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主要原材料产业发展的合理规模与结构研究_相关性分析论文

我国主要原材料工业发展的合理规模与结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原材料论文,工业发展论文,规模论文,结构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原材料的需求急剧增加,原材料供需失衡的矛盾日见加剧,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加快原材料工业发展的呼声日高。然而,原材料工业发展如何适应经济的发展,规模达到多大,其生产结构的模式怎样?这又是有关的经济管理部门与产业界所关心的问题。本研究正是针对这一问题,在详细分析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原材料工业发展的关系以及主要原材料之间的比例关系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情况和经济发展的目标,提出了“九五”期间及2010年我国原材料工业发展的合理规模与结构模式,为制定我国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和合理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提供参考。

一、钢材生产的合理规模与结构

(一)钢材需求预测

1.钢材需求总量的预测

(1)钢材消费强度回归分析法。该法是根据国民经济的总量与三大产业分量的1992年前的原始数据(国民生产总值、钢材消费量),首先预测未来的国民经济产出量Q(t)和钢材消费强度g(t),而后按钢材消费量G(t)=Q(t)×g(t)公式预测未来的钢材需求量。预测结果如下:

年代1990 2000

2005 2010

钢材需求量(万吨) 5078 11470 14080 16520

上述预测,由于采取首先分析经济发展,然后根据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变化与科技进步的作用来预测钢材消费强度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测算钢材的需求变化(包括数量与品种);同时,又采取按三大产业分别进行测算,最后作综合处理的方法,因此,预测值比起时间序列预测方法更能直接反映产业经济发展与钢材消费量的关系。

(2)钢材消费的时间序列回归分析。通过对1978—1988年的钢材消费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到回归分析方程,以此作为基础,继而进行2000年和2010年的预测。

在剔除了1989、1990、1991年的消费异常年份后,将1988年到2010年间分成4个时间段,进行分段修正预测,结果如下(见下页)。

年代1988 2000 2005 2010

钢材需求量(万吨) 5796 118501500018200

(3)钢材消费量罗杰斯蒂函数回归分析。根据对有代表性的19个国家和地区的1958—1980年间钢材消费量的分析研究结果,并分析一些工业发达的国家——美、日、英、法等国以及世界的钢材消费变化规律得知:它们的钢材消费量已经过发展期、高速成长期,现已出现增长缓慢,或下降的趋势。因此,可以断定钢材消费变化的规律符合一般商品的“市场寿命期”的变化规律,即发展期、高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我国钢材消费量变化规律,也必将遵循这一规律。现时我国钢材的消费,已经过1978年前的发展期,进入了高速增长期。

用罗杰斯蒂函数对1952—2010年间的钢材实际消费量进行回归分析,建立了预测数学模型,测算结果如下:

*数为饱和函

(4)三种预测值的叠加综合分析。为提高预测的准确度,对上述三种预测方法的预测值,采用均方根值叠加原理进行综合分析。按国民经济发展速度10%、9%、8%、7%及其±1%波动值的预测结果如下:

2.需求饱和值K的预测

根据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经验,钢材消费量达到饱和时,人均消费量多在450—500千克(因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水平、经济结构与人口结构不同而有所不同),人均蓄积量约为10吨。但由于我国人口结构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我国人口中近80%是农民,这些国家农民只占20%左右,而大量消费钢材的第二产业主要分布在城市,故人口结构中城市人口对钢材消费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若按实际人均值计算没有可比性(这也是人们不同意用人均值进行比较分析的主要理由)。为使人均值有可比性,本文引用了“可比折算人口”取代实际人口进行人均值比较分析,即按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人口构成比换算成我国的可比折算人口,公式为:

D={(I+P)D[,c]}/f

式中,D[,c]为我国城市人口(包括乡镇企业的就业人口数)

f为对比国家城市人口比重

p为我国城市人口增长率

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比重f:美国为75%、日本为77%、德国为82%、英国为89%、法国为74%、意大利为69%;新兴工业化国家韩国为70%。用上述算式,可算出我国1990—2035年的可比折算人口。将年代、可比折算人口及“需要量饱和值”作为变量,人均消费量与人均蓄积量作为因变量,可排成矩阵进行分析比较(见表9)。

