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策略与场认知方式、学习风格、学习动机以及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

大学生学习策略与场认知方式、学习风格、学习动机以及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

吴越[1]2004年在《大学生学习策略与场认知方式、学习风格、学习动机以及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文中认为近十几年来,教育者们围绕着“教会学生学习”这一重要课题,开展了多项研究。人们发现学习策略是学生学习中极为重要的机制,直接影响到学习的各个方面。大学阶段是一个人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各种社会能力的重要时期。因此,开展大学生学习策略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对于促进大学生有效地学习,实现高校的教育目标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选取了与学习策略及学生学习有重要关系的场认知方式、学习风格以及学习动机等因素,探讨了它们与大学生学习策略以及学业成就的关系。这对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动机以及增进学习策略的合理使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研究采用了大学生学习策略使用调查量表,场认知方式图形测验、学习风格评定量表,以及学习动机量表对843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到有效问卷761份,并根据问卷状况对部分被试及教师进行了访谈。之后,对各研究因素进行了比较、相关、回归等统计分析与讨论,并在此基础之上,对正在深化的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经过详实认真的研究,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大学生学习策略具有本阶段的发展特征,并在不同因子使用特点上有所不同。表现在: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学习策略使用存在显着差异,在各因子中,只有元认知策略的差异不显着;不同性别大学生的资源管理策略的使用差异较为显着;不同专业大学生的认知策略与资源管理策略的使用差异显着。 2.不同年级大学生场认知方式、学习风格特征差异不显着,而学习动机差异显着。不同性别、专业的大学生场认知方式具有显着差异,表现为女生的场独立性低于男生;文科学生的场独立性低于理科学生。在学习风格上,不同性别大学生的视觉型—言语型维度与步骤型—综合型维度具有显着差异,男生比女生更偏向于言语型、步骤型的学习风格;在专业差异方面,文科学生较理科学生显着倾向于视觉型的学习风格。学习动机方面,大学生表层型学习动机具有性别差异,男生的得分高于女生;文理科大学生则在深层型动机、表层型动机均存在显着差异,表层型动机文科学生低于理科学生,而深层型动机则相反。 3.大学生学习策略、学习动机、场认知方式之间存在广泛的显着相关;学习风格各维度与学习策略、学习动机之间也有一定的相关。诸因素对大学生学习策略具有明显的回归效应。其中,深层型动机,场认知方式以及学习风格中的视觉型一言语型维度、感受型一直觉型维度对其具有直接的回归效应,据此,本文建立了路径模型。 4.不同学业成就大学生在学习策略及其各因子的择用,场认知方式以及深层型动机、表层型动机上均存在显着性差异,表现在除表层型动机之外,高学业成就者在其它因素上的得分均高于低学业成就者。在学习风格的活动型一沉思型维度、感受型一直觉型维度上,高、低学业成就者的差异也十分显着。在对大学生学业成就的判别分析中,有学习策略的四个因子以及学习风格中的活动型一沉思型维度、感受型一直觉型维度进入了判别方程,区分度良好。在对一年级大学生学业成绩的回归分析中,各因素对一年级大学生学业成绩有明显的回归效应。其中,学习策略、活动型一沉思型维度、深层型动机以及感受型一直觉型维度对其具有直接的回归效应,本文也对此建立了路径模型。

吴越[2]2005年在《大学生学习策略、场认知方式、学习动机与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调查采用测量法、访谈法探讨了大学生学习策略、场认知方式、学习动机与其学业成就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有效的建议。

