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卫开放课程的磨练_名师公开课论文

捍卫开放课程的磨练_名师公开课论文

为公开课打磨辩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对公开课打磨的批评不绝于耳,这说明公开课打磨确实存在一些不足。但我们也要看到,公开课打磨能够持续至今,并且依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说明它有其存在的价值。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公开课打磨的功与过,而不是简单地将其“一棍子打死”。

一、功力不足靠打磨

上公开课对于教师来说相当重要。教师可通过公开课显示自己的教学功底,树立自己的教学形象。特别是竞赛型公开课,其成败不仅影响教师个人的得失,而且影响学校的声誉。不仅教师重视,学校也很重视。因此,讲课教师必然想把公开课讲成精品课。为了增加公开课成功的“保险系数”,许多教师采用了打磨的方法。

很多教师想听公开课,尤其是想听公开课中的精品课。但由于学校工作紧张、经费困难,不可能派很多教师到很远的地方去听那些精品课,因此要让学校广大教师听到精品课,只有靠自己“研制”,而普通教师功力不足,按照常规方法难以讲出精品课。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采取反复打磨的方式。

因此,公开课打磨的出现是很自然的。

二、公开课打磨功不可没

1.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大多数学校都要求公开课要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为了上好公开课,讲课教师往往会主动去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探求新的教学方法。公开课无形中成了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外在动力。讲课教师及其“顾问团”成员,对新的教学理念也不可能一下子理解得那么深刻,因此就需要多次打磨。

在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中,各地打磨出了许多精品公开课,让新的课程理念变成了看得见和摸得着的具体、生动、形象的教学课例,广大教师易于接受、易于学习、易于实施。可以说,在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公开课打磨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讲公开课的教师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对教材的认识,对学生的认识,对自身的认识,都浓缩在教学过程中。看公开课与读理论书相比,对普通教师的影响要大得多。许多教师听了一些精彩的公开课之后,悟出了教学、教研的某些道理,然后把公开课教学与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比较研究,打磨出自己的精品课。在反复打磨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能力也会不断提高。经过一段时间后,教师的日常教学即使不打磨,也能达到较高水平。

3.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打磨公开课的过程,就是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过程,就是不断认识——实践——反思——改进——提高的过程。教师既要研究公开课的教学,又要研究公开课的打磨。既要研究如何搞好教学,又要研究如何搞好教研,这就将教学与教研紧密地结合起来了。由于研究的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所以教师有研究的动力,研究也能够比较深入。

打磨公开课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学习的过程。一是学习课的样品,包括看课堂教学展示、课堂教学录像、课堂教学资料等。二是学习课的理论,包括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等知识。三是学习课的信息,包括学习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等信息。教师为了打磨公开课而进行的学习,目的明确,比平时认真得多,自觉得多,效果也会好得多。

许多优秀教师在自己打磨或协助他人打磨公开课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教材分析能力、学情分析能力、教学设计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教学反思能力等,而且树立了精益求精的思想,养成了认真负责的习惯。教师在打磨过程中的真切体验,更是他们以后成长的宝贵财富。

三、不是打磨惹的祸

公开课打磨虽然在推进课程改革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也招来不少批评意见。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孰是孰非,需要辨析。

1.批评之一:脱离实际

有人认为,公开课打磨脱离日常教学实际。对此需要进行认真分析。

我们应当承认,公开课与常规课是有区别的。公开课是上给大家看的,让大家学的。它的性质决定了它既要源于日常教学实际,又要高于日常教学实际;既要忠于日常教学原则,又要对日常教学起到示范、启发和指导作用。因此,公开课不可能跟平时教学完全一致,但决不能因此就说公开课的打磨脱离实际,因为公开课与常规课也有联系。公开课是对常规课精华的提炼,应该来自常规课。讲公开课不能随心所欲,不能脱离常规课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原则而另搞一套。