表9钢材需求饱和值预测矩阵分析表

注:标*号为不可能实现的数值;标#号为不可取的数值;

标@号为不可低于可取数舍弃的;(#)内为按我国实际人口计算的数值。

由表9数据可知,当2020年达到“饱和值”为2.3亿吨时,人均消费量只有361千克(按全人口计为161千克),而人均蓄积量也只有6.25吨(按全人口计为2.8吨),显然是很低的。当2025年达到“饱和值”为2.55亿吨时,人均消费量为393千克(按全人口计为178千克),人均蓄积量为7.7吨(按全人口计为3.4吨);当2030年达到“饱和值”为2.55亿吨时,人均消费量为388千克(按全人口计为177千克),人均蓄积量为9.1吨(按全人口计为4.1吨)。根据这一比较分析,可以认为,取2030年达到饱和,其“饱和值”2.5亿吨为宜。但考虑到工业原材料的节约和新型材料的替代,预测值取2010年达到2.3亿吨为宜。

在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的钢材消费量最大,占消费总量的90%以上。因此,第二产业从业人数的多少与钢材消费量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其人均消费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整个国民经济的钢材消费水平。西方发达国家80年代中的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人均钢材消费量,大致在2.5—3吨。1990年,我国钢材消耗量为5087万吨,第二产业从业人数为12158万人,人均钢材消费量为0.42吨,可见消费水平是很低的。即使到2020年、2025年和2030年的钢材消费量达到2.3、2.4和2.55亿吨时,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的人均钢材消费量也只有0.85、0.89和0.94吨,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是很大的,消费水平仍然较低。

与美、日、德三国相比,我国人口将是三国人口总和的3倍,资源拥有量也相当于三国的总和,而三国的钢材消费量达到饱和时的总和为2.5—2.6亿吨,即使考虑到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产业结构变化、科技进步的作用等因素,但在还不可能出现大量替代材料的情况下,我国钢材消费量的饱和值也应与三国的总和值相当。

3.预测结果分析

根据预测,到2000年,我国钢材需求量约为11500—12200万吨。从1992年的7281万吨增加到2000年的12200万吨,年均增长率为6.4%,年均增长量为580万吨,远高于1991年前年均增长量266万吨,因此,进入了高速增长期。这是因为:(1)这个时期的国民经济发展较快,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9.4,为改变国民经济技术装备的落后面貌,需要大幅度提高技术装备水平,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10%,皆高于1978年前的水平;(2)为适应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交通运输设施——港口、机场、公路、铁路建设及船舶、汽车工业将有一个新的发展;(3)建材工业与建筑业列为我国四大支柱产业,今后建筑工程量仍将保持较高的速度增长。

到2010年,我国钢材需求量将为17700万吨左右。2000—2010年间的年均增长率为4%,年均增长量为600万吨。钢材需求量的变化,先为高速增长期,而后进入慢速增长期。

在钢材消费量的时间序列分析中,1989—1991年的消费量变化是在国民生产总值上升的情况下下降的,这种异常下降不仅有经济紧缩的原因,还有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因此,变化曲线的回升点既不应是1990年,也不应是1988年,而应是介于二者之间。根据这一回升点的预测值,2000、2010年的钢材需求量分别为10500、15500万吨。但是,根据1991、1992、1993年的钢材消费量急剧回弹分析,消费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还是经济紧缩的作用。所以,我们把消费量回升点取在1988年。根据这一回升点的预测值,2000、2010年的钢材需求量分别为11500—11730、17500—17800万吨,比上述的预测值更为适宜。

