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急诊内科护理中风险管理护理的应用价值研究论文_晏维维

晏维维

岳阳市二人民医院 120急救中心 414000

摘要:目的:研究风险管理护理在急诊内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7年1月-2018年3月本院急诊内科接诊的病患76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成甲、乙两组(n=38)。甲组实行风险管理护理,乙组实行常规管理护理。分析两组医疗纠纷的发生情况,比较护理管理评分等指标。结果:甲组的医疗纠纷发生率为2.63%,明显比乙组的18.42%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甲组的护理管理评分明显比乙组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积极应用风险管理护理措施,有助于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提升护理管理水平。

关键词:风险管理护理;应用价值;急诊内科;医疗纠纷

对于急诊内科患者来说,其病情往往比较严重,且其对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在实际护理的工作当中,护士稍有不慎便极有可能会引发风险事件,从而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威胁。对此,临床需要加强对急诊内科患者进行风险管理的力度。此研究,笔者将着重分析急诊内科护理中应用风险管理护理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7年1月-2018年3月本院急诊内科接诊的病患76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成两组:甲组和乙组均38例。甲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为31-69岁,平均(48.2±6.7)岁;心律失常者,6例;冠心病者,11例;心力衰竭者,9例;腹痛者,12例。乙组男21例,女性17例;年龄为30-70岁,平均(48.7±6.9)岁;心律失常者,7例;冠心病者,12例;心力衰竭者,8例;腹痛者,11例。两组都签署知情同意书,病历资料完整,依从性良好,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比较两组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乙组实行常规护理管理:按照传统的管理流程对患者进行施护,甲组实行风险管理护理,详细如下:

(1)定期组织护士进行培训,并在培训后对护士进行考核,以充分了解护士的培训效果。不定期检查护士的工作情况,严格落实责任制,合理排班,帮助护士减轻心理压力,提高工作热情。开展法律意识以及危机管理教育,努力提高护士的法律观念和危机意识,让护士能够在工作中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种危机事件。服务过程中,采取人性化搭配管理的方式,让新老护士互相配合,互相帮助,确保护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2)组建护理管理小组,由科室护士长担任组长,针对护理工作中潜藏的风险经综合分析后,确定风险管理的程序以及目标,同时对岗位权责进行明确,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定期开展学习和反省讨论会议,对目前的工作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并耐心听取患者和护士的建议,努力改善,提高护理管理质量。

(3)加强对护士进行风险管理意识培训的力度,让护士能够充分掌握风险管理的基础知识、方法和操作技巧等,让护士能够在工作中进行有效的践行。全面落实风险管理监控制度,确保质量管理的效果。针对护理中的一些高危环节,需要加强安全管理以及防范的力度,积极开展教育沟通工作,向患者提供优质且系统性的护理服务,并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进行有效的解决。

(4)安排专人对设备和仪器进行管理,确保器械能够正常使用。全面落实灭菌消毒的工作,不定期检查和维护医疗设备。对药物、空气、医疗器械以及物品等进行细菌学检测,同时需要利用紫外线灯对病区进行消毒灭菌处理。

1.3 评价指标

利用本院自拟的调查问卷评价两组的护理管理效果,内容包括消毒隔离、基础护理以及病房管理,分值越高,提示护理管理的效果越好。统计两组中医疗纠纷的发生者例数,并经分析后作出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t用于检验计量资料,即(x±s),χ2用于检验计数资料,即[n(%)],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管理效果评价

甲组的消毒隔离评分、基础护理评分和病房管理评分明显比乙组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如表1。

2.2 医疗纠纷发生率评价

甲组中1例发生医疗纠纷,占总比例的2.63%;乙组中7例发生医疗纠纷,占总比例的18.42%。和乙组作比较,甲组的医疗纠纷发生率更低,组间差异显著(X2=13.2376,P<0.05)。

3 讨论

通过在急诊内科中实行风险管理护理,可显著提升护理质量,减少护理风险,降低医疗纠纷发生几率,促进患者病情早日康复[1]。相关资料中提及,急诊内科护理中主要存在有两方面的护理风险,一为环境因素,即设备因素和治疗环境,如:未全面落实消毒灭菌工作以及治疗环境的格局安排的不合理等[2];二为人员因素,即护士、患者及其家属,如:护士的综合素质欠佳、护士的危机处理能力不高以及患者不信任医护人员等[3]。对此,针对上述两方面的护理风险,临床需要加强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的力度,并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以尽可能的提高患者护理管理的效果,确保患者的诊疗工作能够顺利开展[4]。此研究中,甲组的风险管理评分明显比乙组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甲组的医疗纠纷发生率明显比乙组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

综上所述,于急诊内科中积极采用风险管理护理措施,有助于提升护理管理质量,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建议推广。

参考文献:

[1]谢文莲.“风险管理”在急诊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6,(11):183-184.

[2]杜云真.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评价[J].中国卫生产业,2014,(32):69-70.

[3]周恩利.急诊内科护理中风险管理护理的实施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4):225-226.

[4]鲁丹丹,赵鑫萁,张琪等.急诊内科护理中风险管理护理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30):113,116.

论文作者:晏维维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4

标签:;  ;  ;  ;  ;  ;  ;  ;  

浅谈急诊内科护理中风险管理护理的应用价值研究论文_晏维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