单迎杰[3]2007年在《高校网络教育中开展学习策略教学的实践研究》文中认为网络教育(E-learning)突破传统教与学的时空限制,以五个任何(Five Any)的非凡特征,深切地影响了人们长久以来的学习模式和习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广阔的学习世界,为任何愿意获取知识的人提供了学习机会。随着全球对网络教育认可度的提高,其普及范围也越来越广。我国高校网络教育乘着这股东风在近十年间发展迅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定规模。然而目前我国的网络学习者,无论是“网络大学生”还是职业进修人员,基本上都是在传统教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的学习方式、方法也是在传统课堂学习中获得的。面对全新的网络学习环境,这些学习者缺乏网络学习经验和有效的网络学习策略。因此,在网络学习环境这一新的环境下,为了使学习者的学习更有效果和效率,教师还需引导学习者学会如何更好的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学习,掌握合适的学习策略并适当应用。本研究尝试从教师的角度出发,针对高校网络教育,在相关学习、教学理论框架的指导下,采用文献研究法分析了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的范畴和现状,对学习策略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提出网络学习策略,并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和实验法进行了叁个具体实验:一尝试在国家级精品课程《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中开展学习策略教学实验;二调研网络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学习策略水平;叁调研进行策略教学后学习者学习策略水平并进行比较研究。在教学实验中,尝试在网络学习环境设计的层面上,探讨教师和设计者为了帮助学习者获得更多有效适应网络学习的学习策略,而在网络课程的设计和教学中部分具体可用的措施,包括策略教学内容设置方面、教学策略方面、学习指导方面、网络各支持工具设计方面等,提出网络课程中加入学习策略教学的可参考模式,为其他学科网络课程策略教学研究提供经验。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学习策略水平调查研究和进行策略教学后的比较研究中,使用中国人民大学网络学院陈义勤根据温斯坦LASSI量表改编的《网络环境下学习策略量表》对100名教育硕士进行了前后测问卷调查,并对部分被试进行了访谈。经过详实认真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网络环境下学习策略量表》具有较高信度,具有一定推广和教育适用价值。通过对《网络环境下学习策略量表》进行的α一致性信度系数分析(α=.9423)可以看出,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从统计数据上来看,各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性均达到了显着性水平。总体来看,通过本次实验进一步验证了该量表的科学性和可推广性。2.被测学习者网络学习策略水平整体表现普通,需要改善相应的学习策略以利于学习。前测中各分量表得分的百分比从64%—72%,均处在50%—75%等级之间,说明这些被测学习者网络学习策略普通,需要改善相应的学习策略。同时,也可看出,各分量表得分的百分比相对比较靠近“75%”分界线,说明这些学习者的网络学习策略经过一定指导和调整后,其水平较易提升到75%以上等级,成为具有良好学习策略的学习者。3.进行策略教学后被测学习者网络学习策略水平有一定提高。信息加工量表、选择要点量表、考试策略量表百分比等级提升到75%以上,进入到良好状态。总量表和其余分量表百分比虽有一定提高但仍在50%—75%等级之间。4.进行策略教学前后被测学习者网络学习策略水平在态度量表、信息加工量表、动机量表、自我测试量表、选择要点量表、学习辅助量表、考试策略量表、总量表上表现为显着性差异,但焦虑量表、专心量表、时间管理量表前后无显着性差异。5.初步提出可参考的教师—学习者、学习者—内容、内容—教师、网络环境—人四方交互的网络学习策略教学模式。