对当前我国钢材消费形势的评析:1991—1993年的钢材消费量从1990年的5087万吨回弹到5730、7281、8600万吨,增长幅度是相当大的,分别为643、1551、1419万吨。如果照此趋势发展下去,到2000年将达到2.0亿吨。然而,到2000年时,预计我国钢的产量为1.15亿吨,可产出钢材约1亿吨,供需缺口1亿吨,若进口需外汇约350亿美元,这是绝对不可能办到的;如果自产,不用说投资款项筹措难度很大,就是建设采选矿、炼铁、炼钢、轧钢设施的进度也是来不及的。因此,我们认为1992年的钢材消费量是由1990年的降低点回弹到正常的消费量,而1993年的消费量则是异常的,主要是由于房地产开发热,乡镇工业发展热引发的,例如,建筑用钢材,比1992年的增加了300万吨;乡镇工业用钢材量,比1992年的增加1000万吨;滞留待投钢材近300万吨。随着宏观调控的加强,金融和市场的深化改革与法制化,房地产开发投资热的冷却,滞留待投量的减少,钢材消费的异常发展势头将会减弱。我们预计,到1995—1996年以后,钢材消费增长量将呈下降趋势。但是,如果经济运行机制的改革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目前的增长势头没有明显的减弱,我国2000年的钢材需求量将为1.22亿吨。

(二)钢材需求品种的预测

根据相关分析得知:钢材消费的品种(比例)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化密切相关;品种的消费量与消费总量密切相关。因此,我们通过两组相关的参变量——产业结构修正系数和品种结构弹性系数建立了钢材需求品种结构变化预测数学模型。预测结果列于表10。

表10 品种结构预测(单位:%)

(三)矿——铁——钢——材生产规模优化分析

生产结构包括了钢材生产的铁矿石→生铁→钢→钢材生产流程的规模结构、产品品种结构、工艺技术结构和生产能力地区分布结构。总量生产流程规模结构优化,是以矿石、生铁、原钢与钢材的自给率、自生产成本和进口价格为变量的生产规模最佳构成比例。产品品种结构优化,是以板带管线材的自给率、自生产成本和进口价格为变量的产量最佳构成比例。技术结构含连铸比、平—转—电炉产量构成比。生产能力地区分布结构优化是水、电、矿石供应与运输条件为变量的生产能力合理分布。

根据本研究的预测,2000年、2010年的钢材需求量分别为1.15—1.17、1.75—1.77亿吨。生产这么多钢材需要原钢1.3—1.33、1.88—1.90亿吨。生产这么多原钢需要生铁1.12—1.14、1.46—1.48亿吨。生产这么多的生铁需要铁矿石3.86—3.96、5.03—5.10亿吨矿石(按国产矿转换率为29%计)。

1.铁矿石生产规模的优化分析

2000年、2010年的生铁产量达1.12—1.14、1.46—1.48亿吨,国产铁矿石的生产规模以达2.53—2.76亿吨时为最优规模,届时需进口铁矿石1.35、2.30亿吨左右。如果按国外富矿计,需进口0.6和1.0亿吨。

2.生铁、原钢生产规模的优化分析

预计2000年、2010年生铁需求量分别为1.12—1.14、1.46—1.48亿吨时,产量达到自给;钢需求量分别为1.30—1.33、1.88—1.90亿吨时,产量分别只有1.20—1.30、1.8亿吨,需进口0.1亿吨左右作为轧钢能力的调节。

3.钢材生产的品种结构优化分析

2000年、2010年钢材需求量分别为1.15—1.17、1.75—1.77亿吨时,产量分别为1.00—1.05、1.60—1.65亿吨,需进口钢材分别为0.15、0.12亿吨,作为品种调剂。

钢材与铁矿石、生铁、原钢不同,它是冶金工业附加价值高的下游产品,因此,应在矿石、生铁、原钢生产规模优化的基础上,按照比较效益的原则有进有出地进行品种结构优化,对于国内用量大、生产技术和质量比较过关,生产成本又低于或相当于进口价的一些产品,要充分发挥企业生产的规模效益,争取自给有余,少量出口。而对于用量较少、生产技术条件要求高,技术不太过关,质量不够稳定的一些产品,可以通过进口满足需求,不必非要自己生产。但是由于国内需求总量很大,生产能力扩大的任务很艰巨,在2010年前,不可能有很大的自给剩余能力。因此,钢材生产的总量应与需求总量平衡。

