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与中国革命--以毛泽东历史观为基础_帝国主义论文

中国近代史与中国革命--以毛泽东历史观为基础_帝国主义论文

中国近代史与中国革命——试论毛泽东历史观之基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中国革命论文,观之论文,中国近代史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毛泽东是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的?

中国近代史始终是毛泽东从事研究和分析中国国情以及领导中国革命的重要根据。毛泽东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性质和特点有一段经典的概括和说明:“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直到现在的抗日战争,都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顽强的反抗精神。”(《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632页,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下同)

在这段不长的文字里,毛泽东极其简单地勾勒出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轮廓和整体面貌。显而易见,它的特点是“革命”,它的性质是“半殖民地”,毛泽东非常注意强调中国近代史所形成的这种“半殖民地”的基本性质。毛泽东虽然有时也将“半殖民地”与“半封建”相提并论,但却从来没有单独地强调中国近代社会的“半封建”性质。

因为,毛泽东始终认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半封建”性质本质上是从中国近代历史的“半殖民地”性质之中派生出来的附属特征,所谓的“半封建”性质是对“半殖民地”性质的一个补充,是它的一个有机组成。“半封建”性质只有在“半殖民地”性质的前提下并与之结合成一个历史的整体才有意义。

值得指出的是,毛泽东尽管非常注意强调中国近代史的“半殖民地”特征,但却从来也没有给中国近代史的这种“半殖民地”特征下过一个完整的定义。他笼而统之地说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入侵,使得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的社会。显然,对于“半殖民地”这个不易于把握的历史概念来说,这种抽象和过于一般化的简单说明无疑是说明不了任何问题的。

事实上,“半殖民地”这个术语是从“殖民地”这个术语中直接脱胎出来的,斯大林曾用这个术语来说明东方即亚洲各国的历史现状,毛泽东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半殖民地”这一概念的。

二、毛泽东是如何理解中国近代史与中国革命的关系的?

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中国近代史的基础上产生了中国革命。中国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真正高潮和唯一本质。完全可以说,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国革命史。既然中国近代历史的特征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那么在中国近代史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国革命本身的性质也就应该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这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革命之实质便是“彻底的反帝国主义的性质。”

而其中,半殖民地又具有决定性的历史地位。当半殖民地以历史矛盾的形式出现时,它就构成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毛泽东说“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些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这些矛盾的斗争及其尖锐化,就不能不造成日益发展的革命运动。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631 页)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二者互相勾结以压迫中国人民,而以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为最大的压迫,因而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同上卷,第633页)

毛泽东在一切有必要的场合都不厌其烦地强调反对帝国主义较之于反对封建主义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和中华民族存亡的优先性和决定性。毛泽东以哲学家式的语言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半殖民地的国家如中国,其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呈现着复杂的情况。”其基本表现是,“当着帝国主义向这种国家进行侵略战争的时候……帝国主义和这种国家之间的矛盾成为主要的矛盾,而这种国家内部各阶级的一切矛盾(包括封建制度和人民大众之间的这个主要矛盾在内),便都暂时地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中国1840年的鸦片战争,1894年的中日战争,1900年的义和团战争和目前的中日战争,都有这种情形。”(《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320—321页)

当然,还可能有另外一种情形,这就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结成同盟。但这种联盟本身恰恰说明了在中国近代史上,封建主义必须与帝国主义结合起来之后才能形成一种现实的反动力量,如果脱离了帝国主义的支持和帮助,封建主义本身能否生存下去还是大成问题的。总之,中国近代史所形成的社会现状就是:没有也不可能有独立的封建主义这种东西。因而,所谓反对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同盟,其本质也还是首先去反对帝国主义。所以,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又补充道:“就中国的情形来说,帝国主义处在形成半殖民地这种矛盾的主要地位,压迫中国人民,中国则由独立国变为半殖民地。”

这既是毛泽东基于对中国近代史的认识而形成的历史观,又是毛泽东基于这种历史观而产生的有关中国革命的理论体系,它使得毛泽东能够将一切反对帝国主义或与帝国主义有着各种各样矛盾的人都视为人民和人民大众的一部分。用毛泽东的话来说,这就是组成反对帝国主义的统一战线。这个战线是由人民或倾向于人民的人组成的,它具有最广大的人民性和最深厚的社会性。

在毛泽东看来,只有首先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半殖民地性质的统治,然后才能谈得上进一步去消灭封建主义。“在中国,事情非常明白,谁能领导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谁就能取得人民的信仰,因为人民的死敌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而特别是帝国主义的缘故。”(《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674页)

三、毛泽东是如何以中国近代史为根据而形成自己的历史观的?