吴建云[4]2017年在《大学生家庭文化背景、学习投入及学习效果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利用H大学2013年学生就读经历调查(SERU)数据,探究了 H大学不同家庭文化背景大学生(第一代与非第一代大学生)学习投入、学习效果的现状以及家庭文化背景(是否是第一代大学生)、学习投入、学习效果叁者之间关系。研究发现:H大学第一代大学生以男生居多,父母多是工人和农民,家庭所在地以农村为主,多来中低收入阶层,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处于相对弱势状态。在攻读科目上,第一代大学生更多攻读工学科,其次是人文社科。第一代大学生相对于非第一代大学生来讲,担任学生干部的比例较低于非第一代大学生。在学习投入上,研究发现第一代大学生与非第一代大学生在学习挑战度、师生互动、课程参与、消极学习行为均具有显着差异。与非第一代大学生相比,第一代大学生在课程参与、师生互动上低于非第一代大学生。就学习效果而言,从学习成绩来看,第一代大学生GPA高于非第一代大学生,且差异显着。从关键能力增长来看,第一代与非第一代大学生在分析批判思维能力增长与自我认知理解能力增长方面并无显着差异,但是在量化分析能力增长方面上具有显着差异。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对叁者关系的进一步探讨发现,一方面,家庭文化背景对学生学习投入和学习效果存在直接影响。对非第一代大学生而言,第一代大学生对学习挑战度、师生互动、课程参与方面呈负影响,对学生平均绩点分(GPA)具有正影响;第一代大学生对分析与批判思维能力、量化分析能力以及自我认知与理解能力发展无显着影响。另一方面,学习投入在家庭文化背景和学习效果之间起一定的中介作用。家庭文化背景通过影响大学生在校的学习挑战度、师生互动、课程参与进而影响平均绩点分(GPA)。上述结论启示我们:大学生家庭文化背景通过影响H大学本科生在校的学习挑战度、师生互动、课程参与而影响学习成绩。说明家庭文化背景对大学生在校的学习经历有重要影响,必须尊重学生家庭文化背景差异,实行个性化帮助;提高学习挑战度,促进第一代大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增进师生互动,促进院校良好学习氛围优化学习环境,提高第一代大学生课程参与积极性。对第一代大学生缺少的社会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等提供更多的协助,并能在学生资助上加大对第一代大学生的经济支撑,降低第一代大学生就读大学的生活压力,以促进H大学第一代大学生能够很快适应大学生活,积极面对大学的各种挑战,从而积极投入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王雪梅[5]2007年在《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能力的认知情感阐释与多维发展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的经济文化呈现全球化发展态势,随着国际性学术交流的蓬勃发展,我国对高素质外语专业人才的创造性、探索性等提出更高要求。英语专业研究生作为学术科研的重要生力军,其学术能力发展也逐步引起学界关注,而相关实证研究较少。鉴于此,本文运用文献阅读、问卷调查、访谈、个案分析等方法,将语言学、心理学、二语习得、教育学等相关理论与学术能力发展相融合,在厘定学术能力理论概念的基础上,借助翔实的数据和例证分析学术能力的相关因素,并尝试从学习者个体内部认知情感因素和外部因素角度探究学术能力的多维发展。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发现相关研究多集中在教育学维面,思辨性较强,对研究生学术能力、学术能力发展过程、发展原则、学术能力内部和外部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缺乏在一定调查分析基础上的研究。而以研究生学术能力发展为主题的学术交流和讨论活动尚需进一步丰富充实。本文尝试在评述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明确学术、学术能力、学术感、学术能力连续体等概念。指出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学术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认知习得能力、专业知识拓展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学术能力是动态发展的,而学术感为学术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同时探讨了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学术原则(规范性、创新性、多元性、发展性)、学术发展流程以及学术发展原则(目标导向、认知情感、系统创新、多元发展、互动反馈和协作探究等)。本文探讨了认知风格、学习策略、动机、内向/外向、焦虑等认知情感因素与学术能力之间的关系。在每一部分都阐述了作者自己的定义和观点,剖析了相关研究对英语专业研究生教学的启示。强调在一定调查分析基础上考虑学生的认知情感因素,了解其个体差异,激发其学术动机,促进其知识建构和情感提升。本文还对问卷调查和访谈进行分析,阐释了调查工具、调查对象、调查与数据处理过程等,并具体剖析了学校管理、教师授课、教学资源、参加学术活动情况、学术水平、学术动机等情况,指出目前研究生学术能力发展方面尚存在一定不足,建议端正学术动机,一方面从认知情感角度促进学术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发挥外部因素的积极作用,提升研究生的学术能力。本文尝试对自主学习、意义学习、协作探究、儒学知行观/修身观等理论与英语号业研究生学术能力发展的契合进行探索。厘定了各种理念的内涵、师生角色定位、学习过程与具体应用等,并辅之以具体案例和简明的图示,分析其优势与局限性,期望对于研究生教学和学术能力发展有一定启示和参照作用。本文同时阐述了课程设置、教材、教学评估、导师、学术环境等外部因素与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对相关因素分别进行界定、分析,并结合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原则、策略、建议等,以切实促进研究生学术能力的提高和英语学科的整体发展。总之,本文尝试从跨学科角度探讨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发展,对其概念、原则等进行系统梳理,为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视角;所建构范式结合实际例证,对于研究生教育实践有一定参照价值。