在进出结合的品种结构优化上,重点是提高板管比(含带钢)和线材比。板材、带材、管材不仅本身用途广泛(如用于船舶、桥梁、汽车、机电、化工、民品、建筑),还由于变型性能佳可外延出许多品种如异管、冷弯型钢,对于提高钢材的利用率(一般板带的利用95%)和加工效率十分有益(数倍到数十倍)。因此,应该着重发展板带管材生产。板管比的高低往往被作为衡量品种结构合理性的标志。目前我国的板管生产比为37%左右,西方工业发达国家都在60%以上,差距甚大,2000年若达44%,产量为4400万吨;2010年达47%,产量为7580万吨。线材(含建筑用螺纹钢)是建筑业的主导钢材。我国建筑业目前已列入我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在2010年前,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产业,对线材的需求量必然猛增。因此,线材应作为重点发展的品种之一。目前,线材的产量和消费量占钢材总量的比例约为15.3%和16%;2000年、2010年达到16.5%和15.5%,基本实现自给。

4.技术结构优化分析

连铸比,到2000年和2010年,由目前的30%提高到75%和95%左右。平一转—电炉产量构成比,到2000年和2010年,由目前的20∶55∶25提高到6∶60∶34和0∶65∶35。

5.生产能力地区分布结构优化分析

2010年前,重点是发展沿海、沿江地区,其中武汉地区由于水、电丰富、水运方便,又靠近消费地,应列为重点的重点,建成优质钢生产基地。

二、水泥生产的合理规模与结构

(一)水泥需求预测

钢材和水泥是许多国家发展经济所必须的大量消费的两类主要材料,在它们的用途之间存在着直接和间接的相关关系。根据相关分析知,它们消费量的相关系数达0.92以上。因此,可采用对钢材需求变化的类比法来预测水泥需求量,即根据水泥与钢材消费量比值变化和钢材的需求量预测值来预测同期水泥需求量。同时,为了使预测结果更切实际和提高可信度,可采取消费强度法、国民生产总值与投资消费弹性系数法作为补充。

1.消费比(B)预测方法

根据我国1953—1991年间水泥与钢材的消费量比例值B(t),用多项式回归分析对“九五”和2010年的B(t)值作预测,结果为:2000年4.6,2005年为4.9,2010年4.6。钢材需求量预测值G(t),2000年为11505—11725万吨,2005年为14444—14720万吨,2010年为17571—17748万吨。而后按公式S(t)=B(t)×G(t)对水泥需求规模进行预测,结果如下:

年代2000 2005

2010

相关系数4.60 4.96

4.00

钢材需求量(亿吨) 1.17 1.47

1.77

水泥需求量(亿吨) 5.50 7.10

8.10

2.消费强度预测法

根据1953—1990年的消费强度变化量的多项式回归分析,对“九五”和2010年消费强度S(t)进行预测,结果为:2000年2.58,2005年2.01,2010年2.07。然后,根据对1990—2010年的国民收入预测值Q(t),按公式S(t)=s(t)×Q(t),对水泥需求规模进行预测,结果如下(见下页)。

3.消费弹性系数预测法

根据对水泥消费量变化相关因素的分析,水泥消费量的变化同国民生产总值和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量的变化相关。因此,可采用水泥(国民生产总值)消费弹性系数和水泥(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弹性系数的两个参变量进行预测水泥需求量,预算结果如下:

年代 2000 20052010

水泥需求量(亿吨)4.70 6.527.49

年代 2000 20052010

水泥需求量(亿吨) 4.8/5.0 6.7/6.7 8.8/8.0

注:上方的数字为水泥(国民生产总值)消费弹性系数的预测值;下方的数字为水泥(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弹性系的预测值。

综合以上三种预测方法所得结果按均值叠加法计算,我国水泥需求量的预测结果是:2000年4.95—5.55亿吨,2005年6.65—7.78亿吨,2010年8.08—9.77亿吨。

(二)生产规模分析

水泥需求量的年均增长量,1991—2010年间为3500万吨。按1992全部年企业计,每企业年均增加0.46万吨;其中乡及乡以上企业年均增加0.66万吨;另外再加上企业数的增加和企业生产规模扩大等因素,实现的可能性更大。

我国水泥和钢材消费比B(t),1963—1991年间以年均5.96%的速度增长。这一发展趋势还将延续较长一段时间,主要原因是,过去对人民生活的行和住方面欠帐太多,急需补上;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势头,1990年后连续几年达13%发展速度,促使水泥消费以7%的速度增长;城镇向现代化发展需新建和改造楼房使需求水泥量加大;可部分替代水泥的钢材产量不足,无法缓解水泥供求的矛盾等。

