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集群创新_集群效应论文

互联网与集群创新_集群效应论文

互联网与集群式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联网论文,集群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小企业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技术发明与创新的重要源泉之一。随着国际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面对网络经济的挑战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各国都加强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究。本文就是针对互联网环境下如何有效地组织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一种理论探讨。

一、中小企业的发展应当走集群式创新的道路

(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优势与劣势

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力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不仅在数量上占有相当的份额,而且其创新的水平和影响也并不亚于大企业。据统计,德国约有2/3以上的专利技术是中小企业研究出来并申请注册的。从20世纪初到70年代,美国科技发展项目中的一半以上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进入80年代,美国大约70%的创新来自于中小企业。小企业的人均发明为大企业的两倍,小企业在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工艺创新和管理创新中的贡献率分别达到32%、38%、17%和12%。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1]

尽管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发挥了它们的独特作用,但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有其自身的缺陷。其实,自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Schumpeter)在1912年出版的德文版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技术创新理论以来,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谁优谁劣一直是创新理论的争论焦点之一。大量的实证分析表明:大企业具备较充足的创新资源,具有技术创新的“资源优势”,能获得较高的技术创新规模经济效益,但市场垄断地位和企业组织刚性会阻碍创新的涌现;相反,广大的中小企业由于体制的灵活以及竞争的压力,他们往往创新意识非常强,对新的技术机会非常敏感,而且由于对新的技术机会不存在太高的技术转换成本,反应更加迅速,具有明显的“行为优势”,但过渡竞争及其脆弱的经济与技术基础使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难以在一个合理的经济规模内实现。因此,如何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规模经济性与创新活力之间的矛盾,或者说探索一种能将技术创新规模经济性和技术创新活力有效结合的途径,是技术创新理论和实践共同面临的一道难题。

(二)集群式创新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

事实上,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所存在的劣势,并不完全是因为它们“小”而造成的,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孤立和分离所致。正是这种原因,我们提出中小企业应当实行集群式创新。这样,既不损失单个独立的中小企业所具备的创新行为优势,又能充分获得大企业所拥有的创新资源优势,从而实现创新活力和创新规模经济性的有机结合。

所谓集群式创新(注:集群式创新与创新集群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创新集群,是指创新(创新的结果)具有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成群出现的特性,这种创新成群出现的现象称为创新集群。创新集群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时间意义上的创新集群,主要表现为由于需求的全面旺盛或其它有利条件的共同刺激,在同一时间集中出现成群的在技术上并无直接联系的创新;另一类是空间意义上的创新集群,主要表现为当一项或少数几项重要的技术创新出现后,便会随之涌现出一系列在技术上与之相关的创新。),是指以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为基础的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中小企业,通过地理位置上的集中,从而获得创新优势的一种创新组织形式。这种组织的结构介于纯市场和纯层级两种组织之间,它比市场组织稳定,比层级组织灵活。借助这种特殊的组织结构,企业之间可建立长久、稳定的协作关系。美国的硅谷、英国的苏格兰科技区、印度的班加罗尔、台北的新竹科技工业园区、法国的昂蒂布、芬兰的赫尔辛基、以色列的特拉维夫,都是集群式创新的成功典范。

尽管以往理论界没有明确提出集群式创新概念,但西方国家于20世纪90年代初,已经开始把群落学引入创新理论,在阐释知识经济和学习经济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现代创新理论。体现了其集群式创新的思想主张,并从不同角度讨论了中小企业集群式创新的优势。如波特1998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著名论文《企业群落和新竞争经济》,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波特认为,企业群落能够提高群落内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并日益成为创新的中心。企业持续联系有助于企业通过相互学习来改进技术,增强服务市场观念;企业群落的柔韧性及迅速行动的能力有助于企业抓住市场机会并采取创新行动;发生在企业群落内的竞争压力、潜在压力和持续的比较也构成了企业群落的创新动力。[2]波特还认为,企业群能够提高群落内企业的生产率,使每个企业在不牺牲大规模企业所缺少的柔韧性的条件下,从群落中获得益处;群落内专业人才市场降低了雇员与企业之间的相对搜寻成本及交易成本,还能吸引优秀的人才到群落内工作;地理上相互邻近的企业之间容易建立起协调与信息机制,降低了运输成本以及契约的搜寻、谈判与履行成本;政府及有关公共机构提供的专业基础设施或教育项目,以及企业群落的信息、技术、声誉等准公共物品(Quasi-public goods)能够被群落内的企业共享;此外,群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及相互模仿推动了成本的下降与操作方法的优化。