李迪[6]2016年在《提示词及场认知方式对个体句子理解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场认知方式是描述个体间差异的一种认知风格,关注个体组织和加工信息时对于整个知觉场的依赖性。场认知方式在个体成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对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进行场认知方式发展年龄、性别特点的研究,能使广大教育者更了解初中生的个性发展规律。此外初中生正处于学习的一个重要阶段,探究影响初中生学业成绩的因素也是家长与学校密切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共分为两个部分。研究一应用团体镶嵌图形测试,调查了大连市某初中共279名初中生的场认知方式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分析了年级间的场认知测试得分分布情况,且对场认知方式与学生语文成绩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二在研究一的基础上选择场认知方式得分与语文成绩相关最显着的初一学生为被试,采用2(认知方式:场独立、场依存)×3(提示词条件:直接出现句中、反义词出现、无意义符号提示)实验设计,进一步探究了与语文成绩相关的句子理解过程,研究着眼于场认知方式及提示词是否是造成学生句子理解间差异的因素,从而影响着学生的阅读效率。研究一的结果显示初中男、女间的场认知方式测试得分差异不显着(p>0.05);各年级间场认知得分差异显着;各年级场认知方式得分均与语文成绩显着正相关,其中初一年级两者相关性最高(r=.702)。研究二结果显示提示词条件和场认知方式交互作用显着,场认知方式主效应不显着,提示词主效应显着。根据研究结果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初中各年级学生场认知方式间不存在性别差异。从初一到初叁场认知测试分数呈上升趋势,场独立性逐渐增强。(2)叁个年级的语文成绩都与学生的场独立性程度有关,这种现象在初一学生中最为明显,越是场独立型的学生语文成绩越好。(3)提示词对不同场认知方式个体句子理解影响不同。实验数据符合信息加工的激活扩散模型与场认知方式理论。

乔程程[7]2016年在《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状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如今,英语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工作语言,是从事国际交流的工具。在我国各类高职院校的各类专业中,英语都是一门必修课。经过高职阶段的英语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提升自己,把专业领域拓展到英语环境中,提升学生职场英语交际能力,并具备未来职业相关的口头和书面交际能力。然而,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面临着学习状态不佳的现状:大多数学生学英语的兴趣不浓、学习态度不够积极、学习动机不明显、英语基础差底子薄等。本文选取了某职业技术学院的高职学生为样本,从学习动机、学习状态、学习方法叁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我们得出主要有两方面的成因。外部因素表现在:高职院校生源复杂、缺乏英语交流氛围、教学内容枯燥,难以激发学习兴趣、使用教材缺乏高职特色;内部因素分为:英语语言基础薄弱、英语学习心理障碍较多、英语学习方法传统单一、没有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建议,包括深化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建立多维学生学习状态评价体系;合理定位课程目标,突出高职英语课堂专业特色;重视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鼓励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增加亲情关注,改善英语学习状态;变压力为动力,让学生体验学习英语的价值;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保持最佳学习状态。

李明[8]2007年在《基于学习风格的网络课程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时代,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的优越性日益显现,它在教学领域的不断深入、扩展、普及是不可避免的趋势。网络课程作为网络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研究领域。传统的网络学习系统往往以系统自身为中心,并没有充分考虑用户的需求,要求人来适应系统而不是系统去适应用户,没有充分按照学生的个人学习特点来进行教育,所以造成了学习效果不明显、学习者积极性不高等诸多问题。基于学习风格的网络课程是解决学生需求和教学资源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案,构建依照学习者学习风格设计的网络课程学习系统,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学习,保证网络课程的教学质量。本文从认知负荷角度论述了网络课程中存在的认知负荷现象,从满足学习者学习风格出发,提出有效降低网络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负荷的材料组织原则,通过分析网络课程中学习者对满足学习风格的学习需求;针对现有的网络学习系统存在的问题,对基于学习风格的网络课程的相关理论、设计与实现进行了详细论述。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以《视盘技术》网络课程为应用实例,对基于学习风格的网络课程的设计作了探索性的研究。基于学习风格的网络课程设计本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要求完成的系统在一定意义上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风格需求,实现适合学习者学习风格的风格化学习。

参考文献:

[1]. 大学生学习策略与场认知方式、学习风格、学习动机以及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D]. 吴越. 陕西师范大学. 2004

[2]. 大学生学习策略、场认知方式、学习动机与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J]. 吴越. 理工高教研究. 2005

[3]. 高校网络教育中开展学习策略教学的实践研究[D]. 单迎杰. 陕西师范大学. 2007

[4]. 大学生家庭文化背景、学习投入及学习效果关系研究[D]. 吴建云. 湖南大学. 2017

[5]. 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能力的认知情感阐释与多维发展研究[D]. 王雪梅.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7

[6]. 提示词及场认知方式对个体句子理解的影响研究[D]. 李迪. 辽宁师范大学. 2016

[7].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状态研究[D]. 乔程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8]. 基于学习风格的网络课程设计[D]. 李明. 东北师范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  

大学生学习策略与场认知方式、学习风格、学习动机以及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