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学素材的古今融通助推文化传承与理解论文_李昌银1,,杨雪梅2

以教学素材的古今融通助推文化传承与理解论文_李昌银1,,杨雪梅2

在网络化、碎片化浅阅读大行其道的背景下,当代中学生普遍对古诗文阅读兴趣不高,这主要是因为古诗文距离今天的时代比较久远,在作品的文化背景,人物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思想感情、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学生的认识基础,生活阅历,阅读喜好之间存在很大“代沟”,要让学生披文入情,品味意蕴实为不易,要达成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更是难上加难了。那么,如何缩短这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古诗文的魅力穿越千年的历史尘埃,将古诗文的人文价值、美感享受、文化传承等功能有效发挥呢?

笔者认为,现代人学习古诗文,在古诗文中植入现当代社会的生活元素,做到古今结合、古为今用、贯通古今,是文言阅读教学的一个的有效途径。

一、深入挖掘教材,在文本和生活之间找结合点,积极搭建现实和文本的桥梁。

古诗文课堂最忌讳的是什么?就是内容单调无聊,教学方法单一,气氛压抑。古代的散文浸润了古人的灵魂,经过时间的磨砺,沉淀下来的都是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所在,所以每一篇文章都应该有一个情感教学点,有了这样的文化基点,老师在课堂上阐述的价值应该是全新的,是我们最终的价值期待。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建议》中提到:“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针对古诗文言简义丰,思想深奥,甚至晦涩难懂的特点,因时代久远文本与学生容易产生文化隔膜的客观现实,教学中,教师应该在深挖掘教材的基础上,积极地从学情出发,找准现实热点,把课堂教学与现当代文化接轨,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引导学生对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与运用。

例如:引导学生体悟韦庄《菩萨蛮》中“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江南美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品味周杰伦《青花瓷》中描写的烟雨朦胧中水墨江南的美;在点拨学生对司马迁评点“《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这一论断的理解时,教师可以联系赵本山从央视春晚隐退的材料,东北二人转的俚俗特点来让学生分析、体会和感悟。这样以来,教师通过古今文化的链接,文本和现实之间桥梁的跨时空搭建,学生对复杂文本和丰富思想的理解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联系生活实践,在探究中延伸课堂,关注学生的人生体验,激发课堂活力。

杜威曾这样表述学校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应当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起来,缩小到一种雏形的状态。”古诗文的课堂探究问题,既要紧扣文本,又要切合学生的思想、人生困境,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从而有效地缩短了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为文本的阅读搭建了智慧的桥梁。

如笔者在设计《孔雀东南飞》课堂探究环节时,针对社会上经常出现因爱情自杀的悲剧或因遭遇挫折而选择自杀这种过激的行为,当时,学校也刚刚开展 “生命没有彩排”和“关爱生命”的教育活动,于是我问:“两个主人公选择了自杀这种过激方式作为对封建制度的反抗,但从我们今天的社会来看好不好?为什么?请联系社会实际并结合自身的体会谈谈你的看法。”

这样的探究问题设计要把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或可能生活结合,才能更好地开启学生心灵之窗,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这是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也是时代精神的迫切要求。实践证明,新课程改革为我们的教育带来了新的教学方式,带来了生机,让古诗文课堂教学充满自由和欢乐,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教师在引导学生博古通今,古今对话和文本参透中,既可以让有限的课堂时间收到更大的教学效益,又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联系现代素材,激趣导入,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走入文本领悟人文精神。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是推动他们主动学习的最直接、最本质的内驱力。施教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在于把学生想解决某个问题的愿望转移到研读课文内容上来。

例如:教《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我就设计出了这样的课堂导入:“1950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争取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愿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答案。”这个问题情境的创设,既呈现了烛之武深明大义的爱国情怀、轻松挽回国家利益和尊严的智慧口才,又使文本研读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景中发生,因此,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人物机智善辩、高超说技的探究热情。当学生通过文本的研读从而感受到烛之武以国事为重、勇于担当的精神时,学生与人物就发生了心灵的碰撞和共鸣,与文本的人文价值逐步实现了交融和同构,潜移默化中就积淀下爱国主义精神。

四、写作拓展,内化运用,在现实关照中,反思古人文精神的当代价值。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古代经典古诗文是作者独特生命体验的呈现,它浸润了古人的生命与心灵,是作者生命中最动人的文字。学习古诗文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对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意境之美内化为个人的人文素养。因此如果仅仅满足于通过文段和语境积累古汉语知识,而丢弃了人文精神的“富矿”,就因小失大了。紧扣文本内容,进行写作训练,不断延长古诗文阅读教学的价值链,让读本成为写作的思想宝库,素材宝库,借鉴的范本无疑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采用同步写作的方式,找到文本价值深化、理解和运用的生发点,引导学生以人物分析,思想评论、读后感等微写作方式,联系现实生活,对文本中的人文精神进行反思和参透。

例如:《短歌行》学习后,让学生联系中国崛起的时代背景,从“重视人才”的角度提炼观点,写读书笔记;《赤壁赋》中苏轼被贬黄州,却凭借《赤壁赋》实现了对生命的反省与超越,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永恒的丰碑。教师引导学生以“反思与超越”为题写作,来谈对生命的认识。

语言的学习总是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将古诗文阅读向写作的延伸,对古诗文阅读文本的写作拓展训练,不仅有利于学生通过引用、化用的方式,学习古文中的佳词妙句,养成雅致、简练的表达方式,更有利于强化经典古诗文所携带的优秀文化对学生思想的注入与渗透,让学生有实在的获得感,一首岳飞的《满江红》必然会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一篇《滕王阁》是必会激发学生在人生失意中不忘进取的情感激荡与共鸣……,更有助于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从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层面,关注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心祖国的发展与未来。通过紧扣文本的写作训练,学生在写作要求的任务驱动下,对文本进行了更深层次的透析,积极地去汲取古人生存的智慧,并主动参照自己的人生,关照自我心灵成长,获得人生的借鉴,达到读千古文章,育生命自觉的目的。

阅读一篇古诗文,就是读者与作者、与文本在对话中全方位、多角度相互交流的过程,在读者的提问、回答,质疑、反驳,肯定、否定,赞许、批评,补充、延伸中,作者、文本和读者真正打成一片,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以现实素材关照的方式展开古诗文文本阅读时,古人就不再是已经死去的、没有生命了的,而是穿越时空,来到师生面前,成为与师生平等进行交流对话的一员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古诗文学习兴趣,学习到古代文化知识,而且培育了学生对古代文化的良好情感和态度,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能力,内化了经典,促进了学生价值观形成,实现了学科育人的更高追求。

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中学古诗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 课题编号:SGH18B438 , 课题负责人:李昌银

论文作者:李昌银1,,杨雪梅2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20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30

以教学素材的古今融通助推文化传承与理解论文_李昌银1,,杨雪梅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