从宏观条件看,水泥石灰石资源是丰富的,能源供应也是有保证的。因此,从需求、资源条件来看,我国水泥工业应该有个大发展。

关于水泥消费饱和点。根据对水泥消费与人均国民收入关系的分析,达到饱和点时的人均国民收入值(1930—1990年间):日本为7300美元,法国为4500美元,英国为2800美元,原苏联为1800美元,意大利为6300美元,加拿大为8000美元,西德为4000美元。根据这一情况和我国广大农村的需求前景,可以预计,在21世纪20年代前不会出现水泥消费饱和点。

(三)结构优化分析

这里只分析企业规模结构。水泥是质重值低的产品,不宜远程运销。根据我国农村水泥消费量占很大比重和水泥矿石资源丰富而分布广、散的特点,在企业规模结构上仍需“大中小”结合。对于一些资源储量不很大、开采条件也比较差,当地的需求量又比较多的地区,只需限制一个最小规模,有经营效益就可以办,不必过于强求规模效益,以实现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使用。对于矿石资源储量大、市场广阔的地区,应该强调规模效益,建成一批大、中型水泥生产的骨干企业,以带动行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不断发展。

三、塑料生产的合理规模与结构

(一)塑料需求量预测

1.预测方法选择与预测

(1)弹性系数法预测。先是根据1992年前历年的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与塑料消费量增长速度,计算出塑料消费弹性系数;根据这一系数和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测算出“九五”和2010年的塑料消费量及其增长速度。为了提高预测结果的准确度,又采用均方根值进行叠加分析。

根据1980—1992年间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塑料消费量变化趋势,通过专家咨询的比较分析,我国今后时期的塑料消费弹性系数预计为:1995—2000年间1.2,2000—2010年间1.0。

根据“九五”和2000—201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和塑料消费弹性系数,可测算出塑料需求量。预测结果如下:

年代 2000

2010

低速度 中速度 高速度 低速度 中速度 高速度

塑料需求量

(万吨)

701.2785 875.4

11851454

1778.4

(吨/亿元GNP)

348354

361344 350 356

(2)行业构成法预测。根据对塑料制品的消费投向调查分析,塑料制品消费量大的行业主要是农业、轻工、建筑和重工业(配套)等行业。

农业 据农业物资部门测算:2000年,农用塑料制品需求量将达到140万吨,年均增长率为9.8%;2010年的需求量为255万吨左右,年均增长率降为6.2%。

轻工业 2000、2010年对塑料制品的需求量分别为160万吨和280万吨,年均增长率均为5.7%。

建筑业 2000、2010年的塑料制品消费量分别为85万吨、150万吨,年均增长率分别为8.8%和5.8%。

重工业(配套) 2000、2010年的塑料制品消费量分别为170万吨、300万吨,年均增长率分别为8%和11%。

(3)叠加综合计算。将上述两种方法的预测结果按均方根值叠加原理进行综合计算,结果如下:

年代2000

2010

塑料需求量(万吨)800

2450

年均增长率(%)9.86

6.13

消费强度(吨/亿元GNP)357 350

2.预测结果分析

1995—2010年塑料需求量的年均增长率为8.2%。我们认为,在坚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方针下,塑料需求量的预测结果是切实可行的。我国1992年塑料消费量为400万吨,只相当于世界消费总量的4%,消费规模较低。从人均量看,我国1990年的人均塑料消费量为2.5千克强,到2000年,人均塑料消费量只有6千克,不到发达国家80年代末平均水平的10%。因此,塑料消费发展的前景广阔。

目前,我国塑、钢材比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8%,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因此,从缓解矿产资源、能源、交通运输的紧张状况,提高塑、钢比来看,我国塑料消费增长的潜力相当大。

3.塑料需求的品种结构预测

根据目前我国塑料消费量与品种情况,对塑料需求的品种结构作定量预测不太可能,现只能依据消费量大的几种塑料制品在相关各行业的消费量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矩阵比较分析,同时参考塑料生产品种结构、产业结构发展变化及工业发达国家塑料消费品种结构等变化的实例,做出预测。

