文教科书在改革中,总结成败得失,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还需要课程工作者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