在总结国内外学者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认为集群式创新可以获得以下优势:(1)知识溢出效应;(2)创新资源的可得性;(3)“追赶效应”和“拉拨效应”;(4)吸聚作用;(5)植根性[3]。

二、互联网对集群式创新的影响

(一)互联网为中小企业进行集群式创新提供了便利条件

资源制约是单个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最大劣势,集群式创新可以弥补这一缺陷,而互联网的诞生则为突破这一局限,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4]。

1、互联网创造了崭新的传播媒体。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是报刊、广播和电视,人们把互联网视为崭新的第四类传播媒体。互联网可以实现多媒体化传播,它把文字、图像、音频等数字化,集报刊、广播、电视、电话、电传、电脑、录相机、VCD等于一身。信息在互联网上传播速度极快,时效性极强,它不受印刷、运输、发行、摄制等因素的限制,信息上网的瞬间便可同步发行到所有的用户手上,而且信息传输的容量和能力极大。

2、互联网创造了全新的网络时空。互联网能使管理作业信息在瞬间传遍全网的每一个网点和需要访问的网站,有效地改善了作业程序,加快了作业速度,缩短了作业时间,扩大了作业空间,使管理作业网络化、全球化、高速化、连续化。同时,互联网能够进行全球范围内的交互式信息传播,能够使信息传播者与信息接受者突破一切时空的、国界的、民族的、信仰的、文化的和语言的障碍,从而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

3、互联网创造了非常宽松的管理环境。互联网冲破了一切管理上的等级障碍和封锁,变金字塔式垂直的传统管理模式为水平向的并行管理模式,创造了非常宽松的管理环境。在网络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人人又都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在网上空间,大家面对的信息接受概率是同等的,互联网为所有的上网用户提供了广阔的竞争、交流与协作的新天地,信息共享,机会均等。

4、互联网构筑了崭新的虚拟组织。互联网导致了虚拟企业的产生。虚拟企业是一个资源整合体,它不受企业自身资源的局限,能将不属于企业的人员或设备等资源通过计算机网络和电子通讯与企业相连,为达到预定的目标而共同工作。它有别于伙伴合作关系,也不同于战略联盟,这些合作形式可能存在共同拥有关系或联合行政管理,而虚拟企业组织在工作过程却仍然相互独立、互不影响。虚拟组织可能出现于公司之间,也可能出现于公司内部的各经营单位之间,甚至这两种情况可能会同时出现。

(二)互联网时代集群式创新的新特征

分析集群式创新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演进趋势和变化特征,它有利于我们采取相应的对策,加快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从总体上来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集群式创新将出现如下特征[5][6]。

1、集群分布范围扩大化。因基于互联网的信息传递处理技术所带来的低成本和实时性,企业间的信息沟通已不受时空的限制,中小企业集群已不局限于在某一地理范围的高度聚集。“地理专用性”的概念已经明显淡化。任何个人或中小企业的全球化经营,或在因特网上组建国际性的企业集群将成为可能。

2、集群中企业边界模糊化。传统的企业管理系统有明确的边界,企业管理是以拥有的资源为依据,强调管理目标的现实可行性。互联网时代可以通过虚拟组织将管理延伸到企业外部,突破了企业的有形界限,追求的是企业的内部资源、功能、知识、竞争优势与外界的相互协调、相互利用和整合。

3、集群内部企业规模小型化。信息的数字化革命不仅使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趋于零,而且使企业内部的管理方式发生根本变革,由于许多开发与生产环节都可以“外化”,企业的合理规模缩小到只经营“核心资源”,单个企业的规模效益完全取决于核心价值的发挥。从市场交易成本下降和直接商务方式的兴起趋势来看,保持大规模层级制的传统大企业结构也将逐步失去交易内化的成本优势。