(1)聚乙烯。今后十年我国农膜、包装、电缆等对聚乙烯的需求量大。2000年,聚乙烯需求量为265—285万吨。

(2)聚氯乙烯。聚氯乙烯硬制品在替代钢材、木材、玻璃等方面的潜力很大,建筑业对聚氯乙烯的需求将不断增加。预计2000年,聚氯乙烯需求量将达180—185万吨。

(3)聚丙烯。今后轻工业、纺织业对聚丙烯的需求仍将增加,同时,汽车业对聚丙烯的需求量大增,预计2000年聚丙烯需求量为170万吨。

(4)聚苯乙烯。在日用品、电器仪表、家电、玩具等领域的应用占优先地位。2000年的需求量将达63万吨。

(5)ABS树脂。其在汽车、电子电器、机械、家电等行业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加,消费的平均增长率会高于塑料消费增长的平均速度。2000年,ABS树脂的需求量为37万吨。

以上五种主要塑料需求量,约占2000年塑料需求总量的89.4—92%,其中,聚乙烯占33—35.6%,聚氯乙烯占23%,聚丙烯占21%,聚苯乙烯占7.8%,ABS树脂占4.6%。

(二)塑料工业生产结构优化

1.合理生产规模

塑料的主要原料是乙烯,生产乙烯的主要原料是轻柴油,后者由原油和天然气加工而成。生产规模与结构则包括了从原油——轻柴油——乙烯——塑料整个生产流程的规模与结构。

根据研究,90年代初到1998年以前,国际市场上塑料供过于求,价格低廉;同时,又因在短期内建成一大批乙烯、塑料生产装置以弥补生产能力的缺口,难度极大,因此,在此期间应积极组织塑料进口,对塑料自给率不宜要求太高,以80%左右较为适宜。2000年塑料生产规模将为650万吨。相应的。乙烯的生产规模需达到327.5万吨;轻柴油的生产规模需达到1150万吨。轻柴油、乙烯、塑料间的转换比为1.77∶0.5∶1。

2.品种结构与自给率

在2000年,我国塑料生产的合理规模为650万吨。其中:聚乙烯、聚氯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ABS树脂分别为225、150、140、46、28万吨,聚氨脂和工程塑料为23.4万吨和28万吨。各品种的构成比例和自给率列于表11:

表112000年各塑料品种的构成比例和自给率

四、钢材水泥塑料的合理比例结构分析

根据统计分析可知,钢材、水泥、塑料三者的消费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这三种材料的相关性质又有所不同,钢材—水泥间的相关是有融合性的直接相关,如建筑用钢材与水泥之间,其消费量是彼此相长的,即水泥消费量大了,钢筋、钢管、钢门窗的消费量也大了……。钢材—塑料间的相关是取代性的直接相关,即用塑料材料代替钢材制造门窗、输水、气管道、机器零件……。水泥—塑料则是并行使用的间接相关。因此,这里主要是论述钢材—水泥、钢材—塑料的比例关系。

根据2000年、2010年的需求预测值进行优化分析,提出合理的生产比例关系列于表12:

表12 钢材水泥塑料生产结构表

我们的研究结论:从资源储量前景考虑,我国水泥石灰石资源储量丰富,地域分布广,便于利用;而生产钢铁的铁矿资源和生产塑料的石油资源,相对于人口和水泥石灰石资源来说,是不丰富的。因此,从合理利用资源产生更大社会效益角度考虑,2010年以前,在铁矿、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上未有大的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不宜盲目提倡“以钢代木”(木材毕竟是可再生性资源,又何况我国的广大山坡、沟岸还是光秃秃的)和“以钢代水泥”来扩大钢材的消费量,要着眼于长远考虑,加强高性能(高强度、高冲击韧性、高固化速度……)水泥及其复合材料的研制、开发、生产;在建筑业中推行节钢高强水泥制品,这对于一个人口十分众多的大国快速发展经济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不宜大力倡导“以塑代木”和“以塑代水泥”,特别是不宜推广“以塑代瓷”的塑质建筑卫生设备、地面板来扩大塑料的消费量。对于“以塑代钢”,也要持慎重的方针。

标签:;  ;  ;  ;  ;  ;  ;  ;  ;  ;  ;  

我国主要原材料产业发展的合理规模与结构研究_相关性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