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改革的成功之路——谈《知音》改革的基本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功之路论文,知音论文,基本思路论文,期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2年以来,我省期刊界贯彻邓小平南巡谈话精神,解放思想,投身改革,探索期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之路,我省期刊整体质量和经济实力明显提高。在这场期刊改革大潮中,知音杂志社彻底废除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办刊模式,建立了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形成了高速高效的运行机制,赢得了超常规的发展。知音人在改革进程中不畏艰险,勇于实践,冲破阻力,大胆创新,走出了一条期刊改革的成功之路。
知音杂志社期刊改革成功的标志,一是神奇的速度,二是神奇的效益。如果1992年实行期刊经营目标管理责任制为知音杂志社改革起点的话,仅仅两年时间,知音就有了神奇的速度和效益。1993年底知音月发行量为70多万份,到1994年第9期突破130万份,1995年第9期突破160万份,1996年期发量超越200万大关,1997年10月期发量达到280 万份, 1998年期发量达320万份,这样的神奇速度在国内罕见。 在从效益上来看,1994年实现利税550多万元,人平15万元;1995年实现利税1040 万元,人平20万元;1996年实现利税2000多万元,人平35万元;1997年利税3200万元,人平60余万元。这在全国所有企业中也十分少见。知音的社会效益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较好地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近几年来该刊荣获全国首届优秀社科期刊奖,获得“全国百家重点期刊”称号,一直被评为湖北省优秀期刊。社长、主编胡勋壁先后被评为“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副主编雷一人也被授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知音的改革成功了。目前各大新闻媒体都在宣传“知音速度”、“知音现象”、“知音效益”。许多期刊社到知音杂志社学习知音经验。当我们看到知音今日辉煌时,可千万不要忘记知音昨日的艰辛岁月;当我们仰慕知音大厦的雄伟壮观时,可千万不要忘记这高楼大厦是一块砖、一粒砂掺和着知音人的血汗而垒砌起来的。学习知音,就要扎扎实实地踏着知音的脚印去迈开艰难的步伐。本文仅就知音杂志的改革的基本思路,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实行经营目标管理责任制,将期刊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实现期刊管理体制的突破”
1992年初,知音杂志社向省妇联提出了经营目标管理责任制方案,经省妇女联合会批准实施。经营目标管理责任制的实施标志着知音杂志社管理体制的重大突破,为建立现代期刊管理制度奠定了基础。经营目标管理责任制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明确规定杂志社作为一个经营实体,实行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现代企业管理方式。二是在省妇女联合会领导下,杂志社全面承担起期刊出版、期刊经营和杂志社建设的各项责任,包括执行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保证期刊的政治导向,出版纪律的政治责任,提高期刊内容质量,为读者提供健康精神食粮的社会责任;保证期刊发行量稳步上升、开展各种经营活动、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经济责任;在各项社会活动和经营活动中依法办事,独立承担各项民事责任。三是对各项责任都分别规定了目标任务,完成目标任务的情况分别与刊社总体工资奖金水平和杂志社领导成员的工资奖金水平挂钩。完成或超额完成目标任务的则按一定比例提取工资奖金额度,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则按一定比例扣减工资奖金额度。同时制订了一套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度,成绩考核制度和工资奖金分配制度,全体职工、管理骨干包括领导成员工作热情空前高涨。从1992年到1994年为第一轮承包期,1995年到1997年为第二轮承包期,1998年开始为第三轮承包期。实现承包经营和目标管理以来,刊社享受充分的期刊出版权和期刊经营权,刊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迅速提高,实现经济利润成倍增长,承包前的1991年利润为99万元,而1992年实现利润达到200万元,1993年实现利润为300万元,1994年实现利润为600万元,1995年实现利润为1000万元,1996年实现利润为2000万元, 1997年实现利润为3200万元。