4、集群组织形式的虚拟化。随着信息传递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经济事务从实物性向虚拟性转化,这不仅改变着经济活动本身的性质,而且也改变着经济实体之间的关系。各种经济活动过程都不必在现场进行,而是通过数字化网络来完成。以互联网环境下的集群式创新,不仅存在传统的实体企业—实体企业之间的创新协作,而且还存在实体企业—虚似企业以及虚拟企业—虚拟企业之间的创新协作。

5、集群中企业资产无形化。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组织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通过信息的整合与管理,实现技术创新。知识和创新精神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产,就许多产业来说,企业的土地、厂房、设备甚至资本等有形资产都将不再被列入企业的“核心资源”,企业竞争的重点已经转移到信息和知识等软件要素上。

6、集群中企业关系生态化。如同生态系统一样,由于集群中企业间的虚拟关系,企业间不再仅仅是简单的竞争,而是共同进化。“合作竞争、共生共荣”成为企业竞争的主流,集群中竞争目的不再是怎样挤垮对手,而是共同发展。

三 加强互联网时代集群式创新的对策

(一)制定引导和鼓励企业集群的政策

政府在引导和鼓励中小企业进行集群式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一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引导中小企业形成集群式创新:一是政府规划建设好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或大型企业创新资源为依托的专业性强、有产业特色的各类高新开发区、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园区以及专业性的技术开发区,形成有相对优势的各类中小企业创新集群区域;二是在构建企业集群总体思路下,设计、制订吸引外资优惠的政策,有目的吸引那些具备产业带动优势和有产业关联效应或配套协作功能的项目进入企业集群区;三是用优惠的政策引导对企业集群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投资,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与企业集群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

(二)加强互联网的规划和建设

搞好互联网的规划和建设是互联网时代促进集群式创新的基础。一是要进一步做好互联网建设的整体规划,在规划中要做到高起点、高标准、科学性、超前性。二是尽快完善电信网、数据网、广电网等骨干网络,加快建设宽带多媒体数据交换网,提高互联网运行效率。三是建立各区域的网络交换管理中心,规范网络服务,实现资源共享。

(三)建立完善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建立企业集群区域内的网络信息服务中心。这种中心通过网络连结企业,从外部获取信息,并把这些信息传播给每个企业各自的网络;同时把从各企业网络获取的信息汇集成一种整体性信息对外发布。换言之,网络信息服务中心在该地区内发挥信息收发基地的作用。承担此任务的可以是地区的核心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创业中心或者政府所属服务机构。二是建立企业内部信息管理机构。中小企业应把互联网和把按Internet标准设计,提供

快捷、开放、易于管理的数据信息基础平台的企业内部网作为获得最新竞争信息的渠道。互联网的核心是资源共享而不是单纯的“信息共享”,中小企业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把自己纳入“社会化大生产”范畴,利用自身所有的个性化、多样化及灵活性的特点和“后发优势”,与大型企业进行竞争。

(四)建立依靠大学和科研院所的虚拟实验室

中小企业最大的缺陷是创新资源不足,而Internet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便利、有效的途径。各地政府部门应尽快制定虚拟实验室发展规划以及相应的工作标准与工作规范,在中小企业集群所依托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企业技术创新虚拟实验室。同时,研究建设虚拟实验室的通用平台,研究用于虚拟环境的技术通用研究开发工具,帮助企业完成知识网络化工作,发展企业对技术创新机会的识别和追踪能力。这样,一是可以解决中小企业在创新活动中资源不足的困难;二是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开发实力和适宜的创新环境;三是加快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对接。

集群式创新是笔者近年来针对如何有效地组织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所提出的一个理论观点。然而,本文研究的重点是互联网对集群式创新的影响以及在互联网环境下加强集群式创新的对策。因此,本文仅在正文的第一部分就中小企业应当走集群式创新道路作了简要的分析,至于集群式创新的优势来源、运行机制、基本模式等笔者已另作专题研究。

标签:;  ;  ;  ;  ;  

互联网与集群创新_集群效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