毛泽东较之于同时代的任何一个人都更为敏锐和透彻地认识到了中国近代史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的特殊性,并最早用科学的概念将这种特殊性本质较准确地表述出来了。

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中国历史的合理发展,而且是世界历史的必然趋势。它是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结合部,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交接带,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撞击点。毛泽东的历史观就是在中国近代史这个结合部、交接带和撞击点上得以形成的,它有力地影响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成熟的全过程。因为毛泽东思想的实质就在于肯定了中国实际情况的主体地位。只有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才可能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

而所谓中国国情,也就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过程、实际状况及社会性质。国情即历史,即中国近代史的实情,它主要是指中国近代历史的具体发展过程。它是规定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目的、前途、方法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的首要前提。中国社会的性质,“亦即中国的特殊的国情,这是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根据。我们又明白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这些都是由于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而发生的关于现阶级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646 页)毛泽东正是从这个近代史的现实高度出发去观察与思考中国革命的前途与命运的。这种独具特色的近代史思维原则和近代史分析方法,既是毛泽东观察当时中国现状的原则,又是他认识中国过去传统的方法;既是毛泽东研究中国问题的立场,又是他判断世界形势的根据。

毛泽东曾对中国近代史的内在本质作了深刻的解剖和全面的把握。他的基本观点就集中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它是毛泽东思想正式形成的标志。因为毛泽东思想的基础是历史观。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观基础又是以其对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代史的深入分析而得以构成的。历史观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综观毛泽东的一生,他不论分析任何问题,都力求从历史上寻找根据,并以历史为根据来把握全局。

没有中国近代史就没有中国革命,没有中国革命就没有毛泽东思想。而毛泽东思想之所以能够对中国革命的前景作出富有洞察力的预见和对中国革命的进程进行卓有成效的指导,就因为毛泽东思想是以革命的历史观为基础的。而这种历史观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因为它建立在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全面认识和完整把握的基础上。

四、毛泽东的历史观的特征

毛泽东在《矛盾论》里断言,任何矛盾的解决都必然依赖于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解决。一旦抓住了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次要矛盾就迎刃而解了。显然,如前面所分析的那样,在毛泽东的历史观体系中,帝国主义就是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这种帝国主义主要矛盾论是毛泽东历史观的一个极为突出和鲜明的特点,也是一个相当核心和本质的特点,它曾有力地持久地影响乃至决定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和僵化。它既构成了毛泽东历史观的绝对优势,同时也造成了毛泽东思想的深刻缺陷。一个最为严重的后果就是,它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封建主义对中国社会几千年漫长而又残酷的统治所造成的巨大后遗症和返祖现象。对封建主义力量的估计不足,乃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致命弱点。

而这个弱点必须到毛泽东的历史观中去寻找造成它的根本原因。

毛泽东的历史观的基本特征是阶级斗争论。他对自己的这种用阶级斗争去解释一切历史现象的观点曾下了一个极为经典化的定义:“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拿这个观点解释历史的就叫做历史的唯物主义,站在这个观点的反面的是历史的唯心主义。”(《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487页)同时,毛泽东在另外一个地方又说“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625 页)毛泽东基于他的独特的历史观视角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作了严重的曲解。因为他用阶级斗争的政治性取代了生产方式的物质性。而这种阶级斗争史观又是在中国近代史的基础上得以正式形成的。所以,中国革命就是在中国近代史这种阶级斗争的背景下发生的——就是在以阶级斗争史为主线的中国近代史的基础上产生的。这样,它很容易使人首先看到阶级斗争在历史上的突出作用和总体性影响,很容易使人形成一种阶级斗争决定论的历史观点。

即使我们暂且不论这种阶级斗争史观的优劣得失,我们也必须承认,这种阶级斗争史观的确有着它深厚的中国近代史的内在基础。毛泽东理所当然地认为:中国近代史造成了中国革命,而中国革命的本质则是阶级斗争。所谓阶级斗争,它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一般形式就是帝国主义与中国人民的斗争,就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斗争。毛泽东指出,在中国近代史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国革命已经不可逆转地使中国革命本身成为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这样,在世界历史和世界革命的广阔背景下,中国近代史和中国革命就具有一种史无前例的伟大性和重要性。按照毛泽东的说法,中国近代史和中国革命的这种伟大性和重要性就在于,它本质上是一种世界历史范围内的真正意义上的世界革命,即,是一场世界历史范围内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大决战。它是本质的意义上的阶级斗争。它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态,是阶级斗争在近代历史和现代世界的唯一主导形式。所以,在这场阶级斗争中,只要消灭了帝国主义,就意味着无产阶级彻底消灭了资产阶级,就意味着社会主义最终战胜了资本主义,就意味着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的必然发展规律。