二、彻底打破“大锅饭”,按劳分配,实现分配制度的重大改革
知音杂志社在解决刊社管理体制的同时,又大胆改革内部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一套健全的鼓励竞争的内部运行机制。他们的作法是以分配制度的科学管理为中心,激励企业的灵魂——“人”的创造力与工作热情,推动事业的发展。
在分配制度上,他们将个人的工作表现、能力、贡献与工资奖金密切挂钩,拉开差距,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彻底打破“大锅饭”,实现按劳分配原则。具体作法是:
1、对编辑实行“版面工资奖金”制度。开始, 他们只是将少部分奖金纳入浮动,平均每个版面只有几元钱的差别。后来随着经济效益的增长和奖金分配水平的提高,加之编辑记者心理承受能力的增强,他们又进一步拉大分配差距,先后将全部奖金和工资纳入浮动分配。完成规定版面的发基本工资,否则,按比例扣发工资,直至全部扣完为止,超过规定版面的,按所完成的全部版面计算奖金;完成得越多,每个版面的奖金值越高。完成版面最多的编辑月奖金可达5000元以上,有的却连基本工资都拿不到,更谈不上奖金。
2、对行政后勤人员实行“封闭奖金”发放制度。1990年初, 刊社开始对行政后勤人员的思想工作表现按月分项打分,再根据分数的多少进行奖金分配。但打分是公开进行的,彼此拉不开情面,无论工作好坏,各人所得的分数及奖金差距很小,这样不但没有充分调动这部分职工的积极性,反而造成了新的矛盾。面对这种情况,他们又在全国期刊界率先实行封闭式发放奖金,不公开奖金分配数额。具体办法是分别由杂志社分管编委和分管行政后勤的负责人根据所属员工各人表现确定奖金数额,报社长、主编平衡审批,再交财务室核定总数后分别由分管负责人直接将奖金发到员工手中,有关表格和收据由总编室统一保存归档。实施封闭式发放奖金后,基本上解决了行政后勤人员分配不合理的状况,理顺了职工的情绪,刊社的工作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新局面。
3、让先进模范得到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 编辑部每月评出优质稿件,每篇奖励责任编辑300—500元;被全国报刊转载的稿件,每篇奖励责任编辑50—80元;对本社两刊在全国、全省评为优秀作品的责任编辑,都要发给不同数额的奖金;每年评为标兵的员工,都给予重奖;对评为“功勋记者”、“功勋员工”的同志每月额外发给300—500元奖金。此外,对有突出贡献的同志在分配住房、配备手机等方面给予倾斜。
三、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竞争上岗,优胜劣汰,在人事制度改革上有重大突破
如果说分配制度改革是企业经营运行的润滑剂,那么人事制度改革则是增强企业经营运行的原动力。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高素质人才,就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知音的经营者十分明白,市场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竞争,建设一支能打硬仗的职工队伍,是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他们大刀阔斧地开展了人事制度改革,有这样四句话可以体现知音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唯人是举,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竞争上岗,扬长避短使用人才;打破常规,破格提拔优秀人才;重在培养,营造自己的全方位人才。
知音杂志社打破干部、工人界限,不论学历高低只要有德有才有能力,便可招聘进社工作,逐步形成了选拔人才的良好机制。他们从1987年开始招聘工作试验,近几年来,更加扩大招聘范围,先后招聘40多人进社工作,占全社总人数50%左右。招聘人员中有研究生、本科生也有没有学历而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才;有国家干部,也有集体单位的工人和无“档案关系”的停薪留职人员。这批人有的已成为刊社主力,担任编辑、行政、科研工作部门的领导。对聘用人员,在提拔任用、评优评先、分配住房和其他福利方面同正式员工同等对待。如有一位在上海打工的安徽农村姑娘,一边打工,一边钻研新闻和文学创作,先后在各类报刊上发表不少富有生活气息的作品,今年被聘为《知音》的记者。