2.批评之二:得不偿失

有人认为,仅仅为了上好一堂课,学校要投入那么多的人力和物力,实在是得不偿失。这种认识是很狭隘的。公开课打磨不是仅仅为了上好一堂课,而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公开课的示范和指导作用。公开课长盛不衰、日益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打磨出了许多精品课。教师水平就那么高,按照常规办法,根本上不出精品课。公开课如果不经过打磨,就可能流于平庸,就没有示范性、启发性、指导性,那么公开课也就会随之消亡。普通教师打磨出了精品课,就是很大的收获。

对于讲课教师而言,公开课打磨的最大收获不是打磨的结果,而是打磨的过程。许多教师在打磨精品课的过程中,深入地思考了许多平时根本不会去想的问题,感悟到了许多长期感悟不到的规律。这些看不到的收获远远超过付出的代价。

可以说,公开课打磨是短期付出,长期受益;个别课付出,所有课受益;少数人付出,多数人受益。怎么能说是得不偿失呢?

3.批评之三:华而不实

有人批评公开课华而不实。不可否认,一些公开课确实存在着华而不实的现象。一是追求表面的热闹。脱离文本的活动多,没有价值的讨论多,可有可无的课件多。二是忽视扎实的学习。学生阅读教材的时间少,思考的时间少,练习的时间少。

产生华而不实的现象,主要是对课改的认识没有到位。有些教师没有吃透课改精神,误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唱唱跳跳,课程改革就是热热闹闹,教法改革就是多用课件……把非本质、非主流的东西当成了本质和主流,以致产生了一些错误的认识和做法。这些恰恰就是对公开课缺少打磨的表现。只要对公开课进行认真的打磨,华而不实的问题就有望得到较好的解决。现在有很多经过打磨的公开课都是“华”而“实”的,既追求美好的观赏性,又追求教学的实效性。

4.批评之四:弄虚作假

公开课遭到抨击最多的是弄虚作假。

对此,笔者认为:(1)精心打磨不是弄虚作假。为了上好公开课,学校领导和同行协助主讲教师深入研究、反复实践、不断改进,没有到上公开课的班预演,这样的打磨不能算是弄虚作假。不但不应反对,而且应该鼓励。(2)绝大多数公开课都是真实可信的,弄虚作假的只是极少数。名师讲课不需弄虚作假,因为他们功底扎实,游刃有余;教学竞赛不便弄虚作假,因为主办单位为了保证竞赛的公正性,制定了严密的竞赛规则,弄虚作假的可能性极小。(3)确有个别教师弄虚作假,但这与公开课的打磨没有必然联系。一些教师为了上好公开课,先到上公开课的班上讲一遍,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逐项“落实”,甚至多次“彩排”。这样的做法不应称为打磨公开课,而应该称为编戏、导戏。这样的公开课,实质上是一种假冒伪劣产品,不仅有损教师的形象,而且还伤害了学生的心灵。即使课堂热闹非凡、学生对答如流,也不能称为精品课。

怎样防止弄虚作假呢?(1)教师要提高认识。讲课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艺术往往不可能完美,往往留有遗憾。我们需要为了成功而精益求精,但是不能为了完美而弄虚作假。(2)学校要优化氛围,让大家认识到正当打磨光荣,弄虚作假可耻。(3)学校要强化管理,制定防止弄虚作假的制度与措施,明确规定教师不能在上公开课的班上打磨,只能在其他班打磨。对于弄虚作假的公开课,一经查实,要进行惩罚。(4)奖惩要适度。一节公开课的成败只能说明这个教师这节课讲得好不好,但不能说明他平时的课一定讲得好不好,更不能说明他平时的工作态度好不好。因此,不宜把公开课奖励的权重定得过高。

综上所述,公开课打磨是必要的,作用是明显的。大家对于公开课打磨的疑虑,有的是因为认识不够明确,需要提高思想认识;有的是因为做法不够正确,需要制定改进的措施。笔者坚信,公开课的打磨只要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必定会有十分美好的前景。

标签:;  ;  

捍卫开放课程的磨练_名师公开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