显而易见,由于毛泽东的历史观中将帝国主义的威胁放到了一个压倒一切的历史地位上,从而限制了他对封建主义的进一步批判和认识,于是,他的历史观就造成了这样一个怪诞而又合理的结局:当需要全力以赴地对付帝国主义这个武装到牙齿的魔鬼的时候,封建主义却逍遥于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天网之外。包括毛泽东本人在内,几乎谁都没有清醒地意识到,毛泽东的历史观竟会如此深刻地影响、支配以至于改变和决定中国现实的过程、方向。“文化大革命”为此作出了最明白无误的注脚。

五、毛泽东的历史观对毛泽东思想的影响与制约

毛泽东的历史观对毛泽东思想的影响最突出地表现在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原因与起源的看法上。在这方面,毛泽东与艾奇逊之间形成了尖锐的不可调和的绝对对立。

毛泽东相信,中国革命仅仅是阶级斗争的必然结果,而根本不是什么别的原因造成的。毛泽东不无讽刺地说:“中国人之所以应当感谢艾奇逊,还因为艾奇逊胡诌了一大篇中国近代史”,“艾奇逊胡诌的中国近代史是什么呢?他首先试图从中国的经济状况和思想状况去说明中国革命的发生。在这里,他讲了很多的神话。”接着,毛泽东引用了艾奇逊的话:“中国人口在18、19两个世纪里增加了一倍,因此使土地受到不堪负担的压力。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国民党在法典里写上了许多土地改革法令,想这样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些法令有的失败了,有的被忽视。国民政府之所以有今天窘况,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它没有使中国有足够的东西吃。中共宣传的内容,一大部分是他们决心解决土地问题的诺言。”

引用到这里,毛泽东笔锋一转,说道:“在不明事理的中国人看来,很有点像。人口太多了,饭少了,发生革命。”“革命的发生是由于人口太多的缘故吗?古今中外有过很多的革命,都是由于人口太多吗?中国几千年以来的很多次的革命,也是由于人口太多吗?美国一百七十年前的反英革命,也是由于人口太多吗?艾奇逊的历史知识等于零,他连美国独立宣言也没有读过,华盛顿杰斐逊们之所以举行反英革命,是因为英国人压迫和剥削美国人,而不是什么美国人口过剩。中国人民历次推翻自己的封建朝廷,是因为这些封建朝廷压迫和剥削人民,而不是什么人口过剩。俄国人所以举行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是因为俄皇和俄国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而不是什么人口过剩,俄国至今还是土地多过人口很远的。蒙古土地那么广大,人口那么稀少,照艾奇逊的道理是不能设想会发生革命的,但是却早已发生了。”(《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509—1511页)

从形式逻辑的角度看,毛泽东在这里难免有偷换概念或随意扩大概念外延的违反同一律之嫌。因为艾奇逊的意向很明确,他只是力图说明中国革命产生的原因,并没有打算概括一切革命爆发的原因,何况,他也只是说人口(经济)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却并没有说这是中国革命的唯一原因。而毛泽东则将对方所说的“中国革命”推广到古今中外的“很多革命”,并将对方观点中的多元选择(一个原因)压缩为一元选择(唯一原因)。这样一来,就使得二人的观点不可能在正面的直接交锋中得以相互提高、补充和修正。

从这种不伦不类失重失真意义的论战中,可以看出,毛泽东的历史观已经完全定型,并逐渐趋于僵化。其标志在于毛泽东以断然不容分辩的口吻否定了艾奇逊所说的“西方的影响”与中国革命之间的某种因果关系。“艾奇逊在这里说得不恰当。辛亥革命是革帝国主义的命。中国人所以要革清朝的命,是因为清朝是帝国主义的走狗。反对英国鸦片侵略的战争,反对英法联军侵略的战争,反对帝国主义走狗清朝的太平天国战争,反对法国侵略的战争,反对日本侵略的战争,反对八国联军侵略的战争,都失败了,于是再有反对帝国主义走狗清朝的辛亥革命,这就是到辛亥为止的近代中国史。”(《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513页)

为了反驳艾奇逊所“胡诌”的中国近代史,毛泽东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的中国近代史。这个中国近代史就是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中国革命史。为了令人信服地证明这一点,毛泽东甚至说辛亥革命不是革封建主义的命,而是革帝国主义的命。这显然有悖于历史事实。如果说,阶级斗争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的话,那么,中国近代史就是毛泽东的历史观的基础。同时,毛泽东思想又建立在毛泽东的历史观的基础之上,并以中国近代史为依据而将阶级斗争贯穿于自己理论体系的始终。

标签:;  ;  ;  ;  ;  ;  ;  ;  ;  ;  

中国近代史与中国革命--以毛泽东历史观为基础_帝国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