知音杂志社是一个培养人、锻炼人的大熔炉。竞争上岗,优化组合,在实际工作中使每个人都能找到发挥自己才干的位置。在这里没有干部、工人之分,都是杂志社的一员。他们采取“一帮一、老带新”的办法培养青年人,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办法送到各类学习班培养专业人员。最近他们将4名待岗人员送到大学深造,使每一位知音人都不掉队, 逐步建立起阵容整齐的队伍,去迎接今后更加繁重工作任务,创造知音更加辉煌的明天。
四、从严治社,制度管人,建立严格的内部管理体系,在管理制度改革上已见成效
知音杂志社在80年代就制订了《知音杂志社管理条例》,近几年来几经修改,逐步完善。这个条例是知音的大法:人手一册,经常学习、考试,并自觉遵守。有了这个条例,知音杂志社各部门、各单位工作秩序井井有条。对知音人来讲,有领导在场和没有领导在场一个样地工作。在条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可以凌驾于条例之外的特殊员工。条例共分15章182条,对小到劳动考勤、打长途电话及用车制度,大到分配、 财务、人事和稿件编审制度及广告经营管理等,均有明文规定,使刊社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管理有序,从制度上堵塞了各种漏洞。譬如,在财务开支上,他们坚持事前报告审批;票据报销坚持经办人、部门负责人、内部审计人员、分管领导和主要负责人“五审”制,无论是领导还是一般职员概不例外;经济业务谈判或采购物品,实行部门负责人、分管领导、主要领导和内部审计人员分次介入,相互监督制约,不搞一人说了算。特别是在编辑出差组稿的管理上,杂志社严明规定:每次出差7 —10天,必须组回两篇可发稿件才能报销,如只组回一篇可发稿件,报销其50%的旅差费,没有稿件不予报销,但为了遵循作者写稿的规律,结算有效时间可延至三个月。这样,只要全力投入组稿的编辑都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组稿任务,也有个别以出差组稿为名行游山逛水之实的编辑不能报销旅差费。
五、坚持以刊为主,多种经营,改革产业结构,扩大事业规模,逐步向现代化文化企业集团迈进
知音人始终把办刊作为自己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办好刊物的基础上,扩大与刊物相关的经营项目,开辟一项,成功一项,不仅不使新的项目成为办刊的累赘,而且为办刊配套服务,见效明显。近三年来,他们先后办起了广告公司、发行公司和印务公司,这三个公司紧紧围绕办刊而经营,产生了很好的效益,连续几年创利都占刊社总利润的四分之一以上。广告过去由编辑部直接经营时,品种单一,质量也不太高。成立广告公司后,一切广告代理由公司承担,公司通过竞价择优确定广告客户;为了解决广告版面供不应求的现状,拓展广告空间,实行加印彩插的运作模式,即根据广告客户的不同需要,在每期杂志中加印100万至200万份不同数量的广告插页,其印制成本全部由客户承担,公司适当收取广告代理费。这样,广告公司成立后的近两年内,在既没有增加广告版面,又没有增加读者负担的前提下,广告营业额从公司成立前的300 万增加到去年的600万,预计今年可达1000万元, 这样的广告额在同类期刊中首屈一指。发行公司成立后,在开拓发行渠道,建立发行网络方面有突破性进展。1996《知音·海外版》杂志创刊后,由发行公司受刊社委托直接代理发行,由于发行机制灵活,发行渠道畅通,很快使海外版的发行量达到50多万份。去年开办的印务公司,负责经营一个照排中心,两个印刷厂,直接为刊物出版印刷服务,既解决了300多人的就业问题, 又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目前知音杂志社已有两刊(知音、知音海外版)、三个公司(广告公司、印务公司、发行公司)、两个印刷厂(知音印刷一厂、知音印刷二厂)、一个研究所(期刊研究所)的事业规模,拥有资产1.5亿元, 已形成出版、发行、印刷、科研四位一体的产业结构和经营规模。在如此辉煌成就面前,知音人十分冷静,不骄不躁,他们正在勾画新的蓝图,力争创期发量1000万的中国第一刊;筹建28层楼的知音广场;在海外建立办事处,让知音传遍五大洲,建立跨行业、跨地区的知音集团公司,等等。这些目标,有的已在策划实施,有的正在设计构想。我坚信,只要知音人继续坚持改革,发扬创新务实精神,理想一定会变成现实!
知音的改革是期刊改革的成功之路,知音的改革代表着中国期刊改革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