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推动科研与科研促进课程改革--兼论教师与课程改革的同步增长_课程改革论文

课改带动科研 科研促进课改——简谈教师与课改同步成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改论文,科研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新世纪(版)小学语文科研论文、教学设计、教学录像评奖”情况简述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实验已进行了两年多。为了总结各实验区语文课改实验的经验,交流语文课改实验的成果,更好地进行《语文课程标准》的验证工作,为了进一步搞好新世纪(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实验和推广工作,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义务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新世纪(版)小学语文实验指导委员会已举办了四届“新世纪(版)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和教学设计评奖”活动。这项活动得到了各实验区的领导、教研员、教师的热情欢迎和大力支持,各实验区提交的参评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教学录像数以千计。为了集思广益保证评选质量,并更好地体现公开、公正、公平的评选原则,评奖工作除由《小学语文》编写组、语文课程工作室、北京师大出版社的部分人员参与评选和具体组织工作外,还特别邀请了1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省级教研员担任评审委员,并由他们负责评定文章奖级。四届评奖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参评文章数量多。充分显示了务实验区教育科研活动的蓬勃生气,这是课改实验带动起来的科研空前活跃的明证。

2.参评文章的作者都是在课改第一线的教师、教研员和学校领导。他们既是课改实验的主力军,又是科研的主力军。他们都是在工作十分繁重、没有任何“立项”、没有经费支持的困难条件下独立开展科研活动的。在他们身上,既有从事课改实验的巨大热情和动力,又蕴藏着进行科研的巨大积极性、睿智和潜能。这是小学开展科研的真正基础,是搞好科研的力量和希望之所在。

3.参评文章有较好的质量。选题都是从课改实践中来;立论符合课改的精神、方向和理念,符合《课标》的原则和要求;不少文章具有新的视角,有自己的创新经验和思考,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点”反映了课改实验的巨大成绩,从而对进一步搞好和扩大课改实验,推广新世纪(版)小语教材具有现实意义和示范价值。

上述成绩充分说明了“课改带动科研,科研促进课改”,科研将伴随课改不断前进。笔者在几次评奖活动中参与了一些具体工作,有幸拜读了许多文章,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和启发,真有“美不胜收”的感觉,值得自己认真学习。当然,毋庸讳言,有些文章也有不足之处,如材料不够丰富,研究不够深入(有些只及于感想、心得层面)等。客观地说,对于并非专职科研人员的一线教师(其中许多是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来说,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是完全正常的,是可以理解、不应苛求的。

二、小学语文教育科研的定位

1.辩证关系链条中的位置

科学研究以探索求知和创造新知为己任。教育科学研究要研究、揭示教育领域各个方面的规律,获取教育各方面、各层次的新知,以解决教育领域存在的各种问题,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既是“个别”,又是“一般”,事物是一般与个别、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一般寓于个别之中,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小学语文教育科研在“一般——个别”的辩证关系链条中的位置:

链条还要延伸,例如,“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又可进一步细分为:人文教育内容(小学总体及分年级分层次)研究、识字教学研究、写字教学研究、拼音教学研究、阅读教学研究、写作教学研究、语文课外活动研究、语文教学评价研究、(学生)学习态度研究、学习兴趣研究、学习方式研究、教学手段研究等等,等等。

2.科研分类中的归属

科学研究因其领域、范围、层级等等而有不同的分类。小学语文教育科研应归于哪一类呢?

首先,它主要是一种应用研究。按研究领域,教育科研可分为基础研究(基本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应用研究是运用教育基本理论知识解决教育工作中实际问题的研究。它是个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以达到某种具体目标,产生实践效益。它注重应用性、可操作性和效益性。开发研究要依据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成果,去寻找更明确、具体的技术性的表现形式,以获得具有实施价值的规则、对策、方案等。因此小学语文教育科研也要兼及开发研究。

其次,它主要是一种微观研究。相对于宏观研究和中观研究,微观研究是具体细微的研究,往往是对某一具体实际问题的研究,具有范围小、单一性、灵活性的特点。它是每一位小学领导和老师都可以做的。对于省、地、县的教研部门来说,常常面临本地域范围内一些带有广泛性、综合性、系统性、方向性的问题,也需要进行一定的中观乃至宏观的研究。

第三,它更多的是一种教学研究。教学是学校的基本工作,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中心环节是课程改革及其实验,而这主要是通过教学来进行的。在已制订了《课标》,有了实验教材的前提下,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的大部分内容就是教学研究。这是每一位实验老师的直接任务。

第四,它又是一种校本研究,校本研究指的是以学校为本位,立足于学校情况和需要,以本校领导和教师为主体,自主确定课题和计划的研究。校本研究是学校工作的一部分,直接为学校工作的发展进步服务。

三、小学语文教育科研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指导思想:

小学语文教育科研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总的指导思想,以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的决定为指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推进课程改革及其实验、提高语文教育水平服务,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尽一份力。

2.原则:

(1)方向性原则: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符合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精神、方向、理念,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符合正在实验的小语教材的编写思路。

(2)科学性原则:问题(研究课题)从教育实践、课改实验中来;材料是翔实可靠、全面系统的;研究过程要求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条分缕析、思虑周严;以保证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并力求可操作。

(3)创新性原则:创新是科研的灵魂,是任何论题中应有之义。有大的创新当然最好;没有大的创新,也应有自己的“新东西”:或选题新颖,或视角独特,或个性彰显,或拾遗补缺,阐述理论有新的开掘,总结经验有新的发现,设计教学有新的思路,即使只是谈谈心得体会也有新的话语。

(4)适用性原则:对发展课程改革,搞好课改实验,推进语文课改深入及在更大范围内实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等等,有一定的指导、服务、示范作用和借鉴、参考价值。适用性越普遍越好。

(5)规范性原则:在工作道德上遵守科研道德规范;在运作上合乎科研工作的要求和程序;在成果的表述上符合语文和逻辑的规范。

四、研究者——一种新的教师角色

在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的居高临下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角色已难以为继,代之以组织者、合作者(交流者)、激发者、引导者、革新者等的角色。在这样的背景下,近年来又出现了“教师即研究者”的呼声。这个话并不是要求教师“改行”为专职的研究人员,而是说,作为教育实践者的教师还应当具有进行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应该说,在教师角色转变中,“教师即研究者”这个要求与课改的基本方向是一致的,它既是必然的,又是可能的。

1.机遇和挑战

从新世纪开始的课程改革带有根本性和突破性。这一源自社会转型、植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回应了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要求的课程改革,全方位地改变了教育的传统深厚的原有格局和思维定势。新课改、新课标、新教材要求新教法、新学法、新评价。这六个“新”必然要求教师有新思考、新研究、新作为。只要还在教师的岗位上,就不能不如此面对。课改实验初期许多老教师发出了“不知怎样教书了”的慨叹;而有的青年教师则说:“刚参加工作一年就迎来了课程改革实验。这是难得的机遇,也使我面临重大的挑战。”这就是说,在课改面前,无论是领导、教研员,还是老中青教师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了。时势造英雄。机遇垂青有准备的人。许多问题等待我们去研究探讨,许多成果等待我们去创造、去撷取。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凸显了科研的必然性和重要性。科研最利于自我提升和自我实现。能否“成为研究者”是能否很好地进入新的教师角色的重要一环。“成为研究者”,使自己和课改同步成长,才能体会到教育创新的乐趣,才能真正教好新的语文课程。新世纪(版)小学语文教材使教师更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为教师提高科研水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2.自觉和境界

科研是创造性的艰苦的劳动,它是勉强不得的,不宜“下任务、定指标”,它需要的是自觉和兴趣。有了自觉,是个有心人,多考虑、多反思、多动笔,定会有成果。“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毛泽东诗句)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校长们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这位教育家认为研究是一种“幸福”,真是深刻的经验之谈。

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国学大师王国维治学成果丰硕。他曾以三句古诗词来概括说明治学研究的三种境界: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比喻选择发掘课题)第二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比喻艰辛的研究过程)第三境界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比喻终于获得成果)王国维把治学研究喻之为追求爱情,只有经过苦苦追求才能得到“伊”“那人”的爱情(即获得成果)。这个科研“三境界”说可谓别有韵味。

3.研究方法的现实选择

教育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如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案例法等等。选择哪一种或哪几种方法进行研究,要由研究者根据课题需要和主客观条件等实际情况来确定。这里不再赘述。

近年来,在国外兴起并陆续介绍到国内的“行动研究”和“叙事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兴趣。按笔者的理解,所谓“行动研究”,指专业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我们说的就是教师)共同参与,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其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运用,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社会行为(教育教学行为)的目的。这样就可以使“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做到“没有无行动的研究,也没有无研究的行动”。何谓“叙事研究”?叙事,即说故事,说的是教师在教学实践等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谁来“叙”?是教师自己或其他“叙述者”。他要将教师在工作中遇到了怎样的问题,又是怎样解决了这个问题的整个过程“叙述”出来。通过对这整个过程的研究,来判断教师当时用的是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法,还是不够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法,还是可以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叙事研究的基本目的是通过叙事的方式来反思和改变教师日常的角色行为。笔者认为,这两种研究方法有不少共通之处:都是紧密结合工作实际的;都要对教师的日常行动进行反思,并提高到理性的认识;都是为了实现解决实际问题、改善角色行为的目的。同时,这种研究不像其他有些研究方法那样有严格的要求和较多的限制,不需要立项、开题、研讨、撰写论文、结题、评估、发表等“学院式”“正规化”的一套程序和诸多环节,题目可大可小,人员可多可少,研究可分可合,文章可长可短,适于广大教师掌握和运用,是广大教师所乐于选择的。

标签:;  

课程改革推动科研与科研促进课程改革--兼论教师与课程改革的同步